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习题课件(10份打包下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习题课件(10份打包下载)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2024年秋季
化学(科粤版)
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2.2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课时3 相对原子质量 离子
教材必备知识精练
知识点1 相对原子质量
1.[2024深圳福田外国语学校期中]下列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
D
A.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质量的简称
B.相对原子质量可用“”或“ ”作单位
C.原子质量越大,相对原子质量就越小
D.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解析】A、B、 相对原子质量是其他原子的质量与一个碳12原子
质量的 的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其单位为“1”,两种原子质量之
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原子质量越大,则相对原子质量越大。
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2.新情境[2024天津汉沽八中期中]考古学家常利用测定碳 14的含量来推断
该生物死亡的年代。已知碳 14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原子核内质子数为6。
则下列关于碳 14的说法正确的是( )
B
A.中子数为6 B.核电荷数为6
C.电子数为8 D.最外层电子数为6
【解析】 由题意知,碳14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原子核内质子数
为6,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中子数,则中子数为。 ,
C、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原子核内质子
数为6,则核电荷数为6,核外电子数为6,最外层电子数为4。
3.已知某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某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如果
该氧原子的质量为 ,则该硫原子质量为( )
B
A. B. C. D.不能确定
【解析】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质量与碳12原子质量的 的比值。由题意
知,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2倍,故硫原子的
质量是氧原子质量的2倍。
4.教材P48讨论与交流改编[2023成都中考]化学家张青莲主持测定了铟、铱、
锌等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碳12原子的质量为 ,一
种锌原子的质量为 ,该锌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C
A.12 B.64
C.66 D.
【解析】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则该锌原子的
相对原子质量是 ,C正确。
知识点2 离子
5.新情境[2024佛山高明区期中]南海西樵山公园里含有丰富的负氧离子
,负氧离子是氧分子得到电子形成的。一个负氧离子与一个氧分子比
较,不相同的是( )
D
A.质子数 B.中子数 C.含氧原子个数 D.电子数
【解析】负氧离子是氧分子得到电子形成的,故负氧离子与氧分子的质子
数相同、中子数相同、含氧原子个数相同,电子数不相同。
6.教材P49观察活动改编[2023安徽中考改编]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示
意图如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B
A.氯化钠固体由分子构成
B.反应中一个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
形成相对稳定结构
C.氯原子核外有两个电子层
D.一个氯离子的质量比一个氯原子的
大得多
【解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钠原子的结
构示意图为 ,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
成相对稳定结构。 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核外有17个电子,
3个电子层。 个氯离子比1个氯原子多1个电子,但电子的质量很
小,一个氯离子的质量与一个氯原子的质量相差不多。
7.[2022恩施州中考]下列是四种微观粒子结构示意图,其中表示阳离子的
是( )
B
A. B. C. D.
【解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质子数 核
外电子数,为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巧用“圈内”“圈外”的数量判断微观粒子类型
根据微观粒子结构示意图判断其类型时,主要看“圈内”“圈外”的数量
关系:
8.下列微观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
A
A. B. C. D.
【解析】微观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若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则表示阳离子;
若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则表示阴离子;若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则表示
原子。A为阴离子,B为原子,C和D为阳离子。
9.请画出下列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钠离子 ②硫离子 ③氧离子 ④镁离子
①_ 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知识点3 分子、原子、离子
10.[2023东营中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分子、原子、离子都不显电性
B.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C.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变成离子
D.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解析】 分子和原子不显电性,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
子带电。 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如水是由水分子构
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变成离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能保
持其化学性质。
11.下列有关微观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D
A.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B.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C.离子不能转化成原子
D.钠原子和钠离子核电荷数相同
【解析】 原子的原子核不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
原子中没有中子。 分子可分,原子也可再分,能分成原子核和电
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 原子可转化成离子,离子也
能转化为原子。 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变为1个钠离子,则钠原子
和钠离子的核电荷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不同。
2.2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课时3 相对原子质量 离子
过能力 学科关键能力构建
1.新考法[2023扬州中考改编]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等。
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C
A.氧气
B.水
C.氯化钠
D.氦气
【解析】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氦气是由氦原子直接
构成的。
2.某原子中共有40个微观粒子,其中14个微观粒子不带电,则它的相对原
子质量约为( )
C
A.13 B.14 C.27 D.40
【解析】原子中存在的微观粒子有质子、中子和电子,而质子数 核外电
子数,中子不带电,则中子有14个,所以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中子数
,则相对原子质量约为27。
3.下列关于、 两种微观粒子的判断,正确的是( )
C
①核电荷数相同 ②核外电子数相等 ③化学性质相似 ④质量几乎相等 ⑤
质子数相等 比 稳定
A.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④⑤⑥ D.①③④⑤⑥
【解析】1个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1个氯离子,核电荷数不变,质子数
相等;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和 质量几乎相等;
它们核外电子数不相等;由于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似;
氯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比 稳定,所以①④⑤⑥正确。
4.[2024安庆期中]某微观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面是悦悦
对它的认识,错误的是( )
D
A.该微观粒子为阳离子
B.该微观粒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C.该微观粒子的质子数为12
D.该微观粒子是由原子得到两个电子形成的
【解析】A、 由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微观粒子的原子核
内质子数为12个,电子数是10,为阳离子。 该微观粒子的最外层
电子数为8,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 该微观粒子是由原子失去两个
电子形成的。
5.以下是4种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下列有关各微观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C
A.①④的化学性质相似 B.②③中的和 均为8
C.②可能是离子也可能是原子 D.①②③④均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解析】 为稀有气体的原子,④为阳离子,二者化学性质不相
似。,可能是原子,也可能是阴离子,故 可能为6,也可能
为8。 当②为原子时,最外层电子数为6,不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6.[2024菏泽牡丹区期中]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
重要思维方式。根据下列微观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 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____。
(2) 中属于阴离子的是___。
(3)若表示原子,则 ___,该微观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______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D
7
得到
(4) 是一种原子核内含有2个中子的具有放射性的氢原
子,其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
A.与 相比,原子核外都有1个电子,但含有不同的中
C.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由该示意图无法得出原子核内的中子数
子数
B.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
【解析】原子中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
子数 ,故B错误。
7.新考法如图是物质与其构成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金属铁是由________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______________构成的,
氯化钾是由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铁原子
二氧化碳分子
钾离子和氯离子
【解析】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金属铁是由铁原子构成
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氯化钾是由钾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2)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某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为 。
①当 ____时,该微观粒子是原子。
10
【解析】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 ;②
当时,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微观粒子带负电,是阴离子,为氟
离子;③当时,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微观粒子带正电,是阳
离子,为镁离子。
②当 时,该微观粒子是________(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
