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模板
授课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 学 目 标 1.政治认同:坚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增强制度自信; 2.科学精神:明确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法治意识:依法维护良好民族关系; 4.公共参与: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教学重点 1.我国的行政区域设置; 2.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及优越性;
教学难点 1.区分民族关系三方针; 2.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的的内容; 3.综合分析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
教学媒体 一体机
板书设计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民族格局特点:多元一体 2.形成渊源 3.行政区域特色:既民主又集中 二、民族关系及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1.民族关系: 2.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是什么 2.为什么 3.怎么做
教学过程 序号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一 二 5min 10min 10min 10min 5min 导入 抒情导入: 我们经常唱的国歌有一句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那么,你知道国歌里的中华民族是怎么来的吗? 第一部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从何而来 1.播放视频,进而引出议题: 我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中华民族从何而来? 2.议学过程: 先提取视频关键信息: 中国历史一共经历二十个朝代,百家争鸣、潘国纷争,内部战乱、外敌入侵。但最终归于统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在经济上、制度上、文化上是一个整体. 秦“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分立、对峙、统一……,“六合同风,九州共贯”,都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历史。 3.给出议学提示,并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梳理:总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概括这一特点形成的渊源:各族人民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 过渡语: 学习《中特》第一课我们知道,在原始社会以后,阶级分化,民族和国家出现,人类学会了奴役,通过相互杀伐来掠夺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民族冲突成为历史的必修课。 进入现代,民族问题衍生出了许多新的矛盾和争端,比如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国家裂变、民族纷争、种族仇杀,甚至是灭族行动。 所以,民族问题的解决历来是世界主要国家最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种族纷争、加拿大魁北克独立运动、英国苏格兰、北爱尔兰的民族分裂运动…… 那么在我国为什么没有出现类似严重的民族问题呢? 导入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看境外势力如何啪啪被打脸 播放视频,进而引出议题: 根据视频 为什么要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结合两位UP主演讲或经历谈谈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完善民族自治 第一个问题的议学过程: 议题:谈谈何为民族区域自治——试找出其关键知识点。所以,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一样吗? 先提取视频关键信息: 中国幅员辽阔,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相亲相爱得益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形成了如此团结和睦的局面。民族区域自治不仅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更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早在1938年11月毛泽东就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就提出民族平等,1947年中共建立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四大自治区。1954年第一届宪法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以确定 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子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结论: 中国幅员辽阔,少数民族众多,故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现区域自治,设立自治区、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中共高举民族平等旗帜,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实现各民族当家作主 根据议学提示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梳理:总结我国的民族关系是什么。 何为民族关系?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那么问题来了: 民族自治地区既然有自治权了,那么,是不是独立了,所以,民族区域自治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一样吗? 这要从我国的行政区域类型说起,借以总结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的差别。 这部分内容纯理论性比较强,所以,主要是展示。 在和特别行政区的对比后,带领学生继续回答议题,总结我国的民族关系及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注意:介绍处理民族关系的三方针时要进行具体的概念解读并引导学生进行区分。 第二个问题的议学过程: 议题:为什么要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结合两位UP主的演讲或经历谈谈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完善民族自治制度 先提取视频关键信息: 中国幅员辽阔,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相亲相爱得益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形成了如此团结和睦的局面。民族区域自治不仅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更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子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外国UP主把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经历放到油管,引起外国网友的称赞,认为中国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尊重了民族地区的多元文化,狠狠打了境外不怀好意势力的脸 结论: 因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实现各民族当家作主 民族区域自治虽然实施自治,却是一个大家庭,这启示要以国家统一为基础,反对分裂,促进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回击境外势力。这些也是民族区域自治带来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总结: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加强民族平等团结、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所以,要维护国家统一,就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要即要充分保证民族地区的正当权益(自治权、合法权益、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我),又要维护国家尊严,打击分裂势力(对敌)加强民族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目标) 7.最后总结为什么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制度地位、国情角度以及制度优越性角度进行概括总结;总结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归纳概括其具体要求。 认真思考,积极回答 认真思考,积极回答 认真思考,积极回答 认真思考,积极回答 讲解这一制度,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包括:我国的民族状况、民族关系及制度本身内容。本课两目内容聚焦民族问题,所以从国内外处理民族关系的事例作为素材,希望通过真实的民族政策案例,让每个学生懂得我国民族政策的科学性,树立民族平等的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用视频《国歌的中华民族从何而来》,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介绍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总结我国民族格局特点、形成渊源;第二部分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了两个视频片断,第一个视频片断纯知识讲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发展,第二个视频片断讲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成就遭遇境外势力的攻击,美国女孩阳离子用她在中国民族地区的所见所闻给予回击,啦啦打了境外某些势力的脸,从而从侧面证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意见,以及对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启示。
