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安徽大学版《3.3 邻里之间》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安徽大学版《3.3 邻里之间》 教案

资源简介

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安徽大学版《3.3 邻里之间》(教案)
一、课程标准
根据《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7年版)》的要求,本课将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区服务意识,同时深化他们对邻里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材分析
《3.3 邻里之间》一课旨在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邻里关系的内涵和价值,学习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邻里关系,促进社区和谐。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探索欲旺盛的年龄阶段。他们渴望与他人交往,但对邻里关系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因此,本课将通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邻里关系。
四、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区意识,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2.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尊重、理解和帮助他人。
3.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邻里关系的含义和重要性,掌握建立和谐邻里关系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质。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学习建立和谐邻里关系的方法。
难点: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与邻居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
七、教学准备
1.教室布置: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准备与邻里关系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2.教学材料:准备邻里关系案例、故事、角色扮演剧本等材料。
3.实践工具:准备绘画工具、手工制作材料、角色扮演道具等。
八、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 播放一段关于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和谐共处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段视频可以展示邻里之间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相互关心、支持和帮助,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通过观看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激发他们对邻里关系的思考和兴趣。
2. 提问:“你们与邻居之间有过哪些交往经历?有没有特别难忘的事情?”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通过提问,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对邻里关系的看法和理解,回忆自己与邻居之间的交往经历,并分享一些难忘的事情。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邻里关系,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互动,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邻里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邻里关系。通过讨论和分享,可以让学生更加珍惜邻里之间的友谊和互助,并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与邻居相处融洽。
(二)邻里知识小课堂(10分钟)
1.讲解邻里关系的含义和重要性
首先,教师需要向学生解释邻里关系的含义,即邻居之间的关系。其次,教师需要强调邻里关系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邻里关系对个人和社区的影响。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可以了解邻里关系不仅是生活中的重要关系,还可能影响到个人成长、社区和谐以及社区的整体发展。
2.分享一些成功的邻里关系案例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邻里关系的温暖和美好,教师可以分享一些成功的邻里关系案例。这些案例可以是邻里间的互助、合作等,让学生了解到邻里之间通过相互帮助和合作,可以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这些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邻里活动,与邻居建立良好的关系。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并从成功案例中获得积极的启示和鼓励。这将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邻里活动,与邻居建立良好的关系,为社区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实践活动一:邻里互助卡制作(10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可以为邻居提供哪些帮助。这可以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帮忙照顾宠物、帮忙购买物品等,也可以是一些较大的帮助,如修理家电、搬运物品等。鼓励他们将这些想法记录在一张纸上或者一个专门的“邻里互助卡”上。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可以为邻居提供帮助,同时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责任感。
2. 学生动手制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使用各种材料制作“邻里互助卡”。这可以包括贴纸、彩笔、照片等,让卡片更加生动有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3. 分享展示:最后,学生可以将自己的“邻里互助卡”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并介绍卡片上的内容和自己的创意。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想法和创意,也可以让其他同学了解他们的邻居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以及他们可以为邻居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同时,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学生们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四)实践活动二:邻里故事会(10分钟)
1. 分组进行“邻里故事会”活动,每组选择一位学生作为代表,讲述自己与邻居之间的有趣故事或感人经历。这个环节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互动。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也可以是听闻他人的故事。在讲述过程中,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让故事更加吸引人。
2. 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同时学习如何更好地与邻居相处。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学习一些与邻居相处的技巧和方法。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和心得,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与邻居相处的经验和教训。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邻里关系,并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与邻居建立良好的关系。
教师可以在学生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思考邻里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维护和建立邻里关系。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讨论,进一步拓展邻里关系的讨论和思考。通过实践活动二,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邻里关系,并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与邻居相处融洽,增强社区凝聚力。
(五)实践活动三:邻里矛盾调解角色扮演(15分钟)
在这个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将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邻里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尝试通过积极的态度和合理的解决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具体步骤如下:
1.设定一个邻里矛盾的情境: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一个具体的邻里矛盾情境,如噪音扰民、宠物问题、停车纠纷等。学生们可以根据情境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邻里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矛盾: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以积极的态度和合理的方式解决邻里矛盾。学生们需要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对方的立场和需求,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
3.发挥创意和想象力,提出创新解决方案: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和想象力,提出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来解决邻里矛盾。学生们可以尝试运用不同的沟通技巧和方法,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4.分组讨论并表演:学生们可以分组进行讨论和角色扮演,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注重语言表达和肢体语言的运用,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邻里关系和矛盾的处理方式,并学习如何以积极的态度和合理的方式解决邻里矛盾。同时,这个活动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他们在未来的人际交往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活动四:邻里文化节策划(15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策划一场别开生面的邻里文化节,以促进邻里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这可以包括讨论邻里文化节的意义和目的,以及如何通过活动设计和安排来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邻里文化节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策划能力。
2. 分组讨论并设计活动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分组讨论并设计文化节的活动内容。这可以包括文艺表演、手工制作展示、美食分享、游戏互动等。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学生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和活动安排,进行策划、筹备和组织工作,以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和组织能力。
3. 分享交流:最后,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并解释设计思路和目的。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想法和创意,也可以让其他同学了解他们的设计方案,并从中学习到更多的策划和组织经验。同时,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学生们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设计方案,提出一些建议和改进意见,帮助他们进一步完善活动策划。
九、总结提升(5分钟)
1. 教师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邻里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邻里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相互关心、支持和帮助来建立和维护良好的邻里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回顾本课的主要知识点和技巧,来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与邻居建立更加和谐友好的关系。在本环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谈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所学知识,与邻居建立更加和谐友好的关系。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其他场合,如学校、工作等,以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和服务,为社区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和服务,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区意识。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可以为社区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十、拓展延伸
1. 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策划一次与邻居的联谊活动,如聚餐、游园等,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这个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与邻居的互动和友谊。
2. 社区服务: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如环保宣传、爱心义卖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区意识。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社区的需求和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服务精神。
十一、课后作业
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与邻居”的短文,记录自己与邻居之间的交往经历和感受,并分享给家长和同学。这个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回顾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加深对邻里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2. 设计一张宣传海报,呼吁大家共同营造和谐的邻里关系。这个作业可以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和想象力,通过设计宣传海报来宣传邻里和谐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十二、教学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点。
2. 教师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家长和邻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邀请家长和邻居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邻里关系问题等方式,增强家校社的协同育人效果。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和探索新的领域和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技巧来处理邻里关系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