③当 时,该微观粒子是________(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
阴离子
阳离子
①金属由原子直接构成,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物质一般由分子构
成,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物质一般由离子构成。
②根据微观粒子结构示意图,若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则表示原
子;若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则表示阳离子;若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
数,则表示阴离子。
谢谢!同学们再见!(共30张PPT)
2024年秋季
化学(科粤版)
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2.3 辨别物质的组成
课时1 元素及元素符号
教材必备知识精练
知识点1 元素的概念
1.教材P57 T2改编[2023宜昌中考改编]缺铁会引起贫血,这里的“铁”应理
解为( )
A
A.元素 B.原子 C.分子 D.离子
【解析】缺铁会引起贫血,这里的“铁”指的是铁元素。
2.教材P53知识视窗改编[2023扬州中考]重氢可应用于光导纤维制备。重氢
和氢都属于氢元素,是因为它们的原子具有相同的( )
A
A.质子数 B.中子数 C.体积 D.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重氢和氢都属于氢元素,是因为它们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3.[2023随州中考]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
D
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元素的核电荷数
C.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解析】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
数有密切关系。
4.下列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微观粒子,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
C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解析】②④的质子数都是11,都属于钠元素,故选C。
知识点2 元素的分类和分布
新趋势·一材多题 各种元素在地壳里
的含量(质量分数)如图,据图回答
小题。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A.铁 B.铝 C.硅 D.氧
D
【解析】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氧、硅、铝、铁、
钙等,因此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6.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C
A.硅 B.铁 C.铝 D.氧
【解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故选C。
7.清朝的《化学鉴原》一书中把地壳中含量居第二位的元素翻译成“矽
”,如今把这种“矽”元素命名为 ( )
B
A.硒 B.硅 C.铝 D.锡
【解析】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依次是氧、硅、铝、铁,居第二位的
元素是硅。
知识点3 元素符号的书写及意义
8.下列元素的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
B
A.氢 B.氧 C.碳 D.银
【解析】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
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氢的
元素符号为;碳的元素符号为C;银的元素符号为 。
9.[2023北京中考]我国近代化学先驱徐寿创造了部分元素的汉语名称。下
列元素名称与符号不一致的是( )
C
A.钠 B.钙 C.镁 D.锰
【解析】镁的元素符号表示为,锌的元素符号表示为 ,故C错误。
10.下列化学符号中,表示2个氮原子的是( )
C
A. B. C. D.
【解析】A项表示氮元素、一个氮原子;B项表示氖元素、一个氖原子;
D项表示2个氢原子。
11.教材P58 T7改编下列有关元素符号“ ”表示的意义错误的是( )
B
A.一个铜原子 B.一个铜元素 C.铜 D.铜元素
【解析】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论种类,不论个数。A、C、
金属元素的元素符号可以表示一种元素、一个原子,还可以表示该元素组
成的物质。
12.用符号和数字表示:
① 个钠原子_____;
②硫元素___;
③钙元素____;
④氧分子____;
⑤镁离子______;
⑥氯离子____。
2.3 辨别物质的组成
课时1 元素及元素符号
过能力 学科关键能力构建
1.新情境[2024北京工业大学附中期中]羟基磷酸钙 是构
成人体骨骼的重要物质,其中含有的元素种类有( )
B
A.三种 B.四种 C.五种 D.六种
【解析】为钙元素,为氧元素,为氢元素, 为磷元素。故羟基磷酸
钙 中共有四种元素。
2.现有高锰酸钾、二氧化锰、过氧化氢 、氧化汞
种物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D
A.都含有氧气 B.都含有氧原子 C.都含有氧分子 D.都含有氧元素
【解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题述4种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
3.新趋势·跨学科[2024贵港覃塘区期中]成语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用元素符号完成成语,要求元素的名称要与成语中的字相同或谐音,例如:
火树花,功高 世。下列仿照示例完成的成语不正确的是( )
D
A.十全十 B.雪中送 C.根结底 D.点石成
【解析】金的元素符号是 。
4.化学中元素符号能表示一定的意义,不同的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不同。
下列对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元素符号 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A 只表示氢元素
B 表示铝元素、一个铝原子或铝
C 只表示一个氮原子
D 表示氧元素、一个氧原子或氧气
B
【解析】表示氢元素、一个氢原子。 表示铝元素、一个
铝原子或铝这种物质。表示氮元素、一个氮原子。 表示
氧元素、一个氧原子。
5.[2022天门中考]如图是三种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C
A.①和②化学性质相似 B.它们表示三种元素
C.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②和③ D.表示阳离子的是②
【解析】和②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相似。
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①②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
种元素,图中共表示两种元素。 和③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均
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6.指出下列符号的意义:
【解析】元素符号前没有数字时,元素符号既表示该元素,又表示该元素
的1个原子;如果某元素的原子能直接构成物质,此元素符号还表示一种
物质;如果元素符号前有数字,它只表示该元素的几个原子。
(1) 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
氟元素
1个氟原子
3个硫原子
钠元素
1个钠原子

5个磷原子
7.[2024泉州六中月考]如图中A、B、C、D、 是五种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 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___(填字母)。
(2) 共包含___种元素。
(3)D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C
3
得到
(4)若中,该微观粒子属于______(填“原子”或“离子”);当 ____
时,该微观粒子是原子。
(5)写出C、D的符号:______、___。
离子
10
8.[2024西安长安区期中]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1所示,图中②表示的是______
(填“分子”或“原子”)。
分子
图1
图2
(2)请根据图2回答下列问题。
①三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它们元素的原子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②氧和硫两种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它
们原子的______________相同。
最外层电子数
③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得到
谢谢!同学们再见!(共16张PPT)
2024年秋季
化学(科粤版)
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2.2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课时1 分子
教材必备知识精练
知识点1 分子的概念
1.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B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
B.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C.物理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分子一定不发生改变
D.化学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分子一定发生改变
【解析】,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但不是唯一的一
种。C、 物理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分子一定不发生改变,化学变化中
构成物质的分子一定发生改变。
2.[2024鞍山铁西区月考]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观粒子是( )
A
A.水分子 B.氧分子和氢分子
C.氢原子和氧原子 D.氢分子和氧原子
【解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观粒子,水由水分子构成,所
以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观粒子是水分子,故选A。
3.教材P42讨论改编下列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变化的是
( )
C
A.香水洒在桌上,很快不见了 B.湿衣服晒一段时间就会干
C.酒精在空气中燃烧 D.水受热蒸发
【解析】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变,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故选C。
知识点2 分子的特性
4.教材P51 T2改编[2023枣庄中考]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好酒不怕巷子深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一滴水中约含 个水分子 水分子很小
C 注射器中的气体通过压缩体积会变小 加压时气体分子变小
D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构成不同
C
【解析】注射器中的气体通过压缩体积会变小,是因为气体分子间存在间
隔,压强增大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小,分子本身大小不变。
物质体积发生变化时,微观粒子的大小不变,改变的是微观粒子间的
间隔和排列方式。
5.体育课前柯柯为足球充气,关于充气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D
A.分子的间隔变大 B.分子体积变大
C.分子的种类变化 D.分子的数目增多
【解析】为足球充气,足球内的气体多了,分子数目增多。
6.新情境[2023山西中考]海浩现象是在持续 的超低温度下,蒸发
的海水与低温冷空气中的颗粒物相结合,形成冰晶后,呈现出烟雨茫茫的
自然景象。这种由水蒸气形成冰晶的过程发生变化的是( )
C
A.分子的种类变多 B.每个水分子体积变大
C.分子的间隔变小 D.每个水分子质量变大
【解析】水蒸气变成冰晶的过程是物理变化(由气态变成固态),分子本
身不改变,主要是分子间间隔变小。
7.宏观、微观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建立正确的微粒观有助于化学的学习。
请用微观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空气和氧气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吸烟有害健康,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在公共场所吸烟而被动吸
烟,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空气中含有多种分子,氧气中只含有一种分子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湿衣服在太阳下晾晒比在阴凉处干得更快,说明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鼓起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无论是固体碘还是碘蒸气,均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这一现象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温度越高,分子间间隔越大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8.教材P41实验2-3改编同学们用下图装置验证分子的性质,从玻璃管的两
