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复习—人文地理部分核心知识归纳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复习—人文地理部分核心知识归纳

资源简介

中考人文地理部分汇总
人在社会中生活 我的家在哪里 从社区看我家
在社区中生活
乡村与城市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往来在区域之间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带着地形图区越野
带着地图区旅行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大洲和大洋 人类的栖息地
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自然环境 地形多样
气象万千
众多的河湖
风光迥异
世界大家庭 人口与人种
语言与宗教
世界上的国家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观察、使用地球仪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家住平原 稻作文化的印记
用机械种庄稼
与山为邻 垂直的生计
山地之国
傍水而居 耕海牧渔
水上都市
草原人家 逐水草而居
现代化的牧场
干旱的宝地 石油宝库
沙漠绿洲
不同类型的城市 俄罗斯的政治文化中心—莫斯科
文化艺术之都—巴黎
IT新城:班加罗尔
汽车城:蔚山
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
如何认识区域 认识区域—南非 (位置、范围、自然、人文、发展)
中国各族人民的家园 国土与人民 辽阔的疆域
行政区划
众多的人口
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
山川秀美 复杂多样的地形
季风的影响
母亲河
地域差异显著 秦岭—淮河分南北
交流与互补
走进台湾 台湾的位置、自然环境、特色 游历台湾
5.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北方地区 红松之乡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
南方地区 水乡城镇
富庶的四川盆地
开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
西北地区 丝路明珠
草原风情
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
青藏地区 海拔最高的牧区
日光城—拉萨
6.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 不断变化的人口问题 世界人口的数量变化
我国的人口与发展
日益严峻的资源问题 世界面临的资源问题
应对我国的资源问题
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 愈演愈烈的环境问题
加快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
发展的选择 可持续发展与新发展理念
因地制宜谋发展
向贫困宣战
区域的变化 了解并说一说周边的变化
人文地理(上册) 教学目标
章节 节次 教学目标
第 一 单 元 人 在 社 会 生 活 中 1.1 我的家在哪里 1.1.1 从社区看我家 1.通过阅读地图,掌握地图的三要素; 2.能够根据地图上的方向、图例和注记,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 3.能够利用比例尺计算图上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
1.1.2 在社区种生活 1.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社区的功能,增强社区认同感,培养为社区作贡献的意识。
1.2 乡村与城市 1.2.1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1.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概念、特点及形成条件; 2.理解影响聚落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3.能够运用实例说出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及居民生活内容的差异;
1.2.2 往来在区域之间 1.从现实生活出发,感受区域差异的存在,理解区域联系的必要性。 2.深入生活,学习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及进行简单的社会调查。
探究一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3.1 带着地形图区越野 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的概念; 2.根据地图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并能利用它们分析区域地形、地势特点。 3.理解等高线的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3.学会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1.3.2 带着地图去旅行 1.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种类的地图,并能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第 二 单 元 人 类 共 同 生 活 的 世 界 2.1 大洲和大洋 2.1.1 人类的栖息地 1.能够运用地图概括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2.能够在地图上识别大陆、岛屿、半岛、大洲、海和海峡; 3.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七大洲位置,并能在地图上识别它们。
2.1.2 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2.能够在地图上识别四大洋,辨析海与洋的区别; 3.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并能在地图上识别它们; 4.能够举例说明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2.2 自然环境 2.2.1 地形多样 1.能够运用地图和图文资料识别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同时需要知道世界重要地形单元的名称。
2.2.2 气象万千 1.能够举例说明地球上不同区域气候的千差万别; 2.能够根据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分析气候特点。
2.2.3 众多的河湖 1.能够运用地图说出地球上的主要河流域湖泊的分布。
2.2.4 风光迥异 1.理解世界各地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差异,形成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 2.在学习中感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2.3 世界大家庭 2.3.1 人口与人种 1.能够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并能举例说明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自然环境因素; 2.能够说出世界三大人种,并能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2.3.2 语言与宗教 1.能够运用地图说出世界的主要语言和三大宗教及分布地区。
2.3.3 世界上的国家 1.能够运用地图知道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能说明他们的主要差异。 2.树立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观念,懂得任何国家的主权和领土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探究二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2.4.1 观察地球仪 1.能够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和特点; 2.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方向和经纬度。
2.4.2 使用地球仪 1.能够利用经纬网分析区域的地理位置特征; 2.根据地球五带的划分,结合纬度位置确定五带的划分。
第 三 单 元 各 具 特 色 的 区 域 生 活 3.1 家住平原 3.1.1 稻作文化的印记 1.读位置图,能够说出湄公河平原、美国中央大平原地区在世界上的位置; 2.能够从地形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中获取信息,分析湄公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大平原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 3.对比两大平原的自然条件、聚落景观,以及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之处,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4.通过对两个典型案例的剖析,学会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3.1.2 用机械种庄稼
