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溶液习题课件(3份打包下载)---2023-2024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单元 溶液习题课件(3份打包下载)---2023-2024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溶液
·教材知识全解
知识点1 饱和溶液
知识点2 结晶
知识点3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知识点4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易错易混全解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知识点
1
27
教材知识全解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一般情况)

  氢氧化钙等少数固体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
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要使这些固体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应升高温度。
特别提醒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1)观察法:如果溶液中有未溶解的物质且随时间变化质量不变,
说明该温度下该溶液不能继续溶解这种物质,该溶液一定是该
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2)实验法:在一定温度时,如果溶液中没有未溶解的物质,可以
向原溶液中加入少量原溶质,如果不溶解,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
液;如果溶解,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4.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1)只有指明了“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
量溶剂里”,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
才有意义。
(2)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是针对
“某种溶质”而言的,因为一定条件下的
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
却可以溶解其他物质。
点拨
 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某饱和溶液中不可能再溶解其他溶质
B.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C.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D.降低温度,不饱和溶液一定可以变为饱和溶液
例 1
C
解析 饱和溶液是指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其中能溶解其他的
溶质;没有指明温度,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
液浓;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有些物质的溶解
能力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降低温度,它们的不饱和溶液不能变
为饱和溶液。
1.结晶: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
过程。
2.方法: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和蒸发溶剂(蒸发结晶)。
3.应用:海水晒盐。
(1)过程:将海水引入贮水池,待海水澄清后,引入蒸发池,利用风吹和日晒使水分部分蒸发;到一定程度后再引入结晶池中,继续风吹日晒,海水就会慢慢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食盐就会从海水中结晶析出。
结晶
知识点
2
27
(2)过程图示如下:
  降温结晶一般适用于提纯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受
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物质;蒸发结晶一般适用于提纯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的物质。
特别提醒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
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影响因素
①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②外因:温度。
(3)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知识点
3
29
  正确理解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
特别提醒
条件 一定温度。因为同一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对应的溶
解度是不同的,因此必须指明温度
标准 100 g溶剂。溶剂的量是人为规定的,为100 g。100 g是指溶剂的质量,不能误认为是溶液的质量
状态 达到饱和
单位 “g”,严格地说应该是“g/100 g溶剂”
2.溶解度曲线
(1)绘制: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得到物质的溶
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内容
表示意义
点 曲线上的点 表示某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两曲线的交点 表示两物质在该点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线 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以及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2)意义
内容 表示意义
面 曲线以上的区域 表示溶液中有溶质剩余,表示的是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曲线以下的区域 表示的是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3)应用
①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
④确定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⑤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确定混合物
分离、提纯的方法。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有列表法与曲线法。
(1)溶解度数据表的优点是以实验为基础,数据准确,但只能列举出有限几个温度下、有限几种物质的溶解度,且溶解度变化趋势不够直观。
(2)溶解度曲线信息量更大,溶解度变化趋势更直观,但是读数时难免有误差,不如溶解度数据表中的数据精确。
拓展
