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常见的酸、碱、盐习题课件(5份打包下载)---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章 常见的酸、碱、盐习题课件(5份打包下载)---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下册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教材知识全解
知识点一 常用化肥
知识点二 铵态氮肥的检验
知识点三 防止化肥施用对环境的污染
·易错易混全解
·核心素养全解
8.5 化学肥料
常见的酸、碱、盐
第八章
1.植物生长需要多种元素,如C、H、O等,它们来自空气、土壤
和水分,来源充足;但还有一些元素却需要通过施肥补给,才能保
证植物正常生长,尤其是N、P、K。
常用化肥
知识点
1
57
教材知识全解

2.肥料
种类 名称及主要化学成分 性状 主要
功效
氮肥 碳酸氢铵(碳铵)NH4HCO3 白色晶体,易溶于水,会受潮,易分解,含氮低于17.7% 氮肥
壮叶
硝酸铵(硝铵) NH4NO3 白色晶体,易溶于水,高温或受猛烈撞击时易爆炸,含氮低于35%
尿素 CO(NH2)2 白色或淡黄色晶体,易溶于水,含氮不超过46.67%

3.常见化肥的种类、成分、性状及主要功效
磷肥 重过磷酸钙Ca(H2PO4)2 灰色,能溶于水 磷肥
壮果
过磷酸钙Ca(H2PO4)2与CaSO4混合物 灰色,部分溶于水
钾肥 氯化钾KCl 白色晶体,易溶于水,易结块 钾肥
壮茎
复合肥 磷酸氢二铵(NH4)2HPO4 无色晶体,易溶于水 多元
肥效
磷酸钾K3PO4 无色晶体,易溶于水
续表
①复合肥是指含有氮、磷、钾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的肥料,如KNO3。
②氮肥中一定含有氮元素,但含有氮元素的物质不一定能作氮肥,如硝酸。
注意
(2023江苏扬州中考)化学肥料中通常含有N、P、K等元
素。下列属于复合肥的是 (  )
A.KH2PO4       B.K2SO4
C.NH4HCO3      D.CO(NH2)2
例 1
A
解: KH2PO4中含有钾元素和磷元素,属于复合肥;K2SO4中含有
钾元素,属于钾肥;NH4HCO3、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
肥。
在氮肥中,铵态氮肥种类较多,应用广,它们都是铵盐。可通过下
列方法检验铵盐中的铵根离子(N )。
(1)方法一(如图1所示):
①操作:将NH4Cl与熟石灰粉末在研钵内混合,研磨,闻气味。
②现象: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③化学方程式:2NH4Cl+Ca(OH)2 CaCl2+2H2O+2NH3↑。
铵态氮肥的检验
知识点
2
57

(2)方法二(如图2所示):
①操作:取适量NH4Cl于一支试管中,向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微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
②现象: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③化学方程式:NH4Cl+NaOH NaCl+H2O+NH3↑。
①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碱性气体如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②铵态氮肥应避免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否则会降低肥效。
说明
(2022广东广州天河校级一模)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
对农产品需求量增大,增施化肥逐渐成为农作物增产的有力措
施。几位同学假期到水肥一体示范农场参加劳动实践,带回三
种失去标签的氮肥样品(氯化铵、碳酸铵和尿素)进行区分实
验,三种样品分别标号为1、2、3。
【提出问题】如何区分出三种肥料
【查阅资料】①铵盐能与碱反应放出氨气。②AgCl不溶于稀
硝酸。
【实验探究】
例 2
实验操作 现象 解释或结论
(1)甲同学各取少量样品于研钵中,加入熟石灰,研磨           2号氮肥是尿素
(2)另取少量1号和3号样品于试管中,加足量水溶解,加入    溶液 1号和3号都出现白色沉淀 写出其中一个化学
方程式    
      
      
1、3号有刺激性气
味,2号无明显现象
硝酸银
NH4Cl+
[或(NH4)2CO3+
2AgNO3
Ag2CO3↓+
2NH4NO3]
AgNO3
NH4NO3
AgCl↓+
      
      
      