端同时放入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球,并迅速封闭两端管口,很快
可观察到管内有白烟产生。该实验可证明的分子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
__;并且还可以证明,不同分子的运动速率______。
分子在不断运动
不同
知识点3 从微观角度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
9.新课标·模型建构[2023邵阳中考]下列各图中“ ”和“ ”分别表示不同
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B
A. B. C. D.
【解析】B中有3种不同的分子,表示混合物。
从微观角度看,含有多种分子的是混合物,含有一种分子的是纯净物。
谢谢!同学们再见!(共26张PPT)
2024年秋季
化学(科粤版)
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2.4 跨学科实践活动:学习探究水的组成的科学
史并制作分子模型
教材必备知识精练
知识点1 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实验
1.教材P66 T2改编电解水的实验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D
A.试管2中得到氧气
B.试管1中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
C.实验说明水分子是可分的
D.实验能证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解析】 试管2与电源正极相连,产生的气体体积较少,是氧气。
试管1与电源负极相连,产生的气体体积较多,是氢气,氢气具有
可燃性,能够燃烧。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水分子发生变化,说
明水分子是可分的。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分别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教材P60学生实验探究改编同学们在实验室探究水的
组成。
【实验方法】如图所示,打开两支刻度管的活塞,在
电解器中加水至两支刻度管充满水,关闭活塞,接通
直流电源,观察并记录现象。
判断电解水实验中产生的气体的方法
①看电极:正极氧气,负极氢气(“正氧负氢”)。
②看气体体积:体积大的为氢气,体积小的为氧气。
(1)【实验原理】水电解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 _________________。
水氢气氧气
(2)【实验现象】、管内生成气体的体积比约为_____;检验 管中气
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将燃着的木条靠近刻度管管口,慢慢打开活塞,在尖嘴口罩一个干冷的烧杯,观察到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3)【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知识点2 探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思路
3.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某物质的组成时,将该物质放在密闭容器中在
一定条件下发生分解,测得生成物有二氧化碳和水,你认为该物质的组成
中( )
A
A.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氧元素,可能含有氢元素
D.无法确定
【解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将该物质放在密闭容器中一定
条件下发生分解,测得生成物有二氧化碳和水,说明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
氢、氧三种元素。
4.教材P66 T5改编科学史上有许多科学家对水的组成进行过研究。
材料1: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认为水是一种元素。
材料2:卡文迪什发现,将氢气与氧气的混合气点火后,有水生成。
材料3:拉瓦锡重复卡文迪什的实验也得到水,并证实水是氢气与氧气反
应后的唯一产物。他还对水进行分解实验,制得并命名了氢气,并定量称
量水和氢气质量。
材料4:尼科尔森和卡莱尔做了水的电解实验并检验了产物。
(1)基于卡文迪什和拉瓦锡的实验分析,你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尼科尔森和卡莱尔的实验中,检验正极产生气体的方法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气体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为了使人们确信水由什么组成,需要选用以下哪些证据____
(填字母)。
A.氢气氧气 水
B.水氢气 氧气
C.水 水蒸气
知识点3 分子模型
5.请用如图1所示的水分子模型解释下列宏观现象(将图2、图3补充完
整),并回答问题。
图1
(1)如图2,等质量的水加热到沸腾全部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图2
(2)如图3,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图3
(3)从微观粒子变化角度分析:水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原因是___
__________;电解水属于化学变化,原因是水分子分解,生成__________
______。可见化学变化中,______种类改变,______种类不变。
水分子不变
氢分子和氧分子
分子
原子
知识点4 水循环
6.新情境《黄帝内经》中记载“地气(水蒸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表
明古人已认识到云雨是水蒸气经阳光、风等影响变化而来的。下列有关
“为云”“为雨”的认识错误的是( )
C
A.此过程体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B.此过程能实现水资源的重新分布
C.此过程中水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D.此过程是通过水分子的运动及间隔变化实现的
【解析】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水分子本身
不变。
2.4 跨学科实践活动:学习探究水的组成的科学
史并制作分子模型
过能力 学科关键能力构建
1.新题型·项目性试题水是生命之源,是“永远值得探究的物质”,人类从未
停止过对水的研究。同学们在老师的组织下展开了关于水的项目式学习。
【活动一】探究水的组成
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依据
宏观依据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
生成的是物理变化
微观依据 分子的种类是否发生变化。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的是化学变
化;分子的种类不变的是物理变化
(1)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利用水蒸气与高温的铁反应,生成
了一种黑色固体 和“可燃空气”,证明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
成的。化学小组同学“重温经典实验,传承科学精神”,设计了图1所示实
验装置,请回答:
图1
①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产生水蒸气
②请分析装置C中盛装冷水的作用:__________
_________;实验观察到干冷烧杯内壁有水珠生
成,证明该“可燃空气”是氢气。请写出装置D中
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 _________________。
除去氢气中水蒸气
氢气氧气水
(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利用如图2的电解器进行电解水实验。
图2
①电解时加入少量硫酸钠溶液,目的是____________。
增强导电性
②请你设计一种实验方案,检验某刻度管中的气体。
实验目的:检验___刻度管中的气体。
实验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燃着的木条靠近刻度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在尖嘴处罩一个干冷的烧杯
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
刻度管中的气体为氢气(或将燃着的木条靠近刻度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 木条燃烧更旺 刻度管中的气体为氧气)
③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是_ _________________;通过导线与 管连接的是
电源的____(填“正”或“负”)极,、 两刻度管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约
为_____。
水氢气氧气

④从图2中可知生成的两种气体共同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实验过程中漏斗内液面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都是无色的气体(合理即可)
产生的气体难溶于水,使两侧刻度管内压强增大,大于大气压
【活动二】认识水分子的变化
(3)图3是水发生甲、乙两种变化的微观示意图。
图3
①由甲变化可获得的信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
最小微观粒子是________,在该变化的过程中,
发生变化的微观粒子是________,保持不变的微观
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生成的新微观粒子是
________________。
水分子
水分子
氢原子、氧原子
氢分子、氧分子
②从微观粒子角度分析此过程中,甲、乙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根据图3可知,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种类______(填“改变”或“不
变”)。
甲中分子的种类改变,乙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不变
【活动三】认识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图4
(4)“水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如
图4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
D
A.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其三态变化实现的
B.太阳为水分子提供了能量
C.天然循环实现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D.在循环过程中水分子保持水的物理性质
谢谢!同学们再见!(共14张PPT)
2024年秋季
化学(科粤版)
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易错疑难集训
教材易混易错集训
易错点1 分子大小改变吗?
