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第一课 关键词与主题 训练二 作者思路与文本结构 “题二”(课件)2023-2024学年中职高二《理解与表达(修订版)》(劳动版)同步教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上篇第一课 关键词与主题 训练二 作者思路与文本结构 “题二”(课件)2023-2024学年中职高二《理解与表达(修订版)》(劳动版)同步教学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第一课
关键词与主题
学习目标
1. 能够在文本中准确提取关键词,在理解其基本含义的基础上,确定其在语境中的确切含义。
2. 能够根据文本思路、结构厘清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
3. 能够以寻找关键词为基本方法,结合相关知识背景,准确理解、提炼文本要点和主旨。
4. 能够将“阅读—思考—理解”的结果转化为规范的文字,进行准确而简洁的表达。
我们刚出生时,只是一个动物意义上的人,只有通过后天不断的学习,才能逐渐成为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而我们所学内容之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语言。
语言是我们思维、交流的工具。语言的最小单位是词,每个词都对应一个或多个事物(比如:水、车、马),或者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因为、而且、假如)。通过对词的学习和掌握,我们逐步认识相互关联的事物,进行连续的思维活动,并通过词与词的组合而产生的句子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
我们来看这个例子:“生活、水、里、鱼、在”是 5 个彼此独立的词。其中“在”是用来表示事物关系的,其他每个词都有一个或多个意思。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单独用其中的一个来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但如果将它们按照公认的规则有序地组合起来,就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了,就是:鱼生活在水里。这个句子不但描述了一种可观察到的普遍现象,还可依据常识推导出“鱼儿离不开水”这个具有规律性的结论。假如我们一定要弄明白鱼为何一定生活在水里,那就得从相关文章中去寻找答案了。
正确阅读并理解文章,是我们学习知识、发展智慧,学会沟通,提升社会参与能力必须具备的基础。
组成文章的最小单位是句子,句子又是由词和词有序组成的。因此,正确理解文章,对各个词所代表的事物及事物间关系的把握最为关键。
本课的重点就是基于我们对词及词与词关系的把握,进而来推导文章的主旨。而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需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则要从主旨出发,选择最恰当的词并进行最合理的组合。
下面,我们来做几个测试题。注意:做题时,别忘了先准确理解题意;思考时,别忘了联系相关常识;答题时,别忘了就答案先给自己一个充分的理由。
1. 下列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 斑马 B. 军马 C. 赛马 D. 驸马
2. 下列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 锡 B. 铜 C. 铁 D. 钢
3. 下列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 证件照 B. 结婚照 C. 艺术照 D. 毕业照
4. 如果笔相对于写字,那么书相对于( )。
A. 娱乐 B. 阅读 C. 学文化 D. 解除疲劳
5. 马之于马厩,正如人之于( )。
A. 学校 B. 农场 C. 房屋 D. 街区
6. 就光谱而言,下列词语中词义接近的两个是( )。
A. 日光 B. 星光 C. 月光 D. 灯光E. 火光 F. 烛光
7. 下面每句话都是一个判断,其中最合理的一个是( )。
A. 只要下雪,地面就都会被雪花覆盖。
B. 凡有钱人,都不会在意丢掉点小钱。
C. 有的人活着,却死了;有的人死了,却活着。
D. 善意的谎言,不是谎言。
8. 就下列谜面,各猜一四字成语。
①冲奶粉 ②骡子 ③七除以二 ④最新记录
9. 一个人向北走,最远能走到哪里?
10. 下列是林凡所做的一首小诗,请为其拟写一个题目。
是谁
敲响了夜
也敲碎了我的梦
啊——
一定是上天
在洗涤人间的污浊
这个测试的目的是想告诉我们,审题就是理解,答题就是表达。如果我们不能准确理解题目,也就是理解命题人的真实用意,思考就会出现偏差;而如果不能明确自己思考的结果并准确地表达出来,答案就容易出错。
同理,我们在读他人的文章或听他人说话时,最重要的是要获得他人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而我们自己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也是希望他人能懂得自己的真实意思。
知识与方法
关键词是指能体现一句话、一段文字、一篇文章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或者对阐述事理、表情达意起重要作用的词或短语。关键词属于关键信息,关键信息除关键词外,还包括关键句、关键细节。就关键词而言,它可能是一个或几个名词、动词、形容词,也可能是一个或几个表示上下文逻辑关系的关联词。
对关键词的准确把握,是理解他人信息含义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我们就可以走进他人用文字构建的信息王国,准确找到隐藏在这个王国某个隐秘之处的思想宝藏,也就是作者自己想要表达的、原汁原味的、真实的思想感情。
把握关键词,首先要建立在对文本整体内容的大体领悟上,对文本的第一次整体阅读所产生的心理感触尤为重要。如果没有这样的“感触”,我们可能就不会去读第二遍,也就难以确定哪些是关键词,关键词和整体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也就难以从关键词出发,对文本进行深度理解,进而精确领悟、提炼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了。
把握关键词,还要懂得词的基本知识,最重要的是要理解词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把握词的感彩。同时要知道,词一旦进入一个具体语境,其含义及感彩就被固定下来,有的词还会被语境赋予平常所没有的特别含义——语境义。
把握关键词,还需要我们具有相应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因为所有文本都是建立在作者对所具有的知识的应用和对生活的基础理解之上的,我们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就可能望文生义,也就难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准确含义了。
如果文本中有两个或者更多的关键词,就需要在弄懂每个词的基础上,厘清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将这些关键词连接起来进行整体把握,这样我们距离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就不远了。
我们来看这个例子:
春节期间,交警在高速公路电子屏上打出了一条横幅:汽车跑得快,阎王最喜爱。
短短 10 个字,在硕大的电子屏上太醒目了,想不看都不行。相信高速公路上的司机或乘客都会在第一时间有所感触。那么,这条横幅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根据语境,我们从中提取两个关键词:“快”“阎王”。用最笨的办法——查阅词典。“快”有 7 个义项:速度高(与“慢”相对),锋利(与“钝”相对),直截了当,爽快、痛快,高兴、舒服,灵敏,将、就要;“阎王”有 2 个义项:阎罗——掌管地狱的神,比喻凶恶残暴的人。根据语境,我们确定这两个关键词的基本意思分别是:速度高(与“慢”相对);掌管地狱的神。
现在的问题是,高速公路上,汽车的速度本来就快,为何交警还要作“汽车跑得快,阎王最喜爱”这样的警示呢?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来进行理解了——高速公路对汽车有每小时 80 公里、100 公里、120 公里等限速规定,这里的“快”显然是指超速——这就是“快”的语境义。超速最容易导致车毁人亡的恶性事故,阎王当然最喜爱了——这就是将两个关键词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把握。
到这里,我们是否就真的理解了交警的良苦用心了呢?未必!因为高速公路上可能导致“阎王最喜爱”的行为还有许多,如车速过慢、违法停车、倒车、占用应急车道、疲劳驾驶、酒后驾驶等。横幅中,交警用最常见的超速来代表所有的交通违法行为,以此告诫所司机:遵守交规,珍爱生命——这才是横幅的主旨所在。
由此可见,对关键词,包括关键句、关键细节等关键信息的准确把握,是我们准确理解文本真实含义,或者说准确理解作者表达意图的基础。这个基础越扎实,对他人文本的理解就越准确、越有效。因此,只有在整体阅读全文的基础上,从以关键词为起点的关键信息入手,我们才能在文本中通过文本结构寻踪觅迹、追根溯源,准确理清作者的表达思路,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而不是自己所谓见仁见智的理解。
示例
下面是近代思想家梁启超(1873—1929)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所作演讲《敬业与乐业》中的一段话。
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初读整个语段,我们可以得到第一印象,那就是“劳作”,尤其是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而在这个只有 84 个字、5个句子的语段中,“劳作”一词前后出现了 5 次。可见,这“第一印象”的产生是得到原文的支持的。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劳作”这个关键词。当然,我们将其确定为关键词,并不是因为其出现的次数多,而是 5 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都和这个词有关。尽管许多时候,关键词只出现一次,比如该语段中的“圆满”“第一等人”,只要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不管它出现多少次、出现在什么位置、以什么方式出现,都是关键信息。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劳作”有两个义项,一是做名词,指旧时小学所开设的以手工和其他体力劳动为主的一门课程;二是做动词,主要指体力劳动,也就是干活。根据语境,这里的“劳作”显然指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干活。将这个意思代入语段前两句,应该没有问题。但代入后三句,会有些语感上的不舒服。结合语段文意和该演讲听众是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表达背景,这后三句话中的两个“劳作”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相对稳定的工作”“职业”这样的语境义。我们将其代入语段,可以发现整体文意是支持的。
“圆满”是该语段中又一个关键词,它的常用义项有 2 个:没有欠缺、遗漏,使人满意。但联系上下文,第一个义项更多地表达了工作质量、数量上的刚性目标,第二个义项则容易让人感觉做好工作只是为了让他人满意,而从语段整体考虑,作者更多地是想表达一个人对“劳作”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据此,我们将“圆满”理解为完美或者极致,才更加符合作者的本意,这从该文本的标题“敬业与乐业”也可以得到验证。
梁启超那个时代,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阶级里,有着高低贵贱之分,所以语段中才有“天地间第一等人”这个说法。但语境中的“第一等人”显然不是指当时客观存在的所谓“上等人”,而是指那些能够将“劳作”做到“圆满”的人——他们中有工人、农民、店员、车夫等——他们身份虽然卑微,但品格却很“高贵”。与此相对的就是“不劳作”。从“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这一关键句看,“不劳作”者才是作者心目中真正的“下等人”。因此,语段中“第一等人”的实际含义是指那些将工作做到完美、做到极致的人——这是语境赋予该关键词的特别意义。
该语段,作者表达的基本思路是:必须劳作——这是人生应有的基本前提;不劳作便是罪恶——这是人生应有的基本态度;合理择业,追求完美——这是人生应有的基本职业境界。
将其中“劳作”“圆满”“第一等人”等关键词联系起来看,梁启超想表达的主题显然是:赞誉爱岗敬业,鄙视好逸恶劳。
训练二 作者思路与文本结构
题二
汉字的起源,因仓颉(jié)造字的传说而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随着考古的大量发现,这层面纱被逐渐揭开。
大约在距今 6 000 年的半坡遗址等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外壁,已经出现刻画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划,并有一定规律性,具备简单文字的特征,可能是我国文字的萌芽。
在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晚期和良渚文化遗址的陶器上,发现有更整齐规则的图形刻画,是早期的图形文字。
20 世纪 80 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距今约 4 000 多年,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初期)遗址发掘出的陶器上,发现了更完备的文字。这是被学者们确认的迄今为止我国有确切时代的最早的文字。
商周时期,通用的文字是甲骨文。这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流行的青铜铭文(金文)虽有字数的增加,但形体并无大的变化。
春秋以后,由于诸侯割据,“文字异形”。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始皇帝令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wú)敬等整理文字,以原秦国字为基础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稍后,程邈又依当时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出更简便的字体——隶书,并作为日用文字在全国广为流传。
曹魏时,钟繇(yáo)创立真书(楷书)。至此汉字的演化已臻完善。不仅如此,自东汉末年起,汉字的书写已成一种专门的艺术,即书法。
——选自徐汉平《汉字的由来》
题二
1. 围绕表达主旨,依据文章内容,用文中原文填写下表。
2. 用线条等符号或表格,将下列词语的关系表示出来。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书法
3. 为什么作者说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刻画符号,只“可能”是我国文字的萌芽?
4. 该文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主旨的?在语序安排上有怎样显著的特点?
