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教学课题 5.5《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课型 新授课学情分析 2026级高一上期共27个班,其中1—10是网班班,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强,能自觉的学习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19-27是重点班,学生的基础要弱一点,学习主动性不强,要教师引导才愿意学习。11-18是普通班,学生基础差,自觉性差,惰性较强,多数学生要教师严格管理才会学习习近平思想,有的学生对政治不感兴趣,不关心政治。总的来说,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引导,让同学们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思想,在新征程上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教学目标 1.理解如何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美丽中国。 2.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3.培养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关注绿色发展,正视发展挑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学 重难点 重点:理解如何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美丽中国。难点:知道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教学准备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旁批导入新课:观看视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思考视频讲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师总结:人和自然的关系紧密相连,如果人类不注重保护自然,最终的苦果也必然要由我们自己承担。 讲授新课:1.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只有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才能够发展繁荣起来。 师:习近平曾经说过:“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师:那么要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呢? 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从传统的思维向现代化的思维转变。 倡导勤俭节约,倡导节能环保。 保护生态环境,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均衡发展经济。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原则。 播放视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曲溪流一曲烟”的诗画美景,是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湿地10多年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成果。如此怡人的景致也曾有不堪回首的往事,过去西溪一带河道淤塞、水质恶化,自然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西溪湿地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可持续发展等原则,建设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实施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使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成为国内外游客心驰神往的休闲度假天堂。 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只要我们调整发展思路,优美的生态环境、自然风光完全可以作为优质的资产,为当地群众吸引外来的消费和投资,让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3.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实现全面小康就不能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优美的环境等要求越来越高。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师:如何打好这场攻坚战? 总结: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全面加强环境污染防治。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大气,还老百生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4.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 师:要怎样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 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 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观看视频《生态文明》,说说国家建设生态文明取得哪些成果? 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教学反思思备三年成名师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