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幼儿游戏概述(课件)2024学年中职《幼儿卫生与保健(第三版)》(劳动版)同步教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幼儿游戏概述(课件)2024学年中职《幼儿卫生与保健(第三版)》(劳动版)同步教学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幼儿教育学基础
第六章
幼儿游戏
第一节 幼儿游戏概述
第二节 幼儿游戏的分类与指导
第三节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实施
第四节 幼儿玩具
*
理解幼儿游戏的特点和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理解幼儿游戏的分类,并能够指导幼儿进行游戏。
能够基于幼儿园教育实践,科学地制作和使用幼儿玩具。
*
幼儿游戏概述
第一节
*
一、游戏的概念与幼儿游戏的特点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除了吃饭、睡眠等生活活动之外,一日生活中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游戏。
1.游戏的概念
游戏是一种容易观察但难以定义的现象,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让所有人都认同的定义。人们采取了三种策略来解决游戏的定义问题。
*
(1)毋庸定义
有一种观点认为,游戏是一种不能精确定义的现象,因为“游戏”本身并非一个精确的概念,游戏很难完全与非游戏分开。例如,真的打闹与闹着玩的打闹,在动作的外形上很难区分开来。同时,游戏和非游戏在时间上也很难区分,与其说有游戏和非游戏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类别,还不如说两者之间是有连续性的。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教师会利用游戏的形式教给幼儿某些知识和技能,这种游戏是教学 游戏。在教学游戏中却很难判断在哪一个点上,孩子们是在游戏,在什么时候又变成了 以游戏为形式的工作。所以,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对游戏不能进行明确的定义。
*
(2)直觉判断
概念总是抽象的,而概念所描述的对象往往是具体的。虽然要得出一个符合操作的游戏定义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可以凭借多种线索来确认游戏的发生。持这种观点的人把游戏看作可观察、可分类的行为的总和,试图用分类学的观点解释游戏,通过对一个个具体游戏类型的研究,达到对作为一类行为总称的游戏的认识与理解。
(3)特征列举
持这种观点的人把游戏看作具有某些共同因素的一类行为,只要设法找出这些共同因素并把它们组织起来,就可以构成游戏的标准而区别于非游戏活动。所列举的特征越多,就越接近于“游戏”本身,就越容易就一种行为是否是游戏达成一致的看法。游戏行为特征列举法主要通过分析游戏行为在动机、手段、目的等行为构成要素上的倾向性来概括游戏行为的特征。
从上述三种对游戏概念的探讨中,可以看到不同的研究者其实都是通过把游戏与非游戏活动相对照、分析和比较,得出关于“游戏是什么”或者“游戏不是什么”的结论。因此,对于幼儿游戏,也可以借助其主要特征进行判断。
2. 幼儿游戏的特点
幼儿游戏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活动,是由于幼儿游戏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
对于幼儿来说,游戏就是“玩儿”。幼儿游戏是幼儿主动要求参加的活动。它发起自幼儿的内部,是由内部动机支配的,而不是来自外部的命令或要求。幼儿的游戏以活动本身为目的,不要求达到外在的目的,也没有严格的程序和方式,玩什么、怎么玩、和谁一起玩都由幼儿自己决定,游戏的形式、内容和材料也都由幼儿自己掌握,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
一、游戏的概念与幼儿游戏的特点
幼儿自主、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游戏失去了幼儿自主性的特征,幼儿必须完成教师或者成人布置的任务,那么表面上看是幼儿在参与游戏,实际上,幼儿并没有真正地玩游戏。
2. 幼儿游戏的特点
(2)幼儿游戏是有趣味的活动
游戏是一种娱乐活动,游戏中具体形象的角色、丰富的情节和内容、好玩的玩具 材料,对幼儿来说都是有趣的,能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到愉悦,会吸引幼儿主动参加甚至反复地玩。游戏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幼儿能够身心放松、积极活动,通过操作各种材料、物品,控制环境,体会到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从行动和创造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对幼儿来说,游戏是一种享受,他们在游戏中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探索周围的事物。
2. 幼儿游戏的特点
(3)幼儿游戏是充满想象的活动
游戏是幼儿在假想的情境下反映生活的活动,是“假装的”。幼儿的游戏可以不受具体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充分进行想象,而且在游戏活动中,想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使用布娃娃、玩具手枪、玩具汽车等游戏材料,需要把这些玩具想象成真的娃娃、手枪、汽车,并模仿成人对他们施加相应的行为。
幼儿可以依靠想象不断变换物 体的功能、人物的角色和游戏的情节。幼儿就是在对游戏的角色、情节、行为、语言、 材料、场景的想象中,享受游戏带给他们的乐趣。只要成人不限制幼儿游戏的方式,在任何游戏中,幼儿都会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把游戏的方式加以变化,使之多姿多彩,富有趣味性。
2. 幼儿游戏的特点
(4)幼儿游戏是虚构与现实相统一的活动
尽管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充满了想象,但是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真实的活 动,是虚构与现实的统一。幼儿游戏的成分、角色、情节、行动,以及玩具或者游戏材料,都具有明显的虚构性。但幼儿的这些游戏不是其主观臆断或空想,而是以客观现实为依据,是周围生活的反映和写照。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但也不是现实生活的完全照搬,而是通过想象,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片段形成新的形象,用新的动作方式重演现实生活。
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游戏对幼儿的身体、认知、社会性和情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游戏在幼儿身体发展中的作用
游戏是幼儿自发的运动形式。在游戏中,幼儿的各种器官都得到活动,这不仅促进 幼儿骨骼肌肉的发育,也有利于其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另外,有的游戏在户外进行,可以使幼儿接触新鲜空气,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 游戏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认知发展是人的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体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涉及知觉、记忆、注意、思维、语言、想象等多种过程。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观察、感知、比较、分类、记忆、想象、思维,通过对各种游戏材料的使用,对各种游戏角色的扮演,对已有知识的更新,对生活经验的重组,以及对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实践,去接触、感受、探索新事物,了解材料的性能和事物之间的关系。
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游戏丰富了幼儿的知识。游戏是幼儿学习知识最有效的途径,在游戏中,幼儿通 过使用各种材料和器械,习得了许多关于周围世界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概念。
游戏提高了幼儿的感知能力。通过游戏,幼儿能更好地利用自己的视、听、触等 感觉知觉系统去感知周围的世界。
游戏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在游戏中需要进行想象,把一个物体想象成另外一个物体,把一个人想象成另一个人。
游戏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能力。在游戏中,幼儿产生了交往的需要,语言作为必要的社会交往工具也随之发展起来。通过游戏,幼儿扩大了词汇量,加深了对词义的理解,发展了语言能力。
3. 游戏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游戏是幼儿进行社会交往的起点。在游戏中,幼儿作为集体成员,需要相互适应, 服从共同的行为规则,掌握和学习轮流、协商、合作等社会交往技能。在游戏中,幼儿逐渐学会了认识自己和同伴,并能正确处理自己和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而加快了自身的社会化进程。
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1)游戏有助于幼儿克服自我中心意识
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学会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同伴会对自己的行为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这就使幼儿能站在同伴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自我中心”中解放出来,否则,游戏就无法进行下去。
(2)游戏培养了幼儿的合群行为
游戏能为幼儿提供与同伴互动的机会,使幼儿感受到“大家一起玩”的乐趣,并逐渐采取一些维护集体活动的行为。在游戏中,幼儿更能表现出合群行为,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3)游戏提高了幼儿的交往技能
游戏扩大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范围,增加了与同伴相处的机会。在游戏中,幼儿能充分衡量自己的需要和同伴的需要之间的平衡,学会在分享和占有、给予和索取之间找到平衡,从而逐渐掌握与人交往的技能和艺术,提高社会交往的能力。
(4)游戏发展了幼儿遵守规则的能力
在游戏中,幼儿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受到集体规则和游戏规则的制约,按照集体的意志去行动,否则就有可能会被集体淘汰。
(5)游戏锻炼了幼儿顽强的意志 在游戏中,幼儿能够克服困难,坚持把任务完成。例如,扮演站岗士兵的幼儿能在游戏中保持站岗的姿势一动不动,也能在游戏中暂时克服自己的情绪,完成游戏的任务。
4. 游戏在幼儿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游戏不仅能满足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需要,而且能使幼儿的良好情感得到培养,不良的情感得到控制。游戏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交往方式,有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性格。
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1)游戏可以让幼儿表现自己的情感
轻松愉快的游戏气氛容易让幼儿通过自我的努力获得成功,从而产生愉快和满足。 幼儿在游戏中积极主动地活动,没有强制的目标,减少了为达到目标、完成任务而产生的紧张感。游戏满足了幼儿的需要和愿望,让幼儿体验到快乐、欢笑、自信、满足等积极的情绪。对 3 ~ 4 岁幼儿的研究发现,经常玩假装游戏或者有假想伙伴的幼儿在游戏中有较多的微笑和欢笑,坚持性和合作性较好,较少出现愤怒和悲伤。对年龄稍大幼儿的研究也发现,富于想象的幼儿较少莫名其妙地发火和攻击他人,较少冒失、冲动,更容易分清想象与现实的区别。
(2)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
在游戏中,幼儿享有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和自主决策权,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行动,更容易产生成就感。例如,幼儿用积木搭出形状奇特的“高架桥”或“公园”,会使他体验到成功的快感。同时,在游戏中幼儿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压力和强迫,情绪是放松的,这可以使幼儿更容易正确地对待输赢,克服困难去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感。
(3)游戏可以消除幼儿消极的情绪和情感
游戏是幼儿表达自我情感的自然媒介,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有机会发泄郁积起来的紧张、挫折、不安、恐惧、迷惑和混乱等情感。例如,本来幼儿很怕打针,但通过玩“医院”游戏给娃娃“打针”,可以宣泄不愉快的情绪,从而减少了心理压力,使自己的心理处于健康的状态。“游戏治疗”的理论与实践已经证明了游戏是幼儿宣泄不良情绪的重要形式。
三、幼儿游戏权利的保护
1989 年第 44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幼儿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每个儿童均有权享有足以促进其生理、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水平。 幼儿游戏权利的保护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 幼儿有满足游戏愿望、自主充分游戏的权利
由于自身的弱小和不成熟,幼儿在行使游戏权利时,为防止和排除来自外界的伤害和来自他人的侵害,在安全和权益方面需要成人加以保护。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当将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由此可见,游戏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每个人的幼儿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每一个幼儿都有游戏和充分游戏的权利。
三、幼儿游戏权利的保护
2. 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护幼儿的权利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中也强调了这一点。
首先,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角度来说,游戏不仅能够满足幼儿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需要,而且能够满足幼儿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这些需要激发了幼儿的游戏,游戏又满足了主体的需要,使幼儿得到了快乐,这些兴趣和快乐进一步支持幼儿去游戏,去探索,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
三、幼儿游戏权利的保护
其次,游戏是幼儿主体性的活动。游戏是幼儿的游戏,作为游戏的主人,幼儿主动参与,以独立活动的形式进行游戏,且能够在游戏中表现出创造性。幼儿在游戏中占据主导地位,决定对游戏同伴、游戏材料及游戏内容的选择,并实施个体的主体性行为,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与事物构成特定的关系。在游戏中,幼儿借助模仿与想象,创造性地整合与表现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与愿望,在游戏中表现出主体的创造性。
最后,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如前所述,游戏能够促进幼儿身体、认 知、语言,以及幼儿社会性与情绪情感的发展。游戏在幼儿生活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必要性。
了解了游戏是幼儿的基本需要和权利之后,幼儿园就应该切实保证以游戏为基本活 动,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保证幼儿游戏的时间
游戏时间是开展游戏活动的重要保证。游戏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幼儿游戏的质量。在较长的游戏时间中(约 30 ~ 50 分钟),幼儿才有时间逐渐发展出认知层次较高的游戏形式,才有充裕的时间去探索和尝试,才能尽情投入和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才能达到游戏的目的。
(2)创设幼儿游戏的空间
游戏空间是开展游戏所必需的基本条件,空间的人员密度及安排都制约着幼儿游 戏的水平和质量。有研究表明,当空间人员密度依次变大时,幼儿大肌肉动作游戏逐渐减少,游戏中的社会行为及合作行为也逐渐减少,侵略行为逐渐增多。因此,幼儿游戏时要维持适当的空间密度,尽量开辟各种游戏区域,并努力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安全的游戏场地。
(3)提供幼儿游戏的材料与玩具
材料与玩具是游戏的物质支柱。幼儿园还应允许幼儿自由使用玩具,使玩具成为幼儿生活的伴侣。教师可以广泛收集废旧物品,废旧物品是一种未定型的游戏材料,能够一物多用。与定型的玩具相比,废旧物品不仅经济实惠,物美价廉,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4)丰富幼儿各方面的知识经验
幼儿的游戏建立在实际经验的基础上,这个基础越坚实、宽厚,幼儿的游戏就会越多姿多彩。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看图片、看电视、开展科学小实验等形式,拓展幼儿的知识经验;也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幼儿外出参观、郊游、野餐等方式,加深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了解;还可以鼓励家长利用空余时间带幼儿外出活动,使幼儿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生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共26张PPT)