3.2 与山为邻 3.2.1 垂直的生计 1.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文字材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秘鲁安第斯山脉和阿尔比斯山区的自然环境; 2.能够说出山区人们是如何发展生产的,描述他们生产、生活的特色; 3.通过典型案例,学会分析山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3.2.2 山地之国
3.3 傍水而居 3.3.1 耕海牧渔 1.能够利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分析日本和威尼斯地理位置的特征; 2.列举日本人们生活深受渔业影响的表现,能够运用多种方式描述威尼斯水城风光的特点; 3.通过两个典型案例,能根据资料和图片描述傍水而居的人们生产、生活与水的关系; 4.针对日本和威尼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树立和谐的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3.3.2 水上都市
3.4 草原人家 3.4.1 逐水草而居 1.能够根据照片和图示,说明非洲热带草原上降水的变化;能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说明澳大利亚适合发展畜牧业的自然条件; 2.能够描述马赛人游牧生活的特点,并说明这种生活特点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能够描述澳大利亚牧业生产的特点,分析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3.通过两个典型案例,了解草原牧民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3.4.2 现代化的牧场
3.5 干旱的宝地 3.5.1 石油宝库 1.运用地图等资料,初步学会分析和描述以波斯湾地区和以色列为代表的的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2.通过波斯湾地区和以色列这两个地区的案例,理解干旱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体会人类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来与干旱环境和谐共存的。 3.了解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掌握发展节水农业所采取的的措施。
3.5.2 沙漠绿洲
3.6 不同类型的城市 3.6.1 俄罗斯的政治文化中心:莫斯科 1.通过分析莫斯科城市的位置、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归纳莫斯科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特色。 2.能从巴黎的建筑和人们的生活中,感受巴黎作为文化艺术之都的特色。 3.能从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国家政策、语言、文化和教育等方面,说明班加罗尔成为“亚洲硅谷”的原因; 4.等从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等方面,举例说明蔚山发展汽车产业的有利条件; 5.能够结合图文资料,描述巴西利亚城市布局及建筑的特色。
3.6.2 文化艺术之都:巴黎
3.6.3 IT新城:班加罗尔
3.6.4 汽车城:蔚山
3.6.5 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
探究三 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 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 1.通过阅读各种图文资料,了解南非的位置、范围,掌握区域位置和范围的描述方法; 2.能够通过有关资料人是南非的自然条件和文化特色,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色。 3.通过感受南非的变化学会分析区域的发展变化,并认识每一个区域都是出于变化之中的。
人文地理(下册) 教学目标
章节 节次 教学目标
第 四 单 元 中 国 各 族 人 民 的 家 园 4.1 国土与人民 4.1.1 辽阔的疆域 1.能够运用教材“中国的位置”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优越性; 2.能够利用教材“中国的疆域”图和相关数据说明我国地域辽阔的特点;
4.1.2 行政区划 1.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能够运用教材“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图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位置、简称及行政中心;
4.1.3 众多的人口 1.知道我国的人口数量,能够运用教材“中国人口的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4.1.4 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 1.能够运用教材“中国的民族分布”图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2.感受不同民族的风情与文化,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观念。
4.2 山川秀美 4.2.1 复杂多样的地形 1.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理解地形、地势特征对我国的影响。
4.2.2 季风的影响 1.运用相关资料,说明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理解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理解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4.2.3 母亲河 1.了解黄河、长江的源头、长度、注入海洋、主要支流等源流状况; 2.分析黄河、长江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3.理解黄河、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4.3 地域差异显著 1. 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2.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理解不同区域交流与互补的原因、目的、措施及作用。
探究四 走进台湾 1.结合地图等相关资料,说明台湾的位置和范围; 2.结合相关资料,说明台湾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特点。 3.结合相关资料,增加对台湾的了解。
第 五 单 元 一 方 水 土 养 一 方 人 5.1 北方地区 5.1.1 红松之乡 1. 利用地图,说出小兴安岭在中国的位置; 2. 理解小兴安岭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红松之乡”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 3. 理解对“红松之乡”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转变的原因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4. 通过案例剖析,学会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5.1.2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1. 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2. 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及其区域特色; 3. 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成因和后果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从而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
5.1.3 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 1. 结合相关材料,了解北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 能举例说明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3. 通过对北京历史文化的了解,懂得尊重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民族自尊、自信之情。
5.2 南方地区 5.2.1 水乡城镇 1. 了解太湖流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理解太湖的水乡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3. 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体会太湖流域生活内容的丰富多彩,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以及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
5.2.2 富庶的四川盆地 1. 利用相关地图,描述四川盆地在中国的位置; 2. 理解四川盆地自然条件和盆地文化; 3. 分析本区域的自然景观、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5.2.3 开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1. 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结合相关资料,说明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地位及其形成原因; 3.理解珠江三角洲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特色。
