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亚历山大远征的概况,理解其影响。
2.知道“希腊化时代”的内容,分析其对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3.了解蒙古西征的概况,理解蒙古西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4.了解蒙古西征对中国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亚历山大远征和蒙古西征的双重影响。
了解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教学难点
利用唯物史观评价战争对文化交流的影响。战争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一种文化向被征服地区传播的同时,这些地区对待它们是一个主动选择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预习新知】
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1.亚历山大远征
(1)时间:公元前334年。
(2)过程: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3)影响:战争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一定程度上打断了这些地区固有的文化发展进程。
(4)亚历山大的统治:在埃及,亚历山大自称法老之子。在波斯,他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装,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任用波斯人为官员,推广波斯礼仪;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以马其顿方式训练波斯士兵。
2.“希腊化时代”
(1)概念: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其部下陷入混战,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
(2)内容
内容 具体表现
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 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占有大量土地,并享受税收优惠,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作为殖民者,他们保持着希腊人的生活方式
被征服地区原有的上层人士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他们说希腊语,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部分人成为国王的顾问和官员
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 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亚历山大城由亚历山大规划修建。托勒密占据埃及后,亚历山大城成为埃及都城。托勒密埃及鼓励文化发展,城内的缪斯宫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学者前往研究
(3)影响
①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
a.文学、史学、地理学领域:学者们系统整理和研究了《荷马史诗》和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基本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
b.科学领域:欧几里得编写《几何原本》;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定理;埃拉托斯提尼精确计算地球周长;医生通过解剖尸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进行了基础研究。
②西亚、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在广大乡村地区,农民仍说着他们祖先的语言,保持他们原有的宗教和风俗。
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1.蒙古西征
(1)第一次:成吉思汗发动,灭掉花剌子模国,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
(2)第二次: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3)第三次:13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
2.结果: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3.影响
(1)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①第二次西征后,两位欧洲传教士分别受教皇和法国国王派遣,到达漠北与蒙古进行交涉,他们撰写的出使报告流传至今。
②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根据他口述记录的《马可·波罗行纪》,对以后几个世纪的欧洲航海、探险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
③畏兀儿人列班·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见到了教皇和英、法国王。
(2)蒙古西征还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①由东向西迁徙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14世纪后,他们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
②大批移民自西东迁,进入中国中原地区,他们来自不同地域,说着不同的语言,被称为“色目人”,他们中的大部分后来融入汉族和蒙古族。
③蒙古西征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
【巩固训练】
1.1836年,德国历史学家德罗伊森出版了《亚历山大的继承人》一书。在这本书中,他充分肯定了亚历山大的继承人们,并创造性地用“hellenism”一词来形容三百余年间所大力推行的政策。你认为“hellenism”的含义最有可能是( )
A.铁血政策 B.怀柔政策 C.希腊化 D.开疆拓土
2.亚历山大东征时,沿途兴建了许多希腊式的新城。为了扩大帝国统治的社会基础,亚历山大竭力推行马其顿人与东方人融合的政策,倡导马其顿人与东方女子通婚。帝国建立后,埃及人的宗教崇拜和巴比伦人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了希腊。上述材料说明亚历山大东征( )
A.是一次掠夺性战争 B.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D.是一次正义性战争
3.有学者指出,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的同时,却也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蒙古对征服地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这说明蒙古西征客观上( )
A.加强了文化交流 B.推动了民族迁徙
C.促进了思想解放 D.引发了宗教改革
4.有学者认为,来自亚洲腹地的蒙古人征服的规模无与伦比……亚洲和大部分欧洲的政治组织都变换了,许多地区的人民被灭绝或四散,永远改变了其种族特征;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和力量也发生了变化;同时,横越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所控制,旅行变得安全了。这反映了蒙古西征( )
A.改变了欧亚社会的发展进程 B.破坏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
C.促进了基督教向东广泛传播 D.推动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
5.罗马人在对外征服过程中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开始模仿东方社会某些腐败堕落的生活,元老院为讨好群众规定并出资支持阿波罗节等节日。由此可见( )
A.罗马开始全面学习东方 B.希腊文化被强加到罗马
C.罗马人被外来文化渗透 D.政府旨在增强民族认同
6.苏联的东方学专家巴托尔德指出:蒙古帝国把远东和近东的文明国家置于一个民族、一个王朝的统治之下,这就不能不促进贸易和文化的交流。中亚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材料意在说明( )