幼儿教育学基础
第六章
幼儿游戏
第一节 幼儿游戏概述
第二节 幼儿游戏的分类与指导
第三节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实施
第四节 幼儿玩具
*
理解幼儿游戏的特点和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理解幼儿游戏的分类,并能够指导幼儿进行游戏。
能够基于幼儿园教育实践,科学地制作和使用幼儿玩具。
*
幼儿游戏的分类与指导
第二节
*
一、幼儿游戏的分类
对幼儿游戏研究的角度不同,游戏分类的标准也不同。有的从幼儿的认知发展角度进行分类,有的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角度进行分类,还有的从对幼儿的教育作用角度进行分类。
1.按照幼儿的认知发展分类
以认知发展为依据的游戏分类主要以皮亚杰的理论为代表。皮亚杰根据游戏与认知发展的关系,把游戏分为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认为三种游戏之间呈等级关系。他认为结构性游戏不是一种独立的、具有可明确划分阶段的游戏类型,但其他一些研究者认为结构性游戏是幼儿认知类游戏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因此,按照幼儿的认知发展,可以把幼儿的游戏分为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
一、幼儿游戏的分类
(1)练习性游戏
练习性游戏也称为感觉运动游戏、机能性游戏或者实践性游戏,是幼儿最早出现的一种游戏形式,一般存在于幼儿出生到 2 岁这一阶段。练习性游戏由简单、重复的动作组成,其动因在于感觉和运动器官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幼儿在这个阶段主要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环境、与人交往,他们最初以自己的身体为游戏的中心,逐渐学会摆弄和操作具体物体,并不断反复练习已有动作,从简单、重复的练习中,尝试发现和探索新的动作并获得发展。例如,幼儿在台阶上来来回回地跑上跑下,用积木不停地敲打桌子,等等。
(2)象征性游戏
象征即用具体的物体表现某种特殊意义,主要特征是“假装”,包括用一物代替另一物,用某个动作代表真实的动作,以及自己假装是别人或虚构的角色。象征性游戏是幼儿游戏的典型形式,在幼儿 2 岁以后大量出现,4 岁以后是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幼儿同伴之间合作进行的象征性游戏是象征性游戏最成熟的形式。通过象征性游戏,幼儿可以脱离对实物的知觉,以象征代替实物,并学会用语言符号进行思维。
(3)结构性游戏
结构性游戏兼具练习性游戏和象征性游戏的特征,是幼儿根据一定的计划或目的 组织物体或游戏材料,使之呈现出一定的形式或者结构的活动,包括拼图、搭积木、 泥工、手工等游戏。结构性游戏需要幼儿具有一定的形状、空间知觉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也需要幼儿具有一定的象征能力,即幼儿在此类游戏活动中,是通过自己对某一材料的操作和创造,使当前造型(象征物)与真实物体(被象征物)之间建立象征联合。
(4)规则性游戏
规则性游戏是两个以上的游戏者一起按照预先规定的规则进行的具有竞赛性质的游戏,如打牌、下棋、“猫捉老鼠”等。在这类游戏中,规则一经确定,一般不再修改,如果要修改,也要所有参与者都同意才可以。
2. 按照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分类
美国学者帕顿依据参与游戏的幼儿之间的相互关系,将 2 ~ 6 岁幼儿的游戏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1)偶然行为或无所事事
偶然行为或无所事事指幼儿并不是在玩,而是注视着突然发生并碰巧引起自己注意的事情。如果没有能吸引自己注意的事情,幼儿就摆弄自己的身体,或者从椅子上爬上爬下,到处乱转,或者坐在某个地方东张西望。
一、幼儿游戏的分类
(2)旁观
旁观是指幼儿在行为上并不参与他人的游戏,但是大部分时间都在观看他人的游 戏,听他们谈话或向他们提问。旁观与偶然行为的区别在于旁观者会针对特定的群体进行观察,而
(3)独自游戏
独自游戏也称单独游戏,是指幼儿独自一个人游戏,所使用的玩具与周围其他幼儿不同,幼儿专注于自己的活动,不管别人在做什么。不是到处无目的地看。
(4)平行游戏
平行游戏是指幼儿和附近幼儿使用相同或相近的玩具,玩法也类似,但彼此之间没有交流(包括口头语言的沟通和身体语言的交流)。
(5)联合游戏
联合游戏是指幼儿和其他幼儿在一起玩,进行相似但不一定相同的活动。游戏过程中,往往幼儿之间会因为材料的借入借出而有交流,也可能有动作的自发配合,但相互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缺乏对于材料、活动的目的和结果的共同计划和组织。
(6)合作游戏
合作游戏是指幼儿和同伴集体进行的游戏。游戏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里有分工,常有较为明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一种富有集体性的协调统一游戏。
3. 按照游戏的教育作用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是建立在长期幼儿教育实践和经验之上的一种习惯性模式,它着眼于教育活动中游戏的形式、内容及其发展功能的一致性,以便于教师的识别和组织。这种分类方法将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游戏。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和结构游戏,规则游戏包括智力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和娱乐游戏等。
一、幼儿游戏的分类
(1)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指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日常生活的一种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忆和模仿周围成人的各种活动,加深体验。例如,幼儿可以在“娃娃家”扮演“爸爸”或“妈妈”,在“医院”扮演“医 生”“护士”或“病人”,在“超市”扮演“收银员”或“顾客”等。
(2)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是指根据故事、童话等文艺作品的内容,指导幼儿进行扮演的游戏。在表演游戏中,幼儿在充分理解文艺作品的基础上,依据作品的情节,分角色出演不同性格的人物,对童话或故事中成型角色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进行创造性扮演。
(3)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是指幼儿利用积木、积塑、橡皮泥、竹木制品或金属配件材料等进行建造的游戏,幼儿也可以利用自然材料(如沙、泥、雪)等进行建造。
(4)智力游戏
智力游戏是以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使幼儿在自愿和愉快的情绪中学习知识和发展智力的游戏,包括语言游戏、数学游戏、科学游戏和智力竞赛等。
(5)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进行的游戏,有一定的规则,游戏时的动作和表情必须符合音乐的节拍、内容、特点等。
(6)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是指以发展基本动作(如走、跑、跳、投掷、攀登等)为主的游戏。
(7)娱乐游戏
娱乐游戏是以娱乐为主的游戏。这种游戏带有很大的娱乐性,在娱乐的同时锻炼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幼儿的方向感。
二、幼儿游戏的指导
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促进幼儿发展的一种很重要的手段。但是幼儿游戏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游戏能否在实际上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不取决于幼儿本身,而取决于成人(尤其是教师)对待幼儿游戏的态度和是否为幼儿游戏创造必要的条件。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游戏活动开展成效如何,取决于教师如何尊重和激发、支持和参与、引导和干预幼儿的游戏。
1. 幼儿游戏的尊重与激发
在幼儿园中,幼儿游戏能否顺利开展,首先取决于教师能否尊重幼儿的游戏倾向, 能否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能否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创造。教师如果尊重幼儿的游戏,就能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使用游戏的方法,给幼儿留出游戏的时间,让幼儿充分享受游戏的快乐。其次,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幼儿的游戏。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来激发幼儿游戏。幼儿游戏是建立在实际经验的基础上的,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可以使幼儿游戏的主题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二、幼儿游戏的指导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来激发幼儿游戏,还可以在游戏场地放置一些新材料、新设备,引发幼儿开展游戏的意愿。教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和合理化的建议来激发幼儿游戏。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提出启发式的问题和合理化的建议,激发幼儿想象和思考,使幼儿的游戏不断深入,以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教师还可以平行介入游戏,通过巧妙扮演角色激发幼儿游戏。当幼儿在游戏中经常转换主题或半途而废时,教师的介入会鼓励幼儿将游戏推进下去,直至获得成功。
2. 幼儿游戏的支持与参与
要充分发挥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教师就应该积极支持和参与幼儿的游戏,在游戏中成为幼儿普通伙伴中的一员,与幼儿处于平等地位。幼儿也能通过教师的参与,感受到教师对于自己游戏的支持。教师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支持幼儿的游戏。一是应邀参加幼儿的游戏,即在幼儿的邀请下,教师以某个游戏角色参与到游戏中;二是主动参与到幼儿游戏中,即教师通过对游戏的观察,选择适当的时机,以角色的身份主动参与游戏,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例如,在“理发店”游戏中,教师看到没有“顾客”,“理发师”只能干坐着等待的时候,就可以以“顾客”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教师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不仅可以明确游戏的价值,提高幼儿游戏的兴趣,还可以增加师幼之间的交流,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二、幼儿游戏的指导
例如,幼儿常常喜欢扮演他们熟悉的父母、教师、商店经理、警察等角色,以满足他们“快快长大”的愿望。从幼儿的角度看,这些角色是处于主动地位的,可以在游戏中支配别人,让其他幼儿听从自己的指挥。而教师可以以“娃娃家”客人、商店顾客、出租车司机等角色参与到游戏中。虽然这些角色处于从属地位,但同样可以策动和引导幼儿参与到游戏中去,发展游戏情节。
3. 幼儿游戏的引导与干预
在游戏中,由于幼儿知识经验较为贫乏,辨别是非能力较差,所以常常会出现与 现实生活逻辑相悖或者是错误的现象。因此,教师要注意矫正幼儿不正确的想法和做法,使幼儿的思维、想象逐渐科学化、合理化,符合现实生活逻辑。例如,看到幼儿把娃娃扔来扔去、乱挥舞剪刀等行为,教师就可以直接提醒幼儿这样做很危险。如果幼儿不小心损坏了玩具,教师可以扮演成修理工上门修理某个家具或器具,并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这件东西会坏掉”,引导幼儿学会保护玩具。
二、幼儿游戏的指导
如果幼儿有意把玩具损坏或抛撒,教师可以以玩具的口吻求救,及时引导。当观察到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严重违反规则的行为或攻击行为时,教师就可以直接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干预。例如,幼儿因争抢玩具而发生打骂,或者借游戏欺负其他幼儿时,教师就应该直接干预并加以引导。但是,干预容易破坏游戏气氛,甚至使游戏中止。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干预游戏时要 慎重考虑,不宜多用。(共44张PPT)
幼儿教育学基础
第六章
幼儿游戏
第一节 幼儿游戏概述
第二节 幼儿游戏的分类与指导
第三节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实施
第四节 幼儿玩具
*
理解幼儿游戏的特点和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理解幼儿游戏的分类,并能够指导幼儿进行游戏。
能够基于幼儿园教育实践,科学地制作和使用幼儿玩具。
*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实施
第三节
*
一、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准备
幼儿在幼儿园中能否进行充分的游戏,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关键在于教师能否为幼儿的游戏做好各种准备。
1. 给幼儿充足的游戏时间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游戏是主要的活动,也是教师进行教育和幼儿进行学习的主要途径。时间是幼儿开展游戏活动的重要保证,只有时间充足,幼儿才可能真正投入、探索和享受游戏的快乐。如果游戏时间仓促,幼儿就无法深入了解玩具的特性和玩法,无法充分安排和组织游戏。这样既降低了游戏的作用,也会阻碍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只有给予幼儿充分的游戏时间,幼儿才能充分地寻找伙伴,准备材料,发展游戏情节,享受探索游戏的快乐。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要保证幼儿有一定的自主游戏时间,过多的集体活动或指令性活动都会妨碍幼儿游戏的开展。
一、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准备
(1)游戏时间充足
《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正常情况下,幼儿每日的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 2 小时,寄宿制幼儿园不得少于 3 小时。要因地制宜,尽可能让幼儿有更多时间在户外活动。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游戏的时间也是略有不同的。一般来说,创造性游戏的时间为小班 30 ~ 40 分钟,中班 40 ~ 50 分钟,大班 50 ~ 60 分钟;户外体育游戏时间为小班 20 ~ 30 分钟,中班 30 ~ 40 分钟,大班 40 ~ 50 分钟。
(2)有效安排一日生活中的游戏
一般来说,晨间、午睡起床后和离园前应安排一些户外体育游戏和室内安静的游 戏,上午集体教学活动后和下午应安排一些创造性游戏,如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等。
(3)整合游戏时间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一日生活的安排,尽量将部分零散的游戏时间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游戏时间段,供幼儿充分、自由地玩耍。幼儿只有拥有了充足的游戏时间和机会,才能表现出较高的游戏水平。
2. 创设游戏环境
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幼儿游戏的重要一环,游戏环境作为幼儿园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体现出其教育价值。
(1)室外游戏环境创设
室外的游戏场地要平坦,有遮阴处,不远离活动室,确保安全。游戏场地要放置一些大型的设备和用具,如体育游戏的大型器械和玩具、大型积木等。室外场地的布置要合理,以不妨碍幼儿奔跑、活动为原则,避免因设备密集而妨碍幼儿活动和发生不安全的问题。
一、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准备
(2)室内游戏环境创设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人数和特点,创设幼儿园室内游戏区。在各个游戏区之间,可以用玩具柜、书架等作为隔离物,将其分开,并留下通道,以免相互干扰。教师还要把安静的游戏区和喧闹的游戏区分开,各游戏区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教师还要给各个游戏区找到最佳位置,例如,将“娃娃家”放在“菜场”的旁边,让“妈妈”到“菜场”买菜。最后,教师要注意定期更换游戏区,并鼓励幼儿参与设计、布置游戏区,提高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提供玩具和游戏材料
玩具和游戏材料是游戏的物质支柱,也是幼儿认识和掌握世界的工具。幼儿容易 受环境影响,玩具和游戏材料的种类、数量、操作难易程度直接影响幼儿游戏的过程与结果。
(1)小班玩具和游戏材料
小班应提供尽量逼真、色彩明快、品种少而数量多的成品玩具和游戏材料。小班比较适合提供多个相同主题的游戏材料,但要用不同色彩、不同风格帮助幼儿加以区分。
一、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准备
(2)中班玩具和游戏材料
中班应提供数量多、种类丰富的各类玩具,还需要提供少量的半成品材料,以及适于变化的材料,如橡皮泥、纸张和纸盒等,鼓励幼儿在游戏中积极创造。中班比较适合组织
(3)大班玩具和游戏材料
大班幼儿的能力与水平都明显提高,因此需提供更具开放性和变化性的游戏环境, 以及能反映物体细节特征的、丰富多彩的半成品和废旧物品。游戏的场地和材料可以不固定,可创设有多种选择的材料区。丰富的游戏主题活动,提供尽可能多的游戏机会。
二、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观察
