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象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要点准备单元 雪地上的“足迹”1、我们把小桌子对海绵竖直向下的作用力称为压力,小桌子稳定后产生的压力大与定的重力大小相等。2、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大,凹陷程度越小;受力面积越小,凹陷程度越大。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凹陷程度越大;压力越小,凹陷程度越小。第一单元《探寻光的路线》1 光从哪里来3、自己能够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作光源。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种,太阳、雷电、极光等是自然光源;电灯、激光等是人造光源。4、光是一种能量形式,光源能够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成光能来发光。2 光的传播路线5、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6、使用激光笔时,千万不要照射人的眼睛、皮肤等,以免产生危害。7、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科学家墨子就发现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8、“小孔成像”证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3 光的反射9、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从而改变光的传播方向。10、一束平行光照射到平面镜上,由于镜面光滑平整,所以会沿着同一个方向反射出去,这种反射被称为镜面反射。一般物体的表面并没有镜面那样光滑平整,光照射在上面时被反射到各个方向,这种反射被称为漫反射。11、我们之所以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到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在光源的照射下发生了漫反射。4 光与视角12、眼睛是感觉光的器官。光源发出的光或者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13、潜望镜就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使用潜望镜时物体反射的光经过两次反射后才进入人的视野。5 阳光里的色彩14、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15、雨过天晴,天空中很多小水珠能把太阳光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这样就形成了彩虹。16、平时能看到不同颜色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只反射或透射了某些颜色的光。第二单元 能量1 电磁铁17、1820年4月,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生磁现象。18、由铁芯和缠绕在铁芯上的导电线圈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19、电可以让用电器工作,说明电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作电能。电磁铁通电后产生了磁性,把电能转化为了磁能,就能够把铁质物体吸起来了。20、当电磁铁的导电线圈匝数一定时,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当电流一定时,电磁铁的导电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2 电动机21、导电线圈通电后有了磁性,并在磁铁磁力的作用下转动起来,从而将电能转化成了动能。22、电动机通电后转动,能够把电能转化为动能。23、在电路中使用电能进行工作的装置叫用电器。用电器在工作时可以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3 万能的电24、自然界中存在多种能量表现形式。除了电能和磁能,还有声能、光能、热能、动能等。25、电能是最方便使用的能量形式之一。4 电从哪里来26、发电机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用电器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27、常见的发电方式有:水力发电、火力发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核能发电等。水力发电把水能转化成电能,风力发电把风能转化成电能,火力发电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光伏发电把光能转化成电能,核能发电把核能转化成电能。5 能量大转盘28、人类的生存和活动离不开食物,人类需要把食物的化学能储存在身体里。29、能量无处不在。太阳不停地散发着光能和热能,生物体内有化学能,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如果没有能量,世界就不会运转,生命也不复存在。30、伴随着物体的运动、生物的活动、物质的变化、机器的运转,能量也在不断地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31、我国对新能源可燃冰和干热岩的开发与利用已经取得初步成果。32、可燃冰也称为甲烷水合物、甲烷冰、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新型能源。利用可燃冰发电比传统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发电产生的污染小得多。我国可燃冰储量丰富,用于发电的前景广阔。33、干热岩是指一种不含或含少量水或蒸汽的热岩体,埋藏于地下2000~6000米的深处,温度为150~650℃。在干热岩上打两口深井,将冷水从一口井注入到干热岩上,由岩体加热产生的蒸汽从另一口井喷出,来推动发电机发电。我国干热岩蕴藏的热能十分丰富,比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总量还要多。因此,干热岩发电的潜力巨大。第三单元 转动的地球1 昼夜交替34、地球在不停地自转,从而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自转一圈刚好是一天。2 水仙看到日出35、地球不停地自转,我们就像坐在一个巨大的圆形“转椅”上,不同地区的人们看到日出的时间也不同。36、北极星的位置几乎没有变化,而其他的恒星每天都在围绕北极星逆时针旋转。37、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轴—地轴进行自转的,地轴贯穿地球的南北两极。而北极星的位置恰好与地轴的北部延长线非常接近,所以夜晚看北极星几乎是不动的,而且位于正北方向的天空。38、恒星的位置是不变的,因为地球在自转,所以在地球上看去就像恒星在旋转。39、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位于东边的地方总能先看到日出。40、地球围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其他星体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3 变化的影长41、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引起了一天中物体影长的变化,也引起了气温的变化。上午,阳光照射角度逐渐变大,影长逐渐变短,气温逐渐上升。一般在午后两小时左右气温达到最高。之后随着阳光照射角度持续变小,影长逐渐变长,气温开始降低。夜里没有阳光照射,气温继续降低。4 四季的变化42、圭表是我国古代科学家发明的一种度量正午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由水平且处于南北方向的圭尺(圭)和直立的标杆(表)两部分组成,表与圭垂直。43、每天正午时刻,表的影长在一天中最短,而且刚好投影在圭尺上。根据圭表的观测结果,人们发现一年中随着四季变化,每天正午时刻表在圭尺上的影长也发生着变化。