5. 结合上文阅读下列语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古汉字资料。在已被发掘出的总共 10 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 4 000 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有 2 500 多字。从殷商(商朝在盘庚时迁都到殷地——今河南安阳,故称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记载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如今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A. 该段文字完全可以放在“商周时期,通用的文字是甲骨文”之后,因为其后世的文字形态均由此演变而来
B. 从广义“书法”角度看,甲骨文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C. 甲骨文上承原始刻画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史上的关键形态
D. 秦朝的法定文字——小篆,就是在甲骨文基础上,经过李斯等人的加工、整理而成的(共57张PPT)
理解与表达
第一课
关键词与主题
训练一
整体感知与关键信息
训练二
作者思路与文本结构
学习目标
1. 能够在文本中准确提取关键词,在理解其基本含义的基础上,确定其在语境中的确切含义。
2. 能够根据文本思路、结构厘清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
3. 能够以寻找关键词为基本方法,结合相关知识背景,准确理解、提炼文本要点和主旨。
4. 能够将“阅读—思考—理解”的结果转化为规范的文字,进行准确而简洁的表达。
我们刚出生时,只是一个动物意义上的人,只有通过后天不断的学习,才能逐渐成为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而我们所学内容之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语言。
语言是我们思维、交流的工具。语言的最小单位是词,每个词都对应一个或多个事物(比如:水、车、马),或者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因为、而且、假如)。通过对词的学习和掌握,我们逐步认识相互关联的事物,进行连续的思维活动,并通过词与词的组合而产生的句子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
我们来看这个例子:“生活、水、里、鱼、在”是 5 个彼此独立的词。其中“在”是用来表示事物关系的,其他每个词都有一个或多个意思。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单独用其中的一个来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但如果将它们按照公认的规则有序地组合起来,就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了,就是:鱼生活在水里。这个句子不但描述了一种可观察到的普遍现象,还可依据常识推导出“鱼儿离不开水”这个具有规律性的结论。假如我们一定要弄明白鱼为何一定生活在水里,那就得从相关文章中去寻找答案了。
正确阅读并理解文章,是我们学习知识、发展智慧,学会沟通,提升社会参与能力必须具备的基础。
组成文章的最小单位是句子,句子又是由词和词有序组成的。因此,正确理解文章,对各个词所代表的事物及事物间关系的把握最为关键。
本课的重点就是基于我们对词及词与词关系的把握,进而来推导文章的主旨。而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需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则要从主旨出发,选择最恰当的词并进行最合理的组合。
下面,我们来做几个测试题。注意:做题时,别忘了先准确理解题意;思考时,别忘了联系相关常识;答题时,别忘了就答案先给自己一个充分的理由。
1. 下列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 斑马 B. 军马 C. 赛马 D. 驸马
2. 下列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 锡 B. 铜 C. 铁 D. 钢
3. 下列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 证件照 B. 结婚照 C. 艺术照 D. 毕业照
4. 如果笔相对于写字,那么书相对于( )。
A. 娱乐 B. 阅读 C. 学文化 D. 解除疲劳
5. 马之于马厩,正如人之于( )。
A. 学校 B. 农场 C. 房屋 D. 街区
6. 就光谱而言,下列词语中词义接近的两个是( )。
A. 日光 B. 星光 C. 月光 D. 灯光E. 火光 F. 烛光
7. 下面每句话都是一个判断,其中最合理的一个是( )。
A. 只要下雪,地面就都会被雪花覆盖。
B. 凡有钱人,都不会在意丢掉点小钱。
C. 有的人活着,却死了;有的人死了,却活着。
D. 善意的谎言,不是谎言。
8. 就下列谜面,各猜一四字成语。
①冲奶粉 ②骡子 ③七除以二 ④最新记录
9. 一个人向北走,最远能走到哪里?
10. 下列是林凡所做的一首小诗,请为其拟写一个题目。
是谁
敲响了夜
也敲碎了我的梦
啊——
一定是上天
在洗涤人间的污浊
这个测试的目的是想告诉我们,审题就是理解,答题就是表达。如果我们不能准确理解题目,也就是理解命题人的真实用意,思考就会出现偏差;而如果不能明确自己思考的结果并准确地表达出来,答案就容易出错。
同理,我们在读他人的文章或听他人说话时,最重要的是要获得他人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而我们自己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也是希望他人能懂得自己的真实意思。
知识与方法
关键词是指能体现一句话、一段文字、一篇文章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或者对阐述事理、表情达意起重要作用的词或短语。关键词属于关键信息,关键信息除关键词外,还包括关键句、关键细节。就关键词而言,它可能是一个或几个名词、动词、形容词,也可能是一个或几个表示上下文逻辑关系的关联词。
对关键词的准确把握,是理解他人信息含义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我们就可以走进他人用文字构建的信息王国,准确找到隐藏在这个王国某个隐秘之处的思想宝藏,也就是作者自己想要表达的、原汁原味的、真实的思想感情。
把握关键词,首先要建立在对文本整体内容的大体领悟上,对文本的第一次整体阅读所产生的心理感触尤为重要。如果没有这样的“感触”,我们可能就不会去读第二遍,也就难以确定哪些是关键词,关键词和整体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也就难以从关键词出发,对文本进行深度理解,进而精确领悟、提炼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了。
把握关键词,还要懂得词的基本知识,最重要的是要理解词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把握词的感彩。同时要知道,词一旦进入一个具体语境,其含义及感彩就被固定下来,有的词还会被语境赋予平常所没有的特别含义——语境义。
把握关键词,还需要我们具有相应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因为所有文本都是建立在作者对所具有的知识的应用和对生活的基础理解之上的,我们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就可能望文生义,也就难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准确含义了。
如果文本中有两个或者更多的关键词,就需要在弄懂每个词的基础上,厘清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将这些关键词连接起来进行整体把握,这样我们距离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就不远了。
我们来看这个例子:
春节期间,交警在高速公路电子屏上打出了一条横幅:汽车跑得快,阎王最喜爱。
短短 10 个字,在硕大的电子屏上太醒目了,想不看都不行。相信高速公路上的司机或乘客都会在第一时间有所感触。那么,这条横幅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根据语境,我们从中提取两个关键词:“快”“阎王”。用最笨的办法——查阅词典。“快”有 7 个义项:速度高(与“慢”相对),锋利(与“钝”相对),直截了当,爽快、痛快,高兴、舒服,灵敏,将、就要;“阎王”有 2 个义项:阎罗——掌管地狱的神,比喻凶恶残暴的人。根据语境,我们确定这两个关键词的基本意思分别是:速度高(与“慢”相对);掌管地狱的神。
现在的问题是,高速公路上,汽车的速度本来就快,为何交警还要作“汽车跑得快,阎王最喜爱”这样的警示呢?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来进行理解了——高速公路对汽车有每小时 80 公里、100 公里、120 公里等限速规定,这里的“快”显然是指超速——这就是“快”的语境义。超速最容易导致车毁人亡的恶性事故,阎王当然最喜爱了——这就是将两个关键词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把握。
到这里,我们是否就真的理解了交警的良苦用心了呢?未必!因为高速公路上可能导致“阎王最喜爱”的行为还有许多,如车速过慢、违法停车、倒车、占用应急车道、疲劳驾驶、酒后驾驶等。横幅中,交警用最常见的超速来代表所有的交通违法行为,以此告诫所司机:遵守交规,珍爱生命——这才是横幅的主旨所在。
由此可见,对关键词,包括关键句、关键细节等关键信息的准确把握,是我们准确理解文本真实含义,或者说准确理解作者表达意图的基础。这个基础越扎实,对他人文本的理解就越准确、越有效。因此,只有在整体阅读全文的基础上,从以关键词为起点的关键信息入手,我们才能在文本中通过文本结构寻踪觅迹、追根溯源,准确理清作者的表达思路,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而不是自己所谓见仁见智的理解。
示例
下面是近代思想家梁启超(1873—1929)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所作演讲《敬业与乐业》中的一段话。
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初读整个语段,我们可以得到第一印象,那就是“劳作”,尤其是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而在这个只有 84 个字、5个句子的语段中,“劳作”一词前后出现了 5 次。可见,这“第一印象”的产生是得到原文的支持的。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劳作”这个关键词。当然,我们将其确定为关键词,并不是因为其出现的次数多,而是 5 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都和这个词有关。尽管许多时候,关键词只出现一次,比如该语段中的“圆满”“第一等人”,只要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不管它出现多少次、出现在什么位置、以什么方式出现,都是关键信息。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劳作”有两个义项,一是做名词,指旧时小学所开设的以手工和其他体力劳动为主的一门课程;二是做动词,主要指体力劳动,也就是干活。根据语境,这里的“劳作”显然指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干活。将这个意思代入语段前两句,应该没有问题。但代入后三句,会有些语感上的不舒服。结合语段文意和该演讲听众是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表达背景,这后三句话中的两个“劳作”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相对稳定的工作”“职业”这样的语境义。我们将其代入语段,可以发现整体文意是支持的。
“圆满”是该语段中又一个关键词,它的常用义项有 2 个:没有欠缺、遗漏,使人满意。但联系上下文,第一个义项更多地表达了工作质量、数量上的刚性目标,第二个义项则容易让人感觉做好工作只是为了让他人满意,而从语段整体考虑,作者更多地是想表达一个人对“劳作”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据此,我们将“圆满”理解为完美或者极致,才更加符合作者的本意,这从该文本的标题“敬业与乐业”也可以得到验证。
梁启超那个时代,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阶级里,有着高低贵贱之分,所以语段中才有“天地间第一等人”这个说法。但语境中的“第一等人”显然不是指当时客观存在的所谓“上等人”,而是指那些能够将“劳作”做到“圆满”的人——他们中有工人、农民、店员、车夫等——他们身份虽然卑微,但品格却很“高贵”。与此相对的就是“不劳作”。从“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这一关键句看,“不劳作”者才是作者心目中真正的“下等人”。因此,语段中“第一等人”的实际含义是指那些将工作做到完美、做到极致的人——这是语境赋予该关键词的特别意义。
该语段,作者表达的基本思路是:必须劳作——这是人生应有的基本前提;不劳作便是罪恶——这是人生应有的基本态度;合理择业,追求完美——这是人生应有的基本职业境界。
将其中“劳作”“圆满”“第一等人”等关键词联系起来看,梁启超想表达的主题显然是:赞誉爱岗敬业,鄙视好逸恶劳。
训练二 作者思路与文本结构
题三