观察不仅是游戏准备工作的基础,也是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前提,是教师的游戏准备工作和介入游戏之间的桥梁。通过观察,教师不仅能确定是否需要延长游戏时间、改变游戏空间、丰富知识经验、提供游戏材料,还能把握幼儿游戏的最新动态,了解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意识到自己是否应该进行指导。
1. 游戏观察的内容
在游戏观察中,一般将游戏主题、材料、行为习惯等方面作为主要的观察内容,具体表现为游戏中幼儿与幼儿之间、角色与角色之间、角色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1)主题方面
主题方面包括幼儿已有的游戏主题(游戏中相应的语言、表情、动作和交往能力 等)及新出现的主题。如果出现与近阶段教学内容相联系的主题,则作为观察的内容。
二、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观察
(2)材料方面
材料方面包括已有的材料、新投放的材料和环境创设等。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幼儿与幼儿之间怎样通过材料进行交往,以及环境的创设对幼儿游戏的影响。
(3)行为习惯方面
行为习惯方面包括日常生活常规和幼儿间相互交往的规则。
2. 游戏观察的方法
根据不同的标准,游戏观察的方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传统上,根据观察使用的工具不同可以将游戏观察方法分为行为核对表法、等级量表法和轶事记录法。目前在幼儿园中,使用较多的方法是根据观察的时间段所进行的扫描观察、定点观察和追踪观察。
二、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观察
(1)扫描观察
扫描观察也叫分时段定人观察,是对班里的幼儿平均分配时间,在相等的时间里对每个幼儿轮流进行扫描观察。如果教师想了解全班幼儿游戏中选择了哪些主题,每个幼儿选择了什么主题、扮演了什么角色、使用了什么材料等,就可以使用该方法。选用这种方法时,一般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例如,下表可以用于记录观察幼儿在游戏中对主题喜好的程度。
幼儿在游戏中对主题喜好的程度
2. 游戏观察的方法
(2)定点观察
定点观察即定点不定人观察。教师可以固定在游戏中的某一地点进行观察,只要在此点的幼儿都可以作为观察对象。这种方法适合于了解一个主题或者一个区域幼儿游戏的情况,可以获得一些动态的信息,了解游戏中幼儿使用材料的情况、交往情况、游戏情节发展等,一般多在游戏过程中使用。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某一个主题的开展情况,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以及他们在游戏中的种种表现,使指导能有的放矢。
(3)追踪观察
追踪观察即定人不定点观察。教师事先确定一到两个幼儿作为观察对象,观察他们在游戏中的活动情况。被观察的幼儿走到哪里,观察者就追随到哪里,固定人而不固定地点。这种方法适合于观察了解个别幼儿在游戏全过程中的情况,了解其游戏水平,获得更详细的信息。
三、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指导
对于教师来说,游戏活动指导是一个开放性的、与幼儿互动的过程。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促进幼儿的发展。
1. 幼儿游戏活动的指导方法
(1)平行式介入法
平行式介入法是指教师在幼儿附近玩与幼儿游戏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当幼儿对教师新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不会玩、不喜欢玩,或者只会一种玩法时,教师可用这种方式介入进行指导。
(2)交叉式介入法
交叉式介入法是指当幼儿有教师参与的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各自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可扮演配角。
(3)垂直介入法
垂直介入法是指幼儿出现严重违反规则的行为或攻击行为时,教师直接介入游戏, 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这种方式易破坏游戏气氛,甚至使游戏中止,一般情况下不宜多用。
教师在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时,应融合多种形式,发挥互补优势。只有灵活选用不同方法,才能有效提升幼儿游戏水平,使幼儿获得游戏体验,实现游戏目的。
2. 幼儿游戏活动的指导形式
(1)语言指导
语言指导可以分为发问、提示、鼓励与赞扬、建议等。
1)发问。发问主要是用于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及幼儿的具体想法或进行启发引导等,宜用亲切平和的语气进行询问,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如问:“你想做什么?”“你 要做什么?”其目的是引起幼儿的思考,使其逐渐学会辨别是非,做出明确的行为判断。
三、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指导
2)提示。提示主要是指当幼儿遇到困难或不知所措、缺乏目的时,教师用一两句简单的建议性提示,帮助幼儿明确想法,促进游戏顺利开展。
3)鼓励与赞扬。鼓励与赞扬主要是指教师针对游戏中幼儿表现出的创造性及正向的游戏行为加以肯定并提出希望。在班级集体中,教师可对正在进行中的幼儿游戏进行个别评论,也可在游戏结束时进行总结性评论,如说:“这个房子是你建的吗?真漂亮!”“今天你扮演的国王很成功,演得非常好!”评论不能面面俱到,宜点到为止。
4)建议。建议是指教师通过言语试探性地或协商性地要求或暗示幼儿去做什么和如何做,重在对幼儿游戏行为的引导,如说:“你们想玩过节的游戏吗?”“小明,小牛的角是在头上的,你该向上戴呀。”建议可以帮助幼儿确立游戏的主题,明确自己的角色,还可以扩展游戏的内容,开拓幼儿的思路等。
2. 幼儿游戏活动的指导形式
(2)行为指导
除了语言的方法以外,教师也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表情、眼神、手势、动作和身体运动的方向等非语言的手段,支持和帮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进行学习。
1)身体语言。身体语言是指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对幼儿游戏行为做出反馈。
2)提供材料。教师一方面要提供丰富的材料,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情况及时添置新的材料。例如:给幼儿提供需要多人合作才能玩的综合型玩具,让幼儿寻找同伴一起玩,促进其游戏的社会性行为水平的提高;或者提供可以一物代替多物的材料,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等。
3)场地布置。教师期望幼儿产生什么行为,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可以通过场地布置的影响来达到目的。例如,如果教师希望减少跑动及动作粗野的游戏,可用分隔物或家具把开放的空间阻隔起来。再如,如果有的区角没人光顾,可通过变换场地等方式吸引幼儿,也可同幼儿一起规划、设计和安排场地。
4)动作示范。规则游戏由于有玩法及规则的限制,必须在学会后才能玩。因此, 教师要给幼儿做适当的示范、讲解,帮助他们掌握玩法,理解并掌握规则。在创造性游戏(如表演游戏)中,教师可以在小舞台上进行示范性表演,这不仅能激发起幼儿的表演欲望,而且能将各种表演技巧展现给幼儿,供幼儿模仿。教师还可与幼儿一同表演,表演里面就隐含着示范。
四、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评价
对幼儿游戏活动进行评价,是提高游戏质量的重要步骤。客观有效的评价能推动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也能丰富幼儿游戏活动的内容和情节。
1. 对幼儿游戏教育作用的评价
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教育作用是否得以实现,或幼儿是否通过游戏受到教育,是评价幼儿游戏是否成功的关键。而评价游戏教育作用的大小或游戏是否成功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衡量游戏是否成功。
(1)幼儿在游戏中感到轻松、愉快,发挥了创造性。要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做游戏,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也就是说,评价一个游戏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是否有了愉悦的体验。例如,在一个游戏活动结束后,常常会听到幼儿兴奋地说“太好了”“真好玩”,这表明游戏给予了幼儿快乐和愉悦。
(2)幼儿能认真游戏,在游戏中体现坚持性,能克服困难,并遵守游戏的规则。一个成功的游戏活动,幼儿不仅有兴趣,还对出现的困难有继续挑战的信心,并且对一些规则性游戏能遵守一定的规则,保持较强的纪律性和组织性。
(3)成功的游戏中,幼儿不仅能正确地使用玩具,而且能创造性地使用玩具。
(4)幼儿在游戏中能与同伴合作,并不妨碍他人游戏的进行。幼儿对同伴友爱、谦让,在游戏中互相协商、互助合作,这些都为游戏的继续深入增加了可能性,提高了幼儿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游戏内容丰富、积极向上,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成功的幼儿游戏应该内容丰富,能广泛地、创造性地反映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且内容健康向上,有利于幼儿身体、智力和品德的全面发展。
总之,对游戏教育作用的评价必须从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出发,必须以幼儿是游戏的主人为出发点,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而不应用场面大小和热闹程度等表面形式来评价。只有掌握正确的评价标准,才能明确指导的方向和重点,才能使游戏真正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 对幼儿游戏发展水平的评价
通过评价幼儿游戏的一般性发展水平,可以了解幼儿身心整体发展的一般状况,特别是了解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特点,还可以检验教育者组织和指导游戏的效果。
教师可在学期初、末各对本班幼儿进行一次幼儿游戏一般性发展评价,将材料加以汇总统计后,前后两次对照,就可以判断本学期幼儿发展的一般状况,了解取得的教育效果和质量。同时也可以对评价量表中的各个方面加以分析,掌握本班幼儿各个方面的发展特点和取得的进步。幼儿游戏一般性发展评价表见下表。
四、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评价
幼儿游戏一般性发展评价表
3. 对教师指导行为的评价
对教师指导行为进行评价,既要注重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发挥程度,又要强调教师对幼儿游戏主体地位的尊重,做到科学、全面、合理。另外,评价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指导行为,应注重对教师工作的激励,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科学合理的教师指导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四、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评价
(1)引导游戏的进程
一是引导幼儿选择活动开始游戏,例如,教师可先通过介绍材料、建议活动方式、 提出行为要求等,启发引导幼儿自选活动;二是参与幼儿的游戏过程,激励启发幼儿的操作、实践和交往,促进幼儿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三是依照幼儿的不同需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四是在游戏结束时,引导幼儿评价游戏。
(2)重视教师自身与幼儿的相互作用
教师可多运用鼓励、赞许和肯定的语气,表现出对游戏活动的兴趣,表扬幼儿的良好行为,或是用眼神和表情等做出赞许的表示,尽量避免强行控制、禁止和批评等。教师的积极态度会促进幼儿的努力和进步,激励幼儿去创造和发现。
(3)充分考虑指导对象的差异性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既要照顾全体幼儿,又要特别注重对幼儿个体的指导,针对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具体帮助。同时,教师还应注意逐渐增加对幼儿活动小组的指导,从而激发小组内幼儿之间的积极相互作用和影响。应避免单一性的集体指导和整齐划一的要求。
(4)探索多样化的指导方法
教师应注意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多样化的指导方法,如及时给出适宜材料、建议、提问、启发和丰富知识经验、提供范例、共同参与、行为示范、教授或指导具体技能、利用幼儿之间的相互影响互教互学等,从而促进游戏不断深入。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指导方法,并注意综合运用,才能发挥良好的效果。
(5)运用启发激励式指导方式
教师应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运用启发激励式指导方式,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的环境和气氛,激励幼儿积极活动,鼓励幼儿探索创造。例如,设置问题情境,提供机会,鼓励幼儿自己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等等。教师应力戒强制包办和随意放任式指导,以培养并增强幼儿的自主精神。教师在具体指导游戏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发挥常规的作用,使幼儿通过执行游戏常规,逐渐形成行为自律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教师还应注意全面指导幼儿行为,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6)建立常规
教师应依幼儿不同年龄,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建立必要的游戏常规,结合环境中的自治因素,引导和督促幼儿执行常规,逐渐培养幼儿在行为方面的自律和自治特性。
4. 对幼儿游戏环境创设的评价
评价游戏环境主要是指对场地、活动区、游戏材料和玩具投入等方面进行评价。既要对室内游戏环境(场地)进行评价,也要对室外环境(场地)进行评价。可以先对每个或每类活动区域分别评价,然后综合对游戏环境整体效果进行评价。 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游戏环境:
四、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评价
(1)时间安排
具体包括:是否有足够的自由游戏时间,是否有多种类型游戏的时间安排,是否有多种时段的安排,户内、户外游戏的时间是否有搭配。
(2)户外场地特征
具体包括:是否具有练习各种粗大动作的设备,是否具有组合型的运动器材,是否具有可移动的游戏活动设施。
(3)室内空间结构
具体包括:是否具有开放的和间隔的空间搭配,活动区(角)的布局是否合理。
(4)游戏材料的提供
具体包括:材料的摆放是否方便幼儿使用,材料的种类和搭配是否丰富,材料是否符合幼儿年龄特征,材料对幼儿是否具有多种潜在的发展层次,材料是否具有多种功能,以满足不同的游戏需要。(共31张PPT)
幼儿教育学基础
第六章
幼儿游戏
第一节 幼儿游戏概述
第二节 幼儿游戏的分类与指导
第三节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实施
第四节 幼儿玩具
*
理解幼儿游戏的特点和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理解幼儿游戏的分类,并能够指导幼儿进行游戏。
能够基于幼儿园教育实践,科学地制作和使用幼儿玩具。
*
幼儿玩具
第四节
*
在幼儿园里,凡是供幼儿用来游戏的物品都可以称为玩具或游戏材料。玩具能促进游戏的发生和发展,是游戏实施的重要条件,能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健康发展。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他们在游戏时凭着玩具对所体验过的事物进行想象,并产生一系列相应的行动和活动。
一、幼儿玩具的教育作用
1. 玩具有助于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玩具可以供幼儿随意摆弄、操作、玩耍和运用。各种类型的玩具一般都颜色鲜艳、 样式可爱,能促使幼儿主动去接触。玩具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能满足他们的能力需求,因此能调动幼儿进行游戏和活动的积极性。
2. 玩具有助于促进幼儿感官的发展
玩具具有直观形象性,以其形、色、声音、质地等方面的特征来刺激幼儿的感官, 让幼儿在看、听、摸、吹、拿的过程中反复进行各种感官训练,促进感觉和知觉的发展。可以说,在幼儿还不能广泛接触现实世界时,玩具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工具。
3. 玩具有助于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玩具的直观形象性和模仿生活的真实性,可以激发起幼儿天生的好奇心,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精神。幼儿在使用玩具的过程中必须积极进行思维、想象,以及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等,这可以促进幼儿思维深度、灵活性和敏捷性的发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锻炼幼儿的记忆力和想象力,最终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4. 玩具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
幼儿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同 时,从幼儿独自摆弄玩具到与同伴一起制定规则玩玩具,幼儿之间的社会交往越来越多,这可以使幼儿形成团结、合作、谦让、理解、关爱等品质。例如,使用玩具电话,幼儿就需要与同伴合作才能进行。