(2023湖南衡阳中考)几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
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意义是               。
例 2
t1 ℃时,A和B的溶解度相等
(2)t2 ℃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3)t1 ℃时,将C物质的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任写一种)。
(4)t2 ℃时,将30 g A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并恢复到t2 ℃,形成
溶液的质量是    g。
C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或升高温度)
75
解析 (1)t1 ℃时,A和B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表示该
温度条件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结合溶解度曲线可知t2 ℃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C1.概念
  气体的溶解度通常是指该气体的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
度时,在1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1)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2)外因
①温度:随着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比如加热水时,温度升高,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会从水中逸出。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知识点
4
30
②压强:随着压强增大,气体的溶解度增大。比如打开可乐瓶盖
时,可乐会自动喷出来,是由于压强减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
 下列生活现象中,能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变化而改
变的是 (  )
A.烧开水时,烧水壶中有气体逸出
B.打开啤酒瓶瓶盖,有大量的气泡逸出
C.喝下汽水一会儿后感到有气体冲到鼻腔
D.夏季池塘里的鱼常浮出水面
例 3
B
解析 烧开水时,烧水壶中有气体逸出,是因为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A不符合题意;打开啤酒瓶瓶盖,有大量的气泡逸出,是因为压强变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B符合题意;喝下汽水一会儿后感到有气体冲到鼻腔,是因为温度升高,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C不符合题意;夏季池塘里的鱼常浮出水面,是因为夏天气温高,水中溶有氧气的量减少,D不符合题意。
固体溶解度 气体溶解度
标准 100 g溶剂 1体积水
外界影响因素 温度 温度、压强
3.与固体溶解度的比较
易混易错全解
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理解错误
易错点
(2023天津津南期末)下列关于溶解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20 ℃时,100 g水中溶解36 g氯化钠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则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
B.60 ℃时,110 g硝酸钾完全溶于水中形成饱和溶液,则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 g
C.20 ℃时,蔗糖的溶解度是200
D.36 g NaCl溶于100 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则NaCl的溶解度为36 g
例题
A
解析 20 ℃时,100 g水中溶解36 g氯化钠恰好形成饱和溶液,
则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60 ℃时,110 g硝酸钾完全溶于水中形成饱和溶液,没有指明溶剂的质量,不能确定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溶解度的单位是克;36 g NaCl溶于100 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没有指明温度,说法不正确。
  溶解度概念中的“四要素”是判断有关溶解度的说法是
否正确的关键,“四要素”可简记为“定温、定量、定状态、
定单位”。
纠错点睛(共24张PPT)
溶液
·教材知识全解
知识点1 溶液
知识点2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知识点3 乳化现象
·易错易混全解
第九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易错点1 对溶液的形成及特征认识错误
易错点2 对乳化作用的原理认识错误
1.溶液
(1)概念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
混合物。
(2)组成
①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②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溶液
知识点
1
24
教材知识全解
①均一性:溶液各部分的组成完全相同。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温度、溶剂量)不变时,溶质与溶剂不会分离。
③混合物:溶液是混合物。
(4)溶解的微观实质:构成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在溶剂分子的作用下不断扩散,最终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均一地分散到溶剂分子中间。
(3)特征
(1)均一、稳定的液体并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是纯净物;(2)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氯化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3)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和,但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的体积与溶剂的体积之和。
特别提醒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溶液
溶剂 溶质
有水的溶液
水 其他物质
没有水 的溶液 气体与液体混合 液体 气体
固体与液体混合 液体 固体
液体与液体混合 量多的液体 量少的液体
3.不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确定
(1)物质溶解时不发生化学反应
(2)物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反应:溶质为分散在溶液中的生成物,
如SO3溶于水后,溶质为反应生成的H2SO4,溶剂为水。
4.溶液的用途
