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教学设计
章节 第七课 学会归纳及其方法
课题 7.1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课阐述了归纳推理的含义及事物因果联系的三种方法。学习本课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及类型,学会运用归纳推理探求事物的因果联系,寻找事物现象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本框共安排了两目的内容:第一目“归纳推理的含义”。教材首先通过探究“荔枝”的故事阐释了归纳推理的含义,然后根据推理涉及的认识对象的全部与否将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最后通过相关链接和探究与分享等内容分析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特征。 第二目“归纳推理的方法”。教材通过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等内容,总结了提高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的方法, 并通过展示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探求事物因果联系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政治学生,学生通过学习必修教材《哲学与文化》,初步具备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为逻辑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已对归纳推理的概念有所了解,能利用归纳推理进行一些简单的数学推理。本课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从逻辑学的视角更系统地掌握正确进行归纳推理的方法,对归纳推理说明道理、论证思想、说服他人、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的作用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三、学习目标: 1.了解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含义及特点。 2.掌握因果联系的含义、客观性和探究因果联系的方法。 3.提高由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养成观察生活、善于思维的习惯,树立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正确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种类,明确因果联系的含义、方法。 公共参与:掌握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科学探求事物因果联系。
五、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对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作出全面比较。 教学难点:掌握归纳推理的具体方法,尤其是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具体方法。
六、议学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 导入语:同学们,通过前面第六课第一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形式逻辑从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的角度,将推理分为必然推理和或然推理。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归纳推理(除完全归纳推理外)是或然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是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那什么是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有什么类型呢?归纳和演绎有什么关系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一步步解惑。 又到了荔枝,大量上市的季节,壳似丹珠,肉如脂玉,这一古老而珍贵的明星果品,一上货便带来了视觉和味觉的双重享受。本节课,我们将通过明星果品,一起学习7.1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议学活动1:听说本荔的“身价”涨了——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
教师活动1: 播放关于今年荔枝的相关视频,创设议学情境。 2.展示议学材料,,创设议学情景。 中国的荔枝产区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四川、云南,其中,广东是主产区,占总产量的六成左右。今年,海南产量的荔枝同比去年减产30%左右,广东产区预计减产30%,广西、海南产区也是减产。2024年是荔枝的“小年”整体来说产量比去年的要低,物以稀为贵,其价格会升高。 3.展示议学问题: 请你观看视频,并结合材料,分析荔荔是如何得出“听说本荔的身价涨了”的结论的?这一过程属于哪种归纳推理类型? (议学提示:下一页详细讲解了) 4.展示知识点 5.议学活动要求:在此环节中,要求同学们上台展示作答,注意术语的规范使用。 学生活动1: 1.阅读材料,观看视频,提取关键信息,联系本框知识回答问题,做好议学准备。 2.认真研读议学问题,列出自己的观点,做好分享准备。 3.根据议学提示,在课本对应位置将基本观点备注清楚。
设计意图: 本框以荔枝为切入口,立意新颖,并且此时正是荔枝上市的日子,而今年的荔枝的价格比往年高,想要实现“荔枝自由”是有点难度的,紧跟时政,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本框分为两部分,通过听说本荔的“身价”涨了——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听说本荔的“道路”宽了——探究归纳推理的方法。共同探究掌握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在本环节中,通过荔枝的“自白”,语言诙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探究荔枝为什么会价格上涨的原因,进一步解析归纳推理的前提、含义及其分类。
议学活动2:听说本荔的“道路”宽了——探究归纳推理的方法
教师活动2: 展示议学材料: 关于荔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最早记载荔枝的文献是西汉司相如的《上林赋》,文中写到“离枝”意指这种水果不能离开枝叶,否则容易变质,因为人们发现,不同品种的荔枝在不同地区,只要离开枝叶,它们就会很快变质。 荔枝味美,对气候变化却异常敏感,喜欢湿润,但是温暖和阳光,但是今年的雨水,(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但是今年的雨水过多,全国荔枝的普遍减产。 今年的荔枝的确遇上了“小年”,但是我们可以创新科技赋能趋“荔”避害,进行错位上市,一部分荔枝采用超低温技术储存起来,等荔枝的“小年”时再上市,一部分荔枝正常生长,然后上市。因为人们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用超低温技术可以让荔枝“保险”,不失美味的口感。 2.展示议学问题: 议学任务:请你结合材料,小组讨论,分析因果联系的含义及其以上材料分别体现了因果联系的哪种方法? (议学提示:后面详细讲解了) 3. 展示知识点 4.议学活动要求:结合材料思考问题,列出发言要点,小组中心发言人汇总本组成员观点,做好发言准备。注意术语的规范使用。 学生活动2: 1.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做好议学准备。 2.认真研读议学问题,列出自己的观点,经过小组合作探究,每一小组中心发言人归纳整理本组成员的观点,做好分享准备。 3.根据议学提示,在课本相应地方做好笔记,掌握知识点。
设计意图: 第二部分的和第一部分环环相扣,继续探究荔枝的故事,通过荔枝的三段材料,组织学生的分析素材的能力,进一步分析归纳推理的因果联系,突破难点。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清洗后在阳光下自然晒干的衣服上似乎有种格外好闻的气味。研究者为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找来棉质新毛巾,用超纯水多次洗涤,然后将湿毛巾分别放在有阳光的室外、阳光被遮挡的室外以及室内环境中自然干燥。结果,在室外阳光下晒干的毛巾上发现一系列独特的“香气分子”,这些气味分子大多是含有5-9个碳原子的小分子醛与酮。这个实验中,研究者探求因果联系运用的方法是( ) A.求异法 B.求同法 C.共变法 D.剩余法 【详解】A:求异法是指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关系。研究者将湿毛巾分别放在有阳光的室外、阳光被遮挡的室外以及室内环境中自然干燥,在室外阳光下晒干的毛巾上发现一系列独特的“香气分子”,这表明研究者运用了求异法,A符合题意。 B:求同法是指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材料不体现求同法,B不选。 C:共变法是指如果被考察现象a有某些变化,有一个因素A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这个相关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材料不体现共变法,C不选。 D:剩余法是指如果已知某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又知道这个原因只是部分原因,那么其他原因可能是这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剩余原因,材料不体现剩余法,D不选。 故本题选A。 2.天气谚语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比如“天有城堡云,地有雷雨临”“雷声连成片,雨下沟河漫”等,天气谚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农业经验的结晶,经论证大部分天气谚语与现代气象学吻合,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天气谚语( ) ①其产生经历了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 ②其形成的过程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和能动性 ③是停留在感觉、知觉和表象层面的感性认识 ④作为一般结论是通过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出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详解】①:思路点拨天气谚语的形成体现了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①不符合题意。 ②:天气谚语的形成是在多次观察的基础之上得出的,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和能动性,②正确。 ③:天气谚语并非停留在感觉、知觉和表象层面的感性认识,属于理性认识,③不符合题意。 ④:天气谚语只是对部分现象的概括,但并未概括所有情况,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④正确。 故本题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