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1节 生活需要法律
【课题与课时】
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框《生活需要法律》
课时:1课时
【课标要求】
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理解法律的本质及特征。
【学习目标】
1、了解法律的产生、法律的本质及法律、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与我国依法治国的意义。
2、初步形成自觉按照法律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初步培养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认识法治建设进程的能力。
3、增强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并从中树立主人翁意识,初步学会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及履行法定的义务。
【学习过程】
环节一 自主学习
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本P84-88,完成下面的思考题,要求大字慢看,小字快读,并且用铅笔圈点勾画重难点知识。
1、如何理解公民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2、法律的产生、本质
3、如何正确认识法治?(含义、要求、地位) 4、法治中国建设的意义
环节二 合作探究
子议题一:厘清法律与生活关系
“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第二十条》为什么说是别人的人生呢?让我们来看看其中一个案例
议学情境一:聚焦校园欺凌
播放电影:电影中有一案例:中学生韩雨辰在厕所里撞见教导主任之子张科霸凌其他同学,挺身而出,打伤了张科。事后,张科反咬一口,说韩雨辰故意伤害。没有监控,被霸凌者和其他同学不愿意站出来作证,致使韩雨辰面临行政处罚。
想一想:何为校园欺凌,校园欺凌需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校园欺凌行为的主要类型
1.语言欺凌:如辱骂、羞辱、恶意中伤或者起侮辱性绰号等等。
2.社交欺凌:如孤立、团体排挤或者隔绝。
3.财务欺凌:如敲诈勒索、抢劫、抢夺财物,收取保护费、损坏或者恶意占用财物等。
4.网络欺凌:网络欺凌主要是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微信、博客等媒介散步谣言、中伤等攻击行为。网络上持续集中的攻击谩骂威胁给学生造成的伤害同样严重,有的甚至因此患上了精神疾病或者抑郁症、自杀等。
5.性欺凌:包括猥亵或者利用受害学生制作色情信息、强迫其观看色情信息或者模仿表演、强迫卖淫等
校园欺凌需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01民事责任:
校园欺凌事情中的受害学生受到人身损害的,可以向侵权人主张赔偿责任,也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如财产受到损害的,有权向侵权人主张受损财产的赔偿责任。另外,校园欺凌的加害者如果是未满八周岁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监护人将承担侵权责任。
02行政责任:
如果校园欺凌尚不构成刑事犯罪,但欺凌者年龄在十四周岁以上,通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对其进行行政处罚。欺凌者不满十四周岁的情况下,虽然不予处罚,但监护人应被责令加强对其的管教。
03.刑事责任:
在校园欺凌情节严重的情况下,欺凌者可能需要承担刑事责任。自2021年3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正式施行,将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下调至十二周岁。因此,校园欺凌情节严重的未成年加害者可能会面临刑事起诉。
议学任务一:小组合作探究
1、请你给被霸凌者来出主意,面对校园欺凌可以有哪些解决方法,你最推荐哪种。
2、如果你看到了有人被霸凌,你如何有勇有谋解决此事?
3、猜猜霸凌者最后的结局是什么?这件事情会给他何警示?
议学追问: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与法密切相关,把下列内容与对应的法律连接起来,测测你的法律素养吧!(做书上86页)
子议题二:追寻法治前行的脚步
“法律的权威来自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
——《第二十条》
议学情境二:聚焦法律权威
电影《第二十条》中印象最深的一幕是检察官韩明在听证会中的发言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反思“法律和百姓的情感不是无关的、更不是对立的。”“法律的权威来自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我不相信没有天理的国法,也不相信没有人情的天理。”
检察官韩明在听证会上慷慨激昂的发言(节选)
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一个人的人生!
公平正义对老百姓多么重要!又是多么难以做到.......
其实法律是什么?在老百姓那很简单,就是公不公平。
都知道要打官司贵,打官司难,那老百姓为什么还要打?不就是要公平正义吗?
我知道改变一些事情很困难,追求公平正义要付出代价,但这个代价谁来承担?老百姓吗!难道让他们用自己的命运,用整个家庭的命运,甚至是几代人的命运去承担这个公平正义的代价吗......
什么是法律?是天理、是国法、是人情。
我不相信没有天理的国法,我也不相信没有人情的天理.....
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法律的权威来自哪里,来自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
议学任务二:模拟角色发言
①请阅读检察官韩明在听证会上慷慨激昂的发言(节选),理解揣摩并模拟角色有感情朗读。(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最终的展示)
②发言中问道“法律是什么?”观看资料并给出你的答案。
那么法律产生之后,人类就走上依法治国的道路了吗?你的回答是什么?
法律产生之后,人类并没有走上依法治国的道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法家先驱”的管仲就提出过“以法治国”,然而他的目的是“法之立,在御民,民治而国安”,归根到底还是巩固君主的统治权。几千年来,在中国人治多于法治,“法治”与“人治”的区别在于,在法律和个人(领导者)的意志发生冲突时,是法律的权威高于个人意志还是个人的意志高于法律。新中国成立后发生了根本变化。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征程(相关链接)
1954年9月20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现行宪法
1999年,我国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10年底,我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
2020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思考: 1、法治含义: 2、法治要求: 3、法治地位:
议学任务三:畅言朴素期待
影片《第二十条》参考三个真实案例:昆山反杀案、福州赵宇案和涞源反杀案。从看重考虑不出错,简单套用法条,到跳出司法惯性,挑战既有判例,检察官和公安一道顶住重重压力,践行“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的法律价值观,传递出了守护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相信未来的法治建设会更加完善。
法治强调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最后用一句话畅言法治国家的重要价值。
学生畅所欲言
当堂检测
1.2022年10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黄河保护法、新修订的畜牧法的决定,我国制定的法律应( )
①反映社会发展规律 ②反映全体公民的意志和利益
③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 ④都体现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
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下列图示说明法律( )
A.是治理国家的重器 B.相伴我们一生
C.是现代文明的标志 D.提升道德水平
3.现实中因救人反被告的事件多次发生,“扶不扶”“救不救”一度困扰公众。打印的遗嘱有法律效力吗?现实中,打印的遗嘱十分常见,却常常引发纠纷。近年来,“校园贷”“套路贷”等频发,高利贷问题引起广泛关注。高空抛物坠物造成人员受伤、财产损失,让不少人心惊胆战,如何守护“头顶上的安全”……对于这些困惑,民法典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表明( )
A.我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纠纷,有时需要道德来调整
B.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
C.法律只服务于人们当下的生活,与未来的生活没有关系
D.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4.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的修订草案面向社会公开之后,共有85221位网民提出了423719条意见。另外,还收到近三百封群众来信。这表明( )
①法律体现了人民意志,反映人民呼声 ②广泛地凝聚社会共识,有利科学立法
③公民积极行使立法权,专业素养较高 ④公民积极行使管理权,民主意识很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