5. 玩具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玩具一般具有优美的造型、鲜艳的色彩、悦耳的声响、滑稽有趣的动作等能吸引幼儿的特征。幼儿在操作玩具的过程中,陶冶了性情和美的情操,可以在其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培养美感。特别是传统的民间玩具,蕴含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民族特色,能够引发幼儿对艺术的兴趣。
二、幼儿玩具的种类
幼儿玩具种类繁多,性质和功能多种多样,分类的角度不同,内容也各不相同,以下主要根据玩具的功能和特点进行介绍。
1. 形象玩具
形象玩具又称主题玩具,是模仿物体原形制作的玩具,如各种人物、动物、生活用品等。形象玩具的特点是逼真、惹人喜爱,既能丰富幼儿的各种知识,又能引起幼儿生动具体的回忆和联想,还能激发他们模仿周围的事和成年人活动的兴趣。幼儿可以利用形象玩具扮演生活中的各种角色,活跃生活气氛,提高游戏的兴趣,并在游戏活动中锻炼和发展自己。常见的形象玩具有各种娃娃玩具、动物玩具、植物玩具、医疗玩具、交通玩具,以及炊具玩具、餐具玩具等模拟日常生活用品的玩具,这些玩具与现实生活中 的物品非常相似。
2. 智力玩具
智力玩具是指用以发展幼儿智力的玩具,包括各种图片、卡片和各种拼、插、套、 镶嵌等材料。常见的智力玩具如串珠、套塔等可以训练幼儿的手眼协调性和手指灵活性,拼图、图案积木等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记忆力和反应能力,接龙、计算盘等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数的概念,分类盘、跳棋等可以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此外还有穿线板等可以随意变化的玩具。传统的七巧板、“华容道”、孔明锁、魔方、扑克,以及各种棋类等,都属于智力玩具的范畴。
3. 结构造型玩具
结构造型玩具指各种积木、积塑、泥、沙、雪等。这类玩具的主要特点在于没有定型,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这种玩具建造各种建筑物或者立体形象。它们对挖掘幼儿智能,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着重要作用。此外,结构造型玩具还能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准确性,以及他们对游戏的兴趣。
4. 音乐玩具
音乐玩具是指能够发出乐音的玩具。常见的音乐玩具包括各种模拟乐器(如小铃 铛、小钢琴、铃鼓、木琴、小喇叭、锣、鼓、沙锤等),以及各种会发出乐曲声或者歌声的娃娃玩具和动物玩具等。这些玩具有助于幼儿学会辨别不同的乐器声,区别音的强弱和远近,发展听觉及对声音的感受力。
5. 体育玩具
体育玩具用来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和体力,是幼儿进行体育游戏时所使用的玩具。 体育玩具有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种类型。大型的体育玩具是指幼儿园的体育设施,如滑梯、攀登架、秋千和转椅等;中型的体育玩具包括木马、摇船、平衡木和脚踏三轮车等;小型的体育玩具包括各种球类、铁环、跳绳和沙袋等。
三、选择幼儿玩具的原则
1. 玩具应具有教育性
玩具的教育性是指玩具所包含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价值观念等对幼儿的发展有一定作用。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玩具,都应该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幼儿某一方面的发展。
2. 玩具应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
玩具应该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由于其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不同,所需要的玩具也不相同。一般情况下,0 ~ 2 岁的幼儿正处于各种感觉器官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应该选择促进感官功能发展的玩具,如各种彩球、彩带、发声的摇鼓、音乐盒和惯性小汽车等。
3 ~ 4 岁的幼儿正处于形象思维形成和发展时期,应该为他们选择形象的玩具,如娃娃玩具、动物玩具、医疗玩具、交通玩具、餐具玩具。能活动或可拆拼的玩具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和想象。5 ~ 6 岁的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应为他们选择结构玩具、智力玩具或电动玩具,如各种类型的积木、积塑、拼图和镶嵌板。这些玩具能激发幼儿动手动脑开展各种游戏,同时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3. 玩具应符合卫生和安全的要求
玩具是否卫生和安全是选购玩具最基本的标准。玩具的涂色、原料及填充物应无 毒,无异味,容易洗晒。带声响的玩具声音要和谐悦耳,无噪声。另外,还要注意不向幼儿提供带有尖角、边缘粗糙或锋利的玩具,以及具有发射功能的玩具枪炮和玩具弓箭,室外的玩具也要注意定期进行卫生和安全检查,并且要让幼儿学会正确使用玩具。
三、选择幼儿玩具的原则
4. 玩具应经济适用
在玩具的选择上,应提倡就地取材,多利用当地自然物和废旧物自制玩具。如果一味选择高档玩具,不仅造成教育经费的浪费,也容易使幼儿产生虚荣心,相互攀比,不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玩具的好坏不应以价格和外形来决定,而是要以教育作用为主要的判断依据。
四、幼儿园玩具的配备要求
玩具是幼儿游戏活动的重要物质条件,为了保证玩具的教育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保证幼儿的健康发展,幼儿园对玩具的配备应该符合一定的要求。
1992 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印发〈幼儿园玩教具配备目录〉的通知》,其附件 《幼儿园玩教具配备目录》中规定了幼儿园玩教具的配备要求,具体如下:
1. 体育类玩教具
体育类玩教具包括 23 种室内外大、中、小型体育器械和玩具,供幼儿练习走、跑、跳跃、平衡、钻爬、投掷和平衡能力。
2. 构造类玩教具
构造类玩教具包括大、中、小型积木,以及插接构造玩具、螺旋玩具和穿编玩具,共 6 种。
3. 角色、表演类玩教具
角色、表演类玩教具包括角色游戏玩具、桌面表演游戏玩具、木偶、头饰和模型, 共 5 种。
4. 科学启蒙类玩教具
科学启蒙类玩教具包括进行常识和数形教育的可操作性玩具,共 29 种。
5. 音乐类玩教具
音乐类玩教具包括串铃、响板、铃鼓、钢琴等,共 15 种。其中包括教师教学用的乐器和幼儿使用的打击乐器。
6. 美工类玩教具
美工类玩教具包括小剪刀、泥工板等在内,共 7 种。
7. 图书、挂图与卡片类玩教具
图书、挂图与卡片类玩教具包括幼儿读物、教育挂图和各种卡片,共 3 种。
8. 电教类玩教具
电教类玩教具包括电视机、投影仪等电化教育的软件和硬件,共 7 种。
9. 劳动工具类玩教具
劳动工具类玩教具包括喷壶、小铲子等在内的供幼儿进行种植和饲养等活动的工 具,共 6 种。
五、幼儿园玩具的利用
幼儿园玩具的利用离不开幼儿的学习和游戏活动,离开了幼儿的学习和游戏活动, 玩具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游戏环境的创设、玩具和游戏材料的提供,以及游戏的指导等对幼儿游戏的性质和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适宜的玩具
适宜的玩具是指符合幼儿年龄特征以及本班幼儿特点与需求的玩具。例如:给小班幼儿提供玩具时,可提供数量充足的成型玩具,种类主要集中在与他们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玩具上;对于中班的幼儿,应为他们提供数量充足、内容丰富的玩具和材料,以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游戏愿望和需要;而对于大班幼儿,除了提供大量的成型玩具外,还应准备丰富多彩的半成品、废旧物品和自然物品,满足他们游戏的需求。
此外,教师还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体力、认知水平、操作玩具的特点和已有的操作经验,激发幼儿操作玩具的兴趣,有针对性地提出能落实在幼儿“最近发展区”内的适当要求。
2. 投放玩具时充分考虑玩具的数量、种类及搭配
玩具的种类和数量影响幼儿游戏的类型。不同种类和数量的玩具相互搭配,影响着幼儿游戏的性质和主题,但这种影响较为复杂。观察发现,给幼儿一个娃娃和多个娃娃,引发的游戏类型不同。只有一个娃娃时,幼儿倾向于玩“过家家”的游戏,而多个娃娃可能会引发幼儿玩“托儿所”或“上课”等游戏。如果只给幼儿提供用具玩具(如餐具玩具、炊具玩具等),不给幼儿提供娃娃,对幼儿的游戏效果将产生较大影响。
五、幼儿园玩具的利用
在出现娃娃前,游戏中占中心地位的是使用这些物品的游戏动作;而出现娃娃后,角色成为游戏的中心。因此,许多研究者指出,在玩具的搭配上应注重系列化和联系性,这种搭配对幼儿游戏及智力发展十分有效。另外,在投放玩具时,应考虑到所提供的玩具是否成套且比例恰当。例如,“娃娃家”游戏中的锅碗瓢盆、蔬菜水果等的大小就应当成比例,否则幼儿无法进行游戏。
3. 对幼儿进行玩具玩法指导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玩具玩法指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把握玩具的教育功能,突出关键经验。教师在投放玩具前,应自己对玩具的玩法进行探索,了解其玩法和玩法背后蕴藏的概念、原理和教育价值。以小班“娃娃家”玩具为例,大致可以分为娃娃玩具、家具玩具、电器玩具、衣物玩具、餐具玩具和辅助材料等。教师要细致观察和研究每一样玩具的教育功能,看看除了一般的玩法之外,还可以有哪些玩法。
五、幼儿园玩具的利用
二是观察幼儿游戏过程,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反应,敏锐地觉察到幼儿的需要,及时加强对玩具操作的过程指导。教师可综合采用提问、建议、示范、平行游戏等方式适时地进行介入指导,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教师应注意,在进行玩具玩法指导时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便于幼儿提取经验。
三是引导幼儿对自己操作玩具的经验进行及时总结和提升,帮助幼儿将零散的动作经验提升到概念层次,实现经验的迁移和拓展。
4. 注重玩具教育意义的开发及玩具玩法的效果评价
在玩具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应注重对玩具教育意义的开发,对已有玩具玩法的效果进行评价,提升自己使用玩具的能力和创意,对现有不完善的玩具进行改造。同时,设计和制作对幼儿发展更有价值的新的玩具。教师在探索各类玩具的特点和玩法,以及开发玩具的教育意义时,应注意多向幼儿学习,从幼儿那里得到启发。
五、幼儿园玩具的利用(共30张PPT)
幼儿教育学基础
第七章
幼儿园生活活动与节日娱乐活动
第一节 幼儿园生活活动
第二节 幼儿园节日娱乐活动
*
了解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环节,掌握组织与指导幼儿园生活活动的要求。
了解幼儿园节日娱乐活动的教育价值,以及各类幼儿园节日娱乐活动的组织   方式。
理解组织幼儿园生活活动与节日娱乐活动应该注意的问题。
*
幼儿园生活活动
第一节
*
一、幼儿园生活活动概述
1.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含义与作用
幼儿园生活活动是指幼儿一日在园活动中的生活环节,以及一些每天都要进行的满足幼儿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动,包括入园和离园、盥洗、进餐、饮水、如厕、睡眠、过渡活动、自由活动及散步等,它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
生活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组成部分,对幼儿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学习与发展价值都可以在生活活动中得以体现。在幼儿的体育方面,生活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和训练机会,可以促进幼儿体育目标的实现;在智育方面,生活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为幼儿提供借助观察理解知识的机会;在德育方面,幼儿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学会并运用人与人相互交往的行为规则;在美育方面,幼儿可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
2.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任务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任务主要包括: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自理能力,使其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根据该文件,幼儿园要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
一、幼儿园生活活动概述
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要使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上述这些要求都体现出“寓教育于生活之中”这一现代幼儿教育理念。
二、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1. 入园与离园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入园与离园是幼儿一天集体生活的开始和结束,也是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从幼 儿园到家庭的过渡环节。这一环节是教师向幼儿进行个别教育和开展家长工作的有利时机。
幼儿入园前,教师要对本班活动室的卫生、安全进行检查,准备图书、教具、玩 具,做好晨间接待工作。幼儿入园时,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接待幼儿和家长,指导家长和幼儿做好晨检,了解幼儿的健康状况。教师需要和家长进行简短的交流,做好与家长的交接工作,必要时给予一些家庭教育指导。
*
在幼儿入园环节,教师应该抓住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并有计划地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例如,培养幼儿保持仪容仪表整洁入园以及有礼貌地向教师问好和向家长道别的良好习惯,培养幼儿以积极的态度参加值日生活动,等等。
幼儿离园前,教师要简要总结幼儿在园一天的活动,组织幼儿整理活动室和自己的物品,等待离园,还可以安排集体性或分散的安静活动,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家长来接幼儿时,教师可用简短的语言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的情况,交换教育幼儿的意见,还需要特别安排照顾不能按时离园的幼儿,消除其紧张情绪与不安全感。
在离园环节,教师应严格执行幼儿接送制度,保证幼儿安全;同时,充分发挥离园环节的教育作用,例如,培养幼儿养成整理个人物品、清洁环境、将物品放回原处、独立检查自己仪容和礼貌告别等习惯。
2. 进餐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做好进餐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对于保证幼儿获得合理的营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文明进餐的方式,增进幼儿对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幼儿的进餐活动应在整洁、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做好餐前准 备。教师应在幼儿进餐前半小时左右结束各种游戏活动,请幼儿收拾玩具,整理活动室。然后,教师安排餐桌,用消毒水擦餐桌,分发碗筷、餐巾等,组织幼儿如厕、洗手。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应帮助他们卷衣袖,并认真仔细地组织、指导他们如厕、洗手。在等待进餐时,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优美轻松的音乐和故事,或开展一些语言或手指的安静游戏,安抚幼儿情绪。
进餐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幼儿的进餐情况、坐姿及使用餐具的情况,尤其是中班、大班幼儿使用筷子的方法;应根据幼儿饭量随时添饭,不催促进食。在进餐过程中,对小班幼儿要注重培养他们独立进餐的习惯,对中班、大班幼儿要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进餐习惯。可以让吃饭较慢的幼儿提前进餐,提醒饭量大、体型比较胖的幼儿细嚼慢咽。对饭量小、吃饭慢的幼儿,要注意个别照顾。
3. 饮水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保证幼儿每天喝足够和清洁的开水,使幼儿养成饮水的好习惯,是幼儿园教师重要的职责。教师除了要明确水对幼儿健康的重要性,还要教育幼儿知道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之一。幼儿在园一日生活日程中要安排集体饮水的时间并建立饮水常规。
二、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都要有意识地提醒幼儿随时喝水,既安排集体饮水的时间,又要允许幼儿随意喝水。幼儿需要了解饮水的常规要求,如喝多少接多少不浪费水,排队接水不拥挤等。教师要指导幼儿学会自己使用饮水器皿取水的正确方法,例如,将水杯做记号或放在固定位置。教师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培养幼儿一人一杯等良好卫生习惯。
4. 盥洗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幼儿的盥洗包括如厕、洗手、洗脸、洗澡等。其中如厕与洗手是幼儿园最为常见的生活活动。幼儿需要在掌握盥洗技能的基础上,养成科学卫生而又便捷合理的盥洗习惯。例如,在幼儿玩沙、玩泥等活动以后及餐前、便后,教师要组织幼儿进行盥洗活动,建立幼儿如厕常规,培养幼儿定时大小便的习惯。
二、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盥洗室的安排要合理,要有较宽敞的场所。幼儿的洗手池、便池、毛巾架等要符 合幼儿的身高、体型,盥洗室内应常备肥皂、毛巾、卫生纸等物品,便池、水龙头的数量要足够幼儿使用。盥洗室的地面要防滑,挂物品的挂钩、钉子应钉在幼儿碰不到的地方,以防幼儿滑倒、撞伤。洗衣粉、消毒水等物品放置要安全、隐蔽,以防幼儿误碰误食等。盥洗室要保证干净无异味,定期消毒,幼儿的毛巾等物品要常洗、常晒、常消毒。
