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探索人类认识的奥秘,追求真理、指导实践。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第四课的起点,安排两目内容。通过学习本框,为第二框“在实践追求和发展真理”奠定知识基础,对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起到基础性作用。2.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第四课第一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包括两个目题,第一目“认识与实践”,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两目内容相互补充。本框的教学内容所体现的知识结构为“概念→关系”,两目知识层层推进。首先进行认识和实践的基本概念界定,为之后介绍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引导学生树立实践决定认识的世界观。【学情分析】已有知识经验:从学生的知识基础看,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学习了唯物论、辩证法,具备了学习本框的知识和经验。已有生活经验:学生对实践与认识的含义及其它们的关系已经在学习和生活中在有意和无意中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已有策略经验:学生自学、合作探究、反思的学习方式较为熟练;学生的思辨能力较强。学习困难障碍:1.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掌握不清;2.对实践的含义及其表现较难掌握;突破措施:在议学情境中设计议学任务,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尊重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多让学生思辨,并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1.掌握认识的含义、实践的含义、三种基本形式及实践的特点。2.通过学习增强实践意识,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深刻认同,坚定参与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核心素养】政治认同: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信人民的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实践创造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科学精神:坚持科学精神,注重实践的客观物质性,通过事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分析问题。公共参与: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教学重点】实践的特点【教学难点】认识的表现形式;实践的特点【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教学过程】新课讲授:出示本节课课题——人的认识从哪里来?议题一: 赏穿紫河美景 悟认识两种形式议题二: 忆穿紫河“变身” 探究实践的特点导入新课:介绍穿紫河国庆假期即将到来,想来常德旅游,网上做攻略看见有人推荐穿紫河,谈谈你对穿紫河的认识。第一幕:认识与实践议题一: 赏穿紫河美景 悟认识两种形式议学情境一:观看视频《美丽河湖》议学问题:谈谈你对穿紫河的直接感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形成认识的含义的理解。议学提示:议学小结:一、认识与实践1、认识(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与意识进行比较)(2)形式(阶段、分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①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②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注意: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理性认识相对于感性认识更深刻,但二者在性质上都有正误之分,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感性认识更可靠。课堂小游戏:听到感性认识请拍手水无色无味 政治老师眼睛大 望梅止渴因为A=B,B=C;所以A=C 橘子是一种水果 苹果又大又圆议题二: 忆穿紫河“变身” 探究实践的特点议学情境二:观看视频《穿紫河的前世今生》结合图文分析20世纪80年代,穿紫河部分河道因城市扩展被填埋,被分割成多段水体,受垃圾与沿岸农业面源污染影响,水体严重黑臭,曾一度被划定为“黑臭河”,严重影响了当地百姓的生活。议学问题:结合上述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回答:穿紫河的变化是怎么得来的?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议学提示:议学小结:2、实践(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直接现实性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思考、辩论、认识、言论等都不是实践。(2)基本形式:人类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课堂练习:判断下列活动,哪些属于实践?狗狗取快递 2. 国务院机构改革 3. 学生听课 4. 农民种地5.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宇航员开展太空实验活动第二幕:实践的特点议学情境三:阅读材料《 穿紫河换新颜,昔日“臭水沟”变身城市“绿腰带”》20世纪80年代,穿紫河部分河道因城市扩展被填埋,被分割成多段水体,受垃圾与沿岸农业面源污染影响,水体严重黑臭,曾一度被划定为“黑臭河”,严重影响了当地百姓的生活。为了解决城市排水管网和水系问题,截污清淤,疏浚河道,防洪排渍排涝,实现雨水综合利用,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2004年开始,常德市委市政府发动和依靠人民开始对穿紫河进行治理,倾全城之力实施“活水、净水、蓄水、排水、亲水”五大工程,采取调蓄、生态净化等海绵化措施,消除了水体黑臭现象,大幅改善了河道生态环境。在清淤过程中,如何彻底清除河底长年堆积的淤泥,经过多方比较,最终决定采取环保挖泥船配合管道搅拌机施工工艺具体实施。国家电网也为其安全保驾护航,排查、收集和提供辖区内打桩机,挖掘机等大型施工设备。议学问题: 对照材料,联系书本上知识,回答以下问题:谈谈穿紫河变身城市“绿腰带”的过程中是如何体现实践的特点的?学生分三大组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3)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也具有客观性。(承认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A.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社会性)B.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历史性)(承认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就是在实践的观点上坚持了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总结:本节课我们通过穿紫河来学习了认识与实践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复习一下,朗读一下。通过穿紫河的“变身”,我们看到了常德市委市政府的决心和担当,也看到了无数建设者的辛勤汗水。同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绝不是一个轻轻松松的过程,必须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当代青年生逢其时,重担在肩,应该心系人民,胸怀天下,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永远记得“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板书设计】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认识1.含义2.形式二、实践1.含义2.形式3.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