“庞 氏 骗 局” 源 自 一 个 名 叫 查尔 斯· 庞 兹(Charles Ponzi,1882—1949)的意大利人。1903 年,他移民到美国,干过各种工作,包括油漆工,一心想发大财。他曾因伪造罪在加拿大坐过牢,在美国亚特兰大因走私人口而蹲过监狱。经过美国式发财梦十几年的熏陶,庞兹发现了能快速赚钱的 方 法——金 融。 于 是, 从 1919 年起,庞兹隐瞒了自己的历史来到了波士顿,设计了一个投资计划,向美国大众兜售。
这个投资计划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投资一种东西,然后获得高额回报。但是,庞兹故意把这个计划弄得非常复杂,让普通人根本搞不清楚。1919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世界经济体系一片混乱,庞兹利用了这种混乱。他宣称,购买欧洲的某种邮政票据,再卖给美国,便可以赚钱。国家之间由于政策、汇率等因素,很多经济行为普通人一般确实不容易搞清楚。
其实,只要懂一点金融知识的人都会指出,这种方式根本不可能赚钱。然而,庞兹一方面在金融方面故弄玄虚,另一方面则设置了巨大的诱饵——所有的投资,在 90 天之内都可以获得 40% 的回报。而且他还给人们“眼见为实”的证据:最初的一批“投资者”的确在规定时间内拿到了庞兹所承诺的回报。于是,后面的“投资者”大量跟进。
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差不多有 4 万名波士顿市民,变成庞兹赚钱计划的投资者,而且大部分是怀抱发财梦想的穷人,庞兹共收到约1 500 万美元的小额投资,平均每人“投资”几百美元。当时的庞兹被一些愚昧的美国人称为与哥伦布、马可尼(无线电发明者之一)齐名的最伟大的三个意大利人之一,因为他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钱”。
庞兹住上了有 20 个房间的别墅,买了 100 多套昂贵的西装,并配上专门的皮鞋,拥有数十根镶金的拐杖,还给他的妻子购买了无数昂贵的首饰,连他的烟斗都镶嵌着钻石。当某个金融专家揭露庞兹的投资骗术时,庞兹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反驳金融专家,说金融专家什么都不懂。
1920 年 8 月,庞兹破产了。他所收到的钱,按照他的许诺,可以购买几亿张欧洲邮政票据,事实上,他只买过两张。此后,“庞兹骗局”成为一个专门名词,意思是指用后来的“投资者”的钱,给前面的“投资者”以回报。
庞兹被美国法院判处 5 年刑期。出狱后,他又干了几件类似的勾当,因而蹲了更长时间的监狱。1934 年,他被遣返意大利,他又想办法去骗墨索里尼(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二战元凶之一),也没能得逞。1949 年,庞兹在巴西的一个慈善堂去世。死去时,这个“庞氏骗局”的发明者身无分文。
——百度词条“庞氏骗局”(“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题三
1. 根据文意,用短语简要勾画出“庞氏骗局”的套路。
2. 庞兹从暴富到破产,前后只有一年多时间,从其精心设计的骗局看,导致其破产最直接的原因是( )。
A. 未将投资者的钱真正投资于欧洲邮政票据
B. 挪用投资者的钱,用于自己的奢靡享乐
C. 被金融专家识破并揭露,美国民众从追捧转为抵制
D. 后续投资者的钱,不足以回报前期投资者,资金链断裂
3. 用下列中国谚语形容庞兹的一生,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多行不义必自毙
B. 浪子回头金不换
C.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D.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4. 根据文意,结合下面的材料,给文中庞兹的照片拟定一个主题词。(不超过 10 个字)
自庞兹以后,各种各样的“庞氏骗局”在世界各地层出不穷。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改头换面的“庞氏骗局”也进入中国。20 世纪80 年代,我国南方地区曾经出现一种“老鼠会”,就是“庞氏骗局”的翻版。而令人熟知的“庞氏骗局”改进版,就是各种各样的传销。一些非法集资案,大多也都是“庞氏骗局”的再现。
学以致用
2019 年 1 月 18 日,华为公司在心声社区发布创始人任正非签发的电子邮件。内容显示,任正非欲对华为的人力资源战略重心进行调整。下面是这份邮件的节选。认真阅读,完成后面的任务。
什么是“资源”?就是优秀的员工,以及合理的作战队形。
微软总裁萨提亚对员工提的三个问题很科学,值得我们学习。“我如何利用公司已有成果提升个人或团队的工作效率?你自己做了什么?你帮助别人或团队做了什么?”我认为可以作为考评改进的参考标准。
1. 关于招聘调配
第一,现在招聘管理最重要的是提高面试水平,要向西方公司学习。每个应聘者可以先用半个小时讲讲自己的学术报告,而且要经过五轮面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点,我们不能简单拿个标准筛子去评价。面试后当场决定结果,包括薪酬,他不接受,还可以协商,听应聘者的申辩。
第二,随着业务规模增长,适当的人力增长是允许的,也不要过于僵化。比如,对于优秀留学生,可以拿出特招指标来专门审批;对于优秀外包员工,今年可以适当给予指标,录用一部分(3 000 名);对于高端人才招聘,不受指标限制。我与北俄罗斯科学院院长会面时,他带来了一位很厉害的激光科学家,两个月以后,美国航天航空局不仅把她挖走了,而且办完了所有手续,这就是美国对人才的获取政策。目前华为公司的人才获取政策还比较落后,我们要积极改进。
2. 关于人员流动
第一,人员合理流动是必需的。我们要允许自由流动,人流动起来,才能发挥他的个人特性和特长,也容易让人保持激活状态。在流动过程中,可以找到他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的岗位,可能就会在那里留下来努力奋斗。
第二,我们也要坚持实事求是,有些地区不要过分强调流动,可以原地提升职级和待遇。比如西藏的“将军”是不适合上“航母”的,他的职业通道就在那个地方,不适合横向比对。所以,为什么不在西藏实行高职级制度呢?当然,他也可以转到德国学习一两年,不参加考核,能力提升后回来,这样几个人就能守住一个西藏。西藏地方很大、站点很少,减少了总编制,总成本还降低了。
3. 关于职级管理
第一,我们对个人职级的管理还是要严格严肃。我们应该对历史的功臣给予肯定,不要轻易抹杀他们的贡献与努力。但是员工也不能以功臣自居,然后“藏”在某个职级当“南郭先生”,为什么不可以回家去看书呢?学好了再回来应聘,二进宫嘛。我们要不断去测评优秀员工的绩效以及持续贡献的能力,快速使用他。
第二,员工的薪酬回报并不完全与他担任岗位的职级对应。比如 13 级的员工干得好,他当年工资加奖金的总回报可能拿到 21 级的水平。若他不光年度绩效结果好,还学习提升快,持续的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那么他可能就会有承担更重要责任的机会,走“将军”之路;这样他的工资高了,奖金可以少一些。若他暂不具备进一步担当重任的能力,那么他也已经获得了原岗位上的优厚奖金了。
4. 关于领袖
第一,明确“先有鸡,后有蛋”这个政策。每个新业务要立项,首先要找到合适的业务领袖,一把手是最重要的。因为领袖是天然产生的,不容易找得到。对于一把手,关键看带领业务成功的潜力,资历、年龄不是最重要的选拔因素。
第二,在收购外部技术公司时,公司已明确要求:千万不能辞退创始人。将来把这二三十个人组合起来,加入柏拉图研究院,这些人虽然技术不一定很精,但是创新思维很厉害,能抓住时代的脉搏,与他们“喝咖啡”,就会产生思想冲撞。
我们要对未来经济形势有正确判断,掌握命脉,不要带有盲目性。所有工作都要对准“多产粮食”和“增加土地肥力”。
我们可要养活 18 万员工,每年的工资、薪酬、股票分红超过 300 亿美金。如果没有产生这么多粮食,如何拿钱来分?
学以致用
任务 1:以“华为人力资源战略重心调整”为主题,从文本中提取、概括相关信息填入下表,每条不超过 15 个字。
任务 2:在个人完成上表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小组成果,向全班发布,接受他组同学的质疑和评价;同时,就他组成果进行质疑和评价;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达成共识。
任务 3:根据文本,同时可借助智能手机的搜索功能,上网查阅华为及其创始人任正非的相关信息,为文中的配图拟写一个主题词,向全班发布。在老师主持下,投票选出最佳主题词 3~5 个;再修改,形成能获取三分之二以上同学认可的最终作品。这个过程中,主题词原创者可以阐述自己的构思理由,反驳或赞成、补充同学的修改意见。
自我测试
和金刚石一样,石墨是碳元素的一种存在形式。不同的是,由于原子结构不同,金刚石是地球上最坚硬的东西,石墨则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常做成石墨棒和铅笔芯。
石墨烯就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的,只由一层碳原子在平面上构成。可以说,石墨烯的特点之一就是薄,堪称目前世界上最薄的材料,只有一个原子那么厚,约0.3 纳米,是一张 A4 纸厚度的十万分之一,头发丝的五十万分之一。同时,它又能导电,电子在石墨烯中的运动速度达 1 000 千米 / 秒,是光速的 1/300。目前世界上最薄最轻最强的全新材料石墨烯,硬度比最强的钢铁还要强 100 倍。
石墨烯的出现,有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惊喜。手机充电可以“秒充”,手机屏幕可以轻易弯曲甚至折叠,汽车轮胎可以避免摩擦起电发生爆燃……从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到节能环保,利用石墨烯的特性,很多领域很可能发生巨大的变化。
——选自余建斌、李晓辉、吴杰《石墨烯,有惊喜》
1. 根据文意,用线条等符号,将下列词语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金刚石 石墨 碳元素 石墨棒 铅笔芯 石墨烯 石墨材料
2.“利用石墨烯的特性,很多领域很可能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很可能”能否用“一定能”替代?为什么?
3. 根据文意,给语段中的配图拟一个主题。(不超过 10 个字)(共40张PPT)
第一课
关键词与主题
学习目标
1. 能够在文本中准确提取关键词,在理解其基本含义的基础上,确定其在语境中的确切含义。
2. 能够根据文本思路、结构厘清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
3. 能够以寻找关键词为基本方法,结合相关知识背景,准确理解、提炼文本要点和主旨。
4. 能够将“阅读—思考—理解”的结果转化为规范的文字,进行准确而简洁的表达。
我们刚出生时,只是一个动物意义上的人,只有通过后天不断的学习,才能逐渐成为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而我们所学内容之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语言。
语言是我们思维、交流的工具。语言的最小单位是词,每个词都对应一个或多个事物(比如:水、车、马),或者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因为、而且、假如)。通过对词的学习和掌握,我们逐步认识相互关联的事物,进行连续的思维活动,并通过词与词的组合而产生的句子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
我们来看这个例子:“生活、水、里、鱼、在”是 5 个彼此独立的词。其中“在”是用来表示事物关系的,其他每个词都有一个或多个意思。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单独用其中的一个来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但如果将它们按照公认的规则有序地组合起来,就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了,就是:鱼生活在水里。这个句子不但描述了一种可观察到的普遍现象,还可依据常识推导出“鱼儿离不开水”这个具有规律性的结论。假如我们一定要弄明白鱼为何一定生活在水里,那就得从相关文章中去寻找答案了。
正确阅读并理解文章,是我们学习知识、发展智慧,学会沟通,提升社会参与能力必须具备的基础。
组成文章的最小单位是句子,句子又是由词和词有序组成的。因此,正确理解文章,对各个词所代表的事物及事物间关系的把握最为关键。
本课的重点就是基于我们对词及词与词关系的把握,进而来推导文章的主旨。而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需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则要从主旨出发,选择最恰当的词并进行最合理的组合。
下面,我们来做几个测试题。注意:做题时,别忘了先准确理解题意;思考时,别忘了联系相关常识;答题时,别忘了就答案先给自己一个充分的理由。
1. 下列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 斑马 B. 军马 C. 赛马 D. 驸马
2. 下列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 锡 B. 铜 C. 铁 D. 钢
3. 下列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 证件照 B. 结婚照 C. 艺术照 D. 毕业照
4. 如果笔相对于写字,那么书相对于( )。
A. 娱乐 B. 阅读 C. 学文化 D. 解除疲劳
5. 马之于马厩,正如人之于( )。
A. 学校 B. 农场 C. 房屋 D. 街区
6. 就光谱而言,下列词语中词义接近的两个是( )。
A. 日光 B. 星光 C. 月光 D. 灯光E. 火光 F. 烛光
7. 下面每句话都是一个判断,其中最合理的一个是( )。
A. 只要下雪,地面就都会被雪花覆盖。
B. 凡有钱人,都不会在意丢掉点小钱。
C. 有的人活着,却死了;有的人死了,却活着。
D. 善意的谎言,不是谎言。
8. 就下列谜面,各猜一四字成语。
①冲奶粉 ②骡子 ③七除以二 ④最新记录
9. 一个人向北走,最远能走到哪里?
