资源简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学习目标】1.唯物史观: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两汉政治制度、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2.时空观念:认识两汉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3.史料实证:通过文献资料记载,了解两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措施的特征、影响。4.历史解释:运用文献资料,认识汉代儒学思想与治国理念、文学作品与汉代社会背景的内在联系。5.家国情怀:认识到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汉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学习重难点】重点:1.“文景之治”及西汉的强盛,“光武中兴”,两汉时期文化的繁荣。2.“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的比较。难点:1.分析两汉强盛及衰败的原因,认识汉武帝加强统治的措施,尤其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2.两汉时期文化的繁荣与两汉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预习新知】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的建立(1)建立:公元前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2) “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代。(3)地方体制①概况:汉高祖先后分封了大批诸侯王势力增强,而中央直辖的郡只有15个,这对中央集权构成严重威胁,为王朝的统一稳定埋下了隐患。②结果 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7国叛乱,最终被平定。2.“文景之治”(1)原因(2)举措:减轻赋税、 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3)意义: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西汉的强盛加强中央集权(1)政治上(2)经济上(3)思想上:接受卫绾、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 地位确立。开拓疆域(1)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①任用卫青、 为将,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②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 、张掖、敦煌4郡。(2)出使西域,开通 :募遣 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3)经营东南和西南:汉对 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控制也比以前更加稳定。东汉的兴衰王莽政权(1)背景: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社会动荡。(2)建立:9年,外戚 夺取皇位,改国号为 ,西汉灭亡。(3)改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措施不切实际,激化社会矛盾。(4)灭亡:23年, 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光武中兴(1)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 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2)“光武中兴”东汉衰败(1)社会危机(2)黄巾起义两汉的文化1.史学与文学(1)史学的代表性成就:是《________》与《汉书》。①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②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 体断代史。(2)文学成就:集中体现在汉赋、乐府诗上。2.科技(1)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的《_____》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2)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 著。(3)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4)《九章算术》在代数和几何学上贡献突出,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巩固训练】1.汉武帝晚年,通常每隔六或四年即有一个新年号,象征新的开始。王莽代汉,制造大量祥瑞,以证明自己是受命新君,国号也改为“新”。起兵反对王莽的刘玄,年号“更始”,也是“从新开头”的含义。这些现象( )A.反映统治者思想迷信 B.巩固了汉朝封建统治C.符合董仲舒的宇宙观 D.体现君权神授的思想2.汉成帝改刺史为州牧,然废置无常。东汉末年,汉灵帝接受宗室刘焉建议,选派“清名重臣”出任州牧,掌一州军政,州牧由原先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这一措施( )A.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 B.埋下了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C.体现了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D.利于打破世家垄断入仕之途3.汉武帝在位期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常以秋分行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后“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汉武帝的上述举措( )A.说明汉对地方实行直接管理 B.表明王国问题已基本消失C.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D.体现君主专制强化的趋势4.西汉政府将百姓编户入籍,被正式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汉武帝时期,国家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通行货币,实行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并对工商业者加重征税。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A.有效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C.直接促进西汉商业繁荣 D.政府对城市控制更严格5.秦一统天下并确立及推行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治国原则,法家思想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西汉自立国以来,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回升以及儒法双方某些内在因素的相近性,儒法在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既相互冲突又彼此靠拢,最终演化出了一些新的事物。材料说明了汉代( )A.社会动荡引发思想巨变 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国家对社会控制逐步增强 D.外儒内法对国家治理产生影响6.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7.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是( )A.西域都护府设立 B.宣政院设立C.