溶液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1)在实验室或化工生产中,常常把能够起反应的固体配成溶液
来使用,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2)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如医疗上用
的溶液、农业生产上用的营养液。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知识点
2
25
能量变化 特征 举例
吸热 有些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降低 硝酸铵等
放热 有些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升高 氢氧化钠等
吸放热现 象不明显 多数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基本不变 氯化钠等

助记
(2023河南滑县一模)某小组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物
质的性质。
(1)若只将a滴管中的水滴入甲试管,可观察
到U形管内红墨水左边液面高于右边液面,
请解释原因。
(2)若只将b滴管中的液体滴入乙试管,U形
管内也能产生(1)中现象,则b滴管中的液体药品和乙试管中的固体药品分别是什么 (答出一组即可)
例题
答案 (1)硝酸铵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降低,导致甲试管中的压
强变小,所以U形管内红墨水左边液面高于右边液面。
(2)稀硫酸和锌。(合理即可)
解析 (1)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会使溶液温度降低,导致甲试管中
的压强变小,U形管内红墨水左边液面高于右边液面。(2)将b滴
管中的液体滴入乙试管内,能使U形管内红墨水左边液面高于右边液面,则b滴管中的液体药品和试管乙中的固体接触会使乙试管中的压强增大,可能是发生反应生成气体,也可能是产生放
热现象。
1.探究水与植物油的混合
  【实验1】水+植物油
  【实验2】水+植物油+洗涤剂
乳化现象
知识点
3
25
2.乳浊液
(1)概念:不溶于水的、由许多分子集合而成的小液滴分散到液
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2)特征: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会出现分层现象。
溶液 乳浊液
分散物质的溶解性 溶 不溶
分散物质的状态 固态、液态、气态 液态
分散在物质中的粒子 分子或离子 许多分子的聚集体
特征 均一、稳定 不均一、不稳定
相同点
混合物
(3)乳浊液与溶液的比较
3.乳化
(1)乳化现象:能使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
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的现象。
(2)乳化作用: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
物质叫乳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叫乳化作用。
常见的除去油污的方法及原理
(1)洗涤剂(洗洁精等)能除去油污,利用了乳化原理。
(2)用汽油除去油污利用的是溶解原理。
(3)用氢氧化钠溶液等碱性溶液洗去油污,利用了物质能与油污发生化学反应的原理。
名师点睛
易混易错全解
对溶液的形成及特征认识错误
易错点
1
(2023辽宁沈阳铁西期末)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溶液通常是液体,溶质一定是固体
C.酒精跟水以任意比互溶时,酒精作溶质,水作溶剂
D.溶液中不能同时存在两种溶质
例 1
C
解析 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蒸馏水;溶质可以
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有水时,不管量多量少,一般把水看作溶
剂,酒精跟水以任意比互溶时,酒精作溶质,水作溶剂;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均一”是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稳定”是指当外界条件不变时,溶质与溶剂不会分离。
易错点
纠错点睛
对乳化作用的原理认识错误
易错点
2
 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很多,洗涤剂除去油污的原理
是 (  )
A.在洗涤剂的作用下,油污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而溶于水
B.油污溶解在洗涤剂中形成溶液,从而除去
C.洗涤剂使油污蒸发变成气体,从而除去
D.洗涤剂使油污分散成细小的液滴,随水流走
例 2
D
解析 用洗涤剂除油污时,油污在洗涤剂的乳化作用下,被分散
成细小的液滴,随水流走,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纠错点睛
  洗涤剂的乳化作用是使原本不相溶的油与水形成的乳浊
液稳定性增强,从而不再分层,并不是洗涤剂与油污发生了化学反应,形成的也不是溶液。(共37张PPT)
溶液
·教材知识全解
知识点1 溶质的质量分数
知识点2 溶液的稀释、浓缩及配制
知识点3 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易错易混全解
第九单元
课题3 溶液的浓度
易错点1 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理解错误
易错点2 溶液配制过程中的实验误差分析
·核心素养全解
1.溶液浓、稀
  对于有颜色的溶液,可以通过溶液颜色的深浅来粗略判断
溶液是浓还是稀。
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颜色越浅,溶液越稀。
溶质的质量分数
知识点
1
32
教材知识全解
2.溶液浓稀的定量表示——溶质的质量分数
(1)概念: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计算公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100%。
  可将公式变形为: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
液质量= 。
(3)与饱和溶液有关的计算(一定温度下)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1)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每100 g某溶液中所含的溶质的质量。
点拨
(2)溶质的质量是指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不包括未溶解或结晶析出的物质。

点拨
1.溶液的稀释
(1)计算依据:加水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2)关系式:A×a%=(A+m水)×b%(A表示稀释前溶液的质量,a%、
b%分别表示稀释前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m水表示加水的质量)
溶液的稀释、浓缩及配制
知识点
2
32
2.溶液的增浓
(1)加溶质(溶质完全溶解)
  加溶质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2)蒸发溶剂(无晶体析出)
  蒸发溶剂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3.浓溶液与稀溶液混合
