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堂教学设计学科:政治 姓名: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学习,把德育教育渗透其中,引导学生既要了解基本知识,也要明确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树立科学思维观念,自觉以培养科学精神为目的学习科学思维知识,进行科学思维训练,在社会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还要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当代中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选择。本单元是本书的逻辑起点,起着统摄、引领和导入后面教材具体内容的作用,也是全书的总论。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 (1)思维的本质 (2)思维形态 (3)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和能动性 (4)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之间的关系 (5)“逻辑”的含义 (6)“逻辑观”与狭义逻辑学、广义逻辑学 (7)形式逻辑 (8)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含义、思维规范及应注意的问题及其联系和区别 (9)科学思维的特征 (10)如何培养和提高科学思维的能力 (11)学习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的意义 (12)提升科学思维能力的思想政治意义单元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思考案例中的逻辑问题,积极参加讨论,激发兴趣 体验式教学:学习者通过自身实践或者亲自介入一定的情景,提高认识, 3.实践探究法: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增强其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单元课时安排:本单元三课共六框和一个综合探究,建议安排七课时框题课题:3.1《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课型:新授课、德育课课程标准分析本框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1.2相对应。呈现的内容要求是“1.2”中“掌握科学思维的特点”的要求。”教学背景分析课题及教学内容 本课“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的内容,共两目。 第一目“科学思维的含义”。主要阐明正确思维的条件、科学思维的含义、不科学思维的主要特征以及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第二目“科学思维的特征”。主要阐述科学思维的三个主要特征。两目内容都是采取概念的逻辑分析方式。学生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树立树立科学思维观念,在社会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二年级的学生,高中学生之前没接触过《逻辑与思维》,缺乏知识基础,需要结合生动的例子配合理解。第三课回答了何谓科学思维以及科学思维有何意义的问题,是对前两课破题后的升华,在核心素养的教育上为学生明确了学习“逻辑与思维”课程模块的目的,也为教与学点明了效果评价的标准;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思维能力。学生自学、合作探究、反思的学习方式较为熟练,对于新知识保持好奇,需要教师联系社会生活热点,通过情境材料的选取,知识的建构,问题的启发,思辨能力的培养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目标必备知识:说出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的关系,学会在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地解决问题。 关键能力:能够结合实际案例概述科学思维的特征,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思维能力。 政治认同: 认同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科学精神: 理解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科学思维结果的预见性和可检验性。 公共参与: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说出科学思维的基本条件与内涵。 教学难点:概述科学思维的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多媒体、2017年版2020年修订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普通高中教师用书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自主探究、议题式教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个人二次备课环节一 (导入) 导入:用三个裁缝的招牌,设置问题引出课题:《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并板书,本框学习目标、议题引导展示 积极发言 激发学生兴趣,为后面的教学进行铺垫。环节二 (新课学习) 讲授新课: 议学环节一:科学思维的含义 【议学情境,图文材料展示】 【探究一】结合议学情境,从思维的角度谈谈你对科学思维的理解 【议学提示】 【议学总结】 一、科学思维的含义 1、科学思维的含义: 2、科学思维的基本条件: 3、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关系 议学环节二:科学思维的特征 【议学情境】南北朝时期祖冲之推算出的圆周率 【图文展示材料】 【探究二】结合议学情境,思考:南北朝时期祖冲之推算出的圆周率为什么直到今天仍有适用性? 【议学提示】 【议学总结】 二、科学思维的特征 特征一: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表现:1.科学思维从实际出发,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 2.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特征二: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表现: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特征三: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表现: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知识拓展:科学思维的客观性、预见性、可检验性的关系 【议学延伸】科学思维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请你结合最新的时政热点,以“科学思维”为主题写一篇时政述评。 1.小组讨论,完善答案 2.学生展示如不全,其余学生补充 该情境活动用学生熟悉的相关材料入手,意在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思维的含义,明白科学思维与不科学思维的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思维既表现为逻辑思维,也表现为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通过一定难度的问题情境的设置 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议题探究,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培育科学精神。 通过议学延伸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环节三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 2.布置作业: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课后认真完成作业。作业设计 基础练习 1、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我们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也要学习科学思维方法。强调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观察、思考、分析问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点。我们之所以要学习科学思维方法,是因为科学思维( ) ①正确反映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②反映认识对象的现象和外部联系 ③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全统一 ④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2年11月,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根据计划,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将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其任务主要为:验证空间站支持乘组轮换能力,实现航天员乘组首次在轨轮换;开展空间站舱内外设备及空间应用任务相关设施设备安装与调试,进行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进行空间站日常维护维修;验证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常态化运行模式。此次目标任务的设定体现了科学思维( ) ①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②具有主观臆想性 ③基本单元的形象性 ④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B\B 拓展练习:完成三维设计配套卷上的练习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