      
(3)过滤得步骤(2)产生的沉淀,分别滴加过量稀硝酸 1号产生的沉淀不溶解,3号产生的沉淀溶解并有气泡产生 1号氮肥是  
氯化铵
续表
【交流讨论】有同学提出,甲同学的实验操作其实还可以
更简单些,你认为更简单的操作是           
                         
          。
【拓展思考】乙同学分别向三种溶液中滴加石蕊溶液,现象如
图所示,试判断,长期施用    (填名称),土壤容易酸化。向
变蓝的(NH4)2CO3溶液中滴加    (填字母)溶液,溶液会逐
渐变红。
各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
足量水溶解,分别滴加稀硝酸,再向无明显现象的两支试管中滴加
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
氯化铵
C

A.K2SO4      B.NaCl
C.CaCl2      D.Na2CO3
解: 【实验探究】尿素不能和熟石灰反应,氯化铵和熟石灰反
应生成氯化钙、水和氨气,碳酸铵和熟石灰反应生成碳酸钙、
水和氨气,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根据结论2号氮肥是尿素,则可推
知1、3号有刺激性气味。硝酸银和碳酸铵反应生成碳酸银白
色沉淀和硝酸铵,和氯化铵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
铵。【交流讨论】各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水溶解,分
别滴加稀硝酸,产生气泡的是碳酸铵,再向无明显现象的两支试
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氯化铵,无明显现象的
是尿素。【拓展思考】氯化铵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
明氯化铵溶液显酸性,故长期施用氯化铵,土壤容易酸化。碳酸
铵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铵,氯化铵溶液显酸性,
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防止化肥施用对环境的污染
知识点
3
57
化肥对提高农作物产量作用重大,效果明显,但不合理施用会带
来环境问题:

 下列肥料中能增强作物抗寒、抗旱能力的是 (  )
A.KCl       B.K2CO3
C.CO(NH2)2      D.Ca(H2PO4)2
对氮、磷、钾肥的作用记忆不准确
易错点
例 题
易错易混全解
D
解: KCl、 K2CO3中含有钾元素,均属于钾肥,钾肥能增强作物
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有促
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使叶色浓绿,提高植物蛋白质含量的作
用;Ca(H2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磷肥可以增强作物的抗
寒、抗旱能力。
对氮肥、磷肥和钾肥对农作物的作用记忆不准确而导致
错选。各类化肥的作用可简记为“茎叶黄枯施用氮,钾抗倒伏
磷抗旱(寒)”。
错因分析
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学
会从微观角度认识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有利于从宏观层面强化
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正确理解,能更好地衔接高中化学从
复分解反应角度认识离子之间的反应。
核心素养全解
素养解读
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科学思维
 (2023河南南阳二十一中三模)学习了酸、碱、盐的知识
后,化学小组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1)查阅资料:
一定体积的溶液中,离子的数目越多,其离子的浓度越大。电导
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能反映离子浓度大小。
相同温度下,同种溶液电导率越大,离子浓度越大。
(2)设计实验:
实验一:恒温条件下,向100 mL一定浓度的稀Ba(OH)2溶液中滴
典例剖析
例 1
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再逐滴滴入稀硫酸,测得溶液的电导率
变化如图1所示。

①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溶液电导率在b点时几乎为0,原因是         
                。
Ba(OH)2+H2SO4 BaSO4↓+2H2O
b点时,Ba(OH)2与H2SO4恰好
完全反应,生成BaSO4沉淀与H2O,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几乎为零
实验二:恒温条件下,向100 mL一定浓度的稀Ba(OH)2溶液中滴
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再逐滴滴入稀Na2SO4溶液,测得溶液的
电导率变化如图2所示。

③通过对图2中曲线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
A.实验过程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AC
B.实验过程中,溶液中Na+浓度逐渐增大
C.实验过程中,mn段电导率减小只是由于反应生成了沉淀
D.n点时溶液电导率仍然较大,表明溶液中还存在较多离子
④q点时,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3)得出结论:通过比较分析,结合已学知识可知,复分解反应的
实质是参与反应的离子结合生成了沉淀、气体或水,导致溶液
中离子浓度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拓展反思:
①恒温条件下,向100 mL同浓度的稀Ba(OH)2溶液中滴加稀Cu-
Na+、OH-、S
减小
SO4溶液,请你预测,溶液的电导率变化与    (填“图1”或
“图2”)的曲线更接近。
②下图是向NaOH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的过程中不同时间点
烧杯中的微观粒子示意图,按时间先后排列的顺序为   
(填字母)。