5.2.4 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 1.利用地图,说出上海在中国的位置; 2.从地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上海自然环境的特点; 3. 理解上海成为中国经济中心的原因、表现。
5.3 西北地区 5.3.1 丝路明珠 1.根据图文资料,分析新疆绿洲地区的地形、气候和水文等方面的自然环境特征; 2.了解新疆作为干旱地区发展绿洲农业措施,说明绿洲农业的特点。
5.3.2 草原风情 1.能够根据图文资料描述内蒙古自治区在我国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 2.通过学习,知道内蒙古草原牧民的衣食住行和风俗活动等。 3.能运用学科知识、方法,解析草原文化与自然环境、牧业生产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因地制宜的原则。
5.3.3 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 1.根据图文资料,说出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 2. 列举乌鲁木齐成为我国向西开放门户的主要原因和表现。
5.4 青藏地区 5.4.1 海拔最高的牧区 1.从青藏高寒地区地理位置、海拔、气候入手,了解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 2.从高原牧区人们的衣食住行入手,了解草原人们的生活,体会牧民们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产生活。
5.4.2 日光城—拉萨 1.通过阅读地图,了解拉萨的地理位置; 2.结合相关资料,了解拉萨的自然环境; 3.认识拉萨的城市特色。
探究五 如何开展社会调查 5.5 社会调查—家乡 1.理解社会调查的重要性; 2.掌握社会调查的一般步骤和基本方法; 3.学会设计调查问卷,能够清晰展示调查成果。
第 六 单 元 共 同 面 对 的 全 球 性 问 题 6.1 不断变化的人口问题 6.1.1 世界人口的数量变化 1结合相关资料,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状以及有关的人口统计指标; 2.理解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3.理解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6.1.2 我国的人口与发展 1.结合相关资料,说明我国人口现状及其影响; 2. 了解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变化,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6.2 日益严峻的资源问题 6.2.1 世界面临的资源问题 1.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以及重要性; 2.结合相关资料,说明资源短缺问题的出现原因以及解决办法。
6.2.2 应对我国的资源问题 1.结合相关资料,说明我国的资源状况及其影响; 2.结合相关资料说明应对我国资源问题的基本国策以及相关措施。
6.3 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 6.3.1 愈演愈烈的环境问题 1.结合相关资料,说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环境问题的分类; 2.结合相关资料,说明全球重要的环境问题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理解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
6.3.2 加快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 1.结合相关资料,说明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以及对我国的影响; 2.结合相关资料,说明我国治理环境问题的举措及效果。
6.4 发展的选择 6.4.1 可持续发展与新发展理念 综述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领悟只有三者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4.2+6.4.3 因地制宜谋发展、向贫困宣战 1.结合相关资料理解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以及发展区经济的原则; 2.结合相关资料,说明我国在脱贫实践上取得的相关策略及重大成就。
探究六 区域的变化 了解并说一说周边区域的变化 1.结合相关资料,知道如何了解区域的变化; 2.结合实际生活,说出周边区域的变化。
人文地理(世界)核心知识归纳
地图上的方向
方向 判断方式 图示
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地图:根据指向标定向,一般情况,指向标箭头指向北
经纬网地图:根据经纬线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地图上的比例尺
比例尺 概念 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 / 实地距离
表示方式 线段式:
数字式: 1∶10000或1 / 10000
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米
大小比较 分子相同,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反之比例尺越大
比例尺大小与内容详略及范围大小的关系 图幅相同时,比例尺大,范围小,内容详细;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简略
比例尺的应用 计算实地距离:在图上量出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然后用比例尺公式可以算出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
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
图例和注记 图例: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
注记:地图上的文字说明,如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的名称,以及标明山高、海深的数字等
在社区中生活
在社区中生活 社区配套设施完备 在社区居委会、商店、医院、邮局和学校等
社区具有多种服务功能 社区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功能
社区生活丰富多彩 可以在社区里欢度元宵节、赶集、锻炼身体、参加老年大学等
社区的建设 社区环境的好坏关系到每位居民的生活,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人们的共同愿望
乡村与城市
乡村与城市 含义 乡村聚落,即是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差异 聚落形式 规模大小 人口分布 建筑特点 环境污染 交通状况 产业活动
乡村 较小 稀疏 房屋低矮稀疏 较小 不便 农业生产
城市 较大 稠密 建筑物高大密集 严重 发达 非农业生产
聚落与环境
聚落与环境 聚落的形成与环境 地势平坦,气候宜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如河流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河流入海口处等
聚落建筑与环境 民居 当地的气候特点 居民的建筑特点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气候寒冷 用冰块构筑小屋、低矮无窗户,保温效果好
黄土高原的窑洞 冬暖夏热,气候干燥 利用黄土层直立性好的特点,造价低廉,冬暖夏凉
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 终年高温,潮湿多雨 就地取材,搭建成竹楼,可通风、散热、防潮
沙特阿拉伯的乡村居民 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终年高温 墙厚、窗小,隔热性能好
东南亚的高架屋 全年高温多雨 双层木楼或竹楼
北京的四合院 冬冷夏热 夏天有效地遮阳纳凉,冬天又可以很好地采光、保温、遮挡风沙
新疆的平顶房 干燥,风沙大 平顶,房顶可用来晾晒粮食等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 海拔 以海平面为起点,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等高线 在地图上,把一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判读 地势高低 海拔高,地势高
海拔低,地势低
坡度陡缓 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分层设色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 绘制基础 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
颜色与海拔 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海拔越高;颜色越浅,海拔越低。 绿色——平原; 黄色、褐色——高原、山地; 蓝色——海洋; 白色——冰雪
地形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 绘制基础 沿着等高线地形图某条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