1.[2023泰安中考]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B
A.通过气味区别氮气和氨气——分子是运动的,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B.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状态变化,分子大小随之变化
C.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D.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更快——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
【解析】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是状态变化,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
子大小不会改变。
易错点2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2.[2024广州四中月考]雪花被称为“冬之精灵”,下列有关雪花的说法正确
的是( )
D
A.雪花的大小不同是因为构成雪花的水分子大小不同
B.水形成雪花的过程中,水分子由运动变为静止
C.水形成雪花的过程中,水分子的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D.不同雪花中水分子数目都是巨大的
【解析】 水分子的大小是不变的,雪花大小不同是因为构成雪花
的水分子数量不同。 水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中,水分子仍然是
不断运动的。 水形成雪花的过程中,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其化学性质不变。
易错点3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3.[2023泰安中考]元素观、微粒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下列有关说法不正
确的是( )
B
A.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B.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一定分别相等
C.元素的原子序数与该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等
D.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会改变
【解析】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相等,但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易错点4 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4.用化学符号表示或写出化学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1)碳元素___;
(2)2个氢原子____;
(3)3个钠离子______;
(4) 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 ;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____________________;
C
4个铝原子
5个水分子
铜元素、一个铜原子、铜
氮元素、一个氮原子
(8)11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_ _______。
易错点5 分类
5.[2023宿迁中考改编]分类法是学习化学常用的一种方法。
下列选项不符合图示关系、为并列关系,分别包含、
的是( )
C
选项
A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溶解性 氧化性
B 单质 化合物 液氮 二氧化锰
C 化合物 氧化物 氯化钠 碳酸
D 纯净物 混合物 冰水混合物 蔗糖溶液
【解析】 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
物,化合物包含氧化物,氯化钠、碳酸属于化合物,碳酸 含有三
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
易错点6 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6.如图是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的微观
示意图。
( 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
(1)试分析在这个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出在化学变化中,
发生变化的是______(填“分子”或“原子”)。
(2)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观粒子是______。
分子
原子
(3)根据上图,试从物质构成和变化的角度说出两种观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子由原子构成(合理即可)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合理即可)
(4)根据上图,说明化学反应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谢谢!同学们再见!(共41张PPT)
2024年秋季
化学(科粤版)
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单元复习专练
单元知识脑图回顾
78
21
发出各种颜色的光
质子
核电荷数


单质
淡蓝
单元复习专练
中考真题同步挑战
考点1 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物T2、3、6
考点2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T12、15、17
考点3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T1、4、5、9、11、14
考点4 元素及元素周期表T8、13
考点5 水的组成的探究T10、16
考点6 分类T7
1.[2023常州中考]人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物质世界构成规律的探索。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A.汤姆孙提出了原子学说 B.道尔顿确认原子内部有电子
C.拉瓦锡研究出原子结构 D.门捷列夫发表了元素周期表
【解析】A、 汤姆孙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道尔顿建立了原子学
说。 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测定了空气的成分,卢瑟福等研究出原
子结构。
2.[2023天津中考]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D
A.空气是由空气分子组成的
B.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最大
C.空气中氧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空气中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解析】空气是混合物,主要成分如下表所示。其中,氮气的体积分数最
大,氧气的化学性质较为活泼,因此A、B、C项错误。
空气的组成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3.[2023内江中考改编]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下列有关空气成分的说法
错误的是( )
B
A.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中可延长其保质期
B.二氧化碳是空气污染物
C.稀有气体可用于制造电光源
D.氧气能供给生物呼吸,支持燃料燃烧
4.新考法[2023河北中考]在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挤瘪后把口扎紧,放入
热水中。塑料袋鼓起来,鼓起的过程中,塑料袋中酒精分子的( )
A
A.间隔增大 B.质量增大 C.种类增多 D.数目增多
【解析】酒精受热变成酒精气体,是分子间间隔变大导致体积变大,塑料
袋膨胀。变化过程中,酒精分子的数目、质量、种类均未改变。
5.[2023温州中考]古人通过往铜中加入锡 熔合制成青铜器。锡的相对
原子质量为119,质子数为50。则锡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D
A.169 B.119 C.69 D.50
【解析】原子中,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锡原子的质子数为50,故其核外
电子数为50。
6.新情境[2023乐山中考]科学家通过“祝融号”火星车探测器测得火星表面
大气成分(体积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A.火星大气中的含量最高 B.火星大气中 的含量高于空气
C.火星大气不含稀有气体 D.火星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7.[2023通辽中考改编]下列物质所属类别正确的是( )
C
A.氢气——化合物 B.空气——纯净物
C.五氧化二磷——氧化物 D.冰水混合物——混合物
【解析】氢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属于单质。 空气
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五氧化二磷是由磷元素、氧元素组
成的纯净物,属于氧化物。 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有水,属于纯净物。
8.[2023河南中考]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锑、铈等元素的
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铈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
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C
A.铈属于金属元素 B.铈的元素符号是
C.铈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D.铈原子的质子数为58
【解析】 .