图1 
acbd
解: (2)①Ba(OH)2与H2SO4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为Ba(OH)2+H2SO4 BaSO4↓+2H2O。②b点时,Ba
(OH)2与H2SO4恰好完全反应生成BaSO4沉淀与H2O,溶液中自由
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几乎为零,所以溶液电导率在b点时几乎为
0。③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钠,溶液始终呈碱
性,故实验过程中,溶液仍为红色,A错误;整个实验过程中,逐滴
滴入稀Na2SO4溶液,溶液中Na+浓度逐渐增大,B正确;实验过程
中,mn段电导率减小是由于反应生成了沉淀以及随着Na2SO4溶
液的加入,溶剂增加,离子浓度降低,C错误;电导率下降到n点时
仍然较大,表明溶液中还存在较多离子,D正确。④q点时,溶液
中含有氢氧化钠和过量的硫酸钠,故此时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
钠离子、氢氧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3)参与反应的离子,结合
生成了沉淀、气体或水后,离子数目减少,导致离子的浓度也减
小。(4)①硫酸铜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
沉淀,反应中生成两种沉淀,因此溶液的电导率逐渐减小,然后接
近于零,当溶液中Ba(OH)2完全反应,硫酸铜过量后,溶液的电导
率又逐渐变大,故溶液的电导率变化与题图1中的曲线更接近。
(2022山东潍坊中考)某兴趣小组利用“盐酸、硫酸铜、
氢氧化钠、碳酸钠、硝酸钾五种溶液”对“复分解反应发生
的条件”进行再探究。
【知识回顾】(1)回忆向滴有酚酞试剂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
稀盐酸的实验。
(2)观察两者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1),该反应过程没有变化的微
粒是                ,
两者反应的微观实质是溶液中的           。
例 2
氯离子和钠离子
H+与OH-结合生成H2O

图1
【实质再探】(1)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是                。图2是两
2NaOH+CuSO4 Na2SO4+Cu(OH)2↓
者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两者反应的实质是溶液中的      
        。

图2
OH-与Cu2+结合生成Cu(OH)2
(2)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实质是溶液中
        反应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归纳小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微观实质是溶液中的  
                  。
【拓展应用】(1)将碳酸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混合没有发生变
化,分析两者不发生反应的原因是           
    。
(2)图3是硫酸氢钠在水中解离的微观示意图,溶液中存在的离
子是      ,滴加      (用化学式表示)溶液既
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
自由移动的离子的种类与数量的减少
交换成分后没有气体或沉淀
或水生成
Na+、H+、S
Ba(OH)2
能降低该溶液的酸性又能生成沉淀。

图3
解: 【知识回顾】(2)观察题图1中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过
程中没有变化的微粒是氯离子和钠离子。【实质再探】(1)向
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两者反应生成了硫酸钠和氢
氧化铜蓝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OH+CuSO4 Na2
SO4+Cu(OH)2↓。(2)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产生大量气
泡,实质是溶液中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反应生成了水和二氧化
碳气体。【拓展应用】(1)将碳酸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混合没
有发生变化,两者不发生反应的原因是交换成分后没有气体或
沉淀或水生成。(2)题图3是硫酸氢钠在水中解离的微观示意
图,溶液中存在钠离子、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滴加Ba(OH)2溶
液既能降低硫酸氢钠溶液的酸性又能生成沉淀。(共15张PPT)
·教材知识全解
知识点一 区分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知识点二 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
知识点三 pH与生命活动 
·易错易混全解
8.1 溶液的酸碱性
常见的酸、碱、盐
第八章
1.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在酸性溶液、碱性溶液、中性
溶液中的变色情况如下表所示:
区分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
知识点
1
43
教材知识全解
酸性溶液 碱性溶液 中性溶液
紫色石蕊溶液 变红 变蓝 紫色
无色酚酞溶液 不变色(无色) 变红 不变色(无色)
2.酸碱指示剂
能跟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起作用而显不同颜色的物质叫作酸
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是常用的指示剂,
但不是只有这两种物质可作指示剂。可从植物的花或叶中提
取酸碱指示剂。
1.酸碱性与酸碱度

