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通关练(有答案及听力音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通关练(有答案及听力音频)

资源简介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通关练
听力训练
1.听两遍朗读录音,完成下列练习。
(1)当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时,“我”戏答道:“第一,我们都________;第二,我们都讲中文,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汉字的信息量小于拼音文字。 ( )
②中国的古诗词是最能体现汉字的特点的。 ( )
③古诗词潜移默化地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 )
字词句过关
2.[字词打卡过关]按要求选一选,填一填。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车轴 压轴 画轴 轴心 B.曝晒 曝露 曝光 一曝十寒
C.传统 传说 传递 流传 D.鲜明 新鲜 海鲜 鲜为人知
(2)看拼音,写词语。
yōu jìnɡ máo wū mánɡ ɡū niɑnɡ qiān sī wàn lǚ
( ) ( ) ( ) ( )
qín jiàn chún shú lái yīn hé duàn duàn xù xù
( ) ( ) ( ) ( )
(3)情境默写 周末,路路随着采风团来到郊外,意外地享受了一场古筝演奏盛宴。为此,她将那难忘时刻写成了日记。下面是日记的片段,请你帮她补充不会写的字词。
在qīnɡ yōu( )的月光下,在茂密的竹林里,苏老师轻抚了面前的古筝后,轻轻地翻开qǔ pǔ( ),开始弹奏起来。只见他一边拨动qín xián( ),一边放声高歌。我静静地听着,随着曲调的跌宕起伏,我不禁táo zuì( )其间,仿佛自己登上了wēi’é( )的终南山,看到了壮丽的jǐn xiù( )山河;又仿佛来到了广阔的平原,看白鹭掠过水田,听林中黄鹂欢唱……如此jǐnɡ xiànɡ
( ),美zāi( )!
(4)先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行( )流( ) 惟( )惟( ) ( )( )如生
( )( )之音 字( )腔( ) 余音( )( )
笔走( )( ) 妙( )生( ) 黄钟( )( )
可以用来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的词语是:____________。表示“(说或唱)字音准确,腔调圆润”的词语是:____________。
情境练词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请选择合适的四字词语补充下列文段。
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听着那如____________的《百鸟归巢》,我们仿佛看到了百花齐放、百鸟归巢的吉祥盛景;舞蹈《碇步桥》以碇步桥为创作元素,融合扎染色彩,以AR视角再现烟雨江南风韵,那____________的曼妙舞姿让观看者如同置身其中;创意节目《当“神兽”遇见神兽》根据《山海经》《抱朴子》等古籍,结合VR技术、国潮绘画制作而成,那神兽看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勇敢奋进、自强自信的精神力量。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最后的总结很精彩,为活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B.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C.那紧张而又整齐的锣鼓声忽然一停,人物的动作也戛然而止。
D.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3.[句子打卡过关]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拟人)
B.这,哪里还是戏剧?这,不是太像杂技了吗?(反问)
C.俗话说“一动不如一静”,古诗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讲的就是这种情况。(引用)
D.如果他们当中哪个先“醒”了,拿起兵器朝着对方一刺,对方不就“完”了吗?(反问)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B.贝多芬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
C.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
D.如果没有这一“舔”,那饭碗也就完全不必拿上舞台。
(3)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用相同的修辞手法续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情境综合训练]状元小学即将举办一场“激扬之春”社团大比拼活动,请你也一起来参加吧!
(1)文学社准备了古诗文朗诵节目,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①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B.尾搐/入两股/间
C.处士/笑而然之 D.汤汤/乎若/流水
②文学社朗读古文《伯牙鼓琴》时,读到“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有同学不理解它的意思,请你用自己的话给他解释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戏剧社在彩排一个京剧节目,台上演员的表演十分吸引人,引得台下同学议论纷纷。下面这些同学的话中用到了和戏曲有关的词语,其中(才才)说的话有问题。
这个 节目肯定是本次活动的压轴戏了。
别看我们班的强强个头小,在台上却有板有眼,派头十足。
看,我们班长在幕后处理一切事务,真是个跑龙套的。
(3)为了弘扬书画艺术,书画社准备了多幅名家名作供大家欣赏,他们的书法或飘若浮云,或沉雄浑厚,或骨力遒劲,或龙蛇飞动……右图是《兰亭集序》(冯承素摹本,局部),这是( )的书法作品。
A.颜真卿 B.柳公权 C.王羲之 D.王献之
(4)菲菲准备展示自己创作的手工作品,为此还整理了一份《手工汽车制作说明书》,其中有一处写得不清楚,请你帮忙找出并修改。
手工汽车制作说明书
材料:牙膏盒、双面胶、剪刀、橡皮泥、四个同样大小的饮料瓶瓶盖、一根吸管。
步骤:①剪掉牙膏盒的一端,再剪成如图所示形状,沿剪切口将上下两部分粘在一起。
②用剪下的废料剪成“小汽车”的前后翼,用双面胶粘到车头和车尾上。
③剪两小段长度比牙膏盒略宽的吸管,再在瓶盖内塞上橡皮泥,用吸管和瓶盖做成两对轮子。
④用双面胶将轮子固定。
不清楚的地方:步骤_______(填序号)
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回顾
5.本单元内容回顾。
(1)《伯牙鼓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
(2)《书戴嵩画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揭示的道理是一致的。
(3)《月光曲》讲述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说故事,表现了盲姑娘对音乐的_______,同时也表现了贝多芬对贫苦人们的_______,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来自______________和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4)《京剧趣谈》一文介绍了京剧表演在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方面的一些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京剧的_______和对传统文化的_______。
第七单元通关参考答案
听力训练 1.听力材料:
汉字与中国心
有一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我戏答道:“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整齐又灵动,特别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熏陶的人浮想联翩,心潮澎湃,这是通过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无法体会的。
最能体现汉字的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诗词。中国的孩子,有的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诗词了。过年时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吟“明月几时有”;送别时吟“劝君更尽一杯酒”……古诗词潜移默化地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
(1)吃中餐 用汉字 (2)①× ②√ ③√
字词句过关 2.(1)C (4)云 水 妙 肖 栩 栩 天 籁 正 圆 绕 梁 龙蛇 笔 花 大 吕 ①笔走龙蛇 字正腔圆 ②天籁之音 行云流水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5)D
3.(1)A (2)D (3)男的正在微弱的烛光下做皮鞋。 (4)示例:湖面泛起鱼鳞般的波纹,显得格外美丽。 4.(1)①C ②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2)才才 (3)C (4)④ 用双面胶将两对轮子平行地固定在车身底部。
课文回顾 5.(1)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耕当问奴 织当问婢(3)热爱 同情 丰富的想象力 (4)道具使用 动作造型 喜爱自豪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