课堂形成性 练习 1.2023年9月24日至25日,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在中国江苏茅山举办。与会嘉宾围绕道教世界传播等分议题展开讨论交流,深入挖掘道教在道德教化、文化传播、对外交流等方面的思想智慧,积极探讨道教思想的当代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道教的智慧力量。这说明( ) ①我国宗教已经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社会力量 ②我国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 ③正常宗教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④坚持中国化方向能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近年来,国家翻译出版发行汉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文等多种文字版的宗教经典书籍,整理出版宗教古籍文献,满足各族信教公民的多样化需求。国家翻译出版发行宗教典籍( ) ①是依法加强管理宗教事务的需要 ②目的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③是我国各民族平等享有文化权利的佐证 ④是我国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表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民族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事关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确看待新时代新征程党的民族宗教工作,是基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出发的。这说明( ) ①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前提 ②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是我国走向新胜利的保证 ③处理好宗教工作能够确保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④新时代新征程党致力于保障各族人民当家作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3年9月,来自44个少数民族的116名全国人大代表参加了十四届全国人大少数民族代表学习班,深化了对我国民族历史和民族工作的认识,坚定了做好本职工作、依法履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决心。举办全国人大少数民族代表学习班有利于( ) ①少数民族人大代表正确地行使决定权 ②推动新时代人大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③铸牢少数民族人大代表民族共同体意识 ④促进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人民行使自治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某社区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社区内有汉族、藏族、羌族、回族、彝族等2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有2300余人。在这里,多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成果正在不断显现,各民族文化认同和交流的故事也正在不断发生。这表明( ) ①各民族凝聚在统一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 ②我国民族平等团结消融了各民族之间的差别 ③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得到巩固发展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课后作业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2周年。从1951年到2023年,雪域高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某校思想政治兴趣学习小组在探究西藏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时搜集到以下资料: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7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西藏工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西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总结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的成功经验,提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1979年以来,先后进行多次自治区、地(市)、县、乡(镇)四级换届选举,选民参选率都在90%以上,有些地方参选率达到100%。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西藏代表共有24名,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16名,占66.7%;全区42153名四级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89.2%。他们几乎都是旧西藏百万农奴的后代。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1984年,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自治区成立以来,先后出台152部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雪域高原能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原因。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83年成立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40载栉风沐雨,恩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利用党和国家支持民族地区、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把握各地对恩施的帮扶机遇,感恩奋进,团结奋斗,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今天的恩施,民族文化产业、富硒绿色产业、生态文旅产业、清凉宜居康养产业蓬勃发展,富民强州之路越走越宽广,呈现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恩施有2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7.6%。40年来,恩施州深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今天的恩施,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结合材料,说明应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梳理与反思 知识点把握:我认真研究了教材和课程标准,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特点、意义及其实践效果。在授课过程中,我注重知识点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 案例分析:我引入了多个实际案例,如西藏、新疆等地的民族区域自治实践,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运作方式和成效。但在案例选择和分析上,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难点突破:针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如自治权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平等的关系等,我采用了小组讨论、互动问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解决疑惑。但在引导过程中,我还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反思 教学方法:我采用了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仍有一定的依赖性,这提醒我需要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育方法。 教学手段: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但在使用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多媒体资源的依赖过高,忽视了课本和笔记的重要性。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学生反馈与互动反思 学生反馈: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测试,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知识点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但也有部分学生表示对某些难点问题仍感到困惑。针对这一问题,我将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难。 师生互动:在授课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但在互动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存在一定的顾虑和困难。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