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
知识点
2
43
室温下:
pH<7,溶液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
pH=7,溶液呈中性;
pH>7,溶液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
(2023湖南邵阳中考)一些物质的pH范围如下,其中呈碱性
的是 (  )
A.厕所清洁剂(1~2) B.橘子汁(3~4)
C.西瓜汁(5~6)   D.炉具清洁剂(12~13)
例 1
D
解: 厕所清洁剂、橘子汁、西瓜汁的pH都小于7,显酸性;炉具
清洁剂的pH大于7,显碱性。
2.pH的测定——pH试纸
测定时,将pH试纸放在洁净的表面皿(或点滴板)上,将待测液滴
到pH试纸上(可用玻璃棒蘸取或用干燥的滴管吸取),将pH试纸
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读数。
①不能将pH试纸浸入待测液中,否则可能导致待测液被污染;
②不能提前将pH试纸润湿,因为润湿试纸相当于稀释待测
溶液;
③用pH试纸测定的结果为整数。
特别提醒
 下列关于测定溶液pH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把pH试纸浸入待测液
B.用湿润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
C.把显色的pH试纸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数
D.用pH试纸测出石灰水的pH为12.4`
例 2
C
解: 不能将pH试纸浸入待测液,否则试剂可能被污染,A错误;
用湿润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可能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B错误;
用pH试纸测定的结果为整数,D错误。
1.人体的生理活动要在一定的pH范围内才能正常进行。人的
体液都有一定的pH范围,如血液的pH在7.35至7.45之间,胃液的
pH在0.9至1.5之间。如果在人群拥挤的室内待的时间太长,人
体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可使血液的pH降至7.3以下,此时
会产生头晕、恶心等症状。
2.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要求土壤的pH在一定的范围。
pH与生命活动
知识点
3
44
易错易混全解
指示剂与酸、碱作用时的颜色变化判断易出错
易错点
1
 向某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后,溶液颜色无变化,另取
该溶液,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则溶液 (  )
A.一定显红色 
B.可能显蓝色
C.可能仍为紫色,也可能显红色
D.仍为紫色
例 1
C
解: 题述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说明该溶液可能呈酸
性,也可能呈中性。若该溶液为酸性溶液,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后,
溶液变为红色;若为中性溶液,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后,溶液为紫
色。
中性、酸性溶液均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纠错点睛
测定溶液pH的误差分析
易错点
2
某同学用被水润湿的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5,则该溶
液pH的真实值(  )
A.等于5      B.大于5
C.小于5      D.无法确定
例 2
C
解: pH=5的溶液显酸性,用水润湿pH试纸相当于稀释了该溶
液,会使测定结果偏大,故溶液实际的pH小于5。(共27张PPT)
·教材知识全解
知识点一 常见的酸、浓酸的特性
知识点二 稀酸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三 常见的碱
知识点四 碱溶液的化学性质
8.2 常见的酸和碱
常见的酸、碱、盐
第八章
1.浓盐酸
浓盐酸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打开盛有浓盐酸
试剂瓶的瓶塞,会观察到有白雾产生,白雾是挥发出的氯化氢气
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成的盐酸小液滴,说明浓盐酸易挥发,
同时也说明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
常见的酸、浓酸的特
知识点
1
45
教材知识全解
浓硫酸 的性质 说明
吸水性 敞口放置质量增大,可用作干燥剂
脱水性 浓硫酸能使蔗糖、纸张等物质脱水,变成碳,从而使它们变成黑色
2.浓硫酸
(1)浓硫酸的性质
续表
浓硫酸 的性质 说明
强腐 蚀性 浓硫酸对衣物、皮肤等都有很强的腐蚀性。如果不慎沾上浓硫酸,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2)浓硫酸的稀释

浓硫酸可用于干燥酸性气体(如CO2、SO2、HCl等)和中性气体(如H2、O2、
N2、CO、CH4等),不能用于干燥碱性气体(如NH3)。常用的干燥装置如图所示,使用时应“长进短出”。
拓展
3.浓硝酸
颜色 状态 气味 挥发性
无色 液体 有特殊刺激性
气味 易挥发,打开
瓶塞有白雾产

