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教学设计章节 第六课 准确把握概念课题 6.1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课型 新授课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的内容,这一框包括两目。第一目“推理的含义与种类”,阐明了推理的含义和结构,阐述了推理的分类标准及种类。第二目“演绎推理的逻辑要义”,揭示了演绎推理的含义与实质,阐明了要确保得到真实的结论,演绎推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明确了掌握演绎推理方法的重要意义。 这两目内容采用渐进式阐述方式,以“推理”为主线,阐述了推理的含义与种类,着重揭示了演绎推理的核心要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推理”这一核心概念。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授的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通过对哲学、法律等科目的学习,在学习知识上已经有了较多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和理论修养都有大幅度提高,具备了良好的归纳、综合、比较、分析和推理社会现象的能力。学生的知识体系存在差异性、层次性,每个学生都需要在课堂的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价值,从而提高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三、学习目标: 1.知道推理的含义及分类、推理结构的含义及作用;认识思维的形式。 2.演绎推理的作用及必备条件,了解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认识正确的推理结构, 掌握演绎推理的条件。 3.正确理解推理的含义、种类,掌握演绎推理的条件,提高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合理进行演绎推理。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了解判断形成的路径,推理的含义、构成、结构、分类标准及种类。正确理解演绎推理的含义、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掌握演绎推理方法的意义。 科学精神:正确理解推理的含义、种类和结构以及演绎推理的条件,提高辩证思维思维能力,建设理性精神素养 公共参与:正确进行简单的演绎推理,培养有序参与公共生活的良好习惯五、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推理的种类,演绎推理的逻辑要义 教学难点:怎样进行正确的演绎推理六、议学活动设计:导入新课: 导入语:在前面的几节课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概念、判断的知识。知道了判断是由概念构成的,判断又是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那什么是推理呢,第六课我们就来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这是第六课的整体框架,我们大致了解,今天这节课就先来学习第一框的内容。(播放下一页)议学活动1:从杂交水稻培育中掌握推理的含义与种类教师活动1: 播放《杂交水稻之父》的相关视频,创设议学情境。 2.展示议学材料,,创设议学情景。 1961年7月,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周边的田里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他根据孟德尔的豌豆实验推测,发现的这株水稻是一株天然的杂交水稻。有了这个分析以后,他就认为既然自然界能够长出天然杂交稻,在自然界应该也可以找到雄花是败育的、雌花是正常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那么人工也可以培育出杂交稻。 1973年,袁隆平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他通过不断的试验和实践,终于在1974年成功地培育出了第一代杂交水稻品种。这一品种的产量比传统品种提高了20%以上,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展示议学问题: 思考:在袁隆平开展水稻杂交的试验过程中,他是通过什么途径形成的判断,从而完成杂交水稻的育种? (议学提示:在材料中提到:袁隆平根据孟德尔的豌豆实验推测,发现的这株水稻是一株天然的杂交水稻。有了这个分析以后,他就认为既然自然界能够长出天然杂交稻,那么人工也可以培育出杂交稻。这里体现了他根据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这一已有的判断,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这一过程就是推理。材料的第二段提到袁隆平通过不断的试验和实践,终于在1974年成功地培育出了第一代杂交水稻品种。这是通过实践完成了杂交水稻的育种。这说明判断形成的途径有两条:一个是实践,一个是推理。(播放下一页)) 4.展示知识点(展示部分) 5.议学活动要求:在此环节中,要求同学们上台展示作答,注意术语的规范使用。 学生活动1: 1.阅读材料,观看视频,提取关键信息,联系本框知识回答问题,做好议学准备。 2.认真研读议学问题,列出自己的观点,做好分享准备。 3.根据议学提示,在课本对应位置将基本观点 备注清楚。设计意图: 在本环节中,通过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之父的事迹,让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进行思考,从学生较易理解和掌握的材料入手去掌握判断形成的两条途径:实践和推理。然后结合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推理的含义和构成以及推理结构,结合图表对推理的种类进行梳理分析,再通过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议学活动2:从水稻的培育中分析如何进行正确的演绎推理教师活动2: 展示议学材料: 杂交水稻作为中国农业科技的一张名片,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技术,不仅解决了中国乃至全球的粮食问题,更成为了农业科技进步的象征。然而,近期发生的杂交水稻亲本种子被盗事件,不仅震惊了国内外也暴露了我国在农业科技保护方面存在的漏洞。 据报道,国内某农业科技公司原总经理朱某,利用职务之便,将袁隆平院士研究的杂交水稻亲本种子非法走私至境外,卖给了外国势力。朱某的行为严重侵犯了国家的知识产权,对我国的农业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最终,朱某因“为境外非法提供情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 2.展示议学问题: 网友根据这一事件在网上引发热议,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网友的推理是否正确? 3. 展示知识点(部分) 4.议学活动要求:结合材料思考问题,列出发言要点,小组中心发言人汇总本组成员观点,做好发言准备。注意术语的规范使用。 学生活动2: 1.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做好议学准备。 2.认真研读议学问题,列出自己的观点,经过小组合作探究,每一小组中心发言人归纳整理本组成员的观点,做好分享准备。 3.根据议学提示,在课本相应地方做好笔记,掌握知识点。设计意图: 第二部分的演绎推理涉及两个内容,一个是推理的前提的真实性,二是推理结构正确性,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这部分内容学生一开始觉得好掌握,其实很容易犯错,会陷入“思维误区”。因此,需要结合具体的事例去思考背后的道理,让同学们去思考、比较,发现其中的区别。课堂小结:课堂练习: 1.近代以来,纵观西方国家的发展史,无论是早期称霸海洋的西班牙,还是后来居上的英国,以及二战后实力超群的美国,这些国家强大起来后纷纷走向称霸的道路。据此,西方国家许多政客和学者认为:一个国家强大后必然称霸世界,威胁他国发展,任何国家都不会例外,因此中国强大必然称霸,必然威胁他国。西方国家政客和学者的这种推理( ) ①运用演绎推理,但由不真实的前提推导出了错误的结论 ②属于完全归纳推理,涵盖了历史上所有国家的发展经历 ③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 ④是类比推理,有利于人们获取新的知识,把握事物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详解】1.A 【详解】①:西方国家政客和学者的这种推理是演绎推理,但“一个国家强大后必然称霸世界,威胁他国发展,任何国家都不会例外”这一前提是不真实的,因此推导出了错误的结论,①正确。 ②③:由一些西方国家国强必霸的历史归纳出任何国家强大后必然称霸世界,威胁他国发展,这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③正确,②错误。 ④:比较西方国家与中国,属于类比推理,但类比推理也是或然推理,西方国家政客和学者的这种推理是错误的,不能帮助人们获取新的知识,把握事物规律,④错误。 故本题选A。 2.《淮南子·说山训》有云:“以小见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一叶落知天下秋”这些说法表明( ) ①推理的结果决定事物的发展过程 ②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事物的性质 ③学会推理有利于人们获得新知识 ④思考体现了“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详解】D 【详解】①:推理的结果是否正确会影响人们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认识,但不能决定事物发展的过程,①错误。 ②:推理是否有效会直接影响推理结果,但不会直接影响事物的性质,②说法错误。 ③④:“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一叶落知天下秋”可看出思考体现了“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学会推理有利于人们获得新知识,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④:张三认识李四,李四认识王五,张三不一定认识王五,这个关系是“非传递关系”,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课堂升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