A.蒙古西征促进了地域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B.商贸发展推动统一的蒙古帝国建立
C.蒙古西征促进了人口的大规模迁徙
D.蒙古帝国实现对欧亚地区直接统治
7.法国学者雷纳·格鲁塞在《蒙古帝国史》中说:“蒙古人几乎将亚洲全部联合起来,开辟了洲际的道路,便利了中国和波斯的接触,以及基督教和远东的接触。中国的绘画和波斯的绘画彼此相识并交流。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这个名字。”据此可知,蒙古西征( )
A.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B.推动了中原民族交融
C.开启了与西亚的直接交往 D.改变了亚洲政治版图
8.亚历山大在对外征战过程中,在埃及拜谒阿蒙神庙,为女神伊西丝建庙;在巴比伦向当地的主神马都克献祭,下令重建被薛西斯毁掉的马都克神庙。亚历山大的这种行为旨在( )
A.实行宗教宽容 B.崇尚君权神授 C.巩固自身统治 D.缓和阶级矛盾
9.13世纪初,中国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建立了蒙古汗国。随后蒙古汗国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结合下面地图和史实,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
A.第一次西征征服了今天的俄罗斯、乌克兰地区
B.西征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C.西征后,蒙古汗国发展为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性帝国
D.西征后,蒙古汗国在占领地区没有建立完全的中央集权统治
10.如表所示为埃及纸草文献中的内容,其中记载了一对父子的埃及名字被希腊名字取代的过程。这种现象可用于说明希腊化时代( )
公元前119年 儿子使用希腊和埃及双名,其父仅用埃及名字。儿子叫马隆,又名奈克察弗提斯,派托西里斯之子
公元前118年 马隆提到本人和父亲名字的改变:狄奥尼修斯之子马隆,过去名叫派托西里斯之子奈克察弗提斯
公元前116年 父子均用双名:马隆,派托西里斯即狄奥尼修斯之子,又名奈克察弗提斯
公元前115—前101年 父子均只用希腊名字:狄奥尼修斯之子马隆
A.文化交融掩盖民族矛盾 B.文明多样性的增强
C.族群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D.人文主义得到发展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希腊化时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东征,亚历山大把广大地区统一为一个大帝国,加强了这一地区经济和文化的联系与发展。他使希腊同西亚、中亚、印度等地的贸易更加密切。大批希腊商人随远征军足迹,活跃在亚非许多城市。不少希腊学者来到东方,研究东方的科技和文艺,使东西文化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在亚历山大东征后不久,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就进入了一个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的新时期,历史上称为“希腊化时代”。根据材料“他充分肯定了亚历山大的继承人们,并创造地用‘hellenism’一词来形容三百余年间所大力推行的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力山大的继承者们也大力推行希腊化。故C选项正确,ABD错误。
2.答案:C
解析:据材料“亚历山大竭力推行马其顿人与东方人融合的政策” “埃及人的宗教崇拜和巴比伦人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了希腊”,可知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故C正确。
3.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蒙古西征虽然给欧洲带来了破坏,但也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说明蒙古西征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蒙古西征给欧洲带来的客观影响,没有体现文化交流和民族迁徙,排除AB项;蒙古西征不是宗教改革的原因,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蒙古人的大规模西征,冲击了亚欧大陆的政治组织和种族结构,影响了宗教的分布和力量对比,便利于了欧亚大陆的交通和旅行,反映出蒙古西征推动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D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蒙古西征对欧亚社会的发展进程的影响,排除A项;蒙古人的西征破坏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蒙古人信仰的并非基督教,其西征并未导致基督教的广泛东传,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解析:材料“罗马人在对外征服过程中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开始模仿东方社会某些腐败堕落的生活,元老院为讨好群众规定并出资支持阿波罗节等节日”体现了罗马人被外来文化渗透,C正确; ABD和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故选:C。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蒙古西征的意义。选择A:材料“蒙古帝国把远东和近东的文明国家置于一个民族、一个王朝的统治之下,这就不能不促进贸易和文化的交流”体现的是蒙古西征对于促进地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发挥着巨大作用。排除B:材料说明蒙古帝国的建立推动地域间贸易的发展。排除B:材料说明蒙古帝国的建立推动地域间贸易的发展。排除C:材料与人口迁徙无关。排除D:材料并未说明蒙古帝国在欧亚地区的统治方式。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蒙古西征的影响。选择A:根据材料“蒙古人几乎将亚洲全部联合起来……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这个名字”可知,蒙古人开辟了洲际的道路,便利了中国和波斯的接触,以及基督教和远东的接触,说明蒙古西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排除B:材料没有描述中原民族交融的信息。排除C:元代以前就存在中国与西亚的直接交往。排除D:材料主旨是蒙古西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而非亚洲政治版图的改变。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亚历山大巩固统治的措施。选择C:根据所学可知,埃及、巴比伦都是被亚历山大征服的地区,亚历山大重视这些地区神庙的做法是为了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排除A:亚历山大重视被征服地区的神庙是为了强化统治,与宗教宽容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君权来源,得不出崇尚君权神授。排除D:亚历山大这样做是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从而巩固自身统治。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蒙古西征。选择A:第一次西征征服的是花剌子模国,大致位于今天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两国的土地上。排除B、C:三次西征后蒙古汗国发展为横跨亚欧大陆的世界性帝国,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排除D: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地区形成了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自身独立性较强。
10.答案:C
解析:本题结合史料实证考查希腊化时代。选择C:据材料可知,这对埃及父子名字变化的现象反映了希腊化时代非希腊人在族群认同上呈现复杂性。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文化交融掩盖民族矛盾,而且一对父子无法代表一个民族。排除B:材料中这对父子最后均只用希腊名字,反映了希腊人这一身份在希腊化时代的特殊地位,无法得出文明多样性增强。排除D:材料没有体现人文主义的发展情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