10. 下列是林凡所做的一首小诗,请为其拟写一个题目。
是谁
敲响了夜
也敲碎了我的梦
啊——
一定是上天
在洗涤人间的污浊
这个测试的目的是想告诉我们,审题就是理解,答题就是表达。如果我们不能准确理解题目,也就是理解命题人的真实用意,思考就会出现偏差;而如果不能明确自己思考的结果并准确地表达出来,答案就容易出错。
同理,我们在读他人的文章或听他人说话时,最重要的是要获得他人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而我们自己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也是希望他人能懂得自己的真实意思。
知识与方法
关键词是指能体现一句话、一段文字、一篇文章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或者对阐述事理、表情达意起重要作用的词或短语。关键词属于关键信息,关键信息除关键词外,还包括关键句、关键细节。就关键词而言,它可能是一个或几个名词、动词、形容词,也可能是一个或几个表示上下文逻辑关系的关联词。
对关键词的准确把握,是理解他人信息含义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我们就可以走进他人用文字构建的信息王国,准确找到隐藏在这个王国某个隐秘之处的思想宝藏,也就是作者自己想要表达的、原汁原味的、真实的思想感情。
把握关键词,首先要建立在对文本整体内容的大体领悟上,对文本的第一次整体阅读所产生的心理感触尤为重要。如果没有这样的“感触”,我们可能就不会去读第二遍,也就难以确定哪些是关键词,关键词和整体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也就难以从关键词出发,对文本进行深度理解,进而精确领悟、提炼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了。
把握关键词,还要懂得词的基本知识,最重要的是要理解词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把握词的感彩。同时要知道,词一旦进入一个具体语境,其含义及感彩就被固定下来,有的词还会被语境赋予平常所没有的特别含义——语境义。
把握关键词,还需要我们具有相应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因为所有文本都是建立在作者对所具有的知识的应用和对生活的基础理解之上的,我们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就可能望文生义,也就难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准确含义了。
如果文本中有两个或者更多的关键词,就需要在弄懂每个词的基础上,厘清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将这些关键词连接起来进行整体把握,这样我们距离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就不远了。
我们来看这个例子:
春节期间,交警在高速公路电子屏上打出了一条横幅:汽车跑得快,阎王最喜爱。
短短 10 个字,在硕大的电子屏上太醒目了,想不看都不行。相信高速公路上的司机或乘客都会在第一时间有所感触。那么,这条横幅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根据语境,我们从中提取两个关键词:“快”“阎王”。用最笨的办法——查阅词典。“快”有 7 个义项:速度高(与“慢”相对),锋利(与“钝”相对),直截了当,爽快、痛快,高兴、舒服,灵敏,将、就要;“阎王”有 2 个义项:阎罗——掌管地狱的神,比喻凶恶残暴的人。根据语境,我们确定这两个关键词的基本意思分别是:速度高(与“慢”相对);掌管地狱的神。
现在的问题是,高速公路上,汽车的速度本来就快,为何交警还要作“汽车跑得快,阎王最喜爱”这样的警示呢?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来进行理解了——高速公路对汽车有每小时 80 公里、100 公里、120 公里等限速规定,这里的“快”显然是指超速——这就是“快”的语境义。超速最容易导致车毁人亡的恶性事故,阎王当然最喜爱了——这就是将两个关键词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把握。
到这里,我们是否就真的理解了交警的良苦用心了呢?未必!因为高速公路上可能导致“阎王最喜爱”的行为还有许多,如车速过慢、违法停车、倒车、占用应急车道、疲劳驾驶、酒后驾驶等。横幅中,交警用最常见的超速来代表所有的交通违法行为,以此告诫所司机:遵守交规,珍爱生命——这才是横幅的主旨所在。
由此可见,对关键词,包括关键句、关键细节等关键信息的准确把握,是我们准确理解文本真实含义,或者说准确理解作者表达意图的基础。这个基础越扎实,对他人文本的理解就越准确、越有效。因此,只有在整体阅读全文的基础上,从以关键词为起点的关键信息入手,我们才能在文本中通过文本结构寻踪觅迹、追根溯源,准确理清作者的表达思路,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而不是自己所谓见仁见智的理解。
示例
下面是近代思想家梁启超(1873—1929)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所作演讲《敬业与乐业》中的一段话。
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初读整个语段,我们可以得到第一印象,那就是“劳作”,尤其是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而在这个只有 84 个字、5个句子的语段中,“劳作”一词前后出现了 5 次。可见,这“第一印象”的产生是得到原文的支持的。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劳作”这个关键词。当然,我们将其确定为关键词,并不是因为其出现的次数多,而是 5 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都和这个词有关。尽管许多时候,关键词只出现一次,比如该语段中的“圆满”“第一等人”,只要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不管它出现多少次、出现在什么位置、以什么方式出现,都是关键信息。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劳作”有两个义项,一是做名词,指旧时小学所开设的以手工和其他体力劳动为主的一门课程;二是做动词,主要指体力劳动,也就是干活。根据语境,这里的“劳作”显然指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干活。将这个意思代入语段前两句,应该没有问题。但代入后三句,会有些语感上的不舒服。结合语段文意和该演讲听众是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表达背景,这后三句话中的两个“劳作”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相对稳定的工作”“职业”这样的语境义。我们将其代入语段,可以发现整体文意是支持的。
“圆满”是该语段中又一个关键词,它的常用义项有 2 个:没有欠缺、遗漏,使人满意。但联系上下文,第一个义项更多地表达了工作质量、数量上的刚性目标,第二个义项则容易让人感觉做好工作只是为了让他人满意,而从语段整体考虑,作者更多地是想表达一个人对“劳作”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据此,我们将“圆满”理解为完美或者极致,才更加符合作者的本意,这从该文本的标题“敬业与乐业”也可以得到验证。
梁启超那个时代,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阶级里,有着高低贵贱之分,所以语段中才有“天地间第一等人”这个说法。但语境中的“第一等人”显然不是指当时客观存在的所谓“上等人”,而是指那些能够将“劳作”做到“圆满”的人——他们中有工人、农民、店员、车夫等——他们身份虽然卑微,但品格却很“高贵”。与此相对的就是“不劳作”。从“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这一关键句看,“不劳作”者才是作者心目中真正的“下等人”。因此,语段中“第一等人”的实际含义是指那些将工作做到完美、做到极致的人——这是语境赋予该关键词的特别意义。
该语段,作者表达的基本思路是:必须劳作——这是人生应有的基本前提;不劳作便是罪恶——这是人生应有的基本态度;合理择业,追求完美——这是人生应有的基本职业境界。
将其中“劳作”“圆满”“第一等人”等关键词联系起来看,梁启超想表达的主题显然是:赞誉爱岗敬业,鄙视好逸恶劳。
训练二 作者思路与文本结构
题一
人生到底有多少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我看人的一生无一例外的就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经营好这三天,就经营好了一生。
昨天的日子很长,说不清有多少天,但不管有多少天,也不管是受到挫折,还是取得辉煌,都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将来。比如昨天贫困潦倒的人将来可能会变成富翁;昨天锦衣玉食的人将来可能沦为乞丐;昨天打工的人将来可能会变成老板。这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上没有永远的胜利,也没有永远的失败,胜利和失败在合适的条件下是能够转化的。因此,我们不必为昨天的挫折而萎靡不振,也不必为昨天的辉煌而狂妄自大。只有把过去的挫折和辉煌都作为今天的垫脚石,才能攀登美好的明天。
今天的日子很短,而且正在自己的脚下以秒计算地缩短。今天是昨天和明天的接力处,接力棒交得好,便会走向辉煌的明天;接力出问题,便会前功尽弃。因此,面对今天,我们不要总是怀念过去,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了,只有从零开始,脚踏实地,全身心地经营好今天,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今天的事一定要今天完成,绝不能推到明天。如果总是面对今天望明日,明日何其多,明日的明日便是人生的尽头了,结果不但今天没有经营好,明天也悄悄地溜走了。
明天的日子还有多长?谁也说不清。明天是辉煌,还是落败?谁也道不明。明天既向我们显示机遇,又向我们发出挑战。明天的希望是美好的,但路途绝不平坦,到处布满荆棘。但不管怎样,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花好月圆的明天,只接纳奋斗不息者。
因此,我们只有善于汲取昨天的经验和教训,利用今天做好新跨越的准备,斗志昂扬地去挑战明天,才能为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马银文《经营好自己一生中的三天》
题一
1. 先阅读文章一遍,在不回看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然后再回到文章中,看自己的答案是否能够得到文章内容的支持;如果得不到支持,则可以确认回答错误;最后将自己的错题及答错的原因简要地写出来。
——只要经营好三天,就经营好了一生。( )
——昨天的失败或成功,都是过去的事,没有意义。( )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指的是昨天和今天。( )
——过去的每一天其实都是明天的垫脚石。( )
——“接力棒”从每天的 0 点开始交接,24 点结束。( )
——不要总怀念过去,因为明天会有很多的机遇。( )
——今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
——今天时间以秒计,明天的日子必辉煌。( )
——三天中,属于今天的时间最短。( )
——“圆满”的明天只接纳那些每天都斗志昂扬的挑战者。( )
2. 按照表内提示,从文本中找到并填写各项关键信息。
3. 根据文意,解释文中“昨天、今天、明天”的确切含义。
昨天:
今天:
明天:
4. 根据文意思考:“昨天、今天、明天”之间,以及三者与“人生”之间的关系各与下列哪种图形最契合?
5. 下列关于文本结构的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该文本的总体结构是“总—分—总”
B. 该文本遵循了“凤头、猪肚、豹尾”的基本结构原则
C. 该文本论述部分三个自然段顺序不可打乱
D. 该文本末段开头“因此”一词,表明该段与上文是顺承关系(共40张PPT)
第一课
关键词与主题
学习目标
1. 能够在文本中准确提取关键词,在理解其基本含义的基础上,确定其在语境中的确切含义。
2. 能够根据文本思路、结构厘清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
3. 能够以寻找关键词为基本方法,结合相关知识背景,准确理解、提炼文本要点和主旨。
4. 能够将“阅读—思考—理解”的结果转化为规范的文字,进行准确而简洁的表达。
我们刚出生时,只是一个动物意义上的人,只有通过后天不断的学习,才能逐渐成为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而我们所学内容之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语言。
语言是我们思维、交流的工具。语言的最小单位是词,每个词都对应一个或多个事物(比如:水、车、马),或者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因为、而且、假如)。通过对词的学习和掌握,我们逐步认识相互关联的事物,进行连续的思维活动,并通过词与词的组合而产生的句子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
我们来看这个例子:“生活、水、里、鱼、在”是 5 个彼此独立的词。其中“在”是用来表示事物关系的,其他每个词都有一个或多个意思。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单独用其中的一个来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但如果将它们按照公认的规则有序地组合起来,就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了,就是:鱼生活在水里。这个句子不但描述了一种可观察到的普遍现象,还可依据常识推导出“鱼儿离不开水”这个具有规律性的结论。假如我们一定要弄明白鱼为何一定生活在水里,那就得从相关文章中去寻找答案了。
正确阅读并理解文章,是我们学习知识、发展智慧,学会沟通,提升社会参与能力必须具备的基础。
组成文章的最小单位是句子,句子又是由词和词有序组成的。因此,正确理解文章,对各个词所代表的事物及事物间关系的把握最为关键。
本课的重点就是基于我们对词及词与词关系的把握,进而来推导文章的主旨。而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需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则要从主旨出发,选择最恰当的词并进行最合理的组合。
下面,我们来做几个测试题。注意:做题时,别忘了先准确理解题意;思考时,别忘了联系相关常识;答题时,别忘了就答案先给自己一个充分的理由。
1. 下列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 斑马 B. 军马 C. 赛马 D. 驸马
2. 下列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 锡 B. 铜 C. 铁 D. 钢
3. 下列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 证件照 B. 结婚照 C. 艺术照 D. 毕业照
4. 如果笔相对于写字,那么书相对于( )。
A. 娱乐 B. 阅读 C. 学文化 D. 解除疲劳
5. 马之于马厩,正如人之于( )。
A. 学校 B. 农场 C. 房屋 D. 街区
6. 就光谱而言,下列词语中词义接近的两个是( )。
A. 日光 B. 星光 C. 月光 D. 灯光E. 火光 F. 烛光
7. 下面每句话都是一个判断,其中最合理的一个是( )。
A. 只要下雪,地面就都会被雪花覆盖。
B. 凡有钱人,都不会在意丢掉点小钱。
C. 有的人活着,却死了;有的人死了,却活着。
D. 善意的谎言,不是谎言。
8. 就下列谜面,各猜一四字成语。
①冲奶粉 ②骡子 ③七除以二 ④最新记录
9. 一个人向北走,最远能走到哪里?