教师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盥洗习惯,要告诉幼儿憋尿、憋便、不洗手对身体的 危害,告诉幼儿盥洗活动中有哪些不文明的行为。教师要向幼儿教授正确的盥洗方法和技能,如洗手、洗脸的程序,使用便池的方法,以及中班、大班幼儿在便后自己擦拭的技能。
盥洗活动中,教师应对幼儿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例如:有秩序地排队如厕、洗 手,不推不挤;不在盥洗室内大声喧哗吵闹,不妨碍他人如厕、洗手,不在盥洗室内追跑嬉戏;不玩水和肥皂;洗手完毕要在水池中甩掉手上的水再离开,不把水甩在别人身上和地上。
5. 睡眠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幼儿期正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保证幼儿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对他们身体、大脑的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幼儿需要遵守寝室常规,按照实用便捷的程序穿衣脱衣,有正确的睡眠姿势和习惯,并能够自觉保持公共环境的整洁。
二、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在幼儿睡觉前,教师应做好准备工作,如开窗通风换气、拉好窗帘、铺好床铺等, 为幼儿创设一个舒适、安静、温馨的睡眠环境。教师需要注意空气流通、室内温度、被子薄厚、床铺整洁,以及幼儿睡眠着装等要求。同时,应要求中班、大班幼儿自己脱衣服和鞋袜,并折叠整齐,摆放在指定的地方。小班幼儿则需要教师的帮助和个别指导。教师在幼儿睡前需要提醒其先大小便,睡前可组织幼儿散步或进行安静的游戏活动,要保持他们情绪的稳定和安静。
在幼儿整个睡眠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他们的睡眠情况,如睡姿是否正确,是否盖好被子等。对于入睡晚和入睡困难的幼儿,教师应坐在他身边小声督促他尽快入睡;对于爱做小动作的幼儿,教师可以握住他的小手帮他入睡,注意不要让他影响其他幼儿;对于生病的幼儿,教师尤其要细心照顾。
睡眠结束后,小班幼儿可以逐个起床,身体弱需要多睡眠的幼儿和入睡晚的幼儿可以多睡一会儿。中班、大班幼儿则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共同起床,并学习自己整理床铺。幼儿需要独立整理衣物,如扣纽扣、拉拉链、系鞋带等。幼儿起床后应先小便、喝水,稍做调整后,再进行户外活动。
三、组织指导幼儿园生活活动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教养结合,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
由于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为保证幼儿安全、健康和全面发展,教师要对他们的生活进行保育,给予幼儿全面、细心的照顾。但照顾并不等于包办代替,过分全面的照顾会影响幼儿独立能力的养成。对幼儿进行保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生活活动在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丰富幼儿生活、卫生常识,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锻炼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化行为,引导幼儿热爱生活、热爱劳动。
2. 充分挖掘生活活动中潜在的教育功能
生活活动是教师观察、发现和教育幼儿最自然、最容易的活动。以进餐活动为例, 它就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功能。例如:幼儿可以通过进餐活动养成细嚼慢咽、不挑食的良好进餐习惯;正确使用餐具能够促进幼儿肌肉的发展;教师在餐前用优美的词汇向幼儿介绍食物的名称、材料、颜色、制作方法,不但有利于幼儿不挑食,还可以使之受到语言、常识方面的教育。
幼儿在吃饭的时候,可能会撒饭、倒饭,这时,教师可以用小故事的形式引导幼儿理解,正是农民伯伯辛苦的劳动才让他们吃上美味的餐点。洗手的时候,如果地面上都是水,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依据所见所闻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几个论题,观察并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抓住教育的良好契机,为幼儿提供发展的支点,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总之,教师应当重视生活活动,精心设计,对幼儿积极认真地给予指导。
3. 从幼儿的特点出发进行设计与指导
教师在设计指导幼儿生活活动时,一定要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出发,逐渐培养他们自理自立的能力,不能急于求成。在具体的设计指导方法上,也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
对于小班幼儿,在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的时候,教师主要通过示范加讲解的具体方法,设计情境表演或教学活动,让幼儿在不断的活动中,通过看、听、练,逐渐强化他们的技能。例如,结合自编儿歌,教师通过说做一体的学习策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湿、搓、冲、捧、甩、擦”的正确洗手方法,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三、组织指导幼儿园生活活动需要注意的问题
而对于中班的幼儿,则着重于让他们将小班学习的生活技能继续巩固、内化,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指导的方法也从具体的示范讲解转为以语言为主的提醒、检查、表扬等。对大班幼儿,则要求他们能做到自觉,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定式。
4. 家园合作,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有研究证实,家长对教育过程的参与,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本身,都可使幼儿从教育中所获得的益处持续更久。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及自我服务能力的发展,都需要家园合作才能够真正得以实现。有的幼儿在幼儿园会主动去做穿脱衣服、独立进餐等自我服务的内容,但回到家里却要求家长帮忙,这往往就是家园要求不一致导致的结果。
三、组织指导幼儿园生活活动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需要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让家长了解应如何教育、帮助、指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庭与幼儿园形成教育合力是培养幼儿一日常规的关键,有了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幼儿园的常规培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共21张PPT)
幼儿教育学基础
第七章
幼儿园生活活动与节日娱乐活动
第一节 幼儿园生活活动
第二节 幼儿园节日娱乐活动
*
了解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环节,掌握组织与指导幼儿园生活活动的要求。
了解幼儿园节日娱乐活动的教育价值,以及各类幼儿园节日娱乐活动的组织   方式。
理解组织幼儿园生活活动与节日娱乐活动应该注意的问题。
*
幼儿园节日娱乐活动
第二节
*
一、幼儿园节日娱乐活动的含义
幼儿园的节日活动是指幼儿园为庆祝节日而组织幼儿开展的活动,这里的节日既包括庆祝纪念性节日、传统的民俗节日,也包括幼儿自己的节日。节日活动有很多,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劳动节、妇女节、儿童节、父亲节、母亲节、建党节、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世界动物日、世界读书日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园还要庆祝本民族的节日。
幼儿园的娱乐活动是指幼儿园定期组织的愉悦幼儿身心的活动。这类活动往往通过幼儿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或者带有游戏性质的手段,丰富幼儿生活,给幼儿带来快乐,包括观看戏剧或电影、参观博物馆、郊游等活动,也包括开展歌舞表演、进行娱乐性游戏、举行小型游艺会等活动。
二、幼儿园节日娱乐活动的教育价值
首先,由于节日娱乐活动带有纪念性、欢乐愉悦性,且不同的节日有着独特的含 义、习俗和纪念方式,不同的娱乐活动带给幼儿不同的乐趣和活动体验,所以从迎接节日娱乐活动的到来到活动举行,都会使幼儿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之中,这种发自内心的愉快情绪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
其次,不同的节日娱乐活动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可以开阔幼儿的视野,启迪幼 儿的智慧,增进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例如,在国庆节活动中,幼儿不仅加深了对国家的名称、国旗、国徽、国歌的印象,还在情感上自然地把自己与国家和民族联系起来,认识到自己是中国人,做中国人很自豪,从而得到了最生动、最直接的爱祖国的教育。
最后,迎接各个节日娱乐活动,会有不同的环境布置、表演和其他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幼儿感受到丰富多彩的艺术美和生活美。在有着浓郁民族特色的民俗节日中,幼儿可以初步了解一些我国的民间习俗和风土人情,感受民族传统艺术中的美,在增强民族自尊心的同时,也萌发了主动创造美的情感。
三、幼儿园节日娱乐活动的组织
1. 幼儿园节日娱乐活动的组织方式
幼儿园节日娱乐活动多种多样,多数以团体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进行。此类活动有全园的、全班的,也有园外的,按照其规模与组织形式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全园性庆祝与联欢活动
全园性庆祝与联欢活动有“六一”儿童节、元旦等重大节日的活动,也有如文艺表演、游艺大会等全园规模的联欢活动等。这类活动一般要邀请领导、来宾和家长参加,节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较大的愉悦性,但时间不宜过长。
活动开始时会有简短的开始仪式,无论是讲话还是祝词,都要注意应积极向上、简要精练,语言生动有趣,符合幼儿特点。庆祝活动进行时要注意不同形式的节目交替进行,教师、家长和幼儿要共同参与,活跃庆祝活动气氛,让幼儿高高兴兴地参与活动。全园联欢、游艺活动娱乐性强,每个幼儿都要参与活动,活动可以设置多个活动场地,活动环节要热闹有序,也可以结合一些竞赛性项目进行。全园性庆祝与联欢活动会带给幼儿很大的快乐和满足,给幼儿留下美好的印象。
(2)班级庆祝会
班级庆祝会包括文艺表演、故事会、游戏会、制作节日食品活动等形式,可以由一个班组织,也可以由同一年级的几个班组织。班级庆祝会可以请家长参加。班级庆祝会活动范围小,形式灵活。组织活动时,其内容和形式要注意突出主题,体现特色。
班级庆祝会开始时由教师或家长代表做简短讲话,然后幼儿、家长、教师全员参 与。如果能够结合幼儿的作品展览,就能起到更好的活动效果。例如,幼儿园举办生日聚会,可以使幼儿深切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小朋友们的祝福、班级集体大家庭的温暖,使幼儿体验到童年的快乐和幸福,是幼儿特别喜爱的活动之一。
(3)社区的节日庆祝活动
幼儿走进社区,参加社区的节日庆祝活动,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萌发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幼儿可以参加的社区活动有:参观社区展览,为社区居民表演节目,到社区开展敬老活动等。
需要注意的是,此类活动要求教师事先与社区机构做好沟通,选择适宜幼儿的活动,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如步行路线、互动方式、活动程序等。幼儿参加园外的活动,需要注意安全,做好相关的安全措施和准备。
(4)幼儿园园内的娱乐活动
幼儿园可以在全园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娱乐活动,例如,每周组织一次全园混合的户外体育活动,每月组织一次娱乐活动,每学期组织两次外出参观活动。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以请戏剧团来园为幼儿演出。
教师也可以在班内组织娱乐活动,例如,夏天每周安排一次玩沙或玩水的活动,不定期观看动画片,开故事会,看歌舞表演视频,等等。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全园或班内娱乐活动,如“毕业欢送活动”“亲子活动”及幼儿园入园第一周的“迎新活动”等。
(5)外出的娱乐活动
幼儿园应当充分利用园外的娱乐资源,有选择性地组织幼儿外出参与活动,例如,参观动物园、博物馆,到儿童图书馆借书还书,到儿童剧场观看儿童戏剧或儿童电影,到儿童游乐场游玩或到郊外采摘,等等。这类活动能够在娱乐幼儿的同时,满足幼儿日益增长的求知欲。
2. 组织幼儿园节日娱乐活动应该注意的问题
(1)幼儿园节日娱乐活动应该以幼儿为主体
幼儿园节日娱乐活动的主体是幼儿,所以从活动的准备到活动的正式进行,都应该以幼儿为主体,要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活动不应该成为选拔有艺术特长幼儿和竞赛的平台,要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设计多种形式、安排多种角色、分配多种任务,使不同特点的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去,使其在展示自我的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幼儿园节日娱乐活动的组织
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要符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幼儿的意见,和幼儿一起讨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和愿望,在此基础上设计和组织节日娱乐活动。活动的形式应当多样化,不能仅是常规的艺术展示和表演,还应当有其他活动形式,如亲子游戏、参观等。活动中要关注幼儿的快乐和成功体验,多肯定鼓励幼儿,发现每个幼儿的长处和优势,并为每个幼儿提供展示的机会。
(2)幼儿园节日娱乐活动应该经常进行
幼儿园节日娱乐活动以其喜庆的气氛、丰富多样的内容及形式,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愉悦的体验,其教育作用是一般活动不能比拟的,所以幼儿园应当把节日娱乐活动的安排纳入全园和各班教育工作计划当中,将节日娱乐活动的准备与平日的保教工作结合起来,让节日娱乐活动与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且应该有相应的节日娱乐活动主题,将幼儿园各课程领域目标渗透在节日娱乐活动之中,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有计划地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3)幼儿园节日娱乐活动应该关注幼儿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
大力推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是当今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要“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存在于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节日庆祝活动、民族娱乐活动中,则有着更为集中的体现。所以,通过幼儿园节日娱乐活动能够较好地对幼儿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和传统娱乐活动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中国传统民间体育游戏、传统民间音乐活动等也都是丰富且具有深刻民族文化内涵的学前教育文化资源。这些节日娱乐活动能够让幼儿直观、鲜明地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幼儿萌发初步的民族文化自豪感。
西方传统节日(如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等)也让幼儿有机会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养成对多元文化的态度。例如:在万圣节活动中,幼儿通过对面具类型、材质、表达形式等方面的感知,可以进一步认识并理解自己的情绪,在做面具过程中表现出个人学习与探索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在新年活动中,可以让幼儿了解不同国家迎接新年的不同方式,在欢乐的气氛中让幼儿亲身感受外来文化的特色,学会尊重他人的文化传统。总之,基于节日娱乐活动的多元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幼儿理解、欣赏、尊重自己以及其他民族、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人,使幼儿能够在认识不同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相互理解、接纳和尊重彼此的态度。(共29张PPT)
幼儿教育学基础
第八章
幼儿园环境
第一节 幼儿园环境概述
第二节 幼儿园环境创设
*
了解幼儿园环境的特点和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和内容。
理解教师在幼儿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创设中的作用。
*
幼儿园环境概述
第一节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环境、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共同构成幼儿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
*
一、幼儿园环境的概念与特点
1. 幼儿园环境的概念