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敞口放置时,质量增大的为浓硫
酸,质量减小的为浓盐酸和浓硝酸,三种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都变小。
温馨提示
稀酸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
2
45
化学性质 加入的试剂或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现象
与指示 剂作用 紫色石蕊溶液 变红
无色酚酞溶液 不变色
酸+较活泼金属
盐+氢气 H2SO4+Zn Zn- SO4+H2↑ 锌粒逐渐溶解,产生
大量气泡
H2SO4+Fe Fe- SO4+H2↑ 有气泡产生,溶液由
无色变为浅绿色
酸+金属氧化物
盐+水 6HCl+Fe2O3 2 FeCl3+3H2O 红棕色固体溶解,溶
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H2SO4+CuO CuSO4+H2O 黑色固体溶解,溶液
由无色变为蓝色
续表
酸+某些盐 新 酸+新盐 2HCl+CaCO3 CaCl2+H2O+CO2↑ 固体溶解,有大量气
泡产生
HCl+AgNO3 AgCl↓+HNO3 有白色沉淀生成
续表
盐酸、硫酸与铁反应后,得到的FeCl2溶液、FeSO4溶液呈浅绿色,其中铁元素为+2价;与铁锈反应生成的FeCl3溶液、Fe2(SO4)3溶液呈黄色,其中铁元素为+3价。

点拨
1.氢氧化钠(俗称烧碱、苛性钠)
(1)性质:白色固体,在空气中敞口放置,会潮解,可作干燥剂。易
溶于水,溶解时会放出热量。有强烈的腐蚀性。
(2)主要用途:制肥皂、洗涤剂、造纸、纺织工业、炼制石油。
常见的碱
知识点
3
47

NaOH固体易吸水潮解,而且易与空气中的CO2反应而变质,所以必须密封保存。
注意
2.氢氧化钙[Ca(OH)2]
(1)物理性质:俗称熟石灰、消石灰,白色粉末,微溶于水,溶解度
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主要用途:作建筑材料、改良酸性土壤、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等。
(1)干燥剂的选择:根据被干燥气体的性质选择,不能让干燥剂与被干燥的气体反应。
拓展
干燥剂 可干燥的气体 不能干燥的气体
酸性 浓硫酸 H2、O2、CO、CO2、HCl、CH4、N2等 NH3
碱性 固体NaOH、碱石灰、生石灰 H2、N2、CH4、NH3 等 CO2、SO2、
HCl等
(2)干燥器的选择:根据干燥剂的状态选择,液态干燥剂(如浓硫
酸)用洗气瓶,气体要长进短出;固态干燥剂用U形管或球形干燥
管,用球形干燥管时,气体要大进小出。

拓展
(2023山东淄博临淄二模)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  )
A.酸和碱都有腐蚀性,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B.氢氧化钙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C.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
的氢氧化钠溶液
D.农业上用石灰乳和硫酸铜等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例 1
C
解: 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
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不能涂抹氢氧化钠溶液,因
为氢氧化钠溶液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会造成二次伤害,C错误。
碱溶液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
4
47
化学性质 加入的试剂或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现象
或应用
与指示 剂作用 紫色石蕊溶液 变蓝
无色酚酞溶液 变红
碱+非金属氧化物
盐+水 Ca(OH)2+CO2 CaCO3↓+H2O 产生白色沉淀
2NaOH+CO2 Na2CO3+H2O 无明显现象;吸收、
除去二氧化碳
2NaOH+SO2 Na2SO3+H2O 无明显现象;吸收、
除去二氧化硫
续表
碱+盐 新碱+新 盐 2NaOH+CuSO4 Cu(OH)2↓+Na2SO4 有蓝色沉淀生成
3NaOH+FeCl3 Fe(OH)3↓+3NaCl 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续表
(2023陕西蒲城一模)某兴趣小组做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
已知硫酸铜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请回
答问题:

(1)反应后试管A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    (填离子符
号)。
例 2
Zn2+
(2)实验发现B中固体全部溶解,C中出现沉淀。接着向C中滴加
氢氧化钠溶液,C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
量关系如图2所示。

