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第一章 大家都来学化学1.4物质性质的探究逐点导讲练课堂小结作业提升学习目标课时讲解1课时流程2物质的性质科学探究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课时导入感悟新知知识点1物质的性质知1-讲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实例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确定 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 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感悟新知特别提醒化学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但物理性质并不是都要通过物理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如物质的密度、颜色、气味等都不需要发生物理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知1-讲知1-练感悟新知[中考·北京] 下列氧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无色无味 B. 沸点低C. 能支持燃烧 D. 不易溶于水C例1考向 物质性质的区分题型1 对物质的性质类型做出判断感悟新知解题秘方:可根据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定义来选择,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一定是化学性质。导引:无色无味、沸点低、不易溶于水都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能支持燃烧是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C。知1-练感悟新知知1-练知识链接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如燃烧时表现出可燃性,人体在受到腐蚀、中毒后,体内的物质发生了变化,因此腐蚀性、毒性属于化学性质。知1-练感悟新知[改编·沈阳] 下列用途中,主要是由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 用铜丝作导线 B. 用氯化钠配制溶液C. 用氢气作燃料 D. 用金刚石裁玻璃C例2题型2 根据物质的用途判断物质性质的类型感悟新知解题秘方: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先找出用途所对应的性质。导引:用铜丝作导线,是利用铜具有优良的导电性,是利用其物理性质,A 错误;用氯化钠配制溶液,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利用其物理性质,B 错误;用氢气作燃料,是利用氢气的可燃性,是利用其化学性质,C 正确;用金刚石裁玻璃,是利用金刚石硬度大的性质,是利用其物理性质,D 错误。知1-练感悟新知教你一招:若物质在使用过程中,物质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则是利用该物质的物理性质;若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则是利用其化学性质。如用铝制高压电线,是利用其物理性质。知1-练感悟新知知1-练解法提醒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时,首先根据用途分析利用的是哪种性质,然后辨别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如果与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熔点等有关,则是利用物理性质,若与可燃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等有关,则与化学性质有关。感悟新知知识点2知2-讲利用“实验法”探究铜的化学性质观察与问题 将一小段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的颜色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假设与预测 ①铜片变黑可能是因为火焰中的烟灰附着在铜片上 ②加热铜片,火焰不与铜片接触,铜片将不会变黑 ③铜片变黑可能是因为铜片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感悟新知知2-讲实验操作 将一小段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用洁净干布或洁净湿布擦一擦已冷却的铜片黑色部分 将一段光亮铜片装在敞口的试管中,用酒精灯火焰加热试管 用真空泵抽出装有铜片并用胶塞塞紧的试管里的空气,然后加热试管(或用银白色的金属铝箔将铜片严密包裹压紧,不留空隙,然后加热)感悟新知知2-讲实验现象 黑色部分没有消失 铜片由紫红色变为黑色 铜片颜色不变现象解释 铜片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后变黑,黑色物质不是烟灰,预测①错误 铜片在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后变黑,预测②错误 在隔绝空气条件下,铜片加热后不再变黑,所以黑色物质是铜片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后生成的新物质,预测③正确感悟新知知2-讲实验 结论 铜片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为:铜 + 氧气 氧化铜反思与评价 将铜片加热生成的黑色物质移入试管中,滴加少量稀盐酸,加热,观察到黑色物质逐渐减少,溶液变为蓝色,说明铜在空气中或氧气中受热生成的黑色物质是氧化铜加热感悟新知知识链接1.铜是热的良导体,加热时应用坩埚钳夹持,以防烫手。2.在试管中加热铜片时,应用试管夹夹持试管的中上部,加热时间尽可能稍长一些,使现象更明显。3.用铝箔包住铜片加热时,一定要包紧,使铜片隔绝空气;要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铝箔观察,防止热的铜片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知2-讲知2-练感悟新知某化学活动小组做“铜与空气中氧气的反应”的实验,有的同学得出结论:铜在加热条件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 应,铜片表面的黑色物质是氧化铜;有的同学得出另一种结论:铜在加热条件下不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铜片表面的黑色物质是酒精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炭黑(碳单质)。(提示: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反应使溶液变蓝而炭黑不能)例3考向 探究铜的化学性质知2-练感悟新知(1)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2)请用一步实验操作验证上述各结论。黑色物质既有氧化铜,也有炭黑。可能的结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黑色物质是氧化铜黑色物质是炭黑你的结论将表面变黑的铜片放入足量的稀硫酸中溶液变蓝,黑色物质完全消失溶液颜色无变化,铜片表面黑色物质不消失溶液变蓝,黑色物质部分消失知2-练感悟新知(3)为避免上述结论的不确定性,要验证加热条件下铜与空气中的氧气是否反应,应如何改进上述实验?将铜片放在试管中加热。感悟新知解题提醒(1)综合两种猜测找到合理的假设可以得到另一种结论,即黑色物质既有氧化铜,也有炭黑;(2) 因为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反应,而炭黑与稀硫酸不反应,所以,为验证结论是否正确,可将表面变黑的铜片放入足量的稀硫酸中,通过不同的现象得到不同的结论;(3) 如果铜片不直接与火焰接触进行加热,铜片表面仍然变成黑色,即可排除黑色物质为炭黑的可能,因此可将铜片放入试管中加热以排除炭黑的干扰。知2-练感悟新知知识点31.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其中化学实验是中心环节;假设与预测需用实验去验证,结论来自实验事实。知3-讲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感悟新知特别提醒1.探究实验不一定都经过所有环节,有的科学探究只需要几个环节就可完成。2.设计实验应注意几个设计原则:(1) 科学性原则。(2) 安全性原则。(3) 可行性原则。(4) 简约性原则。知3-讲感悟新知2. 科学探究各环节的作用(1)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2) 假设是对问题中现象、原因依照自己的经验或理论水平进行的猜想。(3) 设计并进行实验是验证猜想是否正确、获得结论的有力证据。(4)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总结表达出科学探究的正确结果。(5)通过反思与评价可发现实验中的问题或不足,从而进一步完善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知3-讲知3-练感悟新知壹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 提出假设 B. 设计实验C. 观察现象 D. 得出结论B例4考向 熟悉科学探究的环节感悟新知学法指导科学探究中的实验猜想应合理,如题中硬币是银白色固体,就不能猜想为紫红色的铜,可根据颜色及制作成本猜想为铁,设计实验则根据该物质的特性来设计操作简便、现象明显的实验。知3-练感悟新知解题秘方:本题要求理解科学探究中每个环节的意义与作用,可根据其表述特点来辨别。如“它可能是铁制成的”属于实验猜想,“拿磁铁来吸一下”属于设计实验。教你一招:判断科学探究的环节,可以从文字表述中找到答案,如出现“可能是”的字眼,则属于实验猜想,“提出”某种实验操作,是设计实验,“进行”某种实验操作,则是进行实验,“观察”到什么则是实验现象,“得出”则与实验结论有关。知3-练课堂小结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对比法铜的化学性质的探究科学探究物理性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学性质体现决定决定体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