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全知识点整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科学六年级全知识点整理

资源简介

目录
专题一 植物与动物.................................................................................................3
专题二 生物与环境.................................................................................................5
专题三 微小世界 环境与我们..............................................................................6
专题四 健康生活和我们........................................................................................9
专题五 水和空气....................................................................................................10
专题六 物质及变化................................................................................................12
专题七 声 光 热....................................................................................................13
专题八 电 磁 能量................................................................................................15
专题九 运动和力 物体的运动..............................................................................17
专题十 岩石与土壤 天气......................................................................................19
专题十一 地球和宇宙............................................................................................20
专题十二 技术与工程............................................................................................24
专题一 植物与动物
一、植物的组成和作用
1.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组成,叶具有叶柄、叶片、叶脉等结构。
2.不同的植物,根的形态特征不同。常见的有直根系、须根系和变态根。
3.(实验)探究植物根的作用实验:
(1)选用红色的水是为了便于观察。
(2)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是为了防止试管中的水蒸发到空气中。
(3)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中的水面下降。
(4)实验结论:试管中水面下降说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4.植物的叶子能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产生自身生长发育所需的养料。
5.(实验)叶具有吸收阳光及蒸腾水分的作用的实验:
(1)在植株上选一片叶子,将这片叶子用黑色纸遮住,使它见不到阳光。3天后,观察到被遮住光的这片叶子会变黄。
(2)选择一种叶片较大的植物,在叶子上套上一个干燥的塑料袋。观察到塑料袋内壁上有小水滴出现。
6.(实验)茎的运输作用:
(1)实验现象:将凤仙花的茎纵切开,发现茎的纵切面上有红色的线状结构。将凤仙花的茎横切开,发现茎的横切面上有红色的点状结构。
(2)实验结论:茎具有运输的作用。
7.花和种子的结构:
像凤仙花一样由雄蕊、雌蕊、花萼和花瓣四部分组成的花,叫完全花。
如白菜花、桃花;缺少其中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花,叫不完全花。如南瓜花、黄瓜花。
果实一般包括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种子包括种皮和胚。果皮的作用是保护胚珠,使种子正常发育。
二、植物的生长变化
1.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生命的。
2.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3.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来繁殖后代。如马铃薯、洋葱、番薯等。
4.种子萌发时先长出根,然后长出茎和叶,根的生长速度很快。根总是向下生长。
5.植物多种多样,只有完成传粉,植物的花才能发育成果实。
6.植物是生物的证据:
(1)植物会发芽、会长大、会长叶、会开花、会结果、会死亡。
(2)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空气、营养等一定的生长条件。
(3)植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变化。
7.植物的一生会经历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死亡的过程。
8.种子的传播方式:
弹力传播 果皮自动爆裂 凤仙花、油菜、绿豆、大豆、喷瓜
动物传播 果实外有倒钩 苍耳、鬼针草、蒺藜
果实美味多汁 樱桃、番茄、葡萄、西瓜
风力传播 种子轻、带翅或有绒毛 蒲公英、榆树、枫树、蓟、槭树
水流传播 种子的种皮包有海绵状 莲蓬、椰子、水葫芦、睡莲
三、动物的特点
1.动物的共同特点:有生命,会运动,会长大,会死亡,会繁殖,会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会呼吸,需要食物,需要水,需要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2.不同种类的动物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之间也会有个体差异。
4.蜗牛的特点: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草丛里,有两对触角,一对眼睛,用腹足运动遇到外界刺激会缩回触角或者把身体缩回壳里。
5.鱼类的特点: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用鳍运动,身上有鳞片。
6.昆虫的共同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
7.哺乳动物的特点:用肺呼吸,体温恒定,哺乳,胎生。胚胎在母体里发育,直接产出面儿,能分泌乳汁哺育后代。
四、动物的繁殖和生命周期
1.卵生:像蚕和鸡这样产卵繁殖后代的叫卵生,靠卵生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2.胎生:像猫和狗这样,直接生下胎儿的叫胎生,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着后代。
3.动物的卵。
(1)有卵壳:蛇卵、龟卵、鸡卵(蛋)等。 (2)无卵壳:蛙卵、鱼卵、蚂蚁卵等。
4.鸡蛋的组成:卵壳、卵黄、卵白、气室和胚盘。
熟鸡蛋 生鸡蛋
6.蚕的生命经历蚕卵、幼虫、蛹、成虫等过程。
7.蚕的生命周期:蚕的一生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约为56 天。动物的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专题二 生物与环境
一、生物与环境
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的发芽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2.研究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时,用至少三粒种子做实验,是为了避免种子自身不能萌发的可能性,减少偶然性的发生,可以让实验更严谨。
3.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肥料等。
5.植物的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在光照的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分,,释放出氧气。
6.香蕉树生长在热带、亚热带,那里阳光充足、雨水多,所以叶子宽大。
松树生长在温带地区,针形叶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
仙人掌原产于热带荒漠地区,叶退化成刺,能贮存大量的水,与那里干燥的环境有关。
7.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8.动物与植物一样,需要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也会努力去适应环境的变化。
9.人类可以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来保护动植物。
10.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的“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作食物链。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能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把这个整体叫作生态系统。
13.制作生态瓶时,我们要先放植物,使水中溶解一定氧气后再放入动物。
14.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
二、生物多样性
1.生物后代和亲代非常相似,这种现象叫遗传,生物后代和亲代之间也会有一些维微的不同之处,这种现象叫变异,遗传和变异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2.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他通过腕豆实验,发现了遗传定律。
3.身上长有羽毛的动物是鸟类,如麻雀等,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的动物是鱼类,如鲤鱼等:直接生下小动物,并用乳汁喂养小动物的动物是哺乳类,如兔子等;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是昆虫,如蚂蚁等。
4.“龙生龙,凤生风,老鼠生儿会打洞”描述的是遗传现象,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描述的是变异现象。