①B中的溶质成分是    (填化学式)。
②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2SO4和CuSO4
2NaOH+CuCl2
2NaCl+Cu(OH)2↓
解: (1)稀硫酸与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无法确定硫酸的
量,但溶液中一定有反应生成的硫酸锌,故一定有Zn2+。(2)①B
中固体全部溶解,说明氧化铜完全反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CuO+H2SO4 CuSO4+H2O;向C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由图2
的ab段可知,C中上层清液中存在H+,说明B中稀硫酸有剩余,B中
溶质的成分为H2SO4和CuSO4。②B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后,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BaCl2 BaSO4↓+CuCl2、
H2SO4+BaCl2 BaSO4↓+2HCl;由图2的bc段可知,待氢氧化钠
溶液滴加至b点时,溶液中的H+反应完全,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
液,发生氯化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uCl2+2NaOH
Cu(OH)2↓+2NaCl。(共19张PPT)
常见的酸、碱、盐
第八章
·教材知识全解
知识点一 几种常见盐的用途
知识点二 盐的组成、分类和溶解性
知识点三 盐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四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易错易混全解
8.4 常见的盐
1.氯化钠(NaCl):白色晶体,有咸味,易溶于水,溶液呈中性。在日
常生活中主要用于食品加工调味;配制医用生理盐水(是溶质质
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制盐酸、氯气等化工原料。
几种常见盐的用途
知识点
1
53
教材知识全解
化学中很多盐是有毒的,不能食用,如工业上常用的一种
叫亚硝酸钠(NaNO2)的盐,其外观与食盐很相似,但是该盐有
毒,不能食用。

特别提醒
2.碳酸钙(CaCO3):是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纯净物为白色
粉末,不溶于水,能溶于酸。可作建筑装饰材料,是制取熟石灰的
原料;可用于炼铁,作用是将铁矿石中的杂质转化成炉渣而除去;
可用于制造水泥等。
3.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苏打;白色晶体、风化成粉末,易
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是造纸的原料;可用于制洗涤剂、洗衣
粉;用于印染工业;还是制玻璃、瓷砖的原料。
4.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白色粉末,能溶于水,水溶液
呈弱碱性,较易分解。可做治疗胃酸的胃药;做面点发酵剂;做灭
火剂的原料。
1.盐的组成、分类