10. 下列是林凡所做的一首小诗,请为其拟写一个题目。
是谁
敲响了夜
也敲碎了我的梦
啊——
一定是上天
在洗涤人间的污浊
这个测试的目的是想告诉我们,审题就是理解,答题就是表达。如果我们不能准确理解题目,也就是理解命题人的真实用意,思考就会出现偏差;而如果不能明确自己思考的结果并准确地表达出来,答案就容易出错。
同理,我们在读他人的文章或听他人说话时,最重要的是要获得他人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而我们自己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也是希望他人能懂得自己的真实意思。
知识与方法
关键词是指能体现一句话、一段文字、一篇文章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或者对阐述事理、表情达意起重要作用的词或短语。关键词属于关键信息,关键信息除关键词外,还包括关键句、关键细节。就关键词而言,它可能是一个或几个名词、动词、形容词,也可能是一个或几个表示上下文逻辑关系的关联词。
对关键词的准确把握,是理解他人信息含义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我们就可以走进他人用文字构建的信息王国,准确找到隐藏在这个王国某个隐秘之处的思想宝藏,也就是作者自己想要表达的、原汁原味的、真实的思想感情。
把握关键词,首先要建立在对文本整体内容的大体领悟上,对文本的第一次整体阅读所产生的心理感触尤为重要。如果没有这样的“感触”,我们可能就不会去读第二遍,也就难以确定哪些是关键词,关键词和整体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也就难以从关键词出发,对文本进行深度理解,进而精确领悟、提炼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了。
把握关键词,还要懂得词的基本知识,最重要的是要理解词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把握词的感彩。同时要知道,词一旦进入一个具体语境,其含义及感彩就被固定下来,有的词还会被语境赋予平常所没有的特别含义——语境义。
把握关键词,还需要我们具有相应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因为所有文本都是建立在作者对所具有的知识的应用和对生活的基础理解之上的,我们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就可能望文生义,也就难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准确含义了。
如果文本中有两个或者更多的关键词,就需要在弄懂每个词的基础上,厘清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将这些关键词连接起来进行整体把握,这样我们距离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就不远了。
我们来看这个例子:
春节期间,交警在高速公路电子屏上打出了一条横幅:汽车跑得快,阎王最喜爱。
短短 10 个字,在硕大的电子屏上太醒目了,想不看都不行。相信高速公路上的司机或乘客都会在第一时间有所感触。那么,这条横幅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根据语境,我们从中提取两个关键词:“快”“阎王”。用最笨的办法——查阅词典。“快”有 7 个义项:速度高(与“慢”相对),锋利(与“钝”相对),直截了当,爽快、痛快,高兴、舒服,灵敏,将、就要;“阎王”有 2 个义项:阎罗——掌管地狱的神,比喻凶恶残暴的人。根据语境,我们确定这两个关键词的基本意思分别是:速度高(与“慢”相对);掌管地狱的神。
现在的问题是,高速公路上,汽车的速度本来就快,为何交警还要作“汽车跑得快,阎王最喜爱”这样的警示呢?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来进行理解了——高速公路对汽车有每小时 80 公里、100 公里、120 公里等限速规定,这里的“快”显然是指超速——这就是“快”的语境义。超速最容易导致车毁人亡的恶性事故,阎王当然最喜爱了——这就是将两个关键词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把握。
到这里,我们是否就真的理解了交警的良苦用心了呢?未必!因为高速公路上可能导致“阎王最喜爱”的行为还有许多,如车速过慢、违法停车、倒车、占用应急车道、疲劳驾驶、酒后驾驶等。横幅中,交警用最常见的超速来代表所有的交通违法行为,以此告诫所司机:遵守交规,珍爱生命——这才是横幅的主旨所在。
由此可见,对关键词,包括关键句、关键细节等关键信息的准确把握,是我们准确理解文本真实含义,或者说准确理解作者表达意图的基础。这个基础越扎实,对他人文本的理解就越准确、越有效。因此,只有在整体阅读全文的基础上,从以关键词为起点的关键信息入手,我们才能在文本中通过文本结构寻踪觅迹、追根溯源,准确理清作者的表达思路,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而不是自己所谓见仁见智的理解。
示例
下面是近代思想家梁启超(1873—1929)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所作演讲《敬业与乐业》中的一段话。
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初读整个语段,我们可以得到第一印象,那就是“劳作”,尤其是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而在这个只有 84 个字、5个句子的语段中,“劳作”一词前后出现了 5 次。可见,这“第一印象”的产生是得到原文的支持的。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劳作”这个关键词。当然,我们将其确定为关键词,并不是因为其出现的次数多,而是 5 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都和这个词有关。尽管许多时候,关键词只出现一次,比如该语段中的“圆满”“第一等人”,只要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不管它出现多少次、出现在什么位置、以什么方式出现,都是关键信息。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劳作”有两个义项,一是做名词,指旧时小学所开设的以手工和其他体力劳动为主的一门课程;二是做动词,主要指体力劳动,也就是干活。根据语境,这里的“劳作”显然指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干活。将这个意思代入语段前两句,应该没有问题。但代入后三句,会有些语感上的不舒服。结合语段文意和该演讲听众是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表达背景,这后三句话中的两个“劳作”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相对稳定的工作”“职业”这样的语境义。我们将其代入语段,可以发现整体文意是支持的。
“圆满”是该语段中又一个关键词,它的常用义项有 2 个:没有欠缺、遗漏,使人满意。但联系上下文,第一个义项更多地表达了工作质量、数量上的刚性目标,第二个义项则容易让人感觉做好工作只是为了让他人满意,而从语段整体考虑,作者更多地是想表达一个人对“劳作”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据此,我们将“圆满”理解为完美或者极致,才更加符合作者的本意,这从该文本的标题“敬业与乐业”也可以得到验证。
梁启超那个时代,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阶级里,有着高低贵贱之分,所以语段中才有“天地间第一等人”这个说法。但语境中的“第一等人”显然不是指当时客观存在的所谓“上等人”,而是指那些能够将“劳作”做到“圆满”的人——他们中有工人、农民、店员、车夫等——他们身份虽然卑微,但品格却很“高贵”。与此相对的就是“不劳作”。从“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这一关键句看,“不劳作”者才是作者心目中真正的“下等人”。因此,语段中“第一等人”的实际含义是指那些将工作做到完美、做到极致的人——这是语境赋予该关键词的特别意义。
该语段,作者表达的基本思路是:必须劳作——这是人生应有的基本前提;不劳作便是罪恶——这是人生应有的基本态度;合理择业,追求完美——这是人生应有的基本职业境界。
将其中“劳作”“圆满”“第一等人”等关键词联系起来看,梁启超想表达的主题显然是:赞誉爱岗敬业,鄙视好逸恶劳。
训练二 作者思路与文本结构
训练提示
1. 每篇文章,都有思路。何谓“思路”?叶圣陶先生有过形象的解释:“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这就是注意思路的开展。”说得简单点,文章的思路,就是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最后说什么。凡被选进课本的文本,这种思路都很清晰。
训练提示
2. 阅读文本时,要想真正理解作者对事物的真切认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情实感,领会作者写文章的真正意图,就必须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作者写作的思路,也就是表达的顺序。这样才能更好地从整体出发,理解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关键信息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训练提示
3. 一篇文章,有一篇文章的思路;一个段落,有一个段落的思路;即便是一句话,其词语的组成也有思路。思路不同,就会引发逻辑关系的变化,其表达的意思也会随之改变。
我们以下面这几个句子的语序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① 没有下完的一盘棋。
② 没有一盘下完的棋。
③ 没下完的棋有一盘。
这 3 个句子所用的词完全一样,但由于语序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尽相同,甚至迥然相异。
第①句与第③句意思几乎相同,但两者的差异绝对不能忽视,因为第①句强调的是没有下完的“一盘棋”,专指那盘棋;而第③句强调的是没有下完的棋“有一盘”,专指没下完的棋的数量。第①句与第②句的意思就完全不同,因为第②句表达的是“所有的棋都没有下完”。之所以有如此区别,完全取决于作者表达的思路和意图。
训练提示
4. 文本的结构是指作者对内容的组织、安排方式,是作者表达思路的外在表现。文本的结构常遵循“凤头、猪肚、豹尾”的基本原则,具体说就是“开头漂亮,结尾有力,中间的段落、层次有序饱满”。当然,其中也包括线索、文理、语感,及过渡、照应、夹叙夹议、补充说明等文本写作的一些基本元素。而文本结构基本原则的具体应用及相关元素的组合方式,完全取决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逻辑思路。
因此,我们可以从文本结构来推导作者思路,反之也可以由作者思路来把握文本结构,两者相辅相成。如果我们能将两者有机结合,则能更准确地理解文本,领悟作者表达的真正意图。
训练提示
5. 文本结构除了上述通用的基本元素外,具体到某一篇,要厘清其结构特点,还是需要一定方法的辅助的。
首先,要抓住文体特征,注意不同文体的基本结构思路。如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方式是“引论—本论—结论”。写作时,一是可以采用纵式结构——提出论点后,逐层深入;二是可以采用横式结构——提出论点后,从构成论点的几个方面平行论述。如说明文的基本结构方式可以分为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理顺序。
其次,要抓住文中一些标志性的关键词句。这种关键词句主要有用以衔接上下文的关联词语,如:“一方面……一方面……”,表示并列关系;“首先……其次……再次……最后”,表示主次关系;“更”“而 且”“甚 至”, 表 示 递 进 关 系;“因 此”“之 所 以……是 因为……”,表示因果关系;“但是”“与此不同”,表示转折关系;等等。再就是用以衔接上下语段的过渡句、前后照应句,以及语段的首、尾句,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等等。
再次,注意文章常用的三种常见的结构方式。一是“总—分”式,二是“分—总”式,三是“总—分—总”式。
最后,要注意词句、语段的组合关系,看其是否围绕同一中心话题。文章都是由词句、语段,按一定条理、层次组合而成的,各词句、语段间,不管怎样排列,所表达的内容都是要围绕中心话题的,而语段中各个词句的衔接都有一定的语脉、语气。阅读时,要注意把握其中的细微关系,尤其要注意文中表达方式(包括表达的立场、角度,情感、价值观)的转换,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共37张PPT)
第一课
关键词与主题
学习目标
1. 能够在文本中准确提取关键词,在理解其基本含义的基础上,确定其在语境中的确切含义。
2. 能够根据文本思路、结构厘清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
3. 能够以寻找关键词为基本方法,结合相关知识背景,准确理解、提炼文本要点和主旨。
4. 能够将“阅读—思考—理解”的结果转化为规范的文字,进行准确而简洁的表达。
我们刚出生时,只是一个动物意义上的人,只有通过后天不断的学习,才能逐渐成为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而我们所学内容之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语言。
语言是我们思维、交流的工具。语言的最小单位是词,每个词都对应一个或多个事物(比如:水、车、马),或者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因为、而且、假如)。通过对词的学习和掌握,我们逐步认识相互关联的事物,进行连续的思维活动,并通过词与词的组合而产生的句子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
我们来看这个例子:“生活、水、里、鱼、在”是 5 个彼此独立的词。其中“在”是用来表示事物关系的,其他每个词都有一个或多个意思。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单独用其中的一个来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但如果将它们按照公认的规则有序地组合起来,就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了,就是:鱼生活在水里。这个句子不但描述了一种可观察到的普遍现象,还可依据常识推导出“鱼儿离不开水”这个具有规律性的结论。假如我们一定要弄明白鱼为何一定生活在水里,那就得从相关文章中去寻找答案了。
正确阅读并理解文章,是我们学习知识、发展智慧,学会沟通,提升社会参与能力必须具备的基础。
组成文章的最小单位是句子,句子又是由词和词有序组成的。因此,正确理解文章,对各个词所代表的事物及事物间关系的把握最为关键。
本课的重点就是基于我们对词及词与词关系的把握,进而来推导文章的主旨。而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需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则要从主旨出发,选择最恰当的词并进行最合理的组合。
下面,我们来做几个测试题。注意:做题时,别忘了先准确理解题意;思考时,别忘了联系相关常识;答题时,别忘了就答案先给自己一个充分的理由。
1. 下列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 斑马 B. 军马 C. 赛马 D. 驸马
2. 下列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 锡 B. 铜 C. 铁 D. 钢
3. 下列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 证件照 B. 结婚照 C. 艺术照 D. 毕业照
4. 如果笔相对于写字,那么书相对于( )。
A. 娱乐 B. 阅读 C. 学文化 D. 解除疲劳
5. 马之于马厩,正如人之于( )。
A. 学校 B. 农场 C. 房屋 D. 街区
6. 就光谱而言,下列词语中词义接近的两个是( )。
A. 日光 B. 星光 C. 月光 D. 灯光E. 火光 F. 烛光
7. 下面每句话都是一个判断,其中最合理的一个是( )。
A. 只要下雪,地面就都会被雪花覆盖。
B. 凡有钱人,都不会在意丢掉点小钱。
C. 有的人活着,却死了;有的人死了,却活着。
D. 善意的谎言,不是谎言。
8. 就下列谜面,各猜一四字成语。
①冲奶粉 ②骡子 ③七除以二 ④最新记录
9. 一个人向北走,最远能走到哪里?
