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抓住“柳絮”、“浮萍”、“汗青”等意象,深入理解诗歌含义,能熟读成诵,准确默写诗歌。(2)结合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通过声音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感悟其心境。(3)体会诗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高尚品格。教学重难点(1)抓住“柳絮”、“浮萍”、“汗青”等意象,深入理解诗歌含义,能熟读成诵,准确默写诗歌。(2)结合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通过声音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感悟其心境。【教学方法】吟诵教学法合作交流法王泽林讲解《过零丁洋》【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全班齐诵或者齐吟《陋室铭》和杜牧的《秋夕》,引出“青”韵,让学生回顾该韵带来怎样的感觉,带着这份感觉,走进押同样韵的本诗《过零丁洋》。【设计意图】结合已学的七年级课文《陋室铭》和古诗《秋夕》,通过回顾吟诵,从同样是“青”韵的角度导入新课,意在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呈现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回顾“青”韵带来的那种深入、幽微、清冷的感觉,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析本诗的声韵含义。2.进行题解1)要求学生解释题目的含义,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这个问题很容易就可以解决。教师结合地图,帮助理解。2)借由题解,找学生补充创作背景,检查预习。临安被元军攻陷后,文天祥随宋王室转战东南。宋末帝赵昺(bǐng)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在广东领兵抵抗元朝军队,后兵败被俘。次年正月被元军押解经过零丁洋时创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厓山——南宋最后的据点,当时元军正攻打厓山。由于宋朝大将张世杰等人防御得力,元军一时未能攻下。元军主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让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张世杰等人投降,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给张弘范,表明了自己坚贞不屈的气节。【设计意图】旨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该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二)听吟学吟,体会心境。1.听《中华经典吟诵》读本或“语文吟诵系统”中的读诵音频, 要求学生在听诵的基础上,再次根据吟诵符号,自主读诵,要求明确地体现出声音的高低长短。该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读诵后,全班齐诵,男女生分别读诵,比如让女生读诵高音短音的字,男生读诵拖音的字,相互配合的读诵,去感受高音的强调,拖音的延展感觉。【设计意图】旨在带领学生回顾近体诗的吟诵规则,初步体会声音的高低长短。2. 注音聆听《中华经典吟诵》读本或“语文吟诵系统”中的吟咏音频,要求学生结合参考吟诵谱,自主吟咏,体会声音高低长短带来的不同感受。该环节教师可以设计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吟咏,可以要求学生借助自己手头的工具,比如拍巴掌,用笔来敲击桌面,一人主吟,其他人和吟等方式,吟咏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讨论分析声音高低长短带来的不同感受,全班交流。【设计意图】旨在让学会全身心地融入到诗歌吟咏当中,在吟咏声中初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变化。(三)把握修辞,积累意象。1.知人论世,赏析首联。(1)齐吟首联,结合注释,理解大意。(2)介绍生平,明确首联起于叙事,回顾往事。该环节,播放作者生平介绍的小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迅速明确作者人生中的几个重要节点,1256年进士考试第一名(状元),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起一经”所指即此时之事。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征兵勤王。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1278年在五坡岭(海丰)被俘,写《过零丁洋》诗以明志。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四周星”指的就是这四年。并且让学生齐吟“四周星”这三个字,拖长感受时间之长。教室补充介绍“周星,即岁星(木星),十二年循环往复一周,古人将其轨道氛围十二次,一岁行一次,故又叫‘岁星’”,学生做笔记。(3)抓住“干戈”二字,重点分析。该环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明确“干戈”的含义,其含义课下注释有,学生可以很容易的回答出来。随后,教师可以设计让两个学生上台来,尽可能长的吟咏干戈的“戈”字,可以边吟咏边用假装对打的方式围着教室转圈,让学生们感受那种战火不断,难以安定的感觉。教师补充介绍“干戈”这一意象,,而意象教师可在PPT上展示(意喻战争。干和戈是古代常用兵器,“干”指盾牌,“戈”指类似矛的进攻的兵器。后来引申为战争。《礼记·檀弓》:“仲尼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 ),学生记笔记,积累意象。(3)再次吟咏首联,明确作者哀伤感慨之情。2.结合修辞,吟咏颔联。(1)明确比喻修辞,积累“柳絮”、“浮萍”和“风雨”意象。该环节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小组讨论,找出修辞和意象,全班交流。教师可以准备好柳絮和浮萍这两样植物,或者PPT上展示这两样植物的图片,让学生描绘其特点,从而猜测这两个意象的寓意。