环境一般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即有机体外部可以进入有机体的反应系统而直接影响其生活活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和。在幼儿园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
1. 幼儿园环境的概念
1.1 广义的幼儿园环境
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保育和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包括幼儿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理环境和心理社会环境的总和。具体来说,它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含义:整洁美观、安静舒适、材料丰富、安全而富有教育性的物质环境;幼儿园的氛围,以及与幼儿有关的人际交往中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即精神环境;尊重、平等、合作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1. 幼儿园环境的概念
1.2 狭义的幼儿园环境
狭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内部环境,包括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1)幼儿园物质环境。幼儿园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如园舍建筑、设施设备、活动场地、教育器材、活动材料、环境布置、空间布局及绿化景观等有形的东西,它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最基本保障。根据幼儿活动空间不同,环境创设的要求和利用也不同。据此可以对幼儿园物质环境做如下分类:
①根据幼儿活动范围不同分类。按照这一标准,幼儿园物质环境可分为园区环境 (户外环境)、活动室环境和区角环境(如阅读区环境、手工区环境、表演区环境、建构区环境)等。
②根据教育幼儿所利用的三维空间不同分类。按照这一标准,幼儿园物质环境可分为地面环境、墙面环境和空中环境等。
③根据幼儿园环境的性质不同分类。按照这一标准,幼儿园物质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自然环境指包括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及与动植物相联系的生态系统在内的生存空间。人工环境指人为加工形成的生活环境,包括幼儿园的房屋建筑、活动场地、绿化景观和设施设备等。
1.2 狭义的幼儿园环境
2)幼儿园精神环境。幼儿园精神环境主要是指幼儿交往、活动所需要的软性环境,即幼儿园的氛围。精神环境因管理者的管理方式、人际关系、大众心理、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幼儿与物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相对于物质环境而言,精神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持久的。精神环境只有通过人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在一定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在与幼儿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和幼儿能够感知到的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幼儿能否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获取有益的经验。
幼儿园精神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①幼儿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大众心理。这种心理包括三类:一是幼儿园的风气,如党风、领导作风和园风;二是大众情绪,即一定时期内幼儿园教职工的总体心情状况;三是潮流与时尚,如流行的幼儿服饰、幼儿教育模式等。
②幼儿园文化。幼儿园文化是在幼儿园内形成的特定的艺术、思想和习惯等方面的体系,包括幼儿园作品展览、标语、雕塑、建筑装饰、园刊园报和丰富多彩的幼儿园文化活动等。
③幼儿园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幼儿园精神环境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包括干群关系(幼儿园领导与教职工的关系)、同事关系(幼儿园教师之间的关系)、师幼关系和幼儿间的同伴关系。
在幼儿园的精神环境各构成要素中,人际关系是决定性要素。其中,幼儿园干 群关系是重要的构成要素;因为教师的教育态度和行为直接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作 用,所以,幼儿园最重要的精神环境构成要素是师幼关系;另外,幼儿每天都与同伴交往互动,所以幼儿间的同伴关系是直接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又一重要精神环境构成要素。
2. 幼儿园环境的特点
2.1 儿童性
幼儿园是幼儿生活、学习、接受教育的场所。因此,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是否适宜, 应首先看环境中的元素及其蕴含的要素是否具有儿童性,即是否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是否符合幼儿的审美标准,是否有利于促进幼儿发起活动。也就是说,幼儿园环境应该体现出儿童性。幼儿园环境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体现出儿童性。
一、幼儿园环境的概念与特点
首先,环境中的物品和材料要被幼儿喜欢和接受,能吸引幼儿的关注,激发其探索和学习的欲望。这些物品和材料要颜色鲜艳,操作方便,适合创造。
其次,环境空间的作品内容要尽可能来源于幼儿生活,反映幼儿世界。无论是对生活和学习经验的梳理,还是对身边事物的观察,都应首先选择那些由幼儿原创、充满稚气但又纯真的作品。
2.2 教育性
教育性是指教师要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导下,根据幼儿的需要、能力的发展和学习的进程,调整、创设教育环境,发挥教育作用。幼儿的学习内容包含了不同的领域,幼儿的生活环境经历了四季的交替,幼儿的学习方式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幼儿的生活经验在不断积累增长,因此,伴随幼儿成长的环境和幼儿的发展需求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幼儿对世界每天都有新的认识,幼儿园环境的变化也就显而易见了。但是教育环境的变化不是随意无序的,而应该是随着幼儿的学习特点、成长规律和教育内容发展变化的。教师应依据对幼儿的观察和了解,对教育环境中所涉及的资源、材料、工具、物品等元素进行调整和改变,从而达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
2.3 互动性
互动性是指教育环境中教师、幼儿、环境、材料等因素要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结合。教师参与环境的方式有时是显性的、直接的、有声的,有时是隐性的、间接的、无声的,但无论何种方式,都必须渗透教师理性的思考,反映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一般来说,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结合教育目标设计教育内容,提供必要的环境保障,收集、整理教 育资源和材料,组织幼儿讨论和交流,以及对幼儿的活动能力进行分析、评估、指导等。 幼儿参与教育环境主要体现在能够及时关注环境中的变化,愿意操作、摆弄、运用环境中 的各种资源,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如选择小组、确定合作伙伴、收集资料、记 录自己的意见等),遵守集体活动秩序和自主活动规则,以及用自己的方式展示经验与 发展。
2.4 开放性
幼儿园环境的开放性是指将幼儿园内外的人、财、物等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将幼儿园的环境延伸到幼儿园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活动和家园合作性活动,丰富幼儿的学习内容和生活内容。开放的幼儿园环境,一方面可以带领幼儿走出去,扩大幼儿园环境的范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让幼儿获得直接的生活经验,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园外教育资源进入幼儿园,丰富幼儿园环境的内涵,例如,请从事不同工作的幼儿家长介绍自己的职业,开拓幼儿的视野,增加幼儿的感性经验。
二、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1. 物质因素
物质环境是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幼儿园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并对幼儿园环境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应结合幼儿园的各级教育目标,科学合理地选择材料与安排空间,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
2. 精神因素
精神环境也是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幼儿园教育的关系同样十分密切。在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各种精神因素中,人的要素和幼儿园文化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2. 精神因素
2.1 人的要素
在人的要素中,教师是幼儿园中对幼儿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具备后,教师的观念和行为是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决定性因素。首先,教师的思想、态度、情感和行为本身就是构成幼儿园环境的要素之一。其次,由于幼儿园的各种环境都是教师根据教育的要求及幼儿的特点精心创设与控制的,所以,如果教师具有正确的观念与行为,就可以敏锐地发现幼儿的各种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因素,创设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如果教师不具备正确的观念与行为,则会对幼儿的需要视而不见,对环境中各种有利的因素不能加以充分利用,对不利因素不能进行有效控制,就不能保证环境的整体质量。
2. 精神因素
2.2 幼儿园文化
相对于人与物等可见的因素而言,幼儿园文化比较抽象,但它对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变化也影响到幼儿园的教育生活。幼儿园文化对于幼儿园整体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它影响着幼儿园的精神风貌,对全园的成人和幼儿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围绕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时,教师需要注意教育内容应符合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确保幼儿园的教育质量。
三、幼儿园环境的基本要求
目前,幼儿园环境尤其是幼儿园物质环境,已被政府作为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确保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我国颁布的诸多相关政策文件或标准中,均有对幼儿园物质环境的明确规定和要求,部分地方政府也对当地幼儿园的环境提出了具体明确且符合地方特点的要求。
1.《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J 39—2016)中的有关规定
该标准中对幼儿园基地选择的要求包括:
(1)应建设在日照充足、交通方便、场地平整、干燥、排水通畅、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段。
(2)不应置于易发生自然地质灾害的地段。
(3)与易发生危险的建筑物、仓库、储罐、可燃物品和材料堆场等之间的距离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三、幼儿园环境的基本要求
(4)不应与大型公共娱乐场所、商场、批发市场等人流密集的场所相毗邻。
(5)应远离各种污染源,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卫生、防护标准的要求。
(6)园内不应有高压输电线、燃气、输油管道主干道等穿过。
2.《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J 39—2016)(2019 年版)中的有关规定
《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J 39—2016)在 2019 年进行了局部修订,其中四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具体是:
(1)托儿所、幼儿园的活动室、寝室及具有相同功能的区域,应布置在当地最好朝向,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应小于 3 h。
(2)托儿所、幼儿园中的生活用房不应设置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三、幼儿园环境的基本要求
(3)托儿所、幼儿园的外廊、室内回廊、内天井、阳台、上人屋面、平台、看台及室外楼梯等临空处应设置防护栏杆,栏杆应以坚固、耐久的材料制作。防护栏杆的高度应从可踏部位顶面起算,且净高不应小于 1.30 m。防护栏杆必须采用防止幼儿攀登和穿过的构造,当采用垂直杆件做栏杆时,其杆件净距离不应大于 0.09 m。
(4)幼儿使用的楼梯,当楼梯井净宽度大于 0.11 m 时,必须采取防止幼儿攀滑措施。楼梯栏杆应采取不易攀爬的构造,当采用垂直杆件做栏杆时,其杆件净距不应大于 0.09 m。
3.《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的有关规定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六章“幼儿园园舍和设备”对幼儿园环境作了明确规定,具体如下:
(1)幼儿园应当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设活动室、寝室、卫生间、保健室、综合活动室、厨房和办公用房等,并达到相应的建设标准。有条件的幼儿园应当优先扩大幼儿游戏和活动空间。寄宿制幼儿园应当增设隔离室、浴室和教职工值班室等。
三、幼儿园环境的基本要求
(2)幼儿园应当有与其规模相适应的户外活动场地,配备必要的游戏和体育活 动设施,创造条件开辟沙地、水池、种植园地等,并根据幼儿活动的需要绿化、美 化园地。
(3)幼儿园应当配备适合幼儿特点的桌椅、玩具架、盥洗卫生用具,以及必要的玩教具、图书和乐器等。玩教具应当具有教育意义并符合安全、卫生要求。幼儿园应当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玩教具。
(4)幼儿园的建筑规划面积、建筑设计和功能要求,以及设施设备、玩教具配备,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定执行。
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有关规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组织与实施”部分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从课程实施的角度,该文件对幼儿园精神环境与物质环境提出以下要求:
(1)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2)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
三、幼儿园环境的基本要求
(3)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
(4)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5)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园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务。(共64张PPT)
幼儿教育学基础
第八章
幼儿园环境
第一节 幼儿园环境概述
第二节 幼儿园环境创设
*
了解幼儿园环境的特点和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和内容。
理解教师在幼儿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创设中的作用。
*
幼儿园环境创设
第二节
*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
幼儿园环境创设原则是指教师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是根据幼儿教育的原则、任务和幼儿发展的特点确定的。
1. 目标性原则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目标性原则是指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要考虑它的教育性,应使环境创设的目标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相一致。
1. 目标性原则
(1)环境创设要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 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因此,在环境创设时要目标明确,与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相一致。 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因此在环境创设上对体、智、德、美几个方面,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就不能厚此薄彼。凡是教育目标所涉及的领域,就应有相应的环境布置。例如,在幼儿园室内环境布置上,内容就应该是多方面的:
