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苏教版心理健康二年级上册第6课 我会谦让(教案)一、课程标准本节课依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健康、安全地生活”和“和谐相处,积极交往”等要求,以培养学生“谦让”精神为教学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谦让行为,感受谦让行为带来的良好影响,学会主动谦让,并能够在不同场合运用不同的谦让方法,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二、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苏教版小学心理健康二年级上册第6课。本课围绕“我会谦让”这一主题,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贴近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谦让,进而学会主动谦让,养成谦让的良好习惯。三、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对于谦让行为有一定的了解。但部分学生缺乏谦让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因此,本节课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谦让观念,掌握谦让的方法,提高交往能力。四、核心素养目标1.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谦让观念。2. 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五、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谦让,学会主动谦让。2. 养成谦让的良好习惯,提高交往能力。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六、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谦让,学会主动谦让。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谦让观念,掌握在不同场合运用不同的谦让方法。七、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奖状、奖品等。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谦让的案例和故事。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手持一幅生动有趣的漫画图片。图片上,几个小朋友在公园的长椅上争相坐下,其中一个小男孩却主动站在一旁,让其他小朋友先坐。教师请学生们仔细观察这幅漫画,并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同学们,你们看到图片中的人物在做什么?你们认为他们的行为是否正确?为什么?”学生们纷纷举手,分享自己的观察与见解。教师耐心倾听,适时引导,将学生们的注意力引向本课的主题——谦让。通过这样一个充满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导入环节,教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新课讲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讲授新课(20分钟)(1)教师以平和的语气向学生们介绍谦让的含义:“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谦让吗?它不仅仅是一种礼貌行为,更是一种美德的体现。让我们通过几个具体案例和故事来深入了解它吧。”随后,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了几则关于谦让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们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2)在学生们对谦让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进一步引导他们学习主动谦让的方法。她提出问题:“那么,在不同场合下我们应该如何谦让呢?比如上下楼梯、乘车、排队购物等。”学生们纷纷思考并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并适时给予指导。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出一些主动谦让的方法和技巧,如“礼让他人先走”、“主动排队不插队”等。三、课堂互动(10分钟)为了使学生们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关于谦让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一场小组讨论活动。她首先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由4-5名同学组成,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然后,她提出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遇到过哪些需要谦让的情况?当时你们是如何做的?你们认为在谦让方面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学生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回忆起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场景,如公交车上让座、图书馆里轻声细语、餐厅里排队取餐等,分享了自己在这些情境下是如何做出谦让行为的。同时,他们也坦诚地指出了自己在谦让方面存在的不足,如有时会因为急于赶路而忘记礼让他人,或者在公共场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声音过大等。在小组内,学生们互相倾听、互相补充,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他们不仅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还从他人的发言中获得了新的启示和灵感。这种互动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谦让的理解,还让他们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都选派了一名代表上台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这些代表们用生动具体的例子阐述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谦让情境以及自己的做法和感受。他们的分享不仅让其他同学受益匪浅,也赢得了教师的赞赏和鼓励。教师在听取学生们的分享后,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并针对学生们的发言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她强调谦让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希望学生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践行这一美德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四、实践活动(5分钟)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们对谦让的理解和认识并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布置了一项课后实践活动任务。她告诉学生们:“在接下来的一周里请你们注意观察自己身边需要谦让的情境并主动运用所学到的谦让方法去实践它。无论是在学校里、家里还是社区里都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有礼貌、有教养的人。”教师详细解释了实践活动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并鼓励学生们将实践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她提醒学生们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在遇到需要谦让的情境时要勇敢地迈出那一步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谦让美德;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给他人带来不便或困扰。通过这样一项实践活动任务学生们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主动谦让。这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个人素养还能够促进家庭和谐和社会进步。五、课堂小结(5分钟)在课堂的尾声阶段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和总结。她首先回顾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什么是谦让、为什么要谦让以及如何主动谦让等方面的知识;然后总结了学生们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强调了谦让的重要性和价值;最后她鼓励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践行谦让美德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通过这样一段简洁而有力的课堂小结学生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印象。他们不仅掌握了关于谦让的理论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六、课后评价与反思(课后自行完成)为了了解学生们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以及他们在谦让方面的进步情况教师布置了一项课后评价与反思任务:“请同学们在课后认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在谦让方面有哪些进步?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你将如何运用所学到的谦让方法?”通过这样一项任务学生们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们的评价与反思来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七、拓展延伸(可选择进行)为了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教师还可以进行以下拓展延伸活动:推荐阅读: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推荐一些与谦让相关的书籍或文章供他们课外阅读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视野。这些书籍或文章可以涵盖不同领域和角度的内容如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社会现象等以便让学生们从不同角度了解谦让的重要性和价值。社会实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参加一些与谦让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可以亲身体验到谦让的实际应用和价值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还能够结交新朋友并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八、课后作业(课后完成)为了巩固学生们对谦让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还可以布置以下课后作业:家庭分享:请学生们回家后与家人分享本节课所学到的谦让知识和方法并鼓励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践行这些美德。这样可以促进家庭和谐并让学生们感受到谦让的价值和意义。行动计划:请学生们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做到了主动谦让并制定一个行动计划以落实到日常行为中。这个行动计划可以包括具体的目标、措施和时间表等以便让学生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