m×a%+n×b%=(m+n)×c%(m、n分别表示混合前的两溶液的质量,a%、b%分别为混合前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c%为混合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配制方法 用固体和水配制 用浓溶液和水配制
(浓溶液稀释)
操作步骤 ①计算 ②称量 ③量取 ④溶解 ⑤装瓶 ①计算 ②量取
③混匀 ④装瓶
常用 仪器 托盘天平、量筒、烧杯、 玻璃棒、药匙、胶头滴管 量筒、烧杯、胶头
滴管、玻璃棒
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配制方法及步骤
(2)用固体和水配制溶液的实验过程

(3)注意事项
①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没
有腐蚀性的药品应放在纸片上称量,有腐蚀性或易潮解的药品
(如氢氧化钠)应放在玻璃容器中称量。
②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接近所要量取的体积时要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选取的量筒的量程要略大于或等于所要量取的液体体积,且越接近越好。
③溶解操作不能在量筒中进行;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加速溶
解。
④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一般先计算出所需浓溶液的体积,再用量筒量取。
⑤把配制好的溶液装入细口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签内容如:
(4)误差分析
①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称量时,在使用游码的情况下,药品、砝码放反了;量取水时,仰视读数;溶解前,所用烧杯内有水等。
②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量取水时俯视读数;向烧杯中
倾倒量取的水时,部分水洒在烧杯外面等。
(2023天津和平期末)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实验室里
的氯化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

例 1
(1)请根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上述操作中,有错误的是    (填字母)。
②通过计算可知,托盘天平左盘中固体氯化钠的质量应为 
  g;在称量氯化钠的过程中,同学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
右盘,应    (填字母)。
A.增加适量氯化钠固体
B.减少适量氯化钠固体
C.调节平衡螺母
A
18
A
(2)其他小组想用此12%的氯化钠溶液(密度为1.09 g/cm3)配制20 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12%的氯化钠溶液   mL
(计算结果精确到0.1),稀释时需加水(密度为1.0 g/cm3)   mL。
9.2
10.0
解析 (1)①取用药品时,瓶塞应该倒放,故操作A错误。②配得
的溶液质量为150 g,质量分数为12%,则称量固体氯化钠的质量
为150 g×12%=18 g;在称量氯化钠的过程中,若指针向右偏转,应继续增加氯化钠,直至天平平衡。(2)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设需要12%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则20 g×6%=12%×x,解得x=10 g,则需要12%氯化钠溶液的体积为 ≈9.2 cm3
=9.2 mL;需要水的质量为20 g-10 g=10 g,体积为 =
10.0 cm3=10.0 mL。
1.由于溶液是混合物,在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出有关反应物、生
成物的质量关系时,要用溶质的质量,而不能用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知识点
3
33
2.解答时要明确以下几点:
(1)明确题目涉及的化学反应,并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确定解题所需的已知量。
(3)如果涉及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还应该
注意反应过程中是否有气体、沉淀生成或反应前物质中是否
有不参加反应的杂质等。

(4)如果一种反应物不纯,加入另一种反应物后恰好生成原有杂
质,则所得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应为反应生成的杂质质量与原杂
质的质量之和。
对于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有两种求法:
(1)溶液组成法: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若生成物中有水,溶剂中应包含生成的水。
(2)质量守恒法:溶液质量=m(反应物)-m(沉淀)-m(气体),其中m(反应物)代表参与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m(沉淀)表示生成沉淀及不溶性杂质的质量总和,m(气体)表示生成气体的质量。
(2023湖北宜昌中考)小民同学为测定某稀硫酸中溶质的
质量分数,向盛有金属锌的烧杯中加入稀硫酸,生成氢气的质量
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计算:
例 2
(1)充分反应后生成氢气的质量是    g。
0.3
答案 (2)解:设100 g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Zn+H2SO4 ZnSO4+H2↑
    98    2
x    0.2 g
= x=9.8 g
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9.8%。
答: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
(2)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 (1)根据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图可知,充分反应后生成氢气的质量是0.3 g;(2)由图可知,加入100 g稀硫酸时产生0.2 g氢气,根据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
氢气的质量可以计算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从而可以计算稀硫
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易混易错全解
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理解错误
易错点
1
 下列关于“10%的硝酸钾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100 g水中溶解了10 g硝酸钾
B.100 g硝酸钾溶液中有10 g硝酸钾
C.将10 g硝酸钾溶于90 g水中所得的溶液
D.将硝酸钾与水按1∶9的质量比配制的溶液
例 1
A
解析 10%的硝酸钾溶液表示的是100 g硝酸钾溶液中含有10 g
硝酸钾,即90 g水中溶有10 g硝酸钾,溶液中硝酸钾与水的质量
比为1∶9。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而不是