自然常识方面,内容应包括四季变化、动物世界、植物世界、海底世界和恐龙世 界等;文明礼貌、行为规范方面,内容应包括团结友爱、爱劳动、讲环保、守纪律等;节日及重大社会活动方面,内容应包括儿童节、母亲节、教师节、劳动节、国庆节和春节等;艺术欣赏方面,内容应包括名画欣赏、民间美术欣赏、儿童画欣赏和工艺品欣赏等。其他如幼儿喜爱的卡通形象、童话故事和神话故事等都可以作为室内环境布置的内容。幼儿园应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另外,环境创设要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也体现在环境布置要为幼儿身心成长提供必需的刺激,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启发幼儿去思考、去探索,从而为幼儿身体和智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幼儿可以通过视觉和触觉等方面器官的感受,对环境布置所表现的内容及形式产生相应的情感和认知体验,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观察力和想象力,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同时,环境布置还要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与社会沟通能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1. 目标性原则
(2)依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对环境设置做系统规划
教育目标确定后,在制订学期、月、周、日及每一个活动计划时,教师应该考虑: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需要有怎样的环境与之配合;现有的环境因素中,哪些因素对教育目标的实现是有用的,哪些环境因素需要创设,需要幼儿家庭、社区做哪些工作,等等。教师应将这些列入教育计划之中,并积极实施。例如,小班幼儿刚入园,那么这个学期小班的工作重点就是解决幼儿的分离焦虑问题,进行入园和常规的教育,让幼儿尽快熟悉幼儿园环境,适应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因此,在环境布置上,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创设,如可以创造亲切和谐的家庭环境。
2. 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幼儿园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促进幼儿身心在现有基础上获得充分发展。
2.1 幼儿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
教育必须促进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不能偏废任何一个方面。幼儿作为正在发展中的人,有使自身各种潜质都获得发展的需要。幼儿作为社会的预备成员,也应当全面发展,才能符合社会对合格成员的要求。因此,幼儿园环境创设要注意全面性的特点,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从整体上进行设计和安排,并渗透到整个幼儿园的工作中,使幼儿园环境能促进幼儿整体的发展。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
教师应敏锐地发现每一处环境的教育价值,并积极地加以改造利用。因此,幼儿 园的大厅、走廊、楼梯扶手、阳台、操场、过道、午睡室、盥洗室等都应是活动室空间的延伸。例如:在进行主题活动“太阳”时,可以通过在活动室顶上悬挂用橡胶球做成的各种各样的太阳的方式来配合主题活动的进行;在进行区域化学习活动“老鼠嫁女” 时,可将整卷的大红皱纹纸展开,引导幼儿在上面画有关“老鼠嫁女”的情节,并悬挂于活动室顶上,让幼儿一走进活动室就感受到结婚的热闹和喜庆;在进行主题活动“哈哈西游”时,可以将用回形针连成的铁索和用粗麻绳做成的云梯悬挂在活动室空中,将幼儿做的、画的、撕的、折的作品布置在上面,使他们有一种身临“花果山”的感觉。
2. 发展性原则
2.2 幼儿的发展是协调的发展
协调发展包括幼儿身体各个器官、各系统机能的协调发展,幼儿各种心理机能如认知、情感、性格、社会性、语言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发展,以及幼儿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协调发展。因此,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需要构建和谐的幼儿园环境,使幼儿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获得协调发展。
在构建和谐的幼儿园环境过程中,需要进行科学的人性化布局,让幼儿园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一草一木均用心栽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达到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过程中,要创设安全、温暖、互相信任的环境氛围,尊重、 热爱每个幼儿,满足幼儿的需要,给幼儿选择和做出决定的权利;要专注地倾听,正确运用语言艺术,采用多种适宜的身体语言与幼儿交流;要帮助幼儿通过可容许的发泄方法来处理不良情绪;要深刻地理解幼儿,对幼儿最大限度地发展其潜能抱有信心。
在构建和谐的同伴关系过程中,要避免使用影响幼儿交往态度和行为的言行,适时开展角色游戏活动,培养和发展幼儿了解游戏规则的能力及获取观点的能力,引导幼儿学会相互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建立同伴间相互关心、友爱的气氛。
在构建和谐的教师关系过程中,教师之间要相互关心、帮助,默契配合,以积极、 温暖、友善的态度对待同事和幼儿,使幼儿从中耳濡目染,学会体察别人的情绪、情感,学习正确、适宜的行为方式。 在构建和谐的教师与家长关系中,要树立平等、合作意识,达成家园共识,形成教 育合力;要以爱心、精心和诚心,赢得家长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总之,要通过构建和谐的幼儿园环境来影响和促进幼儿的协调发展,通过塑造环境更好地塑造幼儿健全的人格。
2. 发展性原则
2.3 幼儿的发展是适宜的发展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心发展存在着年龄差异。环境创设必须适应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通过不同层次的环境和不同的材料来达到教育目的。即使是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在感觉、兴趣、能力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教师要注意到这些差异,创设既适合于该年龄段幼儿的现状,又能使其获得发展的环境。
幼儿园环境的布置应充分体现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我国的幼儿园中,一般按照幼儿的年龄层次分为三个阶段,即大班、中班、小班,有的幼儿园还设有托班。由于生理、心理发展状况不同,每个年龄段的幼儿呈现出很大的差异,主要反映在理解能力、欣赏能力、接受能力和动手能力等方面。年龄较小的班级可创设家庭式环境,帮助幼儿缩短适应期,较快地稳定情绪。环境布置的色彩应该比较单纯、自然,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也可以布置一些拟人化的充满童趣的动物和植物,使环境富有童话色彩。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要让幼儿逐渐接近现实生活,知识性的教育也应逐步加强,同时增加一些想象力方面的主题,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大班还可以适当地使用文字,逐渐向小学过渡。
2. 发展性原则
2.4 幼儿的发展是有个性的发展
幼儿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每个幼儿在行为、兴趣、爱好、才能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育时不能统一要求,实行“一刀切”,而要根据每个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教育,扬长避短,发展幼儿的兴趣爱好,促进幼儿的个性更好地成长。环境创设是幼儿园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进行环境创设时,教师应该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性。
美国幼儿教育家 D.E. 戴提出了“内在个别差异论”。该理论认为,正常的人格由一系列的行为模式组成,每一种行为模式只有在特殊环境中才会显现,一个人的行为会因为时空而变化。例如,在某一特定环境中出现“内向”特质的幼儿,到了另一环境中可能表现出来的就是“外向”特质。之所以在不同的环境中呈现不一样的行为特性,一方面源于幼儿对于所处外在环境的感知,另一方面也源于幼儿具有“内在个别差异性”。因此,幼儿园环境的创设要体现幼儿的“内在个别差异性”,设置不同性质的活动环境,以反映幼儿不同的互动方式和学习方式。又如,幼儿在一早来幼儿园时,可能会独自一人自发玩拼图游戏,但下一刻可能就会加入其他幼儿的行列,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因此,幼儿园在创设环境的时候要多样化,满足不同幼儿在不同时刻的多种需求。
3. 参与性原则
在幼儿园里,幼儿是主体,因而在任何学习环境中,幼儿必须充当活动的角色,而非仅仅是参观者。陈鹤琴先生说过,带领儿童一同布置,可以使儿童从布置环境之中认识四周环境中的事物,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联,使儿童从改造环境之中创设环境,并培养儿童坚毅、积极、合作、互动等优良品质。环境创设的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教师要有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意识,认识到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于环境之中,而且蕴含于环境创设的过程之中。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
在幼儿园环境创设过程中,很多教师会认为幼儿年龄小,不会做事,与其让他们参与环境的创设,不如教师直接创设省事且能保证质量。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在幼儿园环境创设过程中让幼儿积极参与,不仅能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还能增强幼儿的自我意识。同时,让幼儿参与布置的过程其实也是他们进行游戏的过程,结果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要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幼儿的习惯和能力。
3. 参与性原则
3.1 和幼儿一起设计环境的主题
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在设计环境的主题时,教师需要充分听取幼儿的意见,引导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创设各类环境。对于幼儿来说,这样的环境才有意义。
在幼儿的环境创设中,教师不应该完全自己设计、动手,而应把设计的机会留给幼儿,和大家共同策划。
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能力是无法估量的,他们的设计往往比教师的设计更为贴近生活,更有实用价值,也更让同龄人喜欢,这样也更能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3. 参与性原则
3.2 和幼儿一起收集、准备材料
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收集、准备材料,在收集和准备材料的过程中,让幼儿了解每种材料的性质、特点、适用范围,还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各种废旧材料变成有用的东西。这既是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一个重要途径,也具有良好的效果。
3. 参与性原则
3.3 鼓励幼儿参与环境的布置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参与环境布置活动的程度不同。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教师可 以提供一些成品型材料,让他们直接把材料贴在相应的地方或把自己的活动“作品”布置并陈列出来;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教师可以提供“替代品”,让幼儿将其加工改造为“成品”;至于大班幼儿,教师要让他们了解哪些物品可以成为环境布置的客体,以及它们在环境布置中将起什么作用,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设计布置活动环境。
3. 参与性原则
3.4 尊重幼儿对环境创设的调整
环境创设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灵活可变的。环境创设的过程应随活动的主题以及幼儿的需要、兴趣爱好和能力的变化及时调整,使创设的环境具有可操作性和新颖性。
4. 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考虑幼儿园自身的经济条件,以物质条件对幼儿发展的作用大小和经济实用性为依据,勤俭办园,因地制宜。
(1)树立经济办园的意识
经济办园即提倡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和幼儿可以共同去发现和创制新的材料,只要建立“玩具、材料、空间就在身边”的观念,即使在农村或者经济欠发达地区,也照样能创设引发、支持幼儿探索的良好环境。例如在农村,很多材料如木棍、麦秆、草绳、各种颜色的豆子、玉米等,都可以成为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好材料,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挖掘、利用本土资源。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
(2)重视乡土材料利用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每个地区都有丰富而独特的本土资源。在幼儿园环境创设时,要注意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盲目追求高档、精美的环境材料,利用身边的材料也能创设出很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例如:有的山区盛产竹子,用竹子可以制作高跷等玩具,还可以搭建各种环境材料;农村常见的种子、泥土等,可以制成各种粘贴画;用三合土铺成的活动场地,比水泥地省钱又安全。
(3)重视废旧物品利用
很多废旧材料可以成为环境创设的好素材,这些废旧材料是能给幼儿带来无限创意的零碎材料。片状的废纸、纸板、布、塑料薄膜等,块状的泡沫塑料、积木等,点状的珠子、扣子、开心果壳、花生壳等,线状的毛线、麻绳、丝带、塑料软管等……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可以丰富各个区角的活动内容。废旧材料除了单独使用外,更可以与其他材料进行各种各样的组合,不仅给幼儿选择的自由,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而且经济,不必花很多的钱。
二、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内容
环境作为教育中的隐性课程,是一本立体、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无声教科书,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观察、探索、创造,寻找快乐,从而得到情感的体验和智慧的启迪,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1. 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
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具体可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幼儿园活动室内外物质环境与空间的设计与布置,另一部分是幼儿园活动材料的选择与提供。
1. 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
1.1 室外物质环境及空间设计
室外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户外环境直接影响幼儿入园的第一印象和感觉。户外环境的合理性和美的形式将深深地吸引幼儿,同时影响幼儿园环境的质量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幼儿园园内的户外环境主要包括活动场地、大型玩具及其他体育器材、园艺区、种植区和养殖区等。
1.1 室外物质环境及空间设计
1.1.1 户 外 活 动 场 地 及 其 设 施 的 创 设 要 求。《托 儿 所、 幼 儿 园 建 筑 设 计 规 范》(JGJ 39—2016)(2019 年版)中规定,托儿所、幼儿园室外活动场地应该满足以下
要求:
①幼儿园每班应设专用室外活动场地,人均面积不应小于 2m2。各班活动场地之间宜采取分隔措施。
②幼儿园应设全园共用活动场地,人均面积不应小于 2m2;托儿所室外活动场地人均面积不应小于 3m2;城市人口密集地区改、扩建的托儿所,设置室外活动场地确有困难时,室外活动场地人均面积不应小于 2m2。
③共用活动场地应设置游戏器具、沙坑、30 m 跑道等,宜设戏水池,储水深度不应超过 0.30 m。游戏器具下地面及周围应设软质铺装。宜设洗手池、洗脚池。
每个幼儿园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灵活创设游戏场地。场地大一点的,可设置大型活动区;场地比较紧张的,可设置小一点的活动角。有条件的幼儿园应设置共用的大型活动区,如“长城”和迷宫等,完善设施,投放更丰富的材料,为各个年龄层次的幼儿提供室外的游戏场所。
1.1 室外物质环境及空间设计
1.1.2 全方位户外活动场地的创设。全方位户外活动场地是指以大型组合游戏结构为主体,兼容其他游戏区域及各种可移动的活动材料,不仅能满足幼儿各领域的发展需要,而且能满足幼儿个别差异需要的具有复合功能的游戏场地。全方位户外活动场地包括以下区域:
①大型组合游戏结构区。大型组合游戏结构区是指将传统的各自独立的活动设施加以组合,用木制或塑料制的大型立体连接式活动设施(如吊环和滑梯等)组成的区域,它能给幼儿提供不同挑战程度的、多样的大肢体活动的机会。
