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突破5 常见无明显反应现象的探究 课件(共13张PPT) 2024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广东专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项突破5 常见无明显反应现象的探究 课件(共13张PPT) 2024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广东专版)

资源简介

(共13张PPT)
第一部分 广东省考点梳理
主题一 物质的性质与应用
化学
专项突破5 常见无明显反应现象的探究
1.(2023·江西)某班同学进行“有反应无明显现象的实验”主题复习。
(1)实验1:用三朵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其中纸花变红的是   (选填“Ⅰ”“Ⅱ”或“Ⅲ”),实验1的结论为   。
(2)实验2: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现象是   。
(3)实验3:向充满二氧化碳的锥形瓶中先注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未观察到明显现象,再打开弹簧夹并注入   (写一种试剂),产生气泡,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已发生反应。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
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稀盐酸(答案合理即可)
(4)验证无明显现象反应已发生的思路一般有两种:①反应物之一消失;②有新物质生成。上述实验中采用相同思路设计的是实验   。
2.(2023·揭阳模拟)在生活、生产中改良酸性土壤、中和废水、治疗胃酸过多症等均是酸碱中和反应原理的具体体现。在实验课上,同学们发现有部分中和反应现象并不明显。
【实验探究】以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为例,如何证明它们发生了中和反应呢?
1和3
(1)方案一:甲同学利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来证明两者反应,进行了下列操作。
①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于小烧杯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溶液: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硫酸,逐滴滴入烧杯中,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直至观察到   的现象时,甲同学认为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溶液恰好由红色变成无色
②乙同学取适量甲同学实验后的溶液于试管中继续探究,下列方法能证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的是   (选填字母)。
A.滴一滴稀硫酸,溶液呈无色  
B.滴一滴稀硫酸,溶液呈红色
C.滴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呈红色  
D.滴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呈无色
C
(2)方案二:有同学认为,可以通过检验是否有硫酸钠生成来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的反应,于是用玻璃棒蘸取甲同学实验后的溶液放在酒精灯上蒸干,发现有白色固体析出,为确认白色固体是硫酸钠而不是氢氧化钠,进行如表所示实验。
步骤 现象 结论
将白色固体溶于水形成溶液,均分成两等份 向其中一份滴加CuSO4溶液,振荡,静置 无  色沉淀生成 白色固体不是NaOH
向另一份滴加BaCl2溶液,振荡,静置 出现    白色固体是Na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白色沉淀
BaCl2+Na2SO4 BaSO4↓+2NaCl
=
【拓展延伸】还有同学联想到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于是验证有水的生成来证明酸和碱反应。
【查阅资料】
Ⅰ.变色硅胶吸水后由蓝色变成红色;Ⅱ.无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醋酸钠和水。
(3)同学们经过讨论设计了下列三个实验如图所示。
①证明无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现象是   ;
②造成图3中U形管左侧液面降低、右侧液面升高的原因有: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或   。
硅胶不变色,图3中变色硅胶由蓝色变成红色 
图1、图2中变色
氢氧化钠固体和无水醋酸发生中和反应,
放出热量
3.(2023·山东改编)欲证明“CO2与NaOH能发生化学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实验装置中夹持仪器、电脑均已略去)。
实验1:小亮同学按图1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前U形管两端液面相平,将NaOH溶液滴入试管中,待反应后恢复到室温,U形管中的液面左高右低。
(1)小亮同学根据U形管中液面高度变化得出结论: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
(2)小明认为仅凭U形管中液面高度变化,不足以得出“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论,理由是   。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可与
水反应
实验2:为获得充足的证据,兴趣小组设计了图2装置进行实验探究,并利用压强传感器测定实验过程中三颈瓶内压强的变化。打开压强传感器,观察到三颈瓶内初始压强为101kPa,将滴有酚酞溶液的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快速推入瓶内,振荡充分反应。待压强不再减小后,再将适量的稀盐酸快速推入瓶内,振荡充分反应。待压强不再增大后,将两个注射器活塞先后拉回原位(不进行活塞操作时,活塞不能自主移动)。瓶内压强变化如图3所示。
(3)向瓶内推入适量稀盐酸后,能证明CO2与NaOH已发生了反应的现象是   。
有气泡生成
(4)图3中,   (选填序号)段的压强比初始压强低,说明瓶内的水能吸收CO2。
①CD段     ②DE段     ③MN段
(5)图3中,DE段压强远低于MN段压强,能够说明   。

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
二氧化碳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