10. 下列是林凡所做的一首小诗,请为其拟写一个题目。
是谁
敲响了夜
也敲碎了我的梦
啊——
一定是上天
在洗涤人间的污浊
这个测试的目的是想告诉我们,审题就是理解,答题就是表达。如果我们不能准确理解题目,也就是理解命题人的真实用意,思考就会出现偏差;而如果不能明确自己思考的结果并准确地表达出来,答案就容易出错。
同理,我们在读他人的文章或听他人说话时,最重要的是要获得他人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而我们自己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也是希望他人能懂得自己的真实意思。
知识与方法
关键词是指能体现一句话、一段文字、一篇文章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或者对阐述事理、表情达意起重要作用的词或短语。关键词属于关键信息,关键信息除关键词外,还包括关键句、关键细节。就关键词而言,它可能是一个或几个名词、动词、形容词,也可能是一个或几个表示上下文逻辑关系的关联词。
对关键词的准确把握,是理解他人信息含义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我们就可以走进他人用文字构建的信息王国,准确找到隐藏在这个王国某个隐秘之处的思想宝藏,也就是作者自己想要表达的、原汁原味的、真实的思想感情。
把握关键词,首先要建立在对文本整体内容的大体领悟上,对文本的第一次整体阅读所产生的心理感触尤为重要。如果没有这样的“感触”,我们可能就不会去读第二遍,也就难以确定哪些是关键词,关键词和整体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也就难以从关键词出发,对文本进行深度理解,进而精确领悟、提炼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了。
把握关键词,还要懂得词的基本知识,最重要的是要理解词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把握词的感彩。同时要知道,词一旦进入一个具体语境,其含义及感彩就被固定下来,有的词还会被语境赋予平常所没有的特别含义——语境义。
把握关键词,还需要我们具有相应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因为所有文本都是建立在作者对所具有的知识的应用和对生活的基础理解之上的,我们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就可能望文生义,也就难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准确含义了。
如果文本中有两个或者更多的关键词,就需要在弄懂每个词的基础上,厘清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将这些关键词连接起来进行整体把握,这样我们距离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就不远了。
我们来看这个例子:
春节期间,交警在高速公路电子屏上打出了一条横幅:汽车跑得快,阎王最喜爱。
短短 10 个字,在硕大的电子屏上太醒目了,想不看都不行。相信高速公路上的司机或乘客都会在第一时间有所感触。那么,这条横幅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根据语境,我们从中提取两个关键词:“快”“阎王”。用最笨的办法——查阅词典。“快”有 7 个义项:速度高(与“慢”相对),锋利(与“钝”相对),直截了当,爽快、痛快,高兴、舒服,灵敏,将、就要;“阎王”有 2 个义项:阎罗——掌管地狱的神,比喻凶恶残暴的人。根据语境,我们确定这两个关键词的基本意思分别是:速度高(与“慢”相对);掌管地狱的神。
现在的问题是,高速公路上,汽车的速度本来就快,为何交警还要作“汽车跑得快,阎王最喜爱”这样的警示呢?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来进行理解了——高速公路对汽车有每小时 80 公里、100 公里、120 公里等限速规定,这里的“快”显然是指超速——这就是“快”的语境义。超速最容易导致车毁人亡的恶性事故,阎王当然最喜爱了——这就是将两个关键词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把握。
到这里,我们是否就真的理解了交警的良苦用心了呢?未必!因为高速公路上可能导致“阎王最喜爱”的行为还有许多,如车速过慢、违法停车、倒车、占用应急车道、疲劳驾驶、酒后驾驶等。横幅中,交警用最常见的超速来代表所有的交通违法行为,以此告诫所司机:遵守交规,珍爱生命——这才是横幅的主旨所在。
由此可见,对关键词,包括关键句、关键细节等关键信息的准确把握,是我们准确理解文本真实含义,或者说准确理解作者表达意图的基础。这个基础越扎实,对他人文本的理解就越准确、越有效。因此,只有在整体阅读全文的基础上,从以关键词为起点的关键信息入手,我们才能在文本中通过文本结构寻踪觅迹、追根溯源,准确理清作者的表达思路,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而不是自己所谓见仁见智的理解。
示例
下面是近代思想家梁启超(1873—1929)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所作演讲《敬业与乐业》中的一段话。
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初读整个语段,我们可以得到第一印象,那就是“劳作”,尤其是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而在这个只有 84 个字、5个句子的语段中,“劳作”一词前后出现了 5 次。可见,这“第一印象”的产生是得到原文的支持的。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劳作”这个关键词。当然,我们将其确定为关键词,并不是因为其出现的次数多,而是 5 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都和这个词有关。尽管许多时候,关键词只出现一次,比如该语段中的“圆满”“第一等人”,只要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不管它出现多少次、出现在什么位置、以什么方式出现,都是关键信息。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劳作”有两个义项,一是做名词,指旧时小学所开设的以手工和其他体力劳动为主的一门课程;二是做动词,主要指体力劳动,也就是干活。根据语境,这里的“劳作”显然指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干活。将这个意思代入语段前两句,应该没有问题。但代入后三句,会有些语感上的不舒服。结合语段文意和该演讲听众是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表达背景,这后三句话中的两个“劳作”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相对稳定的工作”“职业”这样的语境义。我们将其代入语段,可以发现整体文意是支持的。
“圆满”是该语段中又一个关键词,它的常用义项有 2 个:没有欠缺、遗漏,使人满意。但联系上下文,第一个义项更多地表达了工作质量、数量上的刚性目标,第二个义项则容易让人感觉做好工作只是为了让他人满意,而从语段整体考虑,作者更多地是想表达一个人对“劳作”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据此,我们将“圆满”理解为完美或者极致,才更加符合作者的本意,这从该文本的标题“敬业与乐业”也可以得到验证。
梁启超那个时代,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阶级里,有着高低贵贱之分,所以语段中才有“天地间第一等人”这个说法。但语境中的“第一等人”显然不是指当时客观存在的所谓“上等人”,而是指那些能够将“劳作”做到“圆满”的人——他们中有工人、农民、店员、车夫等——他们身份虽然卑微,但品格却很“高贵”。与此相对的就是“不劳作”。从“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这一关键句看,“不劳作”者才是作者心目中真正的“下等人”。因此,语段中“第一等人”的实际含义是指那些将工作做到完美、做到极致的人——这是语境赋予该关键词的特别意义。
该语段,作者表达的基本思路是:必须劳作——这是人生应有的基本前提;不劳作便是罪恶——这是人生应有的基本态度;合理择业,追求完美——这是人生应有的基本职业境界。
将其中“劳作”“圆满”“第一等人”等关键词联系起来看,梁启超想表达的主题显然是:赞誉爱岗敬业,鄙视好逸恶劳。
训练一 整体感知与关键信息
题二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李渔所谓“尺幅窗,无心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选自宗白华《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
题二
1. 能体现整个语段大体文意的一个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2.“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是文中的一个关键句。请用文中现成的句子说明这种“交流”的具体内容。
3. 文中配图即颐和园乐寿堂,根据语段中相关描述,为该图拟一个标题。(不超过 10 个字)
训练一 整体感知与关键信息
题三
两百多年前,富兰克林曾说:“将来人类的知识将会大大增加,今天我们想不到的新发明将会屡屡出现,我有时几乎后悔我自己出生过早,以致不能知道将要发生的新事物。”想一想“新事物”有哪些?火车、轮船、飞机、高楼、自来水、电话、电灯、电影、电视、手机、电脑、器官移植、核能发电、人造卫星等。
为什么这两百年产生了这么多新事物?是因为工业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这个变化是一件非常惊人的事情。两百年前全球农业人口占总数的 80% 以上;现在,美国农业人口仅占全国的 1%~2%,粮食不仅可供全国食用,还可大量出口。我再举一例,去年《财富》杂志称,近 30 年来成立的科技公司的总资产已近 1 万亿美元,而且还在与日俱增。
这两百年,尤其是近 50 年来,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着世界的前进:首先是科技,科技带动工业,工业则带动经济,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科技发展。
——选自杨振宁《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1. 阅读文本,在不回看的前提下,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然后再回到文本中,看自己的答案是否能够得到文本的支持;如果得不到支持,则可以确认回答错误;请将自己的错题及答错的原因简要地写出来。
——传统火车、电话早已被高铁、智能手机取代,因而算不上什么新事物。( )
——人类将来的知识会大大增加,以至于无法预测未来会有怎样的新发明。( )
——新事物层出不穷,是因为工业的高速发展。( )
——美国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 1%~2%,是因为科技公司大量诞生,吸纳了大批农业劳动力。( )
——科技带动工业,工业促进经济,经济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科技的发展,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
题三
2. 能体现文本主要内容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3. 根据文意,列出能反映该文本内容和主旨的 3 个关键词,给予必要的解读,并将解读的结果放入文中进行验证。
4. 根据文意思考:作者想表达的主旨是什么?(共34张PPT)
第一课
关键词与主题
学习目标
1. 能够在文本中准确提取关键词,在理解其基本含义的基础上,确定其在语境中的确切含义。
2. 能够根据文本思路、结构厘清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
3. 能够以寻找关键词为基本方法,结合相关知识背景,准确理解、提炼文本要点和主旨。
4. 能够将“阅读—思考—理解”的结果转化为规范的文字,进行准确而简洁的表达。
我们刚出生时,只是一个动物意义上的人,只有通过后天不断的学习,才能逐渐成为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而我们所学内容之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语言。
语言是我们思维、交流的工具。语言的最小单位是词,每个词都对应一个或多个事物(比如:水、车、马),或者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因为、而且、假如)。通过对词的学习和掌握,我们逐步认识相互关联的事物,进行连续的思维活动,并通过词与词的组合而产生的句子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
我们来看这个例子:“生活、水、里、鱼、在”是 5 个彼此独立的词。其中“在”是用来表示事物关系的,其他每个词都有一个或多个意思。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单独用其中的一个来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但如果将它们按照公认的规则有序地组合起来,就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了,就是:鱼生活在水里。这个句子不但描述了一种可观察到的普遍现象,还可依据常识推导出“鱼儿离不开水”这个具有规律性的结论。假如我们一定要弄明白鱼为何一定生活在水里,那就得从相关文章中去寻找答案了。
正确阅读并理解文章,是我们学习知识、发展智慧,学会沟通,提升社会参与能力必须具备的基础。
组成文章的最小单位是句子,句子又是由词和词有序组成的。因此,正确理解文章,对各个词所代表的事物及事物间关系的把握最为关键。
本课的重点就是基于我们对词及词与词关系的把握,进而来推导文章的主旨。而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需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则要从主旨出发,选择最恰当的词并进行最合理的组合。
下面,我们来做几个测试题。注意:做题时,别忘了先准确理解题意;思考时,别忘了联系相关常识;答题时,别忘了就答案先给自己一个充分的理由。
1. 下列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 斑马 B. 军马 C. 赛马 D. 驸马
2. 下列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 锡 B. 铜 C. 铁 D. 钢
3. 下列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 证件照 B. 结婚照 C. 艺术照 D. 毕业照
4. 如果笔相对于写字,那么书相对于( )。
A. 娱乐 B. 阅读 C. 学文化 D. 解除疲劳
5. 马之于马厩,正如人之于( )。
A. 学校 B. 农场 C. 房屋 D. 街区
6. 就光谱而言,下列词语中词义接近的两个是( )。
A. 日光 B. 星光 C. 月光 D. 灯光E. 火光 F. 烛光
7. 下面每句话都是一个判断,其中最合理的一个是( )。
A. 只要下雪,地面就都会被雪花覆盖。
B. 凡有钱人,都不会在意丢掉点小钱。
C. 有的人活着,却死了;有的人死了,却活着。
D. 善意的谎言,不是谎言。
8. 就下列谜面,各猜一四字成语。
①冲奶粉 ②骡子 ③七除以二 ④最新记录
9. 一个人向北走,最远能走到哪里?