9.[2023菏泽中考]模型建构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是某同学绘
制的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A.③形成的阳离子符号是 B.①②属于同种元素
C.①对应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④ D.②对应的原子化学性质不稳定
【解析】带正电的表示质子,不带电的表示中子,外圈带负电的表示电
子。 的质子数和电子数是1,属于氢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氢
离子,符号为。的质子数是1,②的质子数是2, 的质子
数不同,不属于同种元素。 是氢原子,对应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是③。 的最外层也是第一层有2个电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对
应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
10.[2023广州中考]用电解水实验探究水的元素组成,下
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C
A.管和管中气体体积比约为
B. 管中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
C.该探究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D.该探究的依据是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解析】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收集到的气体是 ,与负极相连
的玻璃管内收集到的气体是,管与负极相连管与正极相连,则 管和
管中气体体积比约为(氧正氢负、氢二氧一)。 管收集到的
是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 化学反应前后
元素的种类不变,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
组成,而不是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水由水分子构成)。 该
探究的依据是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从而由水通电分解的产物是氢
气和氧气得出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11.[2023株洲中考改编]如图是某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B
A.反应物中只有“ ”是化合物
B.反应前后共有4种分子
C.说明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D.“ ”分子由一个碳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
【解析】 化合物的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反应中“ ”
“ ”和“ ”都是化合物。 反应前后共有“ ”“ ”
“ ”和“ ”四种分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不可缺少“化学变化中”这一前提。 元素不能论个数,“ ”分
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首先将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同样的微观粒子(往往是过量的物质)删除,
然后根据各球模型代表的原子判断各物质。
12.创新实验·装置创新[2022乐山
中考改编]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
量,某同学将教材实验进行改进,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实验
时引燃红磷后便熄灭酒精灯。下列有关改进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可以表示为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B.待红磷熄灭并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注射器活塞向右移动
C.实验结束后试管内气体的主要成分为氮气
D.改进后的装置能减小测量误差,且对环境更友好

【解析】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可以表示为磷氧气 五氧化
二磷。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至室温,试管内氧气被消耗,压强减小,
打开弹簧夹,注射器活塞向左移动。氮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
且在加热条件下不与红磷反应,故实验结束后试管内气体的主要成分为氮
气。 改进后的装置避免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时瓶内部分气体受
热膨胀逸出,同时避免了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实验结果
更准确,且对环境更友好。
13.[2023怀化中考]铼被誉为“超级金属”,铼及其合金被广泛应用到航空航
天领域。铼元素的部分信息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铼原子的质子数为____, ____。
(2)铼元素属于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铼的相对原子质
量是_______。
75
13
金属
186.21
(3)请画出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12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_ _______,该元素与铼元素的化学性质______(填“相似”或“不相似”)。
相似
14.[2023武威中考改编]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化学学科
的特点。请根据下列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1)图1为微观粒子之间的转化关系图,其中①表示的是______。
原子
图1
(2)图2中B、C属于同种元素,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
图2
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3)图2中A对应原子位于第___________周期。
(4)图2中D为某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当 时,其符号为_____。
三(或3)
15.数字化实验[2023巴中中考]如图是利用压力传感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的装置及压强变化曲线。
图1
图2
(1)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图2, 段压强发生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氧气消耗
温度降低
16.[2023株洲中考改编]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
“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设计并进行实验】
实验1 (燃烧法) 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观察到火焰呈
______色,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过一会儿,观察到
烧杯壁有______且烧杯外壁发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_ _________________。
淡蓝
水珠
氢气氧气水
实验2 (电解法) 按下图进行电解水实验。在两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中,
为___________, 为___________。
氢气(或
氧气(或
【实验结论】 由上述两个实验都能得到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拓展提升】 若电解水产生了氢气,则同时产生了___ 氧气。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4
17.新课标·模型建构[2023金华中考改编]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实验的
思维模型如下:
项目化学习小组按图甲完成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时,发现进入集气瓶的水
量低于“1”刻度线。为提高氧气含量测定的精准度,展开了如下研究。
图甲
图乙
【误差分析】几位同学对测量值偏小原因的分析如下:
甲:红磷的量不足,未能把瓶内氧气耗尽;
乙: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瞬间,部分空气逸出;
丙:实验前导管中有空气,实验后一部分本应进入容器的水滞留在导管中;
丁:由于集气瓶的形状造成很难均分五等份,影响测量结果。
(1)以上原因分析中,其中一位同学的观点被大家一致否定,你认为是
哪位同学的观点?____(填“甲”“乙”“丙”或“丁”)。

【解析】甲:红磷的量不足,未能把瓶内氧气耗尽,测量结果偏小,进入
集气瓶中的水量低于“1”刻度线;乙: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瞬间,部分空
气逸出,测量结果偏大,进入集气瓶中的水量高于“1”刻度线;丙:实验
前导管中有空气,实验后一部分本应进入集气瓶的水留在导管中,测量结
果偏小,进入集气瓶中的水量低于“1”刻度线;丁:由于集气瓶的形状造
成很难均分五等份,影响测量结果,可能使测量结果偏小,使进入集气瓶
中的水量低于“1”刻度线。
【方案改进】根据以上讨论,为减小实验误差,学习小组同学设计了图乙
改进装置。
(2)比较图甲、图乙的实验方案,下列关于图乙实验方案叙述正确的是
_____(填字母)。
A.采用加热后的玻璃棒引燃红磷,建立封闭空间使实验结果更精准
B.可以解决图甲方案中一部分水滞留在导管中带来的误差问题
C.改用量筒内水的体积变化来确定消耗氧气的体积,使测量结果更精准
【解析】 采用加热后的玻璃棒引燃红磷,建立封闭空间,避免实验
过程中气体逸出,使实验结果更精准。B、 改用量筒内水的体积变化
来确定消耗氧气的体积,可以解决图甲方案中一部分水滞留在导管中带来
的误差问题,使测量结果更精准。
(3)小金同学认为,图乙实验装置还需在乳胶管处补充一个弹簧夹,请
表达你的观点及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不需要,因为两边导管均已伸到液面以下,已起到液封作用
【解析】小金同学的观点不正确,图乙实验装置不需在乳胶管处补充一个
弹簧夹,原因是两边导管均已伸到液面以下,已起到液封作用,能防止燃
烧过程集气瓶内的气体逸出。
谢谢!同学们再见!(共13张PPT)
2024年秋季
化学(科粤版)
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实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过实验 教材实验一题通关
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
如图1所示。
图1
图5
请回答下列问题:
【基础设问】
(1)实验原理:红磷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实验现象:
①集气瓶中红磷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充分反应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烧杯中的水倒吸入集气瓶,且集气瓶中液面约上升到刻度1处
【解析】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物是固体,导致集气瓶内气体减少,压
强减小,烧杯中的水倒吸入集气瓶中,且集气瓶中液面约上升到刻度1处。
(3)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4)注意事项:该实验中红磷须过量,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将集气瓶中的氧气完全消耗
【解析】过量的红磷才能确保将集气瓶中的氧气完全消耗,使测定的结果
准确。
(5)误差分析:某同学实验后测得的结果偏小,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
红磷用量不足(或未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合理即可)
【解析】测定结果偏小的原因可能有:红磷用量不足,氧气未完全消耗;
未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集气瓶内气体压强较大;装置漏气,
反应结束后,外界空气进入装置中等。
【能力设问】
(6)实验结束,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______,由实验现象分析可
知,瓶内剩余气体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
______。
氮气
难溶于水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解析】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氧气和红磷反应时氮气没有参与
反应,说明氮气不能燃烧;氧气反应完全后,红磷熄灭,说明氮气不支持
燃烧;实验结束后剩余气体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 ,说明氮气难溶
于水。其中,难溶于水是物理性质,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是化学性质。
图2
(7)小明将图1实验中的点火方式改为图2所示
的方式,改进后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小实验误差(或操作简单、环保等)
【解析】按题图1装置进行实验,将红磷点燃后
