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构成我们今后荣耀的不是我们从何处来,而是我们往何处去。对此,你怎么看?”导写及范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构成我们今后荣耀的不是我们从何处来,而是我们往何处去。对此,你怎么看?”导写及范文

资源简介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构成我们今后荣耀的不是我们从何处来,而是我们往何处去。对此,你怎么看?”导写及范文
材料:
有人说:构成我们今后荣耀的不是我们从何处来,而是我们往何处去。对此,你怎么看?
审题:立论为主
1. 抓类型:现象类、思辨类
2. 抓对象:今后荣耀 从何处来 往何处去
3. 抓矛盾:往何处去构成今后荣耀VS从何处来构成今后荣耀
4. 抓内涵:每个人都有能力通过努力塑造未来,追求荣耀,而不是被过去局限
5. 抓思辨:从何处来决定我们的起点,对今后荣耀也有巨大的影响
6. 亮观点:《英雄莫问出处》《但问前路 莫问出处》《开局不完全代表结果》
思路梳理:
1. 引材料:
名言引:“好汉不提当年勇。”
现象引:生活中有很多人喜欢强调自己过去的辉煌事迹,可在未来无所成就。
事例引:方仲永起点很高,天赋才华都很出众,最终却泯然众人矣,再也无法享受众人艳羡的目光,创造属于自己的荣耀。
2. 析材料:下定义
什么是“从何处来”?
一个人的家庭的状况、社会地位、文化传统、教育经历、社会经验、成就与失败等。
是对个人历史和背景的盘点和反思
什么是“往何处去”?
个人的未来愿景、目标或人生方向
是对个人未来和潜能的展望
3. 归因分析:比较中的逻辑推进
构成我们今后荣耀的为什么不是从何处来而是我们往何处去
1)未来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和机会,个人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和成长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相反,起点或出身是无法选择的,它们虽然影响了一个人的开始,但不决定一个人的未来荣耀
2)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决心改变现状和未来,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从何处来的被动接受无法比拟的
3)往何处去”比“从何处来”更能决定未来的荣耀,体现了一种平等的价值观,不论个人的起点如何,每个人都应有机会通过努力,改善生活和实现梦想
4)如果过于沉湎过去,可能产生消极情绪或对现实失去信心。相比而言,专注未来更激励我们
5)鼓励个体向未来看齐,追求更高的目标,有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和创新。如果社会只注重个体的出身而不是他们所能达成的成就,那么社会的进步将会受到限制
4. 弊端分析:一味强调构成今后荣耀的不是从何处来,而是往何处去的弊端
1) 割裂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从何处来决定了你的现在,如果一味强调不是从何处来,而是往何处去,容易忽略当下,好高骛远
2) 明确从何处来,可以合理运用既有资源,扬长避短,如果一味强调不是从何处来,而是往何处去,可能会选错赛道,错失机会
5. 思辨1:为什么从何处来也构成今后的荣耀
1)从过去的经历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个人都能学习到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不仅丰富了个人的生活,也为未来的挑战提供了应对的智慧和能力
2)个人的出身和成长背景深刻影响着他们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的形成。这些价值观和信念指导着个人的决策和行为,对未来的追求和成就有着潜在的影响。
6. 思辨2:二者关系
1)从何处来是往何处去的基础
2)未来的往何处去会变为更未来的从何处来
7. 个人独特思考:
荣耀不仅指个人荣耀,也可以是文化荣耀、历史荣耀、民族荣耀
8. 措施分析:如何做
1) 不沉溺于辉煌,继往开来
2) 积极树立目标,孜孜以求
考场高分范文
无问西东
有人说,构成我们今后荣耀的不是我们从何处来,而是我们往何处去。这仿佛表明,“荣耀”成了可被具象化的宝物,可在“从何处”同“往何处”间求索而得。
“从何处来”或可看作个体过往的成就、学识等人生收获的总和,却同时也囊括了生平经历的一切辛酸悲苦。它代表了一切“我之所以为我”的基本人格特点,定义了个体的存在状态,但也成为人们“反求诸己”的靶心。
“往何处去”在广义上不仅寓示着人的志向之所在,亦暗示着个人在经历了“从何处来”的修炼后,形成的价值判断标准在未来可能引导其走向的所有向度。“往何处去”本是一片虚无,随着人们对荣耀的叩问逐渐明朗。
