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时间、494 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等内容。
2.史料实证:探究三国与西晋时期的分裂割据、东晋与南朝时期的南北对峙、北魏孝文帝改革。
3.历史解释: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的发展、南方的开发、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
4.家国情怀: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变革时期认识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史实;区域的开发;民族交融
难点:“十六国与北朝”牵涉民族、政权较多
【时空观念】
【本课要旨】
1.220年,曹丕建魏,三国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2.东汉末年以来,内迁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为后来隋唐的统一准备了重要条件。
3.淝水之战稳定了东晋王朝的统治,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
4.北魏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
【自主学习】
第一遍看书:快速浏览本课的内容,包括图片、小字部分。
第二遍看书:再次细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本上作出标记。
子目1:三国与西晋
梳理时空轴
子目2:东晋与南朝 (江南地区的开发)重点
1.什么是门阀政治?难点
2.(教材P30)学思之窗:根据材料,说说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3.(教材P30)思考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重点)
子目3:十六国与北朝(民族融合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重点
4.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重点)
5.(教材P32)史料阅读:概括《魏书》中对孝文帝的评价。(重点)
6.(教材P33)学习拓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当堂总结与读背】
总特征 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大交融时期。
政治 政权更迭频繁,各种矛盾交织;选官制为九品中正制;士族制度的兴衰是这一时期突出的社会政治现象
经济 战乱带来的北民南迁促进南方的迅速开发,南北经济发展逐渐平衡
【深化拓展】
1、全面认识士族制度
(1)形成原因
历史根源 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经济原因 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政治原因 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2)特点
政治上 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上 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上 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上 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3)衰落原因
①士族自身的腐朽,世袭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②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
③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
④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⑤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
2、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1)江南经济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秦汉时期,南方经济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规模及破坏性较大的动乱多发生在北方,而且战乱局面持续时间很长,南方则相对安定。江南经济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经济的突出特点。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士族庄园经济、寺院庄园经济膨胀。这一时期,战乱频仍,社会精壮劳动力的损失极大。庄园经济恶性膨胀,大量隐匿农户,封建国家与地主、寺院争夺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也就非常剧烈。
(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战乱、分裂及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合为一体。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民族交融中汲取了新的发展能量,又为下一时期,即隋唐的繁盛提供了新的台阶。
【当堂检测】
1.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A.废分封行县制 B.实行盐铁专营 C.废旧俗兴汉化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对以下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
A.经济重心南移 B.农业生产恢复 C.社会分工扩大 D.民族交融加强
4.三国时期,鱼豢著《魏略》记述“(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这一现象表明,氐人当时
A.已经完全以农耕生活为主 B.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
C.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 D.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5.北魏建立初期,承认豪强大族拥有大量宗族、佃客、部曲和荫户的合法性;孝文帝改革实行三长制,三长直属郡县,成为地方基层组织。这一举措主要利于
A.减少隐匿人口 B.打击豪强地主 C.增加财政收入 D.加强中央集权
6.《资治通鉴》卷140概括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此处时感慨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这一感慨可以佐证,孝文帝时的北方民族交融
A.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 B.巩固了士族的政治地位
C.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 D.直接促成了隋朝统一
7.两汉之际天下大乱,窦融乘势而起,先后依附数个政权,最终审时度势,领导河西归附汉室。汉晋十六国时期,“窦融归汉”被许多割据政权宣传,这主要是因为“窦融故事”
A.具有维护大一统的历史作用 B.成为东汉政治文化的重要符号
C.代表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取向 D.适应各国争夺正统的现实需要
8.东汉崔寔的农著《四民月令》所述养马、牛等畜牧业知识极少;而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92篇中有6篇分别叙述养牛马驴骡、养羊、养猪等,介绍种植业和畜牧业内容比例约79∶21,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B.汉族生产方式影响扩大
C.农业耕作方式日益进步 D.种植业畜牧业协调发展
【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