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娃娃 教案 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雪娃娃 教案 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

资源简介

雪娃娃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家乡特有的自然景观——雾凇,并能描述其特点;
2. 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3. 学会使用简单的信息收集和处理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交流和分享的能力;
2. 初步学会围绕一个主题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和过程;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尊重环境的意识;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归属感;
3.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和文化的欣赏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了解和描述家乡特有的自然景观——雾凇;
2. 学会使用简单的信息收集和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和文化的欣赏和探索精神。
学情分析:
本堂课的学生大多生活在东北,但对家乡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了解不深。他们对雪和雾凇可能只有简单的观察和体验,缺乏对其形成原因、特点和文化价值的认识。学生对自然景观和文化的欣赏和探索精神还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因此,本节课将通过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家乡自然景观和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创设情境:教师带领学生回忆上次下雪的情景,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雪天体验。
2. 提问:什么是雾凇?你们见过雾凇吗?雾凇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
二、介绍雾凇
1. 展示图片或视频
教师展示精选的雾凇图片或视频,确保画面清晰、生动。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或视频中出现的雾凇,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学生观察和描述
教师提问学生:“请你们仔细观察展示的雾凇图片或视频,描述一下你们看到的雾凇的外观特点。”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可以提供一些引导性问题,如雾凇的形状、颜色、光泽等。
教师记录学生的描述关键词或短语在黑板上。
3. 介绍雾凇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教师简要介绍雾凇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可以结合图片或视频进行说明。
解释雾凇形成的基本条件,如寒冷的气温、高湿度和雾气。
描述雾凇的形成过程,如当湿气遇冷凝结在树枝、叶片等物体表面形成冰凌,持续积累形成雾凇。
三、合作与探究
1.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份有关雾凇的信息卡片。要求学生围绕雾凇展开讨论,并就以下问题进行信息收集:
a. 雾凇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b. 雾凇的外观特点有哪些?
c. 雾凇在我们家乡的分布情况如何?
d. 雾凇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信息收集成果,并回答其他小组的提问。
四、总结
1. 教师总结:对学生进行总结,概括雾凇的形成原因、特点和分布情况,并强调雾凇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2. 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收获和体会。
五、拓展
1. 阅读与思考: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与雾凇相关的诗歌、歌曲或故事,促使学生进一步感受雾凇的神奇魅力,并思考自然景观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2. 学生表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绘画、写作、朗诵等),表达对雾凇和家乡自然景观的情感和热爱。
板书设计:
雾凇的形成条件
雾凇的外观特点
雾凇在家乡的分布情况
雾凇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特有的自然景观——雾凇,让学生初步认识雾凇的形成原因和特点。通过小组合作和信息收集活动,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并初步学会了围绕一个主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学生在小组展示中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收获。在拓展环节中,学生通过阅读与思考进一步感受了雾凇的神奇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表达展示了对家乡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情感。
然而,本节课在设计上可能过于依赖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互动性强、探究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考力。同时,教师在组织小组讨论时需要更好地引导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