作用 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可以帮助我们对某一地区沿剖面线地带的地势起伏状况有准确的了解
人类的栖息地
海陆面积比例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71%的面积,陆地约占29%,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大陆、岛屿、半岛、大洲、海峡的含义 名称 概念 举例
大陆 面积广大的陆地 亚欧大陆
岛屿 面积较小的陆地 海南岛
半岛 陆地伸进海洋岛的凸出部分 朝鲜半岛
大洲 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 亚洲
海峡 沟通两个海域的狭窄水道 土耳其海峡
七大洲
七大洲 名称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半球分布 北半球 亚洲、北美洲(全部)、欧洲(全部)
南半球 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全部)
东半球 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
西半球 北美洲、南美洲(全部)
大洲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北美洲与南美洲 巴拿马运河
非洲与亚洲 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 白令海峡
非洲与欧洲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南美洲与南极洲 德雷克海峡
四大洋
海与洋 海 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面积较小,一般靠近大陆
洋 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离大陆较远
四大洋的位置和特征 大洋名称 位置(周围的大洲) 主要特征
太平洋 被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五个大洲包围 跨南北半球,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一半,是四大洋中面积最大、深度最深、岛屿最多的大洋
大西洋 被北美洲、南美洲、非洲、欧洲、南极洲五个大洲包围 跨南北半球,形状略呈“S”形,面积第二,深度第三
印度洋 被亚洲、非洲、南极洲、大洋洲四个大洲包围 大部分位于南半球,全部位于东半球,面积第三,深度第二
北冰洋 被亚洲、欧洲、北美洲三个大洲包围 全部在北半球,大致以北极为中心,是四大洋中面积最小、深度最浅的大洋
海洋资源 淡水资源、盐类和鱼类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空间资源
陆地地形
陆地地形 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
陆地地形特征 地形类型 海拔 地势起伏
山地 500米以上 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峭
平原 200米以上 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
高原 500米以上 地表起伏不大,边缘处比较陡峭
丘陵 500米以下 地面崎岖不平,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
盆地 与海拔没有直接关系 周围高,中间低
世界著名的高原、平原、盆地和山地 地形 地形区名称 分布及特点
高原 青藏高原 分不在中国的西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巴西高原 分布在南美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
平原 亚马孙平原 分布在南美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
盆地 刚果盆地 分布在非洲中部,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盆地
山地 喜马拉雅山脉 位于我国西南边境,海拔一般在6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
安第斯山脉 纵贯南美洲大陆西岸,是科迪勒拉山系的南段,全长约9000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
世界的气候类型
含义和特点 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区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气候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 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马来群岛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南北两侧 非洲 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热带季风气候 10°N和北回归线之间的亚欧大陆东南岸 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全年高温,分明显的旱雨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和西部 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大沙漠 终年炎热干燥
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 南北纬25°~35°的大陆东岸 中国东南部,美国东南部,巴西东南部,阿根廷、澳大利亚东南沿海 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高温多雨,四季分明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温带季风气候 中纬度亚欧大陆东岸 中国华北、东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大陆西岸狭长地带 全年温和湿润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60°的大陆内部 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大陆的内部地区 冬季严寒,夏季炎热,降水少
寒带气候 两极地区 两极 终年寒冷干燥
世界的河湖
众多的河湖 主要河流 河流 主要流向 注入海洋 所在大洲
尼罗河 自南向北 地中海 非洲
多瑙河 自西向东 大西洋 欧洲
刚果河 自东向西 大西洋 非洲
亚马孙河 自西向东 大西洋 南美洲
长江、黄河 自西向东 太平洋 亚洲
密西西比河 自北向南 墨西哥湾 北美洲
恒河 自西向东 孟加拉湾 亚洲
主要湖泊 苏必利尔湖(面积最大的淡水湖)、里海(面积最大的咸水湖)、贝加尔湖(最深的湖泊)
河湖与气候 湿润地区河湖众多,干旱地区河湖稀少
亚洲地形与河流 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
河流与湖泊的作用 提供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同时提供航运、发电、灌溉、养殖、旅游等功能
世界的人口
人口 人口数量 据联合国统计,2018年年中,世界人口总数达76亿
人口密度 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用“人/千米2”表示
人口稠密区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的东部
人口稀疏区 寒冷的极地,干旱的沙漠,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地,原始的热带雨林
世界的人种
人种 三大人种 黄色人种、黑色人种、白色人种
划分依据 皮肤的颜色、头发颜色和性状、面部等体质方面特征
三大人种分布 黄色人种:亚洲东部、亚洲和北美洲北冰洋沿岸及南美洲西部
白色人种: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及亚洲西部和南部
黑色人种:非洲中部和南部及美国、巴西等国
共同点:大范围集中,小范围散布
人种与环境 人种是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
人种地位 世界上所有的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世界的语言
语言 联合国工作语言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汉语
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英语
主要语言的分布 英语 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菲律宾
汉语 中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
法语 法国及非洲一些国家
俄语 俄罗斯及东欧的一些国家
西班牙语 西班牙及拉丁美洲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西亚和北非
世界的宗教
宗教 三大宗教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宗教建筑 基督教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佛塔)
世界上的国家
国家 国家数量 世界上有190多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旗和国歌
国界 国家与国家之间是有国界的。如埃及与利比亚的部分国界以经线为界,法国与西班牙以山脉为界,泰国与老挝的部分国界以湄公河为界,美国本土与加拿大的部分国界以纬线为界