10. 下列是林凡所做的一首小诗,请为其拟写一个题目。
是谁
敲响了夜
也敲碎了我的梦
啊——
一定是上天
在洗涤人间的污浊
这个测试的目的是想告诉我们,审题就是理解,答题就是表达。如果我们不能准确理解题目,也就是理解命题人的真实用意,思考就会出现偏差;而如果不能明确自己思考的结果并准确地表达出来,答案就容易出错。
同理,我们在读他人的文章或听他人说话时,最重要的是要获得他人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而我们自己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也是希望他人能懂得自己的真实意思。
知识与方法
关键词是指能体现一句话、一段文字、一篇文章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或者对阐述事理、表情达意起重要作用的词或短语。关键词属于关键信息,关键信息除关键词外,还包括关键句、关键细节。就关键词而言,它可能是一个或几个名词、动词、形容词,也可能是一个或几个表示上下文逻辑关系的关联词。
对关键词的准确把握,是理解他人信息含义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我们就可以走进他人用文字构建的信息王国,准确找到隐藏在这个王国某个隐秘之处的思想宝藏,也就是作者自己想要表达的、原汁原味的、真实的思想感情。
把握关键词,首先要建立在对文本整体内容的大体领悟上,对文本的第一次整体阅读所产生的心理感触尤为重要。如果没有这样的“感触”,我们可能就不会去读第二遍,也就难以确定哪些是关键词,关键词和整体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也就难以从关键词出发,对文本进行深度理解,进而精确领悟、提炼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了。
把握关键词,还要懂得词的基本知识,最重要的是要理解词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把握词的感彩。同时要知道,词一旦进入一个具体语境,其含义及感彩就被固定下来,有的词还会被语境赋予平常所没有的特别含义——语境义。
把握关键词,还需要我们具有相应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因为所有文本都是建立在作者对所具有的知识的应用和对生活的基础理解之上的,我们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就可能望文生义,也就难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准确含义了。
如果文本中有两个或者更多的关键词,就需要在弄懂每个词的基础上,厘清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将这些关键词连接起来进行整体把握,这样我们距离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就不远了。
我们来看这个例子:
春节期间,交警在高速公路电子屏上打出了一条横幅:汽车跑得快,阎王最喜爱。
短短 10 个字,在硕大的电子屏上太醒目了,想不看都不行。相信高速公路上的司机或乘客都会在第一时间有所感触。那么,这条横幅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根据语境,我们从中提取两个关键词:“快”“阎王”。用最笨的办法——查阅词典。“快”有 7 个义项:速度高(与“慢”相对),锋利(与“钝”相对),直截了当,爽快、痛快,高兴、舒服,灵敏,将、就要;“阎王”有 2 个义项:阎罗——掌管地狱的神,比喻凶恶残暴的人。根据语境,我们确定这两个关键词的基本意思分别是:速度高(与“慢”相对);掌管地狱的神。
现在的问题是,高速公路上,汽车的速度本来就快,为何交警还要作“汽车跑得快,阎王最喜爱”这样的警示呢?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来进行理解了——高速公路对汽车有每小时 80 公里、100 公里、120 公里等限速规定,这里的“快”显然是指超速——这就是“快”的语境义。超速最容易导致车毁人亡的恶性事故,阎王当然最喜爱了——这就是将两个关键词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把握。
到这里,我们是否就真的理解了交警的良苦用心了呢?未必!因为高速公路上可能导致“阎王最喜爱”的行为还有许多,如车速过慢、违法停车、倒车、占用应急车道、疲劳驾驶、酒后驾驶等。横幅中,交警用最常见的超速来代表所有的交通违法行为,以此告诫所司机:遵守交规,珍爱生命——这才是横幅的主旨所在。
由此可见,对关键词,包括关键句、关键细节等关键信息的准确把握,是我们准确理解文本真实含义,或者说准确理解作者表达意图的基础。这个基础越扎实,对他人文本的理解就越准确、越有效。因此,只有在整体阅读全文的基础上,从以关键词为起点的关键信息入手,我们才能在文本中通过文本结构寻踪觅迹、追根溯源,准确理清作者的表达思路,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而不是自己所谓见仁见智的理解。
示例
下面是近代思想家梁启超(1873—1929)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所作演讲《敬业与乐业》中的一段话。
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初读整个语段,我们可以得到第一印象,那就是“劳作”,尤其是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而在这个只有 84 个字、5个句子的语段中,“劳作”一词前后出现了 5 次。可见,这“第一印象”的产生是得到原文的支持的。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劳作”这个关键词。当然,我们将其确定为关键词,并不是因为其出现的次数多,而是 5 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都和这个词有关。尽管许多时候,关键词只出现一次,比如该语段中的“圆满”“第一等人”,只要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不管它出现多少次、出现在什么位置、以什么方式出现,都是关键信息。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劳作”有两个义项,一是做名词,指旧时小学所开设的以手工和其他体力劳动为主的一门课程;二是做动词,主要指体力劳动,也就是干活。根据语境,这里的“劳作”显然指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干活。将这个意思代入语段前两句,应该没有问题。但代入后三句,会有些语感上的不舒服。结合语段文意和该演讲听众是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表达背景,这后三句话中的两个“劳作”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相对稳定的工作”“职业”这样的语境义。我们将其代入语段,可以发现整体文意是支持的。
“圆满”是该语段中又一个关键词,它的常用义项有 2 个:没有欠缺、遗漏,使人满意。但联系上下文,第一个义项更多地表达了工作质量、数量上的刚性目标,第二个义项则容易让人感觉做好工作只是为了让他人满意,而从语段整体考虑,作者更多地是想表达一个人对“劳作”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据此,我们将“圆满”理解为完美或者极致,才更加符合作者的本意,这从该文本的标题“敬业与乐业”也可以得到验证。
梁启超那个时代,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阶级里,有着高低贵贱之分,所以语段中才有“天地间第一等人”这个说法。但语境中的“第一等人”显然不是指当时客观存在的所谓“上等人”,而是指那些能够将“劳作”做到“圆满”的人——他们中有工人、农民、店员、车夫等——他们身份虽然卑微,但品格却很“高贵”。与此相对的就是“不劳作”。从“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这一关键句看,“不劳作”者才是作者心目中真正的“下等人”。因此,语段中“第一等人”的实际含义是指那些将工作做到完美、做到极致的人——这是语境赋予该关键词的特别意义。
该语段,作者表达的基本思路是:必须劳作——这是人生应有的基本前提;不劳作便是罪恶——这是人生应有的基本态度;合理择业,追求完美——这是人生应有的基本职业境界。
将其中“劳作”“圆满”“第一等人”等关键词联系起来看,梁启超想表达的主题显然是:赞誉爱岗敬业,鄙视好逸恶劳。
训练一 整体感知与关键信息
题四
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而所谓的化验室是一个废弃的、曾停放解剖用尸体的破棚子。
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一天,疲劳至极的玛丽揉着酸痛的后腰,隔着满桌的试管、量杯
问皮埃尔:“你说这镭会是什么样子?”皮埃尔说:“我只是希望它有美丽的颜色。”
经过 3 年又 9 个月,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 0.1 克镭。它真的有极美丽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
——选自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
题四
1. 用自己的话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50 个字)
2. 文中两处出现“美丽”一词。前者偏重于体现居里夫妇对事业的执着,而后者更侧重于表达对居里夫妇由衷的赞誉。但两者都基于同一含义,这个含义是( )。
A. 好看 B. 完美 C. 绚烂 D. 俊俏
3. 根据文中对居里夫妇工作的描述,将相关信息填入下表。
4. 根据文意,给文中配图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 10 个字)(共33张PPT)
第一课
关键词与主题
学习目标
1. 能够在文本中准确提取关键词,在理解其基本含义的基础上,确定其在语境中的确切含义。
2. 能够根据文本思路、结构厘清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
3. 能够以寻找关键词为基本方法,结合相关知识背景,准确理解、提炼文本要点和主旨。
4. 能够将“阅读—思考—理解”的结果转化为规范的文字,进行准确而简洁的表达。
我们刚出生时,只是一个动物意义上的人,只有通过后天不断的学习,才能逐渐成为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而我们所学内容之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语言。
语言是我们思维、交流的工具。语言的最小单位是词,每个词都对应一个或多个事物(比如:水、车、马),或者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因为、而且、假如)。通过对词的学习和掌握,我们逐步认识相互关联的事物,进行连续的思维活动,并通过词与词的组合而产生的句子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
我们来看这个例子:“生活、水、里、鱼、在”是 5 个彼此独立的词。其中“在”是用来表示事物关系的,其他每个词都有一个或多个意思。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单独用其中的一个来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但如果将它们按照公认的规则有序地组合起来,就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了,就是:鱼生活在水里。这个句子不但描述了一种可观察到的普遍现象,还可依据常识推导出“鱼儿离不开水”这个具有规律性的结论。假如我们一定要弄明白鱼为何一定生活在水里,那就得从相关文章中去寻找答案了。
正确阅读并理解文章,是我们学习知识、发展智慧,学会沟通,提升社会参与能力必须具备的基础。
组成文章的最小单位是句子,句子又是由词和词有序组成的。因此,正确理解文章,对各个词所代表的事物及事物间关系的把握最为关键。
本课的重点就是基于我们对词及词与词关系的把握,进而来推导文章的主旨。而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需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则要从主旨出发,选择最恰当的词并进行最合理的组合。
下面,我们来做几个测试题。注意:做题时,别忘了先准确理解题意;思考时,别忘了联系相关常识;答题时,别忘了就答案先给自己一个充分的理由。
1. 下列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 斑马 B. 军马 C. 赛马 D. 驸马
2. 下列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 锡 B. 铜 C. 铁 D. 钢
3. 下列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 证件照 B. 结婚照 C. 艺术照 D. 毕业照
4. 如果笔相对于写字,那么书相对于( )。
A. 娱乐 B. 阅读 C. 学文化 D. 解除疲劳
5. 马之于马厩,正如人之于( )。
A. 学校 B. 农场 C. 房屋 D. 街区
6. 就光谱而言,下列词语中词义接近的两个是( )。
A. 日光 B. 星光 C. 月光 D. 灯光E. 火光 F. 烛光
7. 下面每句话都是一个判断,其中最合理的一个是( )。
A. 只要下雪,地面就都会被雪花覆盖。
B. 凡有钱人,都不会在意丢掉点小钱。
C. 有的人活着,却死了;有的人死了,却活着。
D. 善意的谎言,不是谎言。
8. 就下列谜面,各猜一四字成语。
①冲奶粉 ②骡子 ③七除以二 ④最新记录
9. 一个人向北走,最远能走到哪里?
10. 下列是林凡所做的一首小诗,请为其拟写一个题目。
是谁
敲响了夜
也敲碎了我的梦
啊——
一定是上天
在洗涤人间的污浊
这个测试的目的是想告诉我们,审题就是理解,答题就是表达。如果我们不能准确理解题目,也就是理解命题人的真实用意,思考就会出现偏差;而如果不能明确自己思考的结果并准确地表达出来,答案就容易出错。
同理,我们在读他人的文章或听他人说话时,最重要的是要获得他人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而我们自己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也是希望他人能懂得自己的真实意思。
知识与方法
关键词是指能体现一句话、一段文字、一篇文章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或者对阐述事理、表情达意起重要作用的词或短语。关键词属于关键信息,关键信息除关键词外,还包括关键句、关键细节。就关键词而言,它可能是一个或几个名词、动词、形容词,也可能是一个或几个表示上下文逻辑关系的关联词。
对关键词的准确把握,是理解他人信息含义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我们就可以走进他人用文字构建的信息王国,准确找到隐藏在这个王国某个隐秘之处的思想宝藏,也就是作者自己想要表达的、原汁原味的、真实的思想感情。
把握关键词,首先要建立在对文本整体内容的大体领悟上,对文本的第一次整体阅读所产生的心理感触尤为重要。如果没有这样的“感触”,我们可能就不会去读第二遍,也就难以确定哪些是关键词,关键词和整体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也就难以从关键词出发,对文本进行深度理解,进而精确领悟、提炼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了。
把握关键词,还要懂得词的基本知识,最重要的是要理解词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把握词的感彩。同时要知道,词一旦进入一个具体语境,其含义及感彩就被固定下来,有的词还会被语境赋予平常所没有的特别含义——语境义。
把握关键词,还需要我们具有相应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因为所有文本都是建立在作者对所具有的知识的应用和对生活的基础理解之上的,我们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就可能望文生义,也就难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准确含义了。
如果文本中有两个或者更多的关键词,就需要在弄懂每个词的基础上,厘清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将这些关键词连接起来进行整体把握,这样我们距离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就不远了。
我们来看这个例子:
春节期间,交警在高速公路电子屏上打出了一条横幅:汽车跑得快,阎王最喜爱。
短短 10 个字,在硕大的电子屏上太醒目了,想不看都不行。相信高速公路上的司机或乘客都会在第一时间有所感触。那么,这条横幅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根据语境,我们从中提取两个关键词:“快”“阎王”。用最笨的办法——查阅词典。“快”有 7 个义项:速度高(与“慢”相对),锋利(与“钝”相对),直截了当,爽快、痛快,高兴、舒服,灵敏,将、就要;“阎王”有 2 个义项:阎罗——掌管地狱的神,比喻凶恶残暴的人。根据语境,我们确定这两个关键词的基本意思分别是:速度高(与“慢”相对);掌管地狱的神。
现在的问题是,高速公路上,汽车的速度本来就快,为何交警还要作“汽车跑得快,阎王最喜爱”这样的警示呢?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来进行理解了——高速公路对汽车有每小时 80 公里、100 公里、120 公里等限速规定,这里的“快”显然是指超速——这就是“快”的语境义。超速最容易导致车毁人亡的恶性事故,阎王当然最喜爱了——这就是将两个关键词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把握。
到这里,我们是否就真的理解了交警的良苦用心了呢?未必!因为高速公路上可能导致“阎王最喜爱”的行为还有许多,如车速过慢、违法停车、倒车、占用应急车道、疲劳驾驶、酒后驾驶等。横幅中,交警用最常见的超速来代表所有的交通违法行为,以此告诫所司机:遵守交规,珍爱生命——这才是横幅的主旨所在。
由此可见,对关键词,包括关键句、关键细节等关键信息的准确把握,是我们准确理解文本真实含义,或者说准确理解作者表达意图的基础。这个基础越扎实,对他人文本的理解就越准确、越有效。因此,只有在整体阅读全文的基础上,从以关键词为起点的关键信息入手,我们才能在文本中通过文本结构寻踪觅迹、追根溯源,准确理清作者的表达思路,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而不是自己所谓见仁见智的理解。
示例
