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济宁市高三三模作文“慎易以避难, 敬细以远大”写作指导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出自《韩非子·喻老》。这句话的意思是谨慎地对待容易的事,就可以避免陷入困难的境地;认真地处理细小环节,就可以远离大的危害。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方法指导】:审读材料的第一步是找到写作的核心概念。无论是单则材料还是多则材料,无论材料是否有关键中心句,都要对整则材料进行层次划分。分层后,再分析句与句之间逻辑关联,再将句子中反复出现的、着重强调的抑或是照应主题的词句圈出来。经过这些步骤的解读,材料的中心意义基本就可以理解得八九不离十了。对材料的细细审读,就是思考的深入,思维的聚集,最终我们的目光一定会锁定在材料中的一两个核心概念(词语)上。事实上,高考作文命题无论题型如何变化,总会或明或暗地设定一两个核心概念。因此,对核心概念的提炼,决定了审题的成败。【参考解析】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本次作文是关系类材料作文,材料的中心是讨论“易”和“难”、“细“和“大”关系。易与难、细与大,既对立又统一,充满着辩证的哲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若能把容易的事一件件做好,难事就会随之迎刃而解。但有些人却认识不到这一点,对简单的事要么不屑去做,要么缺少恒心半途而废,要么敷衍了事不求标准,结果难成大事。其实,慎重对待、专心做好简单的事并不简单,这往往是对一个人意志、作风、品质的有力检验。把简单的小事做好,才能继续做更大更难的事。“尽小者大,慎微者著”,无数人的成功,都是从做好小事开始的。一个人的注意力和专注度有限,在关键环节和重要抉择上往往能全神贯注、慎之又慎,不容易出现差错。很多时候,问题和祸患反而出现在看似容易之事、产生于细微平常之处。“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无论难事易事、大事小事,都应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在细节之间显水平。要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穷尽各种可能的情况、覆盖容易忽视的细节。谨慎对待小事、易事,不因事小而不为、事杂而乱为、事难而怕为,于细微、容易之处避危难之事,如此方能防微杜渐、防患未然。材料从正面谈及两组关系,论述层次中可以从反面论证,形成正反对比结构。【可用论据】1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故曰“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嫖焚。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白圭无水难,丈人无火患。此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战国]韩非子《韩非子·喻老》2在《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中,老子也曾经提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天下所有的“大”事总是由“小”事而来,"多"总是由“少”积累而成。所以,处理难事要从容易之处入手,做成大事要从细微之事做起。这句话启示我们,处理难事要从容易之处入手,做成大事要从细微之事做起。3唐代诗人杜荀鹤有诗作《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水流湍急的地方,大家都高度警惕、小心翼翼,到了平流处反而放松下来,结果船倾人覆。短短四句诗,表面看有违常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在告诫后人,不管面对什么情况,都应保持谨慎之心。4《吕氏春秋·慎小》所言,“人之情,不蹶于山,而蹶于垤”,人不会被高山绊倒,却往往会被小土堆绊倒。对于容易的、细小的事物,我们必须重视,由小及大,从易至难,方能谨慎持重,攻坚克难。5东汉南阳太守羊续上任后不久,地方一位老府丞给他送来一条新鲜活鱼。羊续没有过多推辞,就把鱼留下了。老府丞私下认为,羊续有一就会有二,几天后他又拎了一条鱼到羊续家中。羊续指着房梁告诉老府丞,上次送的鱼还在上面挂着呢,羊续悬鱼由此成为了著名的典故。一条鱼看似小事如果不加以重视,难免就会落入“白袍点墨”“轿夫湿鞋”的处境。6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说“白袍点墨,终不可湔”,其意思是“一领白袍着了墨,永远也洗不掉”,一点墨、一点小细节不加以注意影响的是整个衣袍与全局。7“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于小事处下功夫,于细微处见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和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从《周易》“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谦,亨,君子有终”,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苏轼“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胡宏“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到王阳明的“谦者众善之基”“静处体悟,事上磨炼”,见微知著,谦虚谨慎,锲而不舍,努力奋斗,一直是中华民族面对坎坷磨难坚忍不拔,持续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门。8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10古人用种种道理和事例,反复提醒我们要懂得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过渡句】元朝名相张养浩也有言:“室已焚而徙薪,舟已溺而市壶,疾已成而求艾,虽殚力为之,无及矣。”他以此劝诫世人,凡事都应做到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如果待到室已焚、舟已溺、疾已成时再去补救,即使竭尽全力也于事无补。"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古代圣贤之所以反复强调见微知著,都是因为饱含着“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既是生存智慧,也是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11“见微”是“知著”的前提,而“微”往往是不易察觉、稍纵即逝的细节。从“微”的细节如何得到“著”的预见 不能凭空想象,而要通过细致观察、深入分析才能有所预见。想获得见微知著的能力,还需要始终保持心境静穆的状态。北宋苏洵在《辨奸论》中说:“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如果一个人总是被外界的诱惑弄得魂不守舍,被各种利益牵扯得心神不宁,站不稳立场,静不下心来,就难以觉察身边发生的细微变化,难以及时捕捉到事情发展的征兆,更遑论看清得失之“著”。见微知著,无事深忧,有事不惧,方能洞察先机、赢得胜利。【如何去做】12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任何一件大事的发生看似偶然,其实是各种小事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安全生产上有个海因里希法则,说的是在一件重大的事故背后必有29件轻度的事故,还有300件潜在的隐患。这些轻微的事故、潜在的隐患如不及时处理,就容易发生大灾祸。不可否认,不少事故发生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偶然性,但事后分析,往往萌生于平时被疏忽的细节、潜藏于日常漫不经心的处理。【教材可用论据】:1.《老子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感叹道:“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这启示我们做事、生活时要注重细节,提防可能发生的祸患、危险,及时预防。同时,我们也要把握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机遇,成就自己。注重细节,需要我们具有自我反省的意识,能对自己的优势、劣势作出反思。【运用示范】:欧阳修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庄宗不是一朝而蹈死地的,他的败亡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最终死在自己宠幸的伶人的手上,这启示我们,打倒我们的,往往是身边一些不起眼的负面因素,或者就是我们自己。这些因素由小变大,由少变多,最后来个总爆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