盐的组成、分类和溶解性
知识点
2
53
2.盐的溶解性
(1)硝酸盐:全溶于水。
(2)硫酸盐:硫酸钡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硫酸钙和硫酸银微溶
于水,其余一般都溶于水。
(3)盐酸盐:氯化银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其余一般都溶于水。
(4)碳酸盐: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铵可溶于水,碳酸镁微溶于
水,其余一般不溶于水。
1.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1)表达式:盐+金属 新盐+新金属。
(2)举例:CuSO4+Fe FeSO4+Cu。
2.盐与酸的反应
(1)表达式:盐+酸 新盐+新酸。
(2)举例:CaCO3+2HCl CaCl2+H2O+CO2↑;AgNO3+HCl
AgCl↓+HNO3;BaCl2+H2SO4 BaSO4↓+2HCl。
盐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
3
54
3.盐与碱的反应
(1)表达式:盐+碱 新盐+新碱。
(2)举例:Na2CO3+Ca(OH)2 CaCO3↓+2NaOH。
4.盐与盐的反应
(1)表达式:盐1+盐2 新盐1+新盐2。
(2)举例:NaCl+AgNO3 AgCl↓+NaNO3。
(2023江苏丹阳二模)取一支试管,按下列步骤进行操作。
步骤1:加入1 mL NaCl溶液,再滴入几滴酚酞试液。
步骤2:滴入几滴Na2CO3溶液。
步骤3:加入过量稀硝酸。
实验4:滴入几滴AgNO3溶液。
例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步骤1可得出:中性溶液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B.步骤2可得出:Na2CO3溶液显碱性,且其碱性与C 有关
C.步骤3中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无色;此时溶液中含
有2种溶质(不考虑酚酞)
D.步骤4中发生反应:AgNO3+NaCl AgCl↓+NaNO3
C
解: 氯化钠溶液显中性,滴入酚酞试液,不变红,所以步骤1可得
出:中性溶液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A正确。步骤2中滴入碳酸钠
溶液后,溶液变红,说明Na2CO3溶液显碱性,且其碱性与碳酸根离
子有关,B正确。步骤3中加入过量稀硝酸,硝酸和碳酸钠反应生
成硝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无色;此
时溶液中含有氯化钠、硝酸钠、HNO3 3种溶质,C错误。步骤4
中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化学方程式
为AgNO3+NaCl AgCl↓+NaNO3,D正确。
1.对反应物的要求:有酸酸必溶,无酸两相溶。也就是说,复分解
反应的反应物中如果有酸,这种酸必须是可溶的,另一种反应物
可以是难溶的,但必须是能被酸溶解的;如果反应物中没有酸存
在,则复分解反应的两种反应物都必须是可溶的。
2.对生成物的要求:有沉淀(难溶物)、气体或水生成。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知识点
4
54
溶液中常见的不能共存的离子对
(1)与H+不能共存的离子:OH-、C 、HC 等。
(2)与OH-不能共存的离子:H+、N 、Cu2+、Fe3+、Mg2+等。
(3)与C 不能共存的离子:H+、Ca2+、Ba2+等。
(4)与Cl-不能共存的离子:Ag+。
(5)与S 不能共存的离子:Ba2+。
(2023山东费县二模)下列各组物质中,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且反应前后溶液总质量不变的是 (  )
A.氧化镁和稀硫酸
B.氯化钠溶液和硫酸钾溶液
C.稀硫酸和氯化钡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例 2
D
解: 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反应后溶液质量增
大,A不符合题意;氯化钠和硫酸钾互相交换成分,没有气体、沉
淀或水生成,不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B不符合题意;稀硫
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稀盐酸,反应后有沉淀
析出,溶液质量减小,C不符合题意;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
化钠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没有气体或沉淀生成,反应前后
溶液质量不变,D符合题意。
(2023山东新泰三模)如图所示是硝酸银与氯化钠恰好
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易错易混全解
不能正确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本质
易错点
例 题
C
A.反应前后阴、阳离子的总数目不变
B.反应前后溶液的总质量不变
C.从微粒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银离子和氯离子生成氯化
银沉淀
D.硝酸银与氯化钾反应的微观实质与该反应不相同
解: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有沉淀生成,反应后阴、
阳离子的总数目减少,A错误;硝酸银与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
沉淀和硝酸钠,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减小,B错误;从微粒角度分
析该反应的实质是银离子和氯离子生成氯化银沉淀,C正确;硝
酸银与氯化钾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钾,反应的微观实质也是
银离子和氯离子生成氯化银沉淀,D错误。(共23张PPT)
·教材知识全解
知识点一 酸(或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知识点二 中和反应
知识点三 酸、碱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四 复分解反应
8.3 酸和碱的反应
常见的酸、碱、盐
第八章
1.探究溶液的导电
酸(或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知识点
1
50
教材知识全解
(1)实验操作:在6只小烧杯中分别装入蒸馏水、酒精、稀盐
酸、稀硫酸、稀烧碱溶液、澄清石灰水各100 mL,再按下图所
示装置进行实验,当闭合开关接通电源后,观察灯泡是否发亮。

(2)实验现象:盛有蒸馏水和酒精的小烧杯,灯泡不亮;盛有稀盐
酸、稀硫酸、稀烧碱溶液和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灯泡亮。
(3)实验结论:蒸馏水和酒精不导电,稀盐酸、稀硫酸、稀烧碱溶
液和澄清石灰水能够导电。
(4)分析:酸、碱的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带电的粒子。
但是有带电粒子的物质不一定能导电,如固体氢氧化钠等不能
导电,有带电的粒子且粒子能够自由移动才能导电。