下面是近代思想家梁启超(1873—1929)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所作演讲《敬业与乐业》中的一段话。
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初读整个语段,我们可以得到第一印象,那就是“劳作”,尤其是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而在这个只有 84 个字、5个句子的语段中,“劳作”一词前后出现了 5 次。可见,这“第一印象”的产生是得到原文的支持的。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劳作”这个关键词。当然,我们将其确定为关键词,并不是因为其出现的次数多,而是 5 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都和这个词有关。尽管许多时候,关键词只出现一次,比如该语段中的“圆满”“第一等人”,只要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不管它出现多少次、出现在什么位置、以什么方式出现,都是关键信息。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劳作”有两个义项,一是做名词,指旧时小学所开设的以手工和其他体力劳动为主的一门课程;二是做动词,主要指体力劳动,也就是干活。根据语境,这里的“劳作”显然指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干活。将这个意思代入语段前两句,应该没有问题。但代入后三句,会有些语感上的不舒服。结合语段文意和该演讲听众是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表达背景,这后三句话中的两个“劳作”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相对稳定的工作”“职业”这样的语境义。我们将其代入语段,可以发现整体文意是支持的。
“圆满”是该语段中又一个关键词,它的常用义项有 2 个:没有欠缺、遗漏,使人满意。但联系上下文,第一个义项更多地表达了工作质量、数量上的刚性目标,第二个义项则容易让人感觉做好工作只是为了让他人满意,而从语段整体考虑,作者更多地是想表达一个人对“劳作”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据此,我们将“圆满”理解为完美或者极致,才更加符合作者的本意,这从该文本的标题“敬业与乐业”也可以得到验证。
梁启超那个时代,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阶级里,有着高低贵贱之分,所以语段中才有“天地间第一等人”这个说法。但语境中的“第一等人”显然不是指当时客观存在的所谓“上等人”,而是指那些能够将“劳作”做到“圆满”的人——他们中有工人、农民、店员、车夫等——他们身份虽然卑微,但品格却很“高贵”。与此相对的就是“不劳作”。从“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这一关键句看,“不劳作”者才是作者心目中真正的“下等人”。因此,语段中“第一等人”的实际含义是指那些将工作做到完美、做到极致的人——这是语境赋予该关键词的特别意义。
该语段,作者表达的基本思路是:必须劳作——这是人生应有的基本前提;不劳作便是罪恶——这是人生应有的基本态度;合理择业,追求完美——这是人生应有的基本职业境界。
将其中“劳作”“圆满”“第一等人”等关键词联系起来看,梁启超想表达的主题显然是:赞誉爱岗敬业,鄙视好逸恶劳。
训练一 整体感知与关键信息
题一
我们说的做的究竟能不能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得是不是正确,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是否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客观实际,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
——选自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第一部分“讲讲实事求是”
题一
1. 下列对“问题”一词的解释,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
B. 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
C. 关键之点;重要之点
D. 事故或麻烦
2. 下列对“关键”一词的解释,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门栓或功能类似门栓的东西
B. 比喻事物最紧要的部分
C. 比喻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D. 形容最关紧要的
3. 根据文意,将句子压缩到 15 字以内 , 结构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34张PPT)
(劳动版)
第一课
关键词与主题
学习目标
1. 能够在文本中准确提取关键词,在理解其基本含义的基础上,确定其在语境中的确切含义。
2. 能够根据文本思路、结构厘清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
3. 能够以寻找关键词为基本方法,结合相关知识背景,准确理解、提炼文本要点和主旨。
4. 能够将“阅读—思考—理解”的结果转化为规范的文字,进行准确而简洁的表达。
我们刚出生时,只是一个动物意义上的人,只有通过后天不断的学习,才能逐渐成为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而我们所学内容之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语言。
语言是我们思维、交流的工具。语言的最小单位是词,每个词都对应一个或多个事物(比如:水、车、马),或者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因为、而且、假如)。通过对词的学习和掌握,我们逐步认识相互关联的事物,进行连续的思维活动,并通过词与词的组合而产生的句子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
我们来看这个例子:“生活、水、里、鱼、在”是 5 个彼此独立的词。其中“在”是用来表示事物关系的,其他每个词都有一个或多个意思。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单独用其中的一个来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但如果将它们按照公认的规则有序地组合起来,就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了,就是:鱼生活在水里。这个句子不但描述了一种可观察到的普遍现象,还可依据常识推导出“鱼儿离不开水”这个具有规律性的结论。假如我们一定要弄明白鱼为何一定生活在水里,那就得从相关文章中去寻找答案了。
正确阅读并理解文章,是我们学习知识、发展智慧,学会沟通,提升社会参与能力必须具备的基础。
组成文章的最小单位是句子,句子又是由词和词有序组成的。因此,正确理解文章,对各个词所代表的事物及事物间关系的把握最为关键。
本课的重点就是基于我们对词及词与词关系的把握,进而来推导文章的主旨。而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需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则要从主旨出发,选择最恰当的词并进行最合理的组合。
下面,我们来做几个测试题。注意:做题时,别忘了先准确理解题意;思考时,别忘了联系相关常识;答题时,别忘了就答案先给自己一个充分的理由。
1. 下列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 斑马 B. 军马 C. 赛马 D. 驸马
2. 下列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 锡 B. 铜 C. 铁 D. 钢
3. 下列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 证件照 B. 结婚照 C. 艺术照 D. 毕业照
4. 如果笔相对于写字,那么书相对于( )。
A. 娱乐 B. 阅读 C. 学文化 D. 解除疲劳
5. 马之于马厩,正如人之于( )。
A. 学校 B. 农场 C. 房屋 D. 街区
6. 就光谱而言,下列词语中词义接近的两个是( )。
A. 日光 B. 星光 C. 月光 D. 灯光E. 火光 F. 烛光
7. 下面每句话都是一个判断,其中最合理的一个是( )。
A. 只要下雪,地面就都会被雪花覆盖。
B. 凡有钱人,都不会在意丢掉点小钱。
C. 有的人活着,却死了;有的人死了,却活着。
D. 善意的谎言,不是谎言。
8. 就下列谜面,各猜一四字成语。
①冲奶粉 ②骡子 ③七除以二 ④最新记录
9. 一个人向北走,最远能走到哪里?
10. 下列是林凡所做的一首小诗,请为其拟写一个题目。
是谁
敲响了夜
也敲碎了我的梦
啊——
一定是上天
在洗涤人间的污浊
这个测试的目的是想告诉我们,审题就是理解,答题就是表达。如果我们不能准确理解题目,也就是理解命题人的真实用意,思考就会出现偏差;而如果不能明确自己思考的结果并准确地表达出来,答案就容易出错。
同理,我们在读他人的文章或听他人说话时,最重要的是要获得他人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而我们自己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也是希望他人能懂得自己的真实意思。
知识与方法
关键词是指能体现一句话、一段文字、一篇文章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或者对阐述事理、表情达意起重要作用的词或短语。关键词属于关键信息,关键信息除关键词外,还包括关键句、关键细节。就关键词而言,它可能是一个或几个名词、动词、形容词,也可能是一个或几个表示上下文逻辑关系的关联词。
对关键词的准确把握,是理解他人信息含义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我们就可以走进他人用文字构建的信息王国,准确找到隐藏在这个王国某个隐秘之处的思想宝藏,也就是作者自己想要表达的、原汁原味的、真实的思想感情。
把握关键词,首先要建立在对文本整体内容的大体领悟上,对文本的第一次整体阅读所产生的心理感触尤为重要。如果没有这样的“感触”,我们可能就不会去读第二遍,也就难以确定哪些是关键词,关键词和整体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也就难以从关键词出发,对文本进行深度理解,进而精确领悟、提炼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了。
把握关键词,还要懂得词的基本知识,最重要的是要理解词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把握词的感彩。同时要知道,词一旦进入一个具体语境,其含义及感彩就被固定下来,有的词还会被语境赋予平常所没有的特别含义——语境义。
把握关键词,还需要我们具有相应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因为所有文本都是建立在作者对所具有的知识的应用和对生活的基础理解之上的,我们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就可能望文生义,也就难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准确含义了。
如果文本中有两个或者更多的关键词,就需要在弄懂每个词的基础上,厘清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将这些关键词连接起来进行整体把握,这样我们距离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就不远了。
我们来看这个例子:
春节期间,交警在高速公路电子屏上打出了一条横幅:汽车跑得快,阎王最喜爱。
短短 10 个字,在硕大的电子屏上太醒目了,想不看都不行。相信高速公路上的司机或乘客都会在第一时间有所感触。那么,这条横幅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根据语境,我们从中提取两个关键词:“快”“阎王”。用最笨的办法——查阅词典。“快”有 7 个义项:速度高(与“慢”相对),锋利(与“钝”相对),直截了当,爽快、痛快,高兴、舒服,灵敏,将、就要;“阎王”有 2 个义项:阎罗——掌管地狱的神,比喻凶恶残暴的人。根据语境,我们确定这两个关键词的基本意思分别是:速度高(与“慢”相对);掌管地狱的神。
现在的问题是,高速公路上,汽车的速度本来就快,为何交警还要作“汽车跑得快,阎王最喜爱”这样的警示呢?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来进行理解了——高速公路对汽车有每小时 80 公里、100 公里、120 公里等限速规定,这里的“快”显然是指超速——这就是“快”的语境义。超速最容易导致车毁人亡的恶性事故,阎王当然最喜爱了——这就是将两个关键词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把握。
到这里,我们是否就真的理解了交警的良苦用心了呢?未必!因为高速公路上可能导致“阎王最喜爱”的行为还有许多,如车速过慢、违法停车、倒车、占用应急车道、疲劳驾驶、酒后驾驶等。横幅中,交警用最常见的超速来代表所有的交通违法行为,以此告诫所司机:遵守交规,珍爱生命——这才是横幅的主旨所在。
由此可见,对关键词,包括关键句、关键细节等关键信息的准确把握,是我们准确理解文本真实含义,或者说准确理解作者表达意图的基础。这个基础越扎实,对他人文本的理解就越准确、越有效。因此,只有在整体阅读全文的基础上,从以关键词为起点的关键信息入手,我们才能在文本中通过文本结构寻踪觅迹、追根溯源,准确理清作者的表达思路,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而不是自己所谓见仁见智的理解。
示例
下面是近代思想家梁启超(1873—1929)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所作演讲《敬业与乐业》中的一段话。
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初读整个语段,我们可以得到第一印象,那就是“劳作”,尤其是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而在这个只有 84 个字、5个句子的语段中,“劳作”一词前后出现了 5 次。可见,这“第一印象”的产生是得到原文的支持的。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劳作”这个关键词。当然,我们将其确定为关键词,并不是因为其出现的次数多,而是 5 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都和这个词有关。尽管许多时候,关键词只出现一次,比如该语段中的“圆满”“第一等人”,只要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不管它出现多少次、出现在什么位置、以什么方式出现,都是关键信息。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劳作”有两个义项,一是做名词,指旧时小学所开设的以手工和其他体力劳动为主的一门课程;二是做动词,主要指体力劳动,也就是干活。根据语境,这里的“劳作”显然指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干活。将这个意思代入语段前两句,应该没有问题。但代入后三句,会有些语感上的不舒服。结合语段文意和该演讲听众是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表达背景,这后三句话中的两个“劳作”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相对稳定的工作”“职业”这样的语境义。我们将其代入语段,可以发现整体文意是支持的。
“圆满”是该语段中又一个关键词,它的常用义项有 2 个:没有欠缺、遗漏,使人满意。但联系上下文,第一个义项更多地表达了工作质量、数量上的刚性目标,第二个义项则容易让人感觉做好工作只是为了让他人满意,而从语段整体考虑,作者更多地是想表达一个人对“劳作”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据此,我们将“圆满”理解为完美或者极致,才更加符合作者的本意,这从该文本的标题“敬业与乐业”也可以得到验证。
梁启超那个时代,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阶级里,有着高低贵贱之分,所以语段中才有“天地间第一等人”这个说法。但语境中的“第一等人”显然不是指当时客观存在的所谓“上等人”,而是指那些能够将“劳作”做到“圆满”的人——他们中有工人、农民、店员、车夫等——他们身份虽然卑微,但品格却很“高贵”。与此相对的就是“不劳作”。从“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这一关键句看,“不劳作”者才是作者心目中真正的“下等人”。因此,语段中“第一等人”的实际含义是指那些将工作做到完美、做到极致的人——这是语境赋予该关键词的特别意义。
该语段,作者表达的基本思路是:必须劳作——这是人生应有的基本前提;不劳作便是罪恶——这是人生应有的基本态度;合理择业,追求完美——这是人生应有的基本职业境界。
将其中“劳作”“圆满”“第一等人”等关键词联系起来看,梁启超想表达的主题显然是:赞誉爱岗敬业,鄙视好逸恶劳。
训练一 整体感知与关键信息
训练提示
1. 将文本整体上认真阅读一遍。在你阅读的时候,最好在一边放一个笔记本,摘录阅读过程中遇到有感触的词句、观点、现象、事件等,也可以质疑、点评。如果你阅读的是纸质书,可以直接在书上圈点,也可以写在字里行间或页眉、页边、页脚等空白处。
训练提示
2. 想一想:这个文本都说了些什么?哪些内容或句子是你印象最深的?不管你认同还是反对。
3. 将文本再读一遍。这次你需要用铅笔,将你认为的关键信息标注出来。
4. 对你标注出来的关键信息,在这个特定的文本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解读;当然,我们更提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相关路径、策略来进行更加准确而有效的解读。
训练提示
5. 将解读的结果代入文本,联系上下文,看看能否得到支持和验证,如果不能,则要考虑你的解读是否有问题。
6. 将你圈出的关键信息,按照文本的表达顺序联系起来,看是否能构成一条线索,或者一种逻辑关系。如果不能,可能你圈出的关键信息在某处出现了瑕疵。
训练提示
7. 你能根据关键信息及其解读,概括出文本的内容要点,进而推导出文本的主题吗?
8. 当我们做这一切的时候,一定要从文本及其语境出发,切忌主观臆断、断章取义,坚决反对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作者以及曲解作者的观点。我们提倡对文本进行善意的质疑和合理的批判,但必须建立在准确理解文本主旨和作者意图的基础之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