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沪科黔科版《一 课间休息讲安全》 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沪科黔科版《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课程,主题为《课间休息讲安全》。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课间休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课间休息中保证自己的安全,旨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安全无小事,课间休息同样需要讲安全。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年龄阶段,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然而,他们的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对课间休息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认识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课间休息中的安全问题,并学会自我保护。三、核心素养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课间休息的重要性,掌握课间休息中的安全常识和自我保护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观念,形成关爱自己、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课间休息中的安全常识和自我保护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形成自我保护的良好习惯。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安全标志牌、图片资料、视频素材等。场地准备:确保教室宽敞明亮,便于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讨论交流。六、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教师播放一段关于课间休息时发生的安全事故视频,视频中显示了一个学生在课间休息时因追逐打闹而摔倒,导致手臂骨折。这个视频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让他们意识到课间休息时的安全问题。教师提问:“你们在课间休息时都做过哪些活动?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危险的情况?”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的经历,让他们意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学生们可能会提到一些常见的课间活动,如跳绳、踢毽子、打沙包等,也可能会提到一些危险的情况,如追逐打闹、攀爬等。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并强调课间休息时的安全注意事项,如不要追逐打闹、不要攀爬等。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课间休息时的安全问题,并学会如何避免类似的安全事故发生。[探究新知]新知探究一:课间休息的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课间休息?”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说需要休息眼睛,有的说需要放松大脑,还有的说需要补充能量。教师总结大家的讨论,指出课间休息是为了让我们的大脑和身体得到放松和休息,以便更好地投入到下一节课的学习中。新知探究二:课间休息中的安全隐患教师首先展示一些课间休息时常见的安全隐患图片,包括奔跑追逐时摔倒、推搡打闹时撞到他人、攀爬栏杆等。让学生观察并指出这些行为可能带来的不安全因素,例如可能造成身体伤害或引发意外事故。学生们分组讨论这些不安全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以及如何避免这些行为。学生代表分享了他们的讨论结果,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如控制活动强度、保持安全距离、遵守纪律等。新知探究三:课间休息的安全常识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行为是危险的?”学生们经过讨论,认识到这些行为可能会分散注意力、增加意外风险等。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并介绍一些课间休息时应遵循的安全常识,如不奔跑追逐、不推搡打闹、不攀爬栏杆、不玩危险游戏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安全常识付诸实践,例如制定班级规则、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等。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同时,教师也要强调在课间休息时,同学之间要相互关心、照顾和帮助,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课间休息环境。实践练习安全标志牌的认识与制作教师首先展示各种安全标志牌的图片,详细介绍每个标志的含义和用途,包括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指示标志等。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尝试理解每个标志背后的意义,并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标志。接下来,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使用纸张、剪刀和胶水等材料,制作自己班级的安全标志牌,并在教室里张贴。学生需要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标志牌的制作和安装。完成制作后,学生互相参观并解释自己制作的安全标志牌的含义。实践操作二:课间休息安全行为演练教师设定一个模拟的课间休息场景,例如在走廊上,有两个同学正在发生争执,可能引发冲突。教师邀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发生争执的同学,并按照安全常识进行互动。教师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确保学生在课间休息时能够遵守安全规则。演练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和指导,强调在课间休息时保持冷静、避免冲突的重要性。实践操作三:设计课间休息安全宣传海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向更多的同学宣传课间休息的安全知识?”学生分组设计课间休息安全宣传海报,海报需要包括标题、图片、文字等内容,强调课间休息时的安全行为和规则。学生可以使用各种工具和材料来制作海报,例如彩色笔、画笔、剪刀和胶水等。完成海报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和学习,讨论如何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设计。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和练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保障。[课堂互动]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课间休息中遇到的安全问题和解决方法。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们互相交流和学习,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学生们可能会提到一些常见的问题,如追逐打闹、攀爬栏杆等,也可能会分享一些自己的解决方法,如与同学约定不要追逐打闹、在课间休息时保持安静等。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和解答关于课间休息安全的问题。他们可以互相交流经验和教训,学习如何避免类似的安全事故发生。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课间休息时的安全问题,并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和讨论,强调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的重要性。教师可能会指出一些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强调在课间休息时保持安全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也可能会给予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类似的安全问题。[总结提升]在课程的最后,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总结,强调了课间休息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和自我保护方法。教师提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安全?我们应该如何做到‘安全第一’?”学生们积极发言,有的说在过马路时要注意红绿灯,有的说在公共场所要遵守秩序,还有的说在参加户外活动时要做好防晒和防蚊虫叮咬。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和指导,赞扬了他们的安全意识,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继续保持。同时,教师也引导学生们认识到,安全意识不仅是在学校里需要注意,更是在日常生活中都需要重视的问题。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将安全意识融入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们讨论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习安全知识、遵守社会规则等。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并强调了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在遇到危险时应该如何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自我保护。七、拓展延伸家庭作业:请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讨论家庭中的安全隐患,如电器设备、煤气阀门、火源等,并制定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如安装烟雾报警器、定期检查电器设备等。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家庭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家庭安全意识。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校或社区的安全设施,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校园或社区的安全设施,如消防设施、安全出口、紧急疏散通道等。学生可以亲自观察这些设施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了解其在紧急情况下的重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相关人员给学生讲解安全设施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安全知识水平。调查研究:教师可以布置一项调查研究任务,让学生调查学校或社区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如疏忽的楼梯、破损的围栏、无人看管的宠物等。学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采访等方式收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归纳。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提出改进建议,如修复破损设施、加强安全教育等。通过调查研究活动,学生可以增强自身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同时为学校或社区的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八、课后作业安全日志:请学生记录一周内自己在课间休息时观察到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行为,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通过这项作业,让学生更加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培养观察力和反思能力。家庭安全分享:让学生在家中与家长一起寻找家庭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和提出的改进建议。这项作业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的安全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家庭安全意识。创作安全标语:让学生设计一条关于课间休息安全的标语,要求简洁明了、易于记忆。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标语绘制成海报或卡片,并展示给同学们看。这项作业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九、课堂总结知识回顾: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课间休息安全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确保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安全常识和自我保护方法。情感升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安全对于自己和他人的重要性,强调每个人都应该为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而努力。通过情感升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展望未来:教师鼓励学生将所学的安全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安全,还要关注他人的安全。同时,教师也要提醒学生持续关注生活中的安全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