同时,可以让学生回顾第一单元所学的现代诗歌《风雨吟》和散文诗《海燕》,回顾风雨意象。明确:比喻修辞。1)风飘絮: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国家命运:山河破碎。2)雨打萍:身世如雨中浮萍,浮浮沉沉——个人命运:身世浮沉。3)柳絮:意喻飘零、消散。柳絮是古代诗文中一个常用的意象,因其本身随风飘散、漂泊无定的特点,而成为飘零的象征。4)浮萍:意喻漂泊、无依无靠。浮萍没有根,浮生于水面,由于它随波漂浮,没有依靠,所以用来象征着诗人的漂泊不定。王褒《楚辞·九怀·尊嘉》:“窃哀兮浮萍,汎淫兮无根。”5)风雨:意喻困难。3.化身诗人,感慨颈联。(1)出示地图,回顾背景。(2)明确修辞,理解含义。该环节,可以直接找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明确。明确:对偶双关。1)惶恐滩: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2)零丁洋: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一是形势险恶;二是指作者内心的惶恐、零丁。(2)身处零丁,化身诗人。该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穿越小活动,首先出示文天祥被俘北上地图,明确零丁洋的位置,随后出示零丁洋的图片,让一个学生上台讲台假装文天祥,吟咏颈联,其他同学评价分析其表现得是否符合文天祥当时的状态,为什么?颈联用双关的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关联,也就是文天祥之前的“惶恐”和当下的“零丁”,这是作者既悲国运又叹自身遭际,讲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设计意图】旨在引导学生分析颈联的声韵含义,体会作者当时再次回到惶恐滩对惶恐滩撤离一事的惶恐不安,感慨孤苦伶仃,家国不在的痛苦,以及其中蕴含着的深深自责之情。4.抒情明志,激昂尾联。(1)齐吟尾联,理解积累“汗青”这一意象。该环节,教师可以直接播放有关“汗青”介绍的小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汗青”的意思和由来。【设计意图】旨在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字的意思和写法,避免默写的时候出错。补充知识链接:“汗青”是史册的意思。这要追溯到纸张发明之前了。那时古人记事要用“竹简”,亦即用上好的竹子记写镌刻事情和文章,此一片片的竹即称“竹简”。竹简的制作并不简单,首先要选择上等的青竹(此“青竹”指绿色之竹),称其为“青”;然后,削成长方形的竹片,再用火烘烤一片片的青竹,一方面是为了便于书写,另方面也为干燥防虫。烘烤之时,本来新鲜湿润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了水珠,像出汗一样。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就叫做“汗青”了。“汗青”的原意是青竹出汗的工序,渐渐成了竹简的代名词了。(2)明确修辞,直抒胸臆。该环节,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全部起立,反复吟咏尾联,感受作者最后情感的升腾。在学生吟咏至少三遍后,教师随机提问学生,明确反问修辞,体会强调语气。要求回答文天祥面对劝降,到底是怎样的选择?从哪一句体现出来的?请学生吟咏出来。教师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吟咏最后一句,体悟文天祥选择舍生取义时候的慷慨激越,坚定无比之情。(四)舍生取义,文化立德。1. 文天祥之志皆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句中,纵观历史长河,英雄辈出,你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吗?请同学们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仿佛……的句式赞一赞你所想到的英雄人物。(5分钟时间,请同学展示)例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仿佛看到屈原因国都破灭、无力回天而自投汨罗,以死明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仿佛听到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仿佛看到陆游在风吹雨打的深夜仍然想着驰骋疆场,杀敌报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仿佛听到夏完淳高喊着“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诠释着誓死不降,舍生取义的凌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仿佛听到谭嗣同大笑着说“我自横天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用自己的鲜血唤起国人革命的意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仿佛看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仿佛感受到钱学森始终眷恋祖国的赤诚之心。【设计意图】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天祥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并且回顾积累历史长河中有着这样高贵人格的人物,学习其厚重的生命价值。2.布置作业请你写一写:文天祥被评为1283年的“感动中国”人物,请为他撰写一段颁奖词,赞美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者精神。【设计意图】旨在帮助学生体会文天祥身上那种在绝境中仍然坚持的东西,那种坚持不论成败,而是哪怕没有希望,没有前途,也要坚持的永恒的人格力量。板书设计:过零丁洋宋 文天祥叙事 抒情平缓低沉 慷慨激昂抗元忧国 舍生取义【设计意图】板书以简单的概况总结为主,从创作结构到情感变化再到内容主题层层深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理清思路,体会情感,把握主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