迅速放入集气瓶中,此过程会有气体逸出,且红
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会有一部分逸散到空气
中,造成污染;若先将红磷放入集气瓶中,再使
用激光笔点燃红磷,则会使结果更加准确,且操
作也更加简单。
图3
(8)水槽、燃烧匙和无底玻璃钟罩的组合也能够测定空
气中氧气含量,实验装置如图3。在红磷燃烧、熄灭直到
装置冷却到室温的过程中,钟罩内液面的变化情况是____
(填序号)。

①先上升,再下降
②先下降,再上升
③始终上升
【数字化实验】
(9)用图4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图5和图6分别是红磷和木炭
在装置内燃烧过程中装置内的气压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木炭燃烧生成二
氧化碳气体,装置气密性良好, 表示装置内起始气压)。
图4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由图5可知红磷熄灭后,最终装置内的气压比起始气压小,请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使装置内气体体积减少,压强减小
图6
②根据图5和图6中压强的变化,分析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木炭燃烧生成气体,装置内压强基本不变
③由本实验得出,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选
择药品时,对生成物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
生成物不是气体
谢谢!同学们再见!(共29张PPT)
2024年秋季
化学(科粤版)
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2.1 空气的成分
教材必备知识精练
知识点1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新趋势·一材多题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某兴趣小组利
用下图装置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回答 题。
1.下列现象能表明氧气含量的是( )
A.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 B.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
C.烧杯中的水倒吸进入集气瓶 D.集气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
D
【解析】红磷燃烧消耗瓶内氧气,反应停止装置冷却至室温后,装置内气
体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内,进
水量即为瓶内氧气含量,因此集气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可表明氧气含量。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A.实验所用红磷的量要尽量少
B.用酒精灯点燃红磷,为安全起见可慢慢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
C.红磷熄灭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松开止水夹
D.可用蜡烛、木炭代替红磷
【解析】 为了将集气瓶内的氧气完全耗尽,实验所用的红磷必须
足量。 用酒精灯点燃红磷,要将燃烧匙快速伸入集气瓶中,并塞
紧瓶塞,以防空气受热膨胀逸出,造成测定结果偏大。 红磷燃烧一
段时间,熄灭后冷却至室温再松开止水夹,以防集气瓶内温度较高,气体
体积膨胀,造成测定结果偏小。 蜡烛、木炭在空气中燃烧都生成
二氧化碳气体,虽除去了氧气,但增加了新的气体,没有形成压强差,不
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知识点2 空气的成分
3.[2023北京中考]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
A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解析】
空气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稀有气体 其他
体积分数
空气成分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还有两个零点零三,
二氧化碳和其他。
4.新情境[2023吉林中考]吉林雾凇,北国胜景。空气成分中与雾凇形成有
关的是( )
A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氧气 D.氮气
【解析】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故其形成与空气中的水
蒸气有关。
新情境、新信息试题是中考的热点题型,这类试题往往题干比较新颖,
一般以社会热点、前沿科技信息等作为命题素材。试题命题方式灵活,可
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非选择题。试题起点高、落点低,看起来难度很大,
但解题需要用到的知识都是课堂上学习过的一些基础知识,读懂题意后,
反而比较容易得分。
5.教材P39 T5改编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说法不正确的是( )
D
A.氮气用于保护粮食,是利用氮气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B.氦气用作探空气球,是利用氦气密度小且很稳定
C.稀有气体用于制作霓虹灯,是利用稀有气体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D.液氮用于冷冻麻醉,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稳定
【解析】液氮沸点低,能提供低温环境,故可用于冷冻麻醉,是利用其物
理性质。
知识点3 纯净物和混合物
6.教材P39 T1改编[2023天津中考]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C
A.自来水 B.汽水 C.冰水混合物 D.海水
【解析】 自来水中含有矿物质、残留的消毒剂等,属于混合物。
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碳酸等,属于混合物。 冰水混合物
中只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镁
和水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判断混合物和纯净物的依据:是否只由一种物质组成。不要被“洁净”
“净化”“新鲜”“混合”等字眼所迷惑。如洁净的空气是混合物,冰水混合物
是纯净物。
7.用下列物质的序号填空:
①食醋 ②氧气 ③矿泉水 ④可乐 ⑤空气中的稀有气体 ⑥二氧化碳 ⑦加
碘盐 ⑧洁净的空气 ⑨蔗糖 ⑩红磷
(1)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
(2)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
①③④⑤⑦⑧
②⑥⑨⑩
知识点4 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8.教材P39 T3改编[2023营口中考改编]空气污染是引起多种疾病的原因之
一。下列物质中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B
A.氮气 B. C.氦气 D.水
9.2023年9月23日,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盛大开幕。为创办绿色亚运,下
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C
A.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
B.增加使用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
C.增高燃煤锅炉烟囱
D.改进燃煤技术,减少二氧化硫与粉尘排放
【解析】增高燃煤锅炉烟囱,将废气排放到高空,依然会污染环境,故C
错误。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B
A.目前我国空气质量分六个等级
B.空气质量指数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C.积极植树造林有助于提升空气质量
D.加强空气质量检测,有利于调控工业布局、减少空气污染
【解析】空气质量指数越大,空气质量越差。
2.1 空气的成分
过能力 学科关键能力构建
1.[2022金昌中考改编]小亮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
含量。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D
A.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气密性
B.红磷燃烧结束后,待装置恢复至室温时再读数
C.实验可证明氮气难溶于水
D.实验成功的标志为左侧玻璃管内液面约上升到刻度4处
【解析】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气密性。 红磷燃烧结束后,
待装置恢复至室温时再读数。 实验后,左侧玻璃管内剩余气体主要
为氮气,液面约上升至刻度1处不再上升,证明氮气难溶于水。 实
验成功的标志为左侧玻璃管内液面约上升到刻度1处。
2.新趋势·跨学科[2024咸阳渭城区月考]某化学兴趣小
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耐热透明容器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
量。(白磷燃烧的最低温度为 ,燃烧产物与红
磷相同)
(1)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调整活塞到刻度“5”
活塞会恢复到刻度“5” 处
【解析】检查装置气密性时,用力向下压活塞,装置中的气体被压缩,压
强增大,若气密性良好,则松手后活塞会恢复到刻度“5”处。
处并保持自然状态,然后用力向下压活塞,放手后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在容器底部放一块白磷(足量),然后迅速将活塞下压(可迅速提
高容器内空气的温度)后放手,容器中的白磷开始燃烧。白磷燃烧的文字
表达式为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3)从白磷燃烧直至装置冷却到室温时,活塞的运动过程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如果实验成功,活塞最终将停在刻度___处(提示:实
验中白磷的体积忽略不计)。
【解析】白磷燃烧放热,装置中的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则活塞先向上移
动,随着反应的进行,由于氧气被消耗,则冷却后装置中气体减少,压强
减小,则活塞又向下移动,若实验成功,由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则
活塞最终将停在刻度4处。
先向上移动,后向下移动
4
3.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图1、图2、图3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
三套实验装置,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图3
(1)图1中红磷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
定氧气含量前必须检查装置的________。
【解析】题图1中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 氧
气 五氧化二磷,测定氧气含量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气密性
(2)图2装置的试管中空气体积为,反应前注射器活塞位于
刻度处,反应完毕后打开止水夹,注射器活塞位于 刻度处,则该实
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与理论值相比较______(填“偏大”或“偏
小”),造成这一误差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写一条)。
偏小
未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合理即可)
【解析】由题意知,题图2装置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为
,则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与理论
值相比偏小,造成这一误差的原因可能是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等。
(3)图3实验中,为了使氧气反应更充分,实验中采取的措施合理的是
____(填字母)。
A.铜粉平铺在硬质玻璃管中
B.反复推拉注射器的活塞
C.不断增加铜粉的质量
【解析】题图3实验中,为了使反应更充分,实验中应把铜粉平铺在硬质
玻璃管中,反复推拉注射器的活塞。
图4
(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图1实验的原理,利用传感器
技术实时测定了图1实验过程中装置内的压强、温度和氧
气浓度,三条曲线变化趋势如图4所示。试回答:
①请描述 段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
红磷熄灭,温度降低
【解析】 段压强减小,原因是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且红磷熄灭后温度
降低,故实验现象是红磷熄灭,温度降低。
②其中表示氧气浓度的是曲线___(填“”或“ ”)。
【解析】整个实验过程中氧气浓度减小,因此表示氧气浓度的是曲线 。
谢谢!同学们再见!(共37张PPT)
2024年秋季
化学(科粤版)
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2.3 辨别物质的组成
课时2 元素周期表 物质的简单分类
教材必备知识精练
知识点1 元素周期表
1.[2023江西中考]镱是量子记忆存储的理想元素,其在元素
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C
A.中子数为70 B.元素符号为
C.元素名称为镱 D.相对原子质量为
【解析】 .