领土 国家主权管辖下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陆地面积居世界前六位的国家 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中国(亚洲)、印度(亚洲)、美国(北美洲)、印度尼西亚(亚洲)、巴西(南美洲)、巴基斯坦(亚洲)、尼日利亚(非洲)、孟加拉国(亚洲)、俄罗斯(欧洲)、墨西哥(北美洲)、日本(亚洲)、菲律宾(亚洲)、埃塞尔比亚(非洲)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划分依据:发展水平
分布 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亚洲等
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差异:经济、教育、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水平、生活水平等
交往:任何国家都应该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下,共同为维护世界大家庭的繁荣与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 经线与纬线 项目 纬线 经线
形状 圆圈(极点缩小为点) 半圆形
长度 赤道最长,越往两极越短 全部等长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相互关系 所有纬线平行 所有经线相较于两极
0°线 赤道 本初子午线
最大读数 90°(南北极) 180°(与本初子午线相对的经线)
半球划分 东、西半球分界线:20°W和16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南、北半球分界线:赤道
使用地球仪 作用 了解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山脉与河流、国家和地区的分布状况
利用地球仪上的的经线和纬线,确定世界上任何地点的地理位置,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和位置
低、中、高纬度 低纬度:0°~30° 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地球上的五带 热带(23.5°S——23.5°N)
北温带(23.5°N——66.5°N)、南温带(23.5°S——66.5°S)
北寒带(66.5°N——90°N)、南寒带(66.5°S——90°S)
家住平原
稻作文化的印记 (湄公河平原) 位置 在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地跨泰国、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等国家
地形 平坦
土壤 深厚、肥沃
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
主要农作物 水稻
生产特点 水稻生产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生产水平普遍较低,这些劳动主要依靠人工完成
水稻生产与生活 人口稠密,邻里关系密切,团结互助。湄公河平原上的高脚屋、众多的米市、饮食以大米为主、与水稻生产有关的文化活动
用机械种庄稼 (美国中部大平原) 位置 位于阿巴拉契亚山脉和落基山脉之间
自然条件 土地辽阔,地势低平,气候适宜,土壤肥沃
主要农作物 小麦、玉米、大豆
生产特点 以家庭农场为主,家庭农场规模普遍很大,机械化程度高
交通 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铁路、电缆和光缆铺设到田野
生活水平 现代化程度高
与山为邻
垂直的生计 (安第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得位置 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自然环境 安第斯山区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和自然景观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
印第安人的生产 在海拔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植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
在山区的高海拔处,气候极为寒冷,经常遭受霜冻,形成了广阔的干寒草地,居民以放牧驯养的羊驼和骆马为生
山地之国 (瑞士) 瑞士自然环境特点 山区占到了国土面积的60%,耕地只占国土面积的6%,矿产资源奇缺,缺乏发展工农业的自然资源,但有多样的地形和奇特的景观
旅游业发达 阿尔卑斯山区自然风光独特、交通便利、旅游设施先进齐备,服务细致入微,内容丰富多彩
傍水而居
耕海牧渔(日本) 领土组成 日本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个大岛及其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
渔业资源丰富 日本国土南北狭长,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沿海海域渔港众多
渔业发达 丰富的渔业资源
造船业发达,所造渔船性能优良
发达的纺织业,织就了优质的渔网
先进的电子工业,为远洋捕捞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装备
鱼文化 鱼市众多、美味的海鲜、“男孩节”的鲤鱼旗、众多与渔业相关的工厂
影响日本渔业捕捞的因素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使得沿海水域的水质明显恶化
沿海地带的填海造陆,破坏了鱼类生长和繁殖的场所
许多远洋大型渔船不得不闲置起来
解决措施 控制沿海的围垦和其他开发活动
治理水污染
恢复沿海水质
建设“海洋牧场”
水上都市 (威尼斯) 位置 位于意大利的东北部
因水而生 威尼斯人的祖先在岛屿的低洼处打上木桩,填上土,盖起了楼房,建设了城市
因水而兴 成为地中海沿岸著名的商业港口和贸易中心,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商业城市
因水而美 威尼斯水城有众多魅力无穷的古老建筑,看起来像水中升起的一座艺术长廊;城区水网如织,有众多水道、桥梁;有独具特色的船舶
因水而忧 海水倒灌与水位上涨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草原人家
逐水草而居 (非洲的马赛人) 非洲热带草原特点 一年之内有明显的湿季和干季。湿季时降水丰沛,植物茂盛;干季时降水很少,草木稀疏
马赛人的生活 以放牧为主,逐水草而居
现代化的牧场 (澳大利亚) 位置 位于南半球的大洋洲,是世界上唯一占据整个大陆的国家
地形 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气候 以热带气候为主,呈半环状分布
畜牧业分布 中部和西部的草原,牧场规模大
畜牧业发达 天然草场面积广阔,地下水资源丰富。因地下水含盐度高、温度高,适于养羊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世界上绵阳数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
畜牧业特点 机械化
干旱的宝地
石油宝库 (波斯湾地区) 位置 地处亚、欧、非三洲的连接地带,濒临阿拉伯海、红海和里海
气候特征 大部分地区全年气候炎热干燥,降水稀少
石油分布 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石油储量丰富
主要产油国 沙特阿拉伯、阿联酋、伊拉克、伊朗、科威特等
石油输出 西欧、北美、东亚、澳大利亚
沙漠绿洲 (以色列) 位置 地处亚洲西部、地中海的东南角
气候特征和资源 以色列北部为地中海气候,南部为干旱的热带沙漠气候,可耕地面积小,水资源非常缺乏
节水技术 灌溉、滴灌
海水淡化
污水处理
绿洲发达农业 节水农业技术先进
努力开发节水作物
种植水果、蔬菜、棉花和花卉等附加值高的作物
俄罗斯的政治文化中心:莫斯科
莫斯科 位置和气候 位于东欧中部平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职能 莫斯科是俄罗斯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代表建筑 克里姆林宫、红场、国立图书馆等
文化艺术之都:巴黎
巴黎 位置 法国的首都,位于塞纳河沿岸
艺术之都 卢浮宫、奥赛博物馆、蓬皮社文化艺术中心、埃菲尔铁塔等
巴黎是世界旧书经营的“都会”,还有“街头艺术”、露天画廊和左岸古旧的咖啡馆等
IT新城:班加罗尔
班加罗尔 位置 位于印度南部(印度地处亚洲南部,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
“亚洲的硅谷” 全球著名的信息技术中心
信息产业发展条件 政府的大力扶持
班加罗尔高校云集
印度人编写程序的能力强(得益于古代印度文明在数字和逻辑方面的积淀)
软件园区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
英语是官方语言之一,与客户交流没有语言障碍
汽车城:蔚山
蔚山 位置 蔚山市位于韩国东南部,这里集聚了世界最大的造船厂、韩国最大的石油化工等中药企业,更是著名的汽车城
汽车城 世界最大规模的单一汽车工厂坐落在蔚山市
韩国最大的汽车生产集散地
汽车研发中心
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
巴西利亚 位置 巴西的首都,位于巴西中部的高原上
迁都原因 1950年前后,里约热内卢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患有严重的“城市病”(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20世纪中叶,巴西政府决定将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至巴西利亚,以加强对广大内地的管理和开发,促进内地的发展,同时也可以缓解东部沿海城市的压力
巴西利亚风貌 巴西利亚的城市布局像一架巨大的喷气式飞机,布局注重细节;绿化面积广
南非
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 纬度位置 通过经纬网确定
南非大部分位于南温带、东半球
相对位置 通过周边其他区域或事物确定
南非位于非洲南部,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