设施的连接处可以搭建不同大小的平台和小空间等,作为幼儿互动和扮演的场所;平台或者小空间里可设置反光镜、钟表和立体拼图等,帮助幼儿进行认知。大型组合游戏结构区应该有如下设施:由平台、轮子和绳索等组成的大型攀爬结构,材料主要是木头;轮胎秋千(区别于有塑料座椅的秋千),幼儿可以坐,也可以在上面站立,从而更能锻炼平衡能力;复杂程度不同的复合滑梯;圆桶、小桥和平衡木;各式各样的铁轨、电缆卷轴和轮胎;空心木和圆木等经过处理的大块木头;可以爬进爬出、爬上爬下的城堡或是其他有趣的结构;小货车、独轮车、脚踏车、手推车和玩具马车;塑料箱子、摇船或其他可以乘坐的玩具。
②自然种植区。自然种植区是幼儿亲自播种、耕耘、观察植物生长过程的地方,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用地,也是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自然种植区的创设应符合以下三项要求:
第一,每班都应该拥有一块小园地,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种植、照顾所种植的“庄稼”和收获全过程的机会。
第二,所种植的物种生长速度要快,成熟的周期不能太长,而且应该贴近幼儿的生活,如黄瓜、西红柿、辣椒和空心菜等。幼儿年龄小,不易维持种植兴趣,因此应该选择那些短期内变化显著,能较快结出果实,从而展示完整生命周期的物种,让幼儿体验到丰收的喜悦。还可适当种植一些各季生长的花草树木,让种植区常年拥有美丽的风景。
第三,积极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和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并开展一定的种植实验。例如:鼓励幼儿用眼看,用笔记,用手触摸,用鼻子闻;提供各种工具,鼓励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蚯蚓和蚂蚁,用尺子测量植物的高度;在适当的时候,寻找植物长势差异明显的两块“对比田”,让幼儿解释其中缘由,明白种植不仅要付出辛勤的劳动,还要了解植物生长的规律和所需条件。
③草坪游戏区。草坪能够让幼儿充分地进行大肢体活动,如爬、翻滚、跑、跳等。而且,相对于大型组合游戏设施,草坪更让幼儿有一种处在自然中的感觉。草坪还是一种具有“弹性潜能”的空间,可供幼儿自由运动,进行团体游戏,建构动态的物品,进行野餐和亲子活动,自然探索,安静休息或者观赏他人游戏等。当然,草坪游戏区若能够配合一些起伏的地形(如小山丘、小洼地等),则更能增加游戏的变化性、刺激性与挑战性。
④水池和沙坑。沙土游戏和戏水游戏都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幼儿可以在沙坑和水池中开展各种创造性游戏,从而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戏水和游泳还能锻炼幼儿健康的体魄,增强幼儿的活力。
⑤动态材料建构区或“建筑工地”。多元、动态的材料可以激发幼儿广泛多样的游戏活动,因此可以创设一个动态材料建构区,其中放置一些木板、木条、轮胎、大型积木、绳索、铲子、海绵块、松果、小管和多孔混凝土块等,同时安排几个桌子以便于操作。
⑥隐秘小屋或隐蔽处。幼儿同样有躲藏自己的需要,因此隐秘小屋也很有必要,也可以是为捉迷藏而设立的树篱或矮树丛。一方面,这种环境加强了幼儿与幼儿之间、教师与幼儿之间以及环境内外人们之间的社会性互动;另一方面,这种环境也具有多种功能,如作为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商店”“医院”,或者作为幼儿进行建构的区域。
⑦微坡地形。微坡地形是指在园林景观中仿照自然界中的起伏变化地势,人为造出的微小的丘陵似的地形,一般高度不大。虽然幼儿园的场地比较平整,但在挖土造沙坑、水池的同时,也应该堆垒出坡地、丘陵、山脉、土堆、小丘等微地形。地形高度的变化,可给幼儿提供滚爬、奔跑等活动的机会,可增强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微坡地形可以提供活动场地的自然分隔,同时还可调节幼儿园内的风向。不过应该注意,幼儿园微坡地形的高度应该低矮一些,坡度要平缓一些,以保证幼儿的安全。
⑧文化角。围成圆圈的桌椅及专门的空间可以作为文化角,它基本上是一个半圆形的结构,可以作为讲故事、进行角色游戏和表演节目等活动的场地。这样的区域有助于促进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班级、不同能力的幼儿在一起互动。
此外,幼儿教育机构户外活动场地还可包括栽种果树和设有可攀爬树木的区域,以及适宜的跑道,跑道应该至少有 30 米长,数量不少于 4 条。
1. 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
1.2 室内物质环境的创设
活动室是幼儿在园学习和游戏的主要场所,因而活动室布置是教育环境创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合理布置。
1.2.1 各类活动区(角)创设。幼儿园室内环境大多以区域形式呈现,教师将室内活动环境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提供不同的材料,供幼儿在其中进行各类学习和游戏活动,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和兴趣。活动区(角)的种类或多或少,范围或大或小,并无定论,但应以“全人教育”为原则,即满足幼儿认知、语言、大小肌肉、情绪与社会性发展需求。教师可以根据以下基本步骤与原则,创设各类活动区(角)。
①拟定活动区(角)的种类与大目标。教师可以依据实际的空间条件(如面积大小、格局、形状等)、人数、年龄段、编班方式和经费多寡等客观条件综合考虑活动区(角)的种类,确定种类后拟定各个区(角)的大目标。
②详细列出具体学习目标。设定好各区(角)大目标以后,教师可以根据班上幼儿的整体发展程度与个别差异状况,以月为单位,将各区(角)的具体学习目标由简单到复杂一一列出。在以后的区(角)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删除幼儿已经达到的目标,逐步实现比较复杂的目标。
③寻找适当的材料和玩具。接下来,教师便可根据既定的目标收集、设计适合的材料和玩具。当然,可能会有某一材料和玩具同时适合几个学习目标,或者某一学习目标需要通过不同的材料和玩具来实现。
④着手布置活动区(角)。当各区(角)的目标和内容都准备好后,教师便可以开始考虑,如何通过布置环境营造一个自由的学习与生活空间,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展现其主观、自发的学习意愿,让环境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在布置活动区(角)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清晰性与秩序性。要让每一位幼儿在进入区(角)之后都能清楚地了解并知道:当他想做什么的时候,知道去哪里满足这种需求;他可以在各区(角)内尽情发挥,但同时也明白“我在这里可以做什么”及“我在这里不可以做什么”;轮流等待、相互尊重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要素;分享经验、互通有无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第二,条理性。区(角)中所摆放的材料和玩具应该力求整齐,让幼儿无须处处征求教师的同意才可使用,也无须完全依赖教师的指导才知道如何使用。要尽量做到让幼儿使用时能一目了然,知道什么材料和玩具该什么时候使用,同时无须在一堆物品里面翻来翻去浪费时间,甚至造成混乱场面。而摆放有序、整齐的材料和玩具,也暗示幼儿一次只能拿一种类型的材料和玩具,拿取完毕后要按规定放回原位,然后再拿另一类材料和玩具。这样的过程不但可以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其轮流、分享的社交态度。
第三,数量。各区(角)材料和玩具的数量应与使用人数相搭配,以免造成闲置过多或不够使用的问题。以可供 10 人同时使用的益智区为例,其材料和玩具的数量最好在 20 件左右。
第四,安全性。区(角)中应杜绝任何尖锐、易燃或有毒的物品,以及湿滑的地面。一个区(角)即使内容再丰富,如果因未注意幼儿的安全而导致意外事件频繁发生,也是不合适的。
第五,美观性。幼儿的注意力、持久性比成人差,也比较情绪化。因此,教师需要在学习环境中营造活泼的气氛并制造各种“视觉焦点”,以激发幼儿学习、参与的动机,并强化其专注力。例如,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暖色系(如粉蓝、粉绿、鹅黄等)且明亮度高的墙面和家具色调,以及玩具造型等,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1.2 室内物质环境的创设
1.2.2 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幼儿园活动室的墙面环境创设是指对影响幼儿发展的活动室墙面进行的规划与调整。它既包括静态方面,也包括动态方面;既包括活动室墙面的内容、形式、色彩、材料和高度等影响幼儿发展的静态要素的规划,也包括幼儿的参与和操作等影响幼儿发展的动态要素的考量。
①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应以幼儿为主体。基于此原则,有的幼儿园在规划墙饰时把平面和立体布置结合起来,把墙壁布置划分为高、中、低三个部分。最低部分(1.2 米以下)为幼儿互动区,是属于幼儿的空间,以幼儿作品为主,让幼儿发挥想象,参与创设;中间部分为师幼互动区,教师根据幼儿现有水平和需要搭建大平台,引导幼儿参与;最高部分为教师和家长互动区,是家园联系的桥梁和教学活动展示的平台,以方便家长参与。
②色彩与造型。在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中,色彩应以艳丽的纯色为主,图画色彩宜单纯,接近自然,这样容易使幼儿理解并产生共鸣,便于他们欣赏、借鉴和表现。在为幼儿创造色彩对比和变化的同时,应考虑画面的整体美,使画面既有局部美的变化又有整体协调感。造型应以稚拙、简洁为主,敦实、稚拙的模样可以令幼儿产生更多的关注和怜爱,简洁的美术造型能让注意力不持久的幼儿较快感知到。同时,由于造型概括、简洁,绘画操作过程相对简单易行,更适用于幼儿园布置环境内容多、更换周期快的状况。
③墙饰主体内容。墙饰主体内容可以为幼儿创设熟悉的、符合心理要求的环境。例如,小班的幼儿一入园,看到自己的照片贴在活动室的墙上,便会认为教师早就认识他,从而减少了恐惧感,能很快融入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因此,教师在布置墙面时,可以悬挂一些幼儿的作品,以及幼儿活动和演出的照片等。这些作品为幼儿所熟悉,色彩鲜艳,符合幼儿心理特点,更能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而且,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挂在墙上展出,幼儿更能增加一份成就感和自豪感。
④组织形式。在创设墙面环境时,教师应该组织所有的幼儿积极参与,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良好习惯和动手能力,使幼儿获得成功体验并增强自信心。所以,教师应从主题讨论、材料准备、画面布局、墙面制作和墙面讨论等多方面组织幼儿积极参与。
1.2 室内物质环境的创设
1.2.3活动室其他部分环境创设。布置活动室时,还应对吊饰、标志等精心加以设计和布置。
①吊饰。吊饰主要是以吊、挂等悬空形式设置的各种环境创设物品。吊饰以幼儿制作为主,往往是幼儿参与某种活动的成果,教师将其作为吊饰,可起到配合某种教育活动进行教育,以及展示幼儿作品和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更换方便。吊饰的吊挂位置可以是活动室的天花板、门框、窗框、角落、走廊、楼梯和幼儿园的各种植物上等。例如,一年当中有许多节日,而且有的相距时间较短,其布置花费时间较多,因此用空间布置去配合节日的主题教育省时又方便。
②标志。活动室的标志内容和形式要简洁、明确、形象、有趣,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能被幼儿理解。制作标志的方法应多样化。常见的有房舍标志(如班级活动室、盥洗室等的标志)、导向性标志、提示或警示标志,以及物品、活动场所和设施设备等的标志。
2. 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创设
幼儿园的精神环境虽是一种无形的环境,但对幼儿的发展,特别是对幼儿情绪、社会性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为幼儿提供一个能使他们感到安全、温暖、平等、自由,能鼓励他们探索与创造的精神环境,幼儿才能活泼愉快、积极主动、充满自信地生活和学习,获得最好的发展。
二、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内容
2.1 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1)教师应该关心幼儿、热爱幼儿。幼儿年龄越小,越需要情感上的抚慰和关心。教师一定要从站着要求、命令和指导幼儿,逐步过渡到蹲下来和幼儿平等地交流,更多地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和需要,做幼儿的朋友。教师要以微笑和耐心倾听幼儿的需要、想法、问题和建议,并给予幼儿适时的反馈。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让幼儿收玩具,但叫了半天也没有人愿意收玩具。这位教师灵机一动,蹲下来说:“唉,满地都是玩具,谁来和老师一起收玩具呀?”话一说完,幼儿一个比一个能干,一会儿就收拾整齐了。由此可见,幼儿内心其实愿意接受友善的教育,抵触只会发号施令的教育。
2)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人,也有做人的尊严。教师只有尊重幼儿,才能赢得幼儿的尊重与爱戴,促进幼儿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发展。首先,教师要信任幼儿,相信幼儿有能力完成各种活动,要看到每个幼儿的长处,相信他们经过教育都能获得成长。其次,教师要尊重幼儿的隐私,不应该随便暴露某个幼儿的隐私,不经幼儿许可不能随便打开幼儿的个人用品抽屉,要从细节入手,尊重幼儿的隐私。最后,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学习方式。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尽可能地尊重幼儿的这些差异,并提供最适合于他们的教育。
3)教师应该宽容对待幼儿的错误。幼儿大都活泼好动,常常一不小心就犯错误。面对犯错误的幼儿,有的教师会进行严厉批评,甚至变相体罚。很多教师认为只要这样做,幼儿就能惧怕教师,产生恐惧心理,不再轻易犯错误。其实,幼儿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不会减少错误行为,反而会与教师对立,或者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在幼儿犯错误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幼儿的错误,多多包容幼儿,适时适当地帮助幼儿分析错误的原因,幼儿也就能平静平和地接受教师的帮助。
2.2 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1)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教师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例如,通过开辟“玩具世界”,发动幼儿从家里带来自己心爱的玩具,利用玩具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条件。教师还可以在环境布置上,让幼儿有更多游戏活动的区域,如在教室里安排一些美工区、“娃娃家”区(角)等,让幼儿在自主参与这些区(角)游戏活动时,多与其他幼儿进行交往与合作。在选择材料和进行游戏的同时,幼儿会主动与同伴交往,表达自己的需要。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积极与人交往的态度,发展幼儿的交往技能。
2)为幼儿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与同伴沟通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参加一些互动性的、需要交往技能的集体活动,让他们在交往活动中受益。例如:在某个幼儿生日的时候,邀请小伙伴一起过生日;组织“玩具分享日”,让幼儿自由地交流、分享等。幼儿在这些活动中,有各种机会与其他幼儿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各种交往技能。只有当幼儿具备了这些交往的技能,才可能被其他同伴接纳和认可,同时也才能满足自身与他人交往的需要。幼儿们共同的兴趣、互相理解的语言和平等的地位,使得他们能很自然地放松心情,展现自我,体验到集体游戏的乐趣,进而使同伴关系更融洽。
3)教给幼儿交往的技能与方法。目前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从而养成了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的习惯。为了能使幼儿的行为适应社会需要,教师应积极利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帮助他们学会分享,学会轮流和等待,学会用协商的方式处理矛盾和冲突,让幼儿感受在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面对幼儿的冲突,教师尽量不要去充当“裁决者”,而要和幼儿一起去寻找冲突的原因,引导他们通过协商的方法去解决冲突。
2.3 营造融洽的教师人际环境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最直接面对幼儿、幼儿身处其中的教师人际环境是保教人员之间的关系。保教人员之间的团结、友善、和睦和敬业爱园的精神,体现在每一个细小的行为上,体现在幼儿身边,会给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例如:早晨,保育员会很早来到班上,忙碌地打扫;教师来了,赶紧给保育员帮忙;上课了,保育员又为教师贴教具、撕纸条,她们合作得非常愉快。幼儿看在心里,记在心上,通过自觉和不自觉地模仿、观察、学习和潜移默化,渐渐地学会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帮助别人。
2.4 构建尊重互补的家园人际环境
在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中,家长是重要的参与者与构建者,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和幼儿家长共同营造一种相互尊重和平等合作的人际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家园墙报、家园联系栏和家长会等形式,促进家园双方交流互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各种活动,并虚心听取家长意见,吸收有益可行的建议。教师与家长建立共荣、合作、友好的关系,就为提高幼儿教育的一致性和有效性提供了保障,也为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精神环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