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安徽大学版 《4.2 自己的事自己做》(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安徽大学版 《4.2 自己的事自己做》(教案)

资源简介

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安徽大学版《4.2 自己的事自己做》(教案)
一、课程标准
依据《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本课旨在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中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材分析
《4.2 自己的事自己做》是安徽大学版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一课。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生活自理活动,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教材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但部分学生仍存在依赖性强、责任感弱等问题。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独立性。
四、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精神,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为家庭和社会做出贡献。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积极向上、勤奋进取的生活态度。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如整理书包、打扫房间、洗衣服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独立性,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培养积极向上、勤奋进取的生活态度。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培养责任感和独立性。
难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七、教学准备
教室布置:将教室划分为不同的活动区域,如书包整理区、洗衣区、清洁区等。
教学材料:书包、衣物、清洁工具(扫把、拖把、抹布等)、洗衣机模型(可选)等。
多媒体资源: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用于辅助教学。
八、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情境导入:教师首先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一位小学生正忙碌地整理自己的书包、打扫房间和洗衣服。小学生在镜头前显得非常认真和专注,画面中的情景让人感到温馨而感动。视频结束后,教师提问:“这位小朋友在做什么?他做得怎么样?你们想不想像他一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呢?”
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有的学生表示非常羡慕这位小朋友,认为他很独立;有的学生则表示自己也会做一些自己的事情,但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借此机会引出本课的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4.2 自己的事自己做》。这个主题非常重要,它强调了我们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教师进一步解释,这个主题不仅关系到我们的个人成长,还关系到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通过学习本课,我们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还可以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
2. 实践活动一:书包整理大赛(10分钟)
分组合作: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并指定一名小组长。小组长负责组织组员进行书包整理活动,确保组员能够明确分工,共同完成任务。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合理搭配,让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整理方法和技巧,增加比赛的趣味性和竞争性。
任务布置:
教师为每个小组分发一个装满书籍、文具等物品的书包,并告知比赛规则和评分标准。比赛要求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包的整理工作,并尽量做到分类清晰、整齐有序。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书包中加入一些特殊物品,如卡片、玩具等,增加整理的难度和趣味性。
实践操作:
学生开始整理书包,教师则在一旁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提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流,分享彼此的整理技巧和经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整理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及时纠正和改进,以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书包整理的方法和技巧。
成果展示:
在规定的时间过去后,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整理成果,并介绍自己的整理方法和经验。教师和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打分,评选出最佳整理小组和最佳整理员。这个环节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还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书包整理的方法和技巧,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践活动二:小小洗衣员(10分钟)
情境模拟:
教师设置一个洗衣情境,例如在一个洗衣店内,让学生扮演小小洗衣员的角色。教师准备一些衣物和清洁工具,如洗衣机、洗衣粉、刷子等,并向学生详细介绍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进行洗衣。学生需要了解洗衣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如如何分类衣物、如何选择合适的洗涤剂等。
角色扮演: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每组选出一名小小洗衣员负责洗衣工作,其他成员则扮演顾客或助手等角色。在洗衣过程中,小小洗衣员需要向顾客询问洗衣需求,如衣物的材质、颜色、污渍程度等,并根据顾客的需求给出建议;顾客则需要提供洗衣的预算和要求等信息。助手则需要协助小小洗衣员完成洗衣工作,如将衣物放入洗衣机、添加洗涤剂等。
实践操作:
学生开始洗衣活动,教师作为观察者和指导者,巡回指导并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流,分享彼此的洗衣技巧和经验。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障碍或问题来考验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衣物颜色过于鲜艳或难以清洗的污渍等。学生需要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使用特殊的洗涤剂或采用手工清洗等方法。
成果分享:
完成洗衣任务后,各小组分享自己的洗衣成果和经验教训。教师可以邀请一些表现优秀的小组上台展示他们的洗衣成果,并分享他们的心得体会。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洗衣的过程和注意事项,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可以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实践活动三:清洁小能手(10分钟)
任务布置:
教师将教室划分为不同的清洁区域,并为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区域进行清洁工作。同时,教师还会告知学生清洁工作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如扫地要扫得干净、拖地要拖得均匀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和目标,更好地完成清洁工作。
实践操作:
学生开始进行清洁工作,教师则在一旁巡回指导,并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流,分享彼此的清洁技巧和经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清洁效果,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确保学生能够正确、高效地完成清洁工作。
团队协作:
在清洁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小组长需要负责协调小组成员的工作,确保每个区域都得到充分的清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观察指导:
教师在学生清洁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和态度。对于表现出色的小组和个人,教师需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励他们继续保持优秀的表现。而对于表现不佳的小组和个人,教师则需要及时指出问题所在,并给予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尽快改正不足之处。
互动交流:
教师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彼此的清洁经验和技巧。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操作,学习更高效的清洁方法,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团队精神。
成果验收:
在清洁工作完成后,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成果验收。学生可以互相参观各个区域的清洁成果,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活动中加以改进。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清洁效果进行评分和评价,评选出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表彰。
6. 总结分享(5分钟)
分享体会:
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在今天的实践活动中的体会和感受。学生可以谈论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法等。
总结提升:
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总结今天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并强调独立性和责任感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和责任感。
7. 拓展延伸(5分钟)
拓展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今天我们做的这些事情,还有哪些事情是我们自己可以做的呢?”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制定计划:
教师鼓励学生制定一个“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计划表,列出自己每天可以做的事情,并尽量按照计划表去执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主意识。
九、课后作业
1.让学生回家后整理自己的房间和书包,并记录下自己的整理过程和感受。整理房间不仅有助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洁和有序的重要性。在记录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反思自己在整理过程中的表现,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整理。
2.鼓励学生在家中尝试洗衣服、洗碗等家务活动,并记录下自己的操作过程和遇到的问题。通过参与家务劳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家庭日常生活的细节,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记录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技巧,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学习。
3.让学生将制定的“自己事情自己做”计划表带回家,并请家长监督执行。计划表的制定有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任务,家长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监督学生的执行情况。
十、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如整理房间、洗衣服等,还培养了独立性和责任感。这些技能和品质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继续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努力成为一个独立自主、有责任感的人。
十一、课后评价与反思
1.学生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家长的反馈,了解学生在家中执行“自己事情自己做”计划的情况。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于存在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同时,学生还可以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和收获,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学习。
2.教师反思: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思考活动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否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同时,总结本次活动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此外,教师还可以与其他教师交流和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