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3. 古诗词三首第二课时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课件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描写雨的,读诗题,说说题目交代了什么。时间——六月二十七日,正是盛夏。“醉书”可能是作者喝醉后写下的此诗。地点——望湖楼。理解课题望湖楼,是西湖边上的一座雅致的阁楼,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在此泼墨作诗。这首诗正是盛夏时节苏轼酒后所作。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1. 自由读诗,把诗读通读顺,画出停顿。2. 根据注释,组内讨论诗意。初读古诗 整体感知望湖楼: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边。醉书:喝醉时写下的作品。黑云翻墨: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跳珠:跳动的珠子。卷地风:狂风席卷大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诗意: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散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在苏轼的眼中,夏季西湖的一场暴雨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抓关键词,理解诗意急、大,来得快,去得也快。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在雨来临之前,你看到了什么?黑云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在天上翻滚。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雨势猛,雨点大比喻从“白雨”可以看出来雨很大。雨白花花的,都可以看到雨的颜色,说明雨很大。从“跳珠”可以看出来雨很大。雨滴看过去像白花花的珍珠般跳落,雨点这么大,肯定是大雨。从“乱”字可以看出来雨很大。雨着急落下来,争先恐后地掉落在船上,雨一定很大。你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雨很大?你觉得这场雨除了大,还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雨很急。从“未”可以看出来:“黑云”指的是大雨来临前的云,还没有把山遮住就开始下起雨来,可见雨很急;从“乱”可以看出来:雨点杂乱地落入船中,可见雨很急。你知道作者为什么一下就想到黑云像打翻的墨汁吗?苏轼不光是诗人也是大书法家,所以会经常接触到墨水,肯定会有把墨水打翻过的经历,所以他看到黑云马上就想到自己喜欢的墨水被打翻的样子。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乌云比作打翻了的墨汁,形象地写出了大雨之前黑云翻涌的动态感。下着下着,雨突然就停了。是从“忽”字看出来的。一个“忽”字体现了雨来时间短、雨去速度快,可以看出风的威力很大。夏季的雨来得急,下得大,通过后两句诗你又看到了怎样的雨?从哪里看出来的?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动态美静态美可以用比较轻快的节奏,读出天气骤变时诗人惊奇的感觉。语速放缓,读出湖面平静之感。整首诗作者没有直接说出雨的特点,但我们读起来却分明感觉到夏季的雨急、大、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想象一下,作者看到这样的雨后之景会想些什么?此景此情,苏轼看黑云不再是黑压压的云,而是自己喜爱的墨水被打翻了;看白雨不再是白花花的雨,而是洒落的珠子。他看天不再是天,看水不再是水,在他眼里天就是水,水就是天。他醉了,他陶醉在这美景之中,于是弃船登楼,提笔写下了这首诗。记一记借助四幅画面背诵诗句。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陆游《大风雨中作》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李攀龙《广阳山道中》拓展积累这份陶醉让诗人终身难忘,15 年后,他故地重游时还仍念念不忘地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延学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诗中的每一句仿佛是一幅画,分别描绘了黑云、白雨、狂风、湖水等景物,加上“翻墨”“跳珠”等充满动态和新鲜感的表达,精准地描摹出了从阴到雨又到晴的过程变化,有声有色、构思巧妙。思维导图主题概括思维导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4.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pptx 4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文朗读.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