2.教材P57 T5改编[2023苏州中考改编]氟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C
A.氟属于金属元素 B.氟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
C.氟的核外电子数为9 D.氟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
【解析】
3.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得到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___
(填字母)。
A.徐寿 B.卢瑟福
C.侯德榜 D.门捷列夫
D
(2)请从上表中查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
(3)不同种元素的最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
26.982
质子数不同
(4)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周期,通过分析,同一周期元素
之间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如______(填序号)。
①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等
②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
③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①②
知识点2 单质和化合物
4.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的重要方法,下列物质属于单质的是( )
C
A.空气 B.水蒸气 C.氧气 D.二氧化硫
【解析】空气中有氧气、氮气等,属于混合物。 水是由两
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氧气是由
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二氧化硫是由两种元素组成
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5.[2024铜川二中期末]化学物质使世界异彩纷呈。下列物质属于化合物的
是( )
D
A.白色的豆浆 B.黑色的铁粉 C.淡蓝色的液氧 D.红色的氧化汞
【解析】豆浆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属于混合物。 黑
色的铁粉是由铁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淡蓝色的液
氧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红色的氧化汞是由汞和
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氧化物。
6.[2023广西中考]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B
A. B. C. D.
【解析】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由
氮、氧两种元素组成,属于氧化物。
7.[2023 绥化中考]下图中不同小球代表不同原子,其中能表示化合物的是
( )
B
A. B.
C. D.
【解析】A、C表示单质,B表示化合物,D表示混合物。
从微观角度看,含有多种分子的是混合物,含有一种分子的是纯净物;
纯净物中含有一种原子的是单质,含有多种原子的是化合物。
根据微观示意图判断物质类别的方法
微观示意图中通常用不同的小球来表示不同的原子。判断物质类别时,
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一种模型——纯净物;
②不同模型混合——混合物;
③单个的相同小球——由原子构成的单质;
④相同小球组合在一起的纯净物——由分子构成的单质;
⑤不同小球组合在一起的纯净物——化合物。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氧化物都属于化合物
B.氧化物只能由物质跟氧气反应生成
C.凡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D.氧化物的名称中都有“氧”字,如“二氧化碳”“氧化镁”等
【解析】由氧化物的定义知氧化物都属于化合物。 氧化物
不一定由物质与氧气反应生成,也可以通过物质分解等反应生成。
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由两种元素组成,不一定是氧化物。
氧化物的名称中不一定都有“氧”字,如水属于氧化物。
9.下列是分别盛有不同物质的容器,将其字母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单质、化合物都是纯净物,定义中不能少“纯净物”。例如:“由一种
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单质”这种说法就是错误的。
①属于单质的是___;
②属于化合物的是___;
③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
④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
⑤属于氧化物的是___。
A
D
D
2.3 辨别物质的组成
课时2 元素周期表 物质的简单分类
过能力 学科关键能力构建
1.新情境2024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主题为“气候行
动最前线”。某市世界气象日当日天气状况如图所
示,图中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有害气体属于氧化物
的有( )
C
A.一种 B.二种 C.三种 D.四种
【解析】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图中计
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有害气体属于氧化物的有 、和 ,共三种。
2.易错题经分析,某物质中含有碳、氧两种元素,该物质( )
D
A.一定是混合物 B.一定是纯净物 C.一定是氧化物 D.无法判断
【解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中均含有碳、氧两种元素,属于化合物,也
属于氧化物;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中也含有碳、氧两种元素,属
于混合物,故选D。
3.[2023广州中考]钕 等稀土元素是一类有重要用途的资源。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D
A.钕属于非金属元素 B.一个钕原子的质量为
C. 的核外电子数为60 D.一个钕原子含60个质子
【解析】
钕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60, 是钕原子失去3个电子形成的阳离子,则
的核外电子数为57,C错误。
4.[2023宜宾中考]宜宾正大力发展光伏产业,
单质硅是制造太阳能电池板的核心材料。
下图为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
和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硅元素的说
法错误的是( )
D
A.原子序数为14
B.元素符号为
C.图中的值为14, 的值为4
D.图中“28.085”表示1个硅原子的质量
【解析】
元素周期表中单元格信息和原子结构示意图
5.已知“ ”“●”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图表示的物质中:
物质的简单分类
①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
②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
③属于单质的是___。
④属于化合物的是___。
⑤可能属于氧化物的是___。
A
B
B
6.[2023齐齐哈尔中考节选]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是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重
要方法之一。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锌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由图可知锌的相对原子质
量是______。
65.38
图1
(2)图2是几种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____
(填字母)。D形成离子的符号是____。 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
___________周期。
图2
四(或4)
【解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是2)的结构是相对稳定结构,所以题图2
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微观粒子是 。据图2可知,D是氯原子,最外层
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所以D形成
离子的符号是。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元素所在周期数,所以 元素位
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
7.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1)12号元素的元素名称为____;B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

10.81
【解析】根据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信息可知12号元素是 ,其元素名称为
镁;B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81。
(2)相对原子质量为28.085的元素属于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
元素;元素的化学性质________(填“活泼”或“不活泼”);元素与
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非金属
不活泼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解析】从元素周期表中可查得相对原子质量为28.085的元素是 ,元素
名称为硅,硅带有“石”字旁,则硅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属于稀有气体
元素,化学性质不活泼;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氧
元素与硫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6,在化学反应中都容易得到2个电
子形成阴离子。
(3)如图所示为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____
周期。

【解析】在原子中,元素的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由题图知,该原子
核外有3个电子层,则其位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
(4)新趋势·开放性试题分析 号元素,你可总结出的一条规律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期数等于原子核外电子层数(或同一周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逐渐增加,合理即可)
【解析】 号元素位于同一周期,在元素周期表中周期数等于原子
核外电子层数,且同一周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依次增加。
谢谢!同学们再见!(共33张PPT)
2024年秋季
化学(科粤版)
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2.2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课时2 原子及原子结构
教材必备知识精练
知识点1 原子的概念和性质
1.有关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B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观粒子
B.原子是微观世界中最小的粒子
C.汞原子是保持汞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观粒子
D.原子是直接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
【解析】原子还可以再分,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原子不是微观世界中
最小的粒子,B错误。
2.[2023本溪中考改编]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
成的是( )
C
A.氨气 B.氮气 C.汞 D.水
3.[2024高州一中期中]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D