5.人类的遗传组合是无穷无尽的,世上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双胞胎的相貌也只是相似。
6.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科学家通过将化石提供的古牛物信息,与观察到的现代生物特征进行比较,可以推测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7.目前保护生物多样性正在采取的措施:(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危物种。(2)建立植物种子库和花粉库。(3)建立动物精子库。(4)颁布相关法律法规。(5)制作保护生物多样性宣传海报。
8.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专题三 微小世界 环境与我们
一、微小世界
1.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敢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2.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两种。第一种镜动,物不动;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第二种物动,镜不动;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
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大。
4.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二千倍。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
5.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从上到下的顺序)
6.显微镜的使用操作步骤:
(1)安放: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
(2)对光: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明亮光圈。
(3)上片:将标本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4)调焦:从目镜往下看,慢慢调节旋钮,直到看到清晰放大的图像为止。
(5)观察: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
7.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移动载玻片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的方向相反。
8.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比人鼻子灵敏得多。人类模仿苍蝇的触角,研制出“蝇式气味分析监视仪”。
9.蝇的眼睛由许多小眼睛组成,这叫复眼。据苍蝇复眼的视觉原理,人类研制出了“蝇眼照相机”和“蝇眼雷达”,还仿制出一种“蝇眼探测系统”,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变。
10.在显微镜下,蝴蝶的彩色翅膀其实是由许多小鳞片组成,鳞片随阳光照射方向自动变换角度,从而调节体温。科学家们受启发,将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制成了对温度灵缴的百叶窗样式。
11.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问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们命名为细胞。
12.洋葱表皮破片标本的制作过程:
13.科学家简·施旺麦丹发现血液里有红细胞。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
14.生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同一生物的不同器官的细验也是不同的。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不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15.除了病毒,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最基本单位。
16.自然界的大多数生物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比如草履虫、眼虫、喇叭虫、变形虫、太阳虫、细菌等,就是一个细胞。
17.荷兰的列文虎克是世界上首次在显微镜下发现微生物的人。
18.绝大多数的微生物都非常细小,只有通过显微镜等工具的帮助才能看到。而蘑菇、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19.水中常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钟形虫、草履虫、线虫、新月藻、衣藻等。
20.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的生物。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不便于观察,那么我们可以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再在上面滴一滴池塘水,盖上盖玻片。也可以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控制微生物的运动。
21.空气潮湿温暖时,正是各种霉菌生长繁殖的最佳时机。因此,保持干燥低温可以防霉。
22.疾病的元凶是细菌和病毒,病毒是一种微生物,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微生物种类繁多,有些微生物能提供食物(如真菌)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如酵母菌),有些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垃圾和污水,有些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被人们利用,制取疫苗。
23.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有效手段。勤洗手、常通风、出门戴好口罩可预防传染病。
二、环境与我们
1.我们生活的地球,平均半径约为6400千米;大气层平均厚度约1000千米;海洋平均深度约为4千米;大陆地壳厚约 15~80千米,大洋地壳厚约2~11千米。
2.地球上的大气中有大量的氧气。地球上有液态水,有岩石和土壤,使雨水能够蓄积在地球表面。地球的气候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
3.海洋植物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吸收者之一。
4.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空气、水、适宜的温度、食物、能源、栖息地等。
5.除了自然灾害之外,我们的地球家园还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白色污染以及全球变暖问题。
6.2017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指出,要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农业污染,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预防、控制和减少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7.我们正在采取的珍惜水资源的主要措施除了立法防治水污染外,还在全社会大力推进节水措施,采用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
8.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 2063立方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分布极不平衡,因此我国提出“南水北调”工程。
9.生活中,处理垃圾可以填埋、焚烧,还可以从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个方面来解决垃圾问题。
10.我们可以做一个堆肥箱,将厨余垃圾掺人洗菜水或者洗拖把的水,堆积起来,表面覆盖一层土壤,让堆肥慢慢腐熟。腐熟时间一般需要1~3个月。腐熟后的垃圾可以作为家庭种植花草的底肥。
11.功率为1千瓦的电器使用1小时所消耗的电能就是1度电,
12.煤、石油、天然气被称为化石燃料,都是不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化石能源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氧化碳等气体,会使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上升,被称作“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下温度升高变化得更快。
13.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由蔡伦发明的。
专题四 健康生活和我们
一、呼吸与消化
1.呼吸是人体的重要活动,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
吸气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呼气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2.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3.肺活量是人体尽力吸气后,尽力呼出的气体的量,是人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4.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而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5.淀粉是糖类的重要成员之一,它是我们身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滴碘酒的地方变为蓝色,说明这种食物含有淀粉。
6.用食用油在纸上涂抹,出现的油迹不会消失,说明食用油中存在脂肪。再将其他食物在纸上涂抹,把留下的痕迹与食用油的油迹做比较,如果接近,就说明这种食物中也含有丰富的脂肪。
7.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8.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具,我们的牙齿按形状分可分为门齿(切割食物)、犬齿(撕