酸溶液中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这是酸溶液具有相似
化学性质的原因;碱溶液中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OH-)—
—这是碱溶液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2.酸和碱的组成
1.酸和碱反应的探
中和反应
知识点
2
50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取3 mL 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1~2滴酚酞溶液 溶液呈红色 NaOH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逐滴向NaOH溶液
中滴稀盐酸,振荡 最初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之后变为无色 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向上述刚好褪色的溶液中再滴两滴NaOH溶液,振荡 溶液变红 ——
再滴入微量的稀盐酸,振荡 溶液又变为无色 确定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续表
指示剂只是证明发生了反应,并不是有指示剂反应才发生。另外,也可通过测定溶液pH或利用其他试剂证明发生了反应。
注意
2.中和反应
(1)概念:酸跟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实质:酸溶液中的氢离子和碱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
水。

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
3.中和反应的应用
(1)改良酸性或碱性土壤
①改良酸性土壤时,可加入熟石灰;
②改良碱性土壤时,可加入酸性物质。
(2)废水处理
①用熟石灰中和硫酸厂排放的污水:
Ca(OH)2+H2SO4 CaSO4+2H2O。
②若工厂的废水呈碱性,可用硫酸中和。
(3)医药应用
①人被蚊虫叮咬后,可涂抹呈弱碱性的肥皂水、小苏打水等,以
减轻痛痒;
②胃酸过多的人可服用碱性的“胃舒平”(主要成分是氢氧化
铝),以中和过多的胃酸:
Al(OH)3+3HCl AlCl3+3H2O。
(4)调节溶液的酸碱性
在科学实验中,经常需要将溶液的pH控制在某一特定范围。当
溶液的酸性或碱性太强或太弱时,可以加适当的碱或酸进行调
节。
(2022陕西模拟)图1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微观过
程。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图1
例 1
(1)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的原因是该溶液中含有    (填离
子符号)。
(2)从粒子的角度具体分析图1中反应能发生的原因:   
             。
(3)小明同学通过图2所示实验,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
化学反应,他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发生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OH-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2NaOH+H2SO4 Na2SO4+2H2O

图2
解: (1)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的原因是溶液中含有OH-。(2)中
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3)溶
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发生了反应。
(2023广东东莞三模)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
泛。下列应用的主要原理不涉及中和反应的是 ( )
A.用硫酸处理印染厂含碱的废水
B.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C.用碳酸氢钠溶液处理皮肤上沾有的酸
D.用硼酸处理皮肤上沾有的碱
例 2
C
解: 中和反应的反应物必须是酸和碱,生成物必须是盐和水。
碳酸氢钠是盐,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
酸、碱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
3
50
酸的主要 化学性质 碱的主要
化学性质
与指 示剂 作用 紫色石 蕊溶液 使紫色石蕊溶
液变红 使紫色石蕊溶
液变蓝
无色酚 酞溶液 无色酚酞溶液
不变色 使无色酚酞溶
液变红
酸碱相互反应 酸+碱 盐+水
与氧化 物反应 酸+金属氧化物 盐+水 碱+非金属氧化物 盐+水
与某些盐反应 酸+盐 新酸+新盐 碱+盐 新碱+新盐
与较活泼金属反应 酸+较活泼金属 盐+氢气
续表
(2023山东新泰期末)酸、碱、盐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
泛的应用。
(1)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其原因
是二者的溶液中均含有相同的    (填粒子符号)。
(2)图1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反应时溶液pH变化的示意图。

①根据图示判断,该实验是将    (填“氢氧化钠溶液”或
例 3
OH-
稀硫酸
“稀硫酸”)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②加入溶液体积为V2 mL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
(3)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
式,如Mg+H2SO4 MgSO4+H2↑的离子方程式为Mg+2H+
Mg2++H2↑,图2是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示意图,该反应的
离子方程式为           。
H2SO4、Na2SO4
C +2H+ H2O+CO2↑

解: (1)碱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原因是碱溶液中均含有
氢氧根离子。(2)①由题图1可知最开始溶液pH>7,而氢氧化钠
溶液的pH>7,即该实验是将稀硫酸逐滴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
中。②加入溶液的体积为V2 mL时,溶液的pH<7,此时溶液显酸
性,所得溶液中溶质为过量的H2SO4和反应生成的Na2SO4。(3)由
题图2可知,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是碳酸根离子和氢离子,则该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 +2H+ H2O+CO2↑。
1.概念: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
应。
2.表达式:AB+CD AD+CB。
3.特点:双交换、价不变。
4.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统称为四大基本反应类
型。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
知识点
4
5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