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 地形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表起伏较大,东南部为山脉
气候 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西南沿海是地中海气候
河流 奥兰治河及其支流法尔河、林波波河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优势
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 人文特色 包括人口、民族、经济和城市、风俗习惯等;南非是一个多种族聚居的国家,拥有11种官方语言;建筑特色集欧洲与非洲的人文特色与一体(如开普敦)
感受区域的发展 包括方面 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充分利用其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采矿业和制造业
利用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发展旅游业
人文地理下册(中国地理)核心知识归纳
辽阔的陆地疆域
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 北半球、东半球
纬度位置 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北温带,小部分位于低纬度、热带
海陆位置 亚欧大陆东部、东部濒临太平洋、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
陆地面积 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四 至 点 最北端 黑龙江省漠河市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
最东端 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的汇合处
最西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
最南端 海南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
陆上领国 14个: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逆时针方向)
广阔的海洋国土
濒临海洋 自北向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域
管辖面积 约300万平方千米
海岸线 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全长1.8万多千米
岛屿 台湾岛(第一大岛)、海南岛(第二大岛)、崇明岛等
海上领国 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优越性 东部濒临海洋,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
沿海有众多优良港湾,有利于与各国海上往来和发展海洋事业
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通过陆上交通可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往来
三级行政区划
划分原因 为了便于管理,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
行政级别 三级
具体划分 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
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34个省级行政区域
23个省 东北: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东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福建省、广东省、台湾省、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中部:山西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 西部: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5个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4个直辖市 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
2个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
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
名称 简称 行政中心
北京市 京 北京
天津市 津 天津
河北省 冀 石家庄
山东省 鲁 济南
江苏省 苏 南京
浙江省 浙 杭州
上海市 沪 上海
福建省 闽 福州
广东省 粤 广州
台湾省 台 台北
海南省 琼 海口
香港特别行政区 港 香港
澳门特别行政区 澳 澳门
黑龙江省 黑 哈尔滨
吉林省 吉 吉林
辽宁省 辽 沈阳
山西省 晋 太原
河南省 豫 郑州
安徽省 皖 合肥
江西省 赣 南昌
湖北省 鄂 武汉
湖南省 湘 长沙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 呼和浩特
陕西省 陕 或 秦 西安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 银川
甘肃省 甘 或 陇 兰州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 乌鲁木齐
青海省 青 西宁
西藏自治区 藏 拉萨
四川省 川 或 蜀 成都
重庆市 渝 重庆
贵州省 贵 或 黔 贵阳
云南省 云 或 滇 昆明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 南宁
中国的人口
人口总数 2020年人口达到14.4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密度 较高
人口分布 很不均匀,东多西少
人口分界线 黑河(黑龙江省)——腾冲(云南省)
中国的民族
民族数量 56个,除汉族(人口最多)外,其余55个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
人口数量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 壮族(人口最多)、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分布特点 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汉族人口遍及全国各地,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部地区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民族风情 傣族——泼水节、 苗族——吊脚楼、 侗族——侗歌大会、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复杂多样的地形
地形特点 地形复杂多样、山区(山地、丘陵、比较崎岖的高原)面积广大
主要地形 高原(26%)、平原(12%)、盆地(19%)、山地(33%)、丘陵(10%)
山脉的骨架作用 山脉和山脉之间镶嵌着高原、盆地和平原
主要的地形区
地形 地形区名称
主要山脉 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阴山山脉、秦岭、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长白山脉、武夷山脉、南岭、台湾山脉
主要高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主要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主要盆地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
主要丘陵 东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地形区的分界线
山脉名称 西侧地形区 东侧地形区
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平原
太行山脉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巫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横断山脉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雪峰山 云贵高原 东南丘陵
山脉名称 北侧地形区 南侧地形区
天山山脉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脉 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 青藏高原
秦岭 黄土高原 四川盆地
祁连山脉 内蒙古高原 柴达木盆地
地势特点 ——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
项目 海拔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地势第一阶梯 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线 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地势第二阶梯 1000~2000米,局部地区低于500米 高原、盆地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地势第三阶梯 多在500米以下 平原、丘陵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中国的气候
气候特点 复杂多样
