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中的停顿,并熟读成诵。2.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3.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课文读流利,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慧和机智。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感悟古代语言的幽默和魅力。【教学过程】一、读题,感受文言样式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小伙伴,他就是--杨氏之子。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2.理解课题,请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3.迁移运用,介绍自己。二、读通,感受文言节奏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检查朗读情况,强调“诣、为、应、夫”字的读音。(1)多音字要根据意思确定读音。比如“夫子”这个词,借助注释我们知道它的意思是——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老师查了字典,发现凡是“夫”表达和人有关的,都读第一声,比如——夫妇,老夫,渔夫……(2)“应”也是多音字,而“应声”这个词语我们一点儿也不陌生,你们看:应声而动、应声而至,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应声而动是指听到声音就动起来,应声而至是听到声音就来到了。对啊!那文中的“应声答”指的就是?就是立刻、马上回答。3.教师配乐范读,画出节奏。4.指导朗读,正确书写“禽”字。5.多种形式朗读,读好节奏,读出韵味。三、读懂,感知文言故事1.默读文章,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2.和同桌交流一下文言文的意思3.全班交流你读懂了哪一句?(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就是指梁国姓杨人家的儿子九岁,非常聪慧。“甚”是非常的意思。从这一个字就可以读出作者对杨氏之子的评价极高。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甚”来表达强烈的感受。比如:心情很好,如果用上“甚”字,该怎么说?(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意思是孔君平拜访他的父亲,父亲不在,于是叫儿子出来。这里的“其”是代词,代替前文出现过的人。古文中会经常遇到这个字,比如:《铁杵成针》的故事中,“太白感其意”,太白被谁的意志感动了?“其”指代的是前文出现的老媪。现代文中也有用“其”做代词的(3)“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意思是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氏之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里的“以”和前文的“其”一样,也作代词,这里指代什么呢?前面写了果有杨梅,所以“以”指的是杨梅。4.指名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故事。四、读好,感悟文言妙趣1.杨氏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原文中的词语来回答,解释“聪惠”的意思。2.再读课文,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子的机智?①从“此时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杨之子善于倾听,巧妙对答。(板书:杨氏子-杨梅-君家果孔君平-孔雀-夫家禽)②从“应声答曰”中看出杨氏子的反应迅速、思维敏捷。③从“未闻”“夫子”词语中体会到杨氏子对孔君平很尊敬,很有礼貌。3.师生共同朗读对话。4.创意表达,若你是杨氏子,来的是李君平、柳君平等你会怎么回答?是啊,杨氏之子谦逊有礼,回答委婉,但话语绵里藏针,这也能看出他的机智。《世说新语》就是这样,用简短的语言记录了一千多个有特点的人物,其中不乏小孩子,课后同学们不妨读一读。五、拓展,感悟古人智慧1. 出示文言文:《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生自主阅读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孔文举:东汉的孔融。清称:有名誉。中表:指的是亲戚。伯阳:老子的号。 奕世:世世代代。了了:聪明 踧踖 :局促不安的样子。)(1)生自读,借助注释了解意思(2)孔融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2.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小故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