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燃烧。2.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4.知道防火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增强安全意识。情景导入一、灭火的原理学习探究通常所说的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1.探究燃烧的条件现象结论浸过酒精的木条迅速燃烧,浸过水的木条一段时间后才燃烧上述实验不能探究燃烧是否需要可燃物,因为木条本身就具有可燃性,如果时间稍长,两个木条都能燃烧现象结论物质必须达到其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才能燃烧装水的纸船从加热到燃烧需要的时间更长着火点:物质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是物质固有的属性)。现象结论钢丝棉在空气中不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有黑色固体生成,溅落至集气瓶底部增大氧气的浓度可以促进燃烧2.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注意:(1)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2)着火点是可燃物本身的一种固有属性,与可燃物的性质有关,一般情况下某物质的着火点是固定的。(3)燃烧的定义是一种狭隘的概念,并不是物质燃烧都需要氧气参与,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解析:A.纸张具有可燃性,是可燃物,能燃烧;B.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纸张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C.纸张与空气充分接触,而不是没有充足的空气;D.水蒸发时吸热,导致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因此纸张不能燃烧。例1 如图,“纸火锅”是用纸做容器盛放汤料的火锅,点燃火锅时纸不会燃烧。对此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 )A.纸不是可燃物,所以不会燃烧B.纸被水浸湿,导致纸的着火点降低C.因没有充足的空气,所以纸不会燃烧D.水蒸发时吸收热量,温度达不到纸的着火点D3.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燃烧条件(1)可燃物(2)充足氧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灭火原理(1)移走可燃物(2)隔绝氧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同时具备破坏其一消防员用水灭火用灯帽熄灭酒精灯森林失火清理附近草木,形成隔离带用锅盖盖灭油锅用干粉灭火器灭火以下灭火方法都采用了哪些灭火原理?解析:A.吹灭蜡烛,使燃着的烛芯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所以蜡烛熄灭,对应错误;B.将烛芯剪去属于消除可燃物灭火,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对应正确;C.湿抹布盖火是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离,对应正确;D.用水浇灭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灭火,对应正确。例2 下列熄灭蜡烛的方法,其对应原理错误的是( )A.用嘴吹灭——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离B.剪掉烛芯——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C.湿抹布盖火——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离D.水浇灭——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A1.乙炔的不充分燃烧和充分燃烧二、促进燃烧的方法乙炔燃烧 生成物 现象 火焰温度氧气不充足 碳、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水 产生大量黑烟 火焰呈黄色 2 100 ℃氧气充足 二氧化碳、水 无黑烟 火焰呈蓝色 3 150 ℃结论:促进燃烧的方法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氧气的浓度2.微观解释在一定的空间内,相互碰撞的分子越多,燃烧就越剧烈。碳原子氧分子氮分子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增大氧气的浓度,单位体积内氧分子的数目增加,分子碰撞次数增多,可以促进可燃物的燃烧3.一氧化碳中毒及其预防①保持良好的通风;②使可燃物充分燃烧;③有效的排气。(1)一氧化碳的毒性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当一氧化碳随呼吸进入血液中,便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血红蛋白失去输氧能力,导致一氧化碳中毒。人体吸入少量的一氧化碳会头痛,吸入较多量时,就可能导致死亡。(2)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解析:生活中用的蜂窝煤球比球状或块状的煤球燃烧的好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煤与空气接触面增大,能使煤充分燃烧。例3 生活中用的蜂窝煤球比球状或块状的煤球燃烧的好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 )A.可增加煤燃烧的热值 B.可降低煤的着火点C.可增大空气中氧的含量 D.使煤与空气接触面增大D三、爆炸是如何发生的氢气的燃烧和爆炸现象:开始平静的燃烧,而后猛烈爆炸。1.爆炸的条件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的现象。(1)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2)空间必须有限;(3)达到爆炸极限;(4)遇到明火;2.爆炸极限可燃性气体与空气形成混合气体,遇明火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即可燃气体占混合气体的体积分数范围),称为该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点燃前一定要验纯!3.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例4 如图,往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爆炸现象:硬纸板随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面粉厂要禁止烟火,以防发生爆炸事故B.空气使蜡烛剧烈燃烧导致爆炸C.发生爆炸后容器内温度升高、氧气不充分蜡烛熄灭D.实验用的容器可用废旧矿泉水瓶,但不能用玻璃瓶B解析:塑料瓶内面粉颗粒与空气充分混合,遇到明火发生了爆炸,并不是空气使蜡烛剧烈燃烧导致爆炸,B说法错误。课堂小结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物质具有可燃性与充足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增大氧气的浓度增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控制反应物控制反应条件如何预防爆炸如何实现燃烧怎样实现灭火如何促进燃烧控制燃烧随 堂 测试B1.在加油站、油库、煤矿矿井内,需要张贴的图标是( )A. . B. C. D.2. 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了解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有利于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坐火车B.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煤矿的矿井内都应严禁烟火C.生活中常用水来灭火,其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D.发现家中天然气或者液化气泄漏时,应先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CB3.某实验小组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做了如下实验。步骤一:先滴加稀盐酸,再给燃烧管微热,红磷和白磷均不燃烧;步骤二:滴加过氧化氢溶液,白磷燃烧,红磷仍然不燃烧。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步骤一中先滴加稀盐酸的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B.步骤一中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仅是没有与氧气接触C.对比步骤二中红磷和白磷的现象可以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跟课本上的实验相比,本实验更加环保物质 白磷 红磷着火点/℃ 40 24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