主要气候类型 东部: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西北地区: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青藏高原:高原山地气候
季风
含义 一种盛行风向随季节发生明显变化的风
类型 夏季盛行从太平洋和印度洋吹来的偏南风(夏季风),温暖湿润
冬季盛行从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吹来的偏北风(冬季风),寒冷干燥
影响 有利影响 季风气候具有雨热同期的特点,对农作物、树木的生长极为有利
不利影响 夏季风不稳定会引发洪灾和涝灾
冬季风强烈会使寒潮爆发
黄河
发源地 巴颜喀拉山北麓
注入海洋 渤海
主要支流 湟水、洮河、渭河、汾河等
地位 中国第二长河
上、中、下游分界 河口、桃花峪
形状 “几”字形
贡献 塑造平原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
灌溉 引黄灌溉
发电 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
旅游资源 壶口瀑布
“地上河” 出现河段 下游
形成原因 河道变宽,河床坡度变小,水流速度变慢,泥沙沉积,河床逐渐抬高,人们被迫不断加高堤坝
黄河的治理 上游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中游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利用水库调水冲沙
长江
发源地 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峰
注入海洋 东海
主要支流 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
地位 中国第一大河
上、中、下游分界 宜昌、湖口
“黄金水道” 干流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四季通航
水能宝库 三峡、葛洲坝
洪涝灾害 自然原因 降水丰沛,干流水量大,有的年份普降暴雨,持续时间长
人为原因 不合理地占用河道、围湖造田,使河流、湖泊的行洪能力大大降低
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严重
治理措施 防洪是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加固江防大堤;兴建水库;疏浚河道;中上游禁止砍伐树木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项目 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民居 通风、防潮,屋顶坡度大 防寒、保暖,墙体厚实,窗户严密,舍内一般有取暖设备
交通工具 不仅有公路和铁路,还有水运 陆路交通发达
饮食习惯 米饭 面食
气温 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
夏季普遍高温
秦岭—淮河一线与1月0℃等温线大致吻合
年降水量 降水多,800mm以上 降水少,400~800mm
秦岭—淮河一线与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吻合
河流特征 河流多、水量大、冬季不结冰 河流少、水量小、冬季结冰
主要作物 水稻等水田作物 小麦、玉米等旱地作物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到三熟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耕地类型 以水田为主 以旱地为主
交流与互补
原因 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差异,区域之间需要进行交流与合作
措施 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
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实施优势互补、互利互赢、区域一体的发展战略
走进台湾
地理位置 北濒东海,南濒南海,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范围 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等众多岛屿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地形 以山地、丘陵为主,台湾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最高峰是玉山
别称 “天然植物园” 树种丰富多样
“水果之乡” 盛产香蕉、菠萝、柑橘等热带、亚热带水果
“东方糖库” 盛产甘蔗
“海上粮仓” 盛产水稻
主要城市 台北 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新竹 台湾高新技术中心
台南 古城
高雄 最大的港口
主要农作物 水稻(彰化平原)、茶(苗栗茶园)
风土人情 丰年祭:台东阿美人的节日
风景名胜 日月潭、阿里山、太鲁阁、淡水港、赤嵌楼、安平古堡
人口、城市分布 西部沿海平原
交通线 环道建设
红松之乡——小兴安岭
位置 黑龙江省中北部
地形 山地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
主要树种 红松(亚洲面积最大的红松原始森林)
木材外运 交通便利(陆运、水运)
林业发展 出现的问题 长期过量开采,森林资源急剧减少
对林下野生菌和药材进行毁灭性采集和挖掘,严重破坏了林区生态环境
采取的措施 抚育并合理地经营与管理森林
模仿森林自然发育来采伐森林
新的经营方式:把树枝和木材边角料加工成雪糕棒;用锯末栽种木耳;森林食品;森林旅游;木材深加工
沟壑纵横——黄土高原
位置 我国的北方地区,东起太行山脉,西到乌鞘岭,北抵长城,南连秦岭
地位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地表形态 沟壑纵横
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 降水集中在七八月,多暴雨;植被稀少;土质疏松
人为原因 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过度放牧,不合理采矿、修路
水土流失的治理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工程措施——打坝淤地,修建梯田
黄土文化 信天游、腰鼓、窑洞等
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
地理位置 华北平原的北部,西、北两面有太行山和燕山,东面临近渤海湾
地势 西北高,东南低
河流 永定河、潮白河(属海河水系,注入渤海)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古老首都 3000多年的建城历史,800多年的建都历史
城市职能 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主要代表建筑 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天安门广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中南海(中国政治生活的心脏)、鸟巢(国家体育馆——现代元素)
古老文化 胡同、四合院
水乡古镇——太湖流域
地理位置 长江三角洲的南缘,三面临海临江
地形 一平原为主
河湖 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长江、京杭大运河、太湖等
城市发展 集市——店铺、街道、手工作坊——小城镇——城市
城镇分布 多沿河或环湖分布,众多的河道是城镇联系外界和物资进出的通道
水乡特色 水是水乡城镇的特色
建筑:临河建屋(人在水上住,舟在窗下行)
传统交通工具
食物:太湖三白(太湖银鱼、白鱼、白虾)
富庶的四川盆地
地理位置 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
地形 西面是青藏高原,南面是云贵高原,北面是大巴山、秦岭,东面是巫山,地势四周高,中间低
气候 类型 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特点 冬暖、春早、夏热
成因 四周山脉环绕,特别是北面秦岭、大巴山脉的屏障,大大削弱了冬季寒潮和冷空气的入侵程度,也使夏季热量不易扩散
发展农业条件 不利条件 日照不足
有利条件 气候温和、热量充沛、土壤肥沃、全面适宜耕种
主要农产品 我国最大的水稻和油菜籽产区,畜禽种类多,肉猪和家禽产量很高
都江堰与成都平原 程度平原——天府之国
都江堰位于岷江中游,秦国的李冰主持修建。对成都平原成为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项水利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和灌溉工程
丰富的自然资源 天然气、芒硝等矿产资源的储量居中国之冠,井盐等分布广,自贡——千年盐都
充足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野生动植物 大熊猫、金丝猴、雪豹、桫椤
独特的巴蜀文化 川剧、川菜
开放的珠江三角洲
地理位置 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地区,三地陆地相通、水陆相连,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
主要城市 深圳——珠江口东侧——靠近香港特别行政区
珠海——珠江口西侧——靠近澳门特别行政区
农业发展条件 地形 地形平坦,平原广阔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热量充足
土壤 土壤肥沃
水源 河流众多,水量丰富
市场 接近港澳,便利的交通使农产品在满足当地需求的同时,可以十分方便的运往港澳地区
农业地位 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蔗糖基地、淡水鱼基地、亚热带水果基地
对外开放的条件 著名的侨乡
地理位置优越,靠近港澳地区
国家政策的支持
外向型工业 生产的产品主要通过港澳贸易出口到东南亚、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地
优越的地理位置、廉价的劳动力、低成本的土地、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
