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四大传统节日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一.春节二.清明节三.端午节四.中秋节春节春节春节即农历新年,一年之岁首,春节历史悠久,由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结束一年农事后,新年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自古以来人们强调岁首作为一年开端的意义。古代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节仪中找到蛛丝马迹,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完善的过程。元日宋 · 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文化。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这就是最早的桃符,相当于门神像。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桃符后来经过演变就发展成了对联,对联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逆臣。清明清明节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 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登上王位,就想方设法迫害晋献公的其他儿子,晋公子重耳就是在这次迫害中流亡国外,过起了漂泊不定的生活。在流亡途中,有一回重耳饿的晕倒在地,随行的人在附近找遍了也找不到任何可以充饥的食物。这时,有一个叫介子推的人,跑到了僻静处拿着刀子在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拿着这块肉做成了肉汤给重耳充饥。晋文公随即派人去绵山寻找介子推的下落,可怎么找也找不到,这时有人提议,用火烧绵山的三个方面,留下一个缺口,这样介子推就会跑出来了。大火烧了几天,却怎么也不见介子推出来,士兵们上山寻找,才在一处柳树下找到了介子推,这时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已经死了,晋文公看到后嚎啕大哭,悔不该当初。 后来在介子推的身后看到了一封信,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深受感动,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下令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再次来到绵山纪念介子推时,发现当年烧毁的那棵柳树又重新焕发了新生,晋文公触景生情,便给这颗柳树赐名“清明柳”并昭告天下,把这日定为清明节,这也就是清明节的由来。端午端午节端午节来历:源于古代百越地区对龙图腾的崇拜与信仰,后又因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因此在端午节也用来纪念屈原。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保卫端午2004年5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不要冷落了自己的传统节日》的文章,其中就提到了,亚洲某国已经将端午节列入到国家遗产名录。并向联合国申报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时间引起了国人的愤怒,纷纷力捧中国的端午,于是在韩国准备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端午保卫战”便打响了。这一事件直接或间接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一是促使我们重视传统节日,二是促使端午、中秋、清明成为了法定节假日,三是促使我们加快了端午节申遗的脚步。端午节和端午祭有很大的区别,端午祭从酿制神酒开始,民族活动包括竞赛、歌谣、拔河、创作比赛、射箭等等,大多都是民间的娱乐活动。而端午节主要是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为主,民族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它的用意是去驱毒辟邪,这是两国端午的文化差异。中秋中秋节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飞花令1、设置一个关键字2、参与人员不是作诗,而是背诗;3、对关键字在诗句(词,曲都可以)的位置没有限定,只要诗句含有这个字即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她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傲然屹立。谢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