可见,“往何处去”天然具有的未来时语境,对其自身与“今后荣耀”的紧密绑定居功至伟。面对未来人生的强可塑性,我们对“往何处去”的回答便是一切对荣耀的追求行为的指挥棒。
相衬之下,“从何处来”与“今后荣耀”的联系则显得更为隐秘。但仅凭“往何处去”固然是无法真正到达荣耀彼岸的。一味地强调其价值,更可能陷入纸上谈兵的囹圄。“从何处来”的意义,便在于它充当了我们追求荣耀的能力基础,助我们克服追梦途中的种种难关,为我们接近荣耀蓄势。
故而,“从何处来”“往何处去”对于我们“今后荣耀”的作用相辅相成,二者不可偏废。可是,此种近乎功利主义的解析荣耀之路的方式本身竟算是一种荣耀吗 或者说,当我们追求荣耀时,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
在我看来,荣耀之所以不能用财富、自由等事物的总和来定义,正是因为其昭示着人性的伟岸。不同于带有成果导向的“荣誉”一词,“荣耀”可以是振臂高呼“吾将何往”的勇决,亦可以是热泪吐露“吾曾何往”的坦然。
由此,荣耀不再是可以在过往与未来的时空中寻得的事物,而是存乎个人当下心灵的无形之物。人为地创造荣耀是对荣耀本身莫大的亵渎。或许,只有一颗无问西东的心,方能承载荣耀之重。经历过往与放眼未来的终极目的,在于当下的真正践行,使所为之事本身光辉闪耀。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并无一条能带我们找到荣耀的路。真正的荣耀存在于我们脚下的泥泞里,更可以孕生于步履之间。然而,这样豪迈的步子是只有无问西东者才能走出来的。
在路途中追问
我们从哪儿来,又该到哪儿去 这个问题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有人说:构成我们今后荣耀的不是我们从何处来,而是我们往何处去。我认为,出发点和目的地的取舍不该如此轻率地下结论。
“往何处去”决定了我们行动的目标,是我们心中理想与希冀的投射。尽管每个人的出生难免有所分别,但都可以朝着共同而美好的愿景出发,将自我价值寄托于遥远的追求。而且树立起的目标犹如流星划过人生中困顿黑暗的时刻,将时时引领着我们用行动化理想为现实。“道路决定命运”,我们的实践寄托在方向中而其也深深承载着选择所产生的结果的预知。
而与此同时,“从何处来”回答了我们前行的底气和缘由。“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我们的出发定开非凌空虚蹈,而是我们过去努力和积累的成果,它作为我们前进的平台见证着我们一步步的耕耘,而后待量变至质变之时萌发新的生机。“何处来”是基础,也更是初心,当我们疲于路途之时,时常回望,才方能重温往昔的感动,聆听于诚挚的愿望和最初的使命,发掘人生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并无悔于“我”跋涉的本心。从更为广茂的文化的角度,14-16世纪欧洲开展的文艺复兴运动或是当代中国民族复兴之路上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其实都表明文明源头中存在一种不竭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人类前行并作为铜镜般的明鉴让人们在对过去的审视中成就更好的自我。因而回归本源,方见本我,成就未来。
然而,如果我们沉浸在对来路的挂怀中,它将成为阻碍我们前行的桎梏,我们便不思进取,也没有坚定面对未来挑战的信念。反之,忽视来路只关注目的地换得的是营营忙碌而无所得,在前行的过程中难以修正自我,束缚在单一的轨道上机械地前进,内心受到芜杂世事的蒙蔽而终将理想变为撞南墙也不返的错误和死板。
其实,“从何而来”和“往何处去”并不是割裂的两个阶段,他们统一在对人生荣耀的追寻中。一个阶段的目的地会成为新的来处,如此周而复始,人生的旅途永不停歇。知道我们从哪儿来才能明白往哪儿去,初心的热忱和未来的构想不可缺一,方能获得荣耀的完满。
更重要的是,在回首和展望之中,当下的行动更应受到我们的重视。米兰.昆德拉曾说,“人类最大的谎言就是无论向哪儿走,其实都在向前走。”懂得我们因何出发,又朝何出发之后应当思考如何坚定地在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行进。即使困惑不明方向时也要咬紧牙关迈着大步前进,这需要极为坚定的意志,也是将对过去和未来的理解化作自我主体性内化的存在,在时间轴上有力地抹上自我存在的色彩。“来路为何 前路为何 我又为何 ”惟有不断追问自己人生根本性的问题,才能在一次次对迟疑和回答中明朗自我的真心,在路途中成就荣耀。
苏格拉底曾言:“未经审视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行之,躬身探问之,上下求索而终成荣耀。
放进我们的手掌
乍一看,这个话题是无可辩驳的。从一种字面的时间关系来看,“今后”的荣耀来自于“今后”的去处,而“我们从何处来”理所应当地决定着我们往日的荣耀,一个是未来,一个是过去,两者间浑然不相干。