A.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B.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C.在化学变化的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保持不变
D.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解析】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
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分子比构成
它的原子大。 在化学变化的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4.教材P43图2. 2-6改编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D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观粒子
C.在这个变化中,原子发生了重新组合
D.物质只能由分子构成,不能由原子构成
【解析】A、B、 氧化汞分子分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每两个氧原子
构成一个氧分子,大量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由此可知,化学反应的实质
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观粒子。 原子、分子都能构成物质,
如氧化汞由氧化汞分子构成,金属汞由汞原子构成。
知识点2 原子的结构
5.氧原子中构成其原子核的微观粒子为( )
B
A.电子、质子 B.质子、中子
C.电子、中子 D.质子、中子、电子
6.[2024东营文华学校月考]已知铯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5,中子数为78,则
其核外电子数为( )
C
A.188 B.78 C.55 D.23
【解析】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由题意知铯原
子核内质子数为55,故其核外电子数为55。
7.教材P45 图2. 2-8改编[2024淄博淄川区期末]
如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
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微观粒子,下列相关
说法正确的是( )
D
A.该原子中各微观粒子是均匀分布的
B.表示电子,表示质子, 表示中子
C.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和 上
D.该原子中和 的数目一定相同
【解析】 原子核位于中心,电子在核外做高速运动,所以原子中
的各微观粒子不是均匀分布的。由图示可知表示电子, 表示中
子,表示质子。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集中在和
上。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中与 的数
目一定相同。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
A.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
B.原子核中一定含有质子和中子
C.原子核外有相对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做高速运动
D.原子显电中性的原因是构成原子的各种微观粒子均不带电
【解析】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有一种氢
原子的原子核中不含中子。 原子核外有相对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
个空间做高速运动。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原
子显电中性的原因是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相等,所带的电量相
等且电性相反。
知识点3 原子结构示意图
9.教材P46图2. 2-10改编浩瀚的大海美丽而富饶,钠元素是其中含量较高
的元素。下图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有关钠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D
A.核外有3个电子层 B.质子数为11
C.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1个电子 D.“ ”表示钠原子带正电
【解析】
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得出以下信息:
①质子数——圆圈内的数字,质子数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②电子层数——弧线的条数;
③最外层电子数——最外层弧线上的数字,如果数字小于4,则其在
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如果数字大于4,则其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10.下列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
C
A. B. C. D.
【解析】最外层电子数是8或2(第一层作为最外层时)的微观粒子具有相
对稳定结构,故选C。
2.2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课时2 原子及原子结构
过能力 学科关键能力构建
1.[2024山西省实验中学期中]原子中一定具有的微观粒子是( )
C
A.质子、中子 B.电子、中子
C.质子、电子 D.质子、中子、电子
【解析】因为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有的
原子中没有中子,所以,在原子中,一定含有的微观粒子是质子、电子,
故C正确,A、B、D错误。
2.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
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学习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知识后,以氧气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
中与、、 相对应的是( )
D
A.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 B.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
C.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 D.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解析】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则 是原子;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则
是原子核, 是核外电子,故选D。
3.[2023恩施州中考改编]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中含有大量安
全无污染的核聚变原料(如图所示)。下列关于
的说法正确的是( )
C
A. 原子中含有1个质子,2个电子
B. 原子中含有3个质子,没有中子
C. 原子中含有2个质子,1个中子,2个电子
D.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解析】A、, 原子中,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
电,根据题图可知,中有2个质子,1个中子,2个电子。
质子数为2,核外电子数为2,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4.如图所示A、B、C、D、 是五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1) 中化学性质稳定的是____ (填字母)。
(2)图中 的值为___。
(3)D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4) 中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
6
失去
A和C、B和
5.下图表示氢气和氯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试回答:
(1)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反应。
化合
【解析】反应物是氢气和氯气两种物质,生成物只有氯化氢一种物质,因
此属于“多变一”的化合反应。
(2)在反应中氢分子分解成________,氯分子分解成________,二者相
互结合形成新的分子。
氢原子
氯原子
【解析】在该化学反应中,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氯分子分解成氯原子,
氢原子和氯原子重新结合成氯化氢分子。
(3)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观粒子是________,在这个反应中,发
生变化的微观粒子是________和________。
氯分子
氢分子
氯分子
【解析】氯气是由氯分子构成的,氯分子是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观
粒子。
(4)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6.新题型·科普阅读题 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探索。
材料1 1803年,道尔顿提出:物质由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构成。
材料2 1897年,汤姆孙发现原子内有带负电的微观粒子。
材料3 1909年,卢瑟福用带正电的 粒子(氦原子核)轰击金箔后发现:
绝大多数 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 粒子发生较大
偏转,极少数 粒子偏转几乎达到 ,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材料4 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 粒子轰击氮原子,发现一个
粒子留在了一个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同时有微观粒子从氮
原子中被打出。
(1)汤姆孙发现的带负电的微观粒子是______。
电子
图1
(2)①卢瑟福用 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中使用的
金箔是由______(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
成的;通过该实验,可推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图
1中的___(填字母)。
原子
C
【解析】大多数 粒子不改变方向就可以顺利穿过,说明原子内部有较
大的空间;有少数 粒子发生偏转,说明原子内部有带正电荷的微观粒子;
极少数 粒子偏转几乎达到 ,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说明原子内部
存在质量较大的微观粒子。通过卢瑟福实验,说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
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可推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C。
②当 粒子轰击金箔时,图2所示的运动轨迹不可能是____(填字母)。
图2
【解析】 粒子带正电,原子核也带正电,故当 粒子轰击金箔时,不
可能出现被原子核吸引而靠近原子核的轨迹,故图2所示的运动轨迹B、C
不可能。
③大多数 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运动方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子核很小,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
【解析】由于原子核很小,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所以大多数 粒子能
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3)柯柯根据材料4,判断该过程不属于化学变化。请结合化学变化的微
观本质进行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不变,只是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材料4中,原子种类发生改变,因此不属于化学变化
【解析】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不变,只是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材料
4中,原子种类发生改变,因此不属于化学变化。
谢谢!同学们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