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比。
纠错点睛
溶液配制过程中的实验误差分析
易错点
2
(2023河南西华一模)配制130 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
钠溶液时,下列操作会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是 (  )
①称量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③将氯化钠固体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称量(使用游码)
④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
⑤转移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A.②③  B.①⑤  C.②④  D.①③
例 2
D
解析 称量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氯化钠的实际质
量偏小,会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会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大;使用了游码的情况下,将氯化钠固体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称量,氯化钠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减去游码的质量,氯化钠的质量偏小,会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溶剂质量偏小,会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溶液具有均一性,转移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溶液配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主要有两方面:
(1)所用药品引起的错误,如药品中含有杂质或因保存不当引起
药品变质等。
(2)实验操作不规范,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出现错误。
纠错点睛
核心素养全解
基于溶解度曲线问题的科学思维
素养解读
  数形结合是通过“数”和“形”的相互转化研究问题的一
种思想方法。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将复杂、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简洁、直观的图形,更便于问题的解决。溶解度曲线的应用一直是中考化学的热点和难点,综合性较强,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提取能够准确描述图像特征的信息。认识随着温度的变化,溶液状态及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根据图示计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确定物质的结晶方法等。
(2023天津南开一模)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按
目前测定,海水中含有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其中由某些元素组
成的盐(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1)在    ℃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
例题
t1
(2)t3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3)t2 ℃时,将30 g硒酸镉固体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并恢复至
t2 ℃后,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比)。
(4)图2所示的试管中盛有此三种物质中某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且试管底部仍有未溶解的该物质,向烧杯中加入硝酸铵晶体,
试管中的固体逐渐减少,则试管中的物质是    。
图2
硝酸钾>氯化钠>硒酸镉
1∶2
硒酸镉
(5)t3 ℃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降温后,三种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均减小
B.氯化钠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可能大于硝酸钾溶液析出晶体
的质量
C.降温后,硒酸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硝酸钾溶液的溶质
质量分数
B
(6)20 ℃时,将一份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恒温蒸
发出a g水或向溶液中加入b g硝酸钾固体,均能使溶液刚好达到
饱和状态。20 ℃时,若将a g的水与b g硝酸钾固体混合,所得溶
液为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饱和
解析 (1)在t1 ℃时,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表示该温度条件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3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硝酸钾>氯化钠>硒酸镉。(3)t2 ℃时,硒酸镉溶解度是50 g,将30 g硒酸镉固体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并恢复至t2 ℃后,能溶解25 g,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5 g∶50 g=1∶2。(4)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向烧杯中加入硝酸铵晶体,试管中固体逐渐减少,说明试管中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大,所以该物质是硒酸镉。
(5)降温后,硝酸钾溶液和氯化钠溶液都析出固体,溶质质量减小,硒酸镉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不变;未说明三种饱和溶液的质量,则氯化钠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可能大于硝酸钾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硒酸镉在t3 ℃时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钾在t1 ℃时的溶解度,所以降温后硒酸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仍小于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6)20 ℃时,恒温蒸发出a g水或向溶液中加入b g硝酸钾固体,均能使溶液刚好达到饱和状态,说明a g水溶解b g硝酸钾后恰好达到饱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