港澳地区提供大量资金、先进技术设备、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
发展模式转变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与港澳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
地理位置 地处东海之滨,位于长江入海口
自然条件 地形 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势坦荡
河湖 河湖众多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
地 位 最大的经济中心、重要的工业基地、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
浦东开发 1990年国家实施浦东开发战略
浦东已经建成为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
经济中心 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经济发展一直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浦东的金融业和高科技产业是上海的经济増长点,集中体现了上海的竞争力
进入21世纪后,上海优先发展制造业,进一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
航运业发达,上海港与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有往来,上海正向着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迈进
丝路明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地理位置 我国西北部
地形 三山夹两盆 三山: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
两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气候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气候干旱
地表景观 沙漠连绵,在山前平原和部分沿河地区,分布着星星点点的绿洲
古老的灌溉工程——坎儿井 将高山雪水经过暗渠引到农田
修建暗渠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
农业 发展条件 夏季高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主要农产品 哈密瓜、吐鲁番葡萄、长绒棉
草原风情——内蒙古自治区
气候 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
植被 自东向西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
农业 以畜牧业为主,牧民曾经过着追水草而居的生活
民族风情 衣 蒙古袍(袍身肥大)
食 牛羊肉和奶制品(白食、红食、茶食)
住 蒙古包(搭建和拆卸省力简单)
行 骑马(便于放牧)
娱 那达慕大会、赛马、摔跤、射箭、歌舞
现代化的生活 引进了先进的生产线,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畜产品进行深加工,建立了以牛羊肉和奶制品为基础的畜牧业基地,还打造了以羊绒、羊毛为基础的毛纺工业基地
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
地理位置 新疆中部,准噶尔盆地南缘、天山北麓
地理位置优越,亚洲地理中心,邻国众多
城市职能 新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交通便捷 完备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立体交通网
中欧班列的集结中心
新亚欧大陆桥经过(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
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 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对外经贸往来及文化交流的窗口
新疆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中亚地区重要的进出口贸易集散地
近200个各类商品贸易市场
民族大团结 主要的民族:汉族、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等
国际大巴扎是乌鲁木齐团结、开放与繁荣的象征
海拔最高的牧区
地理位置 为与青藏高原,主要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
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冬寒夏凉,降水量少
植被 草场广布,牧草的营养成分含量高
农业 高寒牧业(支柱产业)
牧民生活 牲畜 牦牛(高原之舟)、藏绵羊、臧山羊
衣 藏袍(适应昼夜温差大)
食 牛羊肉、奶制品
住 帐篷
交通 牦牛、青藏铁路、公路
地理位置 位于西藏的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
城市职能 西藏自治区的首府
“日光城”的由来 海拔高,空气稀薄,透明度好,日照时间长
太阳能的利用 光伏发电、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
代表建筑 布达拉宫、大昭寺
日光城——拉萨
世界人口多的数量变化
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工业革命之前 增长缓慢
工业革命之后 增长速度大大加快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急剧增长
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 人口自然增长率 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来决定
人口迁移 受人口迁入和迁出的影响
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 带来资源短缺、环境破坏等
人口增长过缓甚至负增长 造成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
我国的人口与发展
人口政策 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
2013年“单独二孩”
2016年“全面二孩”
2021年“全面三孩”
人口国情 人口总量增长势头明显减缓
国民文化素质显著提高
人口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劳动适龄人口总数开始减少
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人口老龄化 带来的问题 劳动力短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养老负担重;国防兵源不足
解决措施 完善养老体系、实施“全面三孩”政策
世界面临的资源问题
自然资源 含义 在大自然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
分类 可再生资源(土地、阳光、水、森林等)
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等)
资源短缺 原因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获取过度;自然资源分布不均;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匹配
措施 “开源”与“节流”
应对我国的资源问题
自然资源的特征 种类齐全,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低,空间分布不均衡
西气东输 含义 把西部地区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调往能源相对短缺的东部地区
起止点 一线:轮南——上海
二线:霍尔果斯——广州、上海
意义 不仅带动了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还满足了东部地区的能源需求,同时促进了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
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开发新能源、节约资源
环境问题
变化特点 史前社会:人类与环境保持一种原始的平衡状态
农业社会:人类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环境趋于恶化
工业社会:出现温室效应、臭氧破坏、酸雨、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
我国的生态环境
主要的生态破坏问题 荒漠化、水土流失
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污染
危害 不仅危害人们的健康,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影响社会安定
治理 把保护环境列为基本国策
发展的选择
可持续发展 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
新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因地制宜 四大地区 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
农业 以东北地区为例
工业 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旅游业和金融业 以海南岛和香港为例
向贫困宣战 脱贫策略 发展特色产业、转移就业、异地搬迁、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扶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