44、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河南登封设计建造的观星台就是一个巨大的圭表。观星台上的横梁相当于表的顶端,地上的“量天尺”就是圭尺。45、随着季节的变化,每天正午时阳光的照射角度和每天的日照时间也在不断变化。冬季,正午时阳光的照射角度小,每天总的日照时间短,因此气温低;夏季,正午时阳光的照射角度大,每天总的日照时间长,因此气温高。5 四季的成因46、地球的公转,指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地球公转一圈是一年。47、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时,也在不停地自转。不过,地球的自转轴并不是垂直于公转轨道平面的,而是有着约24°的倾斜角。也就是说,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始终倾斜着,就像一直斜着身子在旋转。48、地球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公转。由于地轴倾斜,在地球公转一圈的过程中,每天正午时地面上的物体影长会不断变化(也就是阳光照射角度在不断变化),气温也随着不断变化。冬季物体影长长,气温低,夏季物体影长短,气温高,春秋两季气温适中,从而形成四季交替的现象。第四单元 食物与能量1 我们需要食物49、我们每天都需要摄入一定量的食物,食物能够为人体的生长发育、生存和活动提供能量。人体的生存和活动,如维持体温、保持心脏跳动、运动、学习、劳动等,都需要消耗能量。50、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是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素,其中前三项在新陈代谢中产生热量,又称产热营养素。均衡膳食首先要满足人体对热量的要,三大产热营养素在总热量中的百分比应当是:蛋白质10%~15%,脂肪20%~30%,碳水化合物55%~65%。51、人的生存和活动需要能量。当人体从食物中摄取的热量总和不能满足人体需要时就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而摄取热量总和大于所需热量总和而且缺乏运动时,人体就会变胖,也不利于身体健康。所以,均衡饮食特别重要。2 动物的食物52、动物也需要从食物中摄取能量,来满足它们生长发育、生存和活动的需要。53、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类型的食物来获取所需要的能量。根据获取食物类型的不同,可以将动物分为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3 植物的“食物”54、人和动物的一生需要吃很多食物来获取能量,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一颗植物的种子长成高大的植株也同样需要能量。55、绿色叶片中有很多小小的“加工厂”,在阳光的照射下,“加工厂”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吸收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为植物所需要的养分(主要是淀粉)供植物生长,同时放出氧气。这样,植物就把光能转化成了化学能并且储存在植物体内。56、淀粉遇到碘会变成蓝色。57、植物需要从土壤中获取无机盐等养分,所以农民常常为作物补充含氮、磷、钾等元素的养料来帮助作物更好地生长。4 食物链58、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像链条一样,把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条关系就是食物链。食物链代表了能量的传递路线。59、食物链通常都是从植物开始,以动物结束的。能量从植物转移到动物身上。60、植物自己可以制造“食物”,是食物链的源头,被称为食物链的“生产者”。各种动物都要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它们是各级“消费者”。61、生物界还生活着专门吃动植物遗体的“腐食性动物”,以及霉菌、细菌等微生物,它们可以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植物所需要的养料,科学家称它们为“分解者”。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将堆积如山,生态系统也将崩溃。62、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类很多,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也很复杂。因此,自然界中的生物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多条食物链,它们相互交织,从而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食物网。5 生态平衡63、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最大的草原,那儿牧草丰茂,牛羊成群,生物物种丰富,是我国最大的牧业基地。64、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作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分等)。65、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之间关系密切。如果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状态叫作生态平衡。生物的物种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66、历史上,由于呼伦贝尔草原野狼成群,对牧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人畜的安全,当地牧民曾经组织过大规模的捕狼活动,使狼的数量锐减。结果几年之后,草场急剧退化,甚至面临沙化的危险。67、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第五单元 大自然里的老师1 苍耳的启示68、苍耳广泛分布于中国多个省区。其种子苍耳子带有钩状的、有弹性的硬刺,经常沾在家畜皮毛和人的衣服、毛发上,因此容易传播。69、仿生学是人们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通过研究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并根据其中的原理发明出新的设备、工具和技术的学科。70、模仿苍耳子发明尼龙搭扣是人类发明史上一个典型的仿生学案例。事实上,很多发明都可以从大自然中找到原型。研究并模仿各种生物的形态、功能、结构等特征进行设计和发明,是常见的仿生学思路。2 鸟和飞机71、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向往能够像鸟儿那样在辽阔的蓝天自由飞翔。72、仿生学不仅以生物的形状、功能和结构等特征为模仿对象,还需要研究它们的原理,从而为工程技术提供更有价值的设计思想。3 空投包的仿生原型73、飞机使用空投包可以将物资安全地投放到地面。74、科学家们往往并不能直接从大自然中找到可以仿效的解决方案,他们首先需要观察,找到自己需要的生物原型,接着研究这种动物或者植物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75、安全着陆是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拿手本领。4 防震原理研究76、根据生物原型制作简单模型进行实验,来验证生物原型的防震效果。77、蒲公英模型的原理是蒲公英的种子像撑开的小伞,减慢了下降的速度,所以能实现安全着陆。猫爪肉垫模型的原理是猫爪柔软的肉垫,使得猫落地时得到了有效缓冲。椰子模型的原理是里面有一层防震的材料,外面有一层硬壳,可以很好地保护里面的物质。78、翅果模型因为巨大的翅膀,减慢了下降的速度,所以能实现安全着陆。5 我们的空投包79、在户外实验时还要对空投包能否顺利着陆、拆解时间及空投物资完成情况进行记录。80、实验不可在没有防护栏杆或者防护栏杆不够牢固的地方进行。反思单元 仰望星空的人81、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及案例分析等多种途径来获取真实的信息,只有真实而有关联的信息才能成为科学假说的有效证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