北庭都元帅府设立 D.宣慰司设立8.东汉和帝以后,皇帝往往幼年即位,“皇统屡绝,权归女主”,母后临朝时为一己权势计,就引用父兄掌权。如汉顺帝时外戚梁氏掌权,其家族所出列侯、后妃、大将军及卿、将、尹、校成群接踵。这一现象( )A.反映女子地位上升 B.表明豪强地主势力强大C.是皇权专制的恶果 D.说明察举制有严重弊端9.西汉昭帝时期。霍光组织了一场有关经济政策的大辩论,史称盐铁会议、贤良文学在盐铁会议中说道:“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这表明贤良文学( )A.仍然秉持传统重本轻末的观念 B.对汉武帝经济政策的全盘否定C.仅从道德层面反思了盐铁政策 D.完全忽略了工商业的积极作用10.汉初刘邦以“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名曰榆荚钱,重三铢”;“孝文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此币不仅由国家铸造,还准许地方官府和民间的富人仿铸。汉武帝时又多次变更,最后“罢半两钱,行五铢钱”,由上林三官负责铸造,作为法定货币,通行于全国,并严禁各郡、国和私人仿铸。由此可知( )A.秦朝半两钱在汉代一直通行 B.汉代钱币重量始终保持一致C.铜钱上统一铸印当时的年号 D.国家经济管控能力逐渐增强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古代皇帝更易年号的原因有“新君登极、祭祀活动、昭著祥瑞、消弭灾异、政策时局、干支运数、忌讳避嫌”等。汉武帝首创年号制,汉武帝及以后帝王更改年号或国号,寓意新旧更替、除旧布新,该种行为和现象,源于汉武帝独尊儒学后,受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宇宙观影响,故C项正确。更改年号或国号现象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不能简单视为统治者思想迷信,A项错误。更改年号或国号并不能达到巩固汉朝封建统治的效果,B项错误。“君权神授”思想只是皇帝更改年号或国号一方面原因,不能充分体现材料中的所有现象和行为,故排除D项。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刺史制度。材料中刺史改称州牧,“州牧由原先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为汉末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故选B项;刺史本来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是汉代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实行的一种较为完备、系统的监察制度,但“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说法绝对化,且与材料中“州牧由原先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宗法观念,故排除C项;利于打破世家垄断入仕之途是指选官制度科举制,故排除D项。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常以秋分行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可知,汉武帝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这些举措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C项正确;汉代对郡县实行直接管理,但地方诸侯国依然存在,不属于直接管理,排除A项;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诸侯国势力削弱但依然存在,B项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材料中的举措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汉强化中央集权的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编户齐民”、统一货币、盐铁酒专卖及对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的措施均属于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表现,故B项正确;材料措施中,仅“实行盐铁酒专卖……加重征税”能起到抑制富商大贾势力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实行盐铁酒专卖……对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政策不利于商业繁荣,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政府对城市的严格控制,故D项错误。5.答案:D解析:根据“儒法在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既相互冲突又彼此靠拢,最终演化出了一些新的事物”可知,汉代实际上形成了儒法并用的统治策略,从而对国家治理产生了影响,D项正确;汉代并不是因为思想动荡引发了思想巨变,排除A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儒法并用产生的影响,并不是说明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排除B项;料主旨反映的并不是国家对社会的控制逐步增强,排除C项。故选:D。6.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平定“诸吕”等外戚叛乱后,宗室大臣在商议新帝人选时除了考虑新帝的品德外,还涉及对其母系一族的考察,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防范外戚干政,故B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刘恒虽然“最长”,但并不是嫡子,A错误;结合材料可知,在考虑是否立刘恒为帝时,除认为他“最长,仁孝宽厚”外,还考虑到“太后家薄氏谨良”,可见“仁孝”虽然是选帝参考标准,但并不是主要标准,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选定刘恒为新帝的原因,而非强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错误。7.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西汉政府设立的西域都户管辖今天的新疆地区,这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A项正确;安西都护府是唐朝管理碛西的一个军政机构,排除B项;元朝设立北庭都元帅府,但并非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排除C项;元朝设立宣慰司,一般掌管军民之事,排除D项。故选A项。8.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后期,由于皇帝年幼,无法行使权力导致皇权旁落,朝政被外戚控制,这一现象从根本上看是皇权专制的恶果,C项正确;材料反映外戚干政的现象,无法得出女子地位上升,排除A项;材料反映外戚干政,与豪强地主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外戚干政,其主要原因是皇权强化,国家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当皇帝总政或年幼时,大权就会旁落,出现外戚干政或宦官专权的现象,这与察举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9.答案:A解析:B、D两项中的“全盘否定”和“完全”表述绝对化了,排除。材料对工商业的抨击既有道德角度也有经济角度,排除C项。10.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汉代货币发行经历了由私人可以铸造到中央垄断的过程,表明汉朝政府经济管控能力逐渐增强,D项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汉代钱币从汉高祖到汉文帝再到汉武帝多次发生改变,说明秦朝的半两钱没有一直通行,钱币重量也没有保持一致,排除A、B两项;汉代铜钱没有统一铸印年号的做法(唐宋开始才逐渐形成),而且C项在题干情境中也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