“我们”是什么 作为一种伟大的“荣耀”的承担者,这个代词非一个民族的人民不能胜任。而这“荣耀”对我们来说又是什么 是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中所建设的事业,其价值所受的评判。评判者,非“我们”而谁 非我们者,未经历、未继承、未身处、未享有我们事业的旁观者,为我们提供的并非真正的荣耀,而只能是单薄无力的一两句言辞。我们“今后”的荣耀,所谓“今”与“后”,是从现在开始到某个事业的达成这段时间内;而“今后的荣耀”,是指这段时间中,我们自己所创造的这些事物中蕴含的价值。“我们到哪里去”,正是我们要创造些什么事物,其主体也正是将要对此加以评判的“我们”,由此看来,它对于我们今后的荣耀,实在是无比重要的了。
然而,从真正的历史角度出发,我们的来由也正无可辩驳地发挥着对我们荣耀的巨大定义作用。“我们”,创造荣耀的主体,也是评判自己的主体,“我们”自己是我们今后事业的最终目的,是荣耀的落脚之处,这是不能够忽视的!“我们”自己并不是随着今后事业的发生而发生,而是本来就有;尽管随着事业的建设过程也有所变化发展,但总体上依然是受“我们从何处来”深深决定的。要是我们的道路,我们将要享受的荣耀忽视了这一开始时的“我们”,而转而去服务一种未来才出现的别的什么东西,那绝对不是我们的初衷。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我们或许的确能够成就我们的事业,但到那时却已经失去了“我们”;面对那些被自己的民族遗弃在土地上的高塔、宫殿与雕塑,——斯人已逝,它们成为了没有落在任何人手掌心里的历史,无论它们如何宏伟、瑰丽而奇巧,如何具有历史价值,都没有了属于“人们”的荣耀。即使四九年的中国百废待兴,只要人民站在这个位置展望,荣耀便毫无疑问地存在。然而,若是我们忘记了人民,忘记了这“我们从哪里来”——在这种境遇下,在我们的事业服务的对象和能对它加以评判的主体都已经改变的境地下,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谈论“今后的荣耀”呢
没有“我们往何处去”,便没有了“今后”:但没有“我们从哪里来”,更遑论“我们”的荣耀。因此,一条正当的追求荣耀的坦途显示在我们面前。尽力创造,看见这个民族的人民那美好的归宿,我们越是向着这归宿前进,今后的胜利也就越大;但我们也要牢牢把握住这胜利,把握住我们站在起点时的自我,拒绝被代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我们的回报;事业是我们创造,事业是我们享有,而今后的荣耀,也是全然归于我们自己。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是什么构成了我们今后的荣耀?是我们从何而来,还是我们往何处去 在我看来,作为一个在时间中流淌的生物,实在难以在这两者中做出抉择。又或者说,“从何而来”与“往何处去”本就是二位一体,他们互相转化,不可分割。
“从何而来”即我们的“过去”,包含我们生长的外部客观环境,如民族文化,家庭教育——像模范塑造了我们的结构框架;以及我们所体验过的主观经历,如成就和挫折—―为我们注入了独特的内在特征。可以说,正是在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下,我们拥有了各不相同的能力、个性和价值观,从而形成了对“荣耀”的定义。
而这种高度个性化的对荣耀的理解,恰恰是“我”——一个由过去雕刻出的作品,在对“往何处去”进行思考和规划时的重要依凭,正是透过往昔的薄纱,我的目光看到了未来。
然而,我们不可说“往何处去”已是由过去既定的。正是因为明天尚未到来,我们有充分的自由站在当下进行选择,我们有机会对去处恣意畅想,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在当下通过对未来的规划,很大程度上决定下一时刻的我将由怎样的过往塑造。眼前的去处在我们向前迈步的一刹那来到我们身后,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在这样的动态转化中,过去和未来连成一体,共同组成一条通往今后荣耀的路。
但在现实生活中,鲜少有人能够在人生道路的前期就找到那个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荣耀,更多的时候,所谓荣耀忽明忽暗,不断变化,我们越是回望身后或布满荆棘,或鲜花盛开的来处,越是试图拨开前路的迷雾,就越是陷入对今后的迷茫。
诚然,我们是夹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生物,既无法改变过去,也难以预知未来,但或许构成荣耀的最重要的部分就在于这永恒的当下,以永不停息的生命力将过往苦难伤痛炼成智慧纳入行囊,坚定地迈向前方的未知。这一片一片的饱满的当下重叠交织,在不断转化的未来和过去中永恒。也许这才是荣耀的内核——无论它最终以何种方式呈现。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我的荣耀由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每一次呼吸组成。
正如史铁生所言:“我站在今天设想过去又幻想未来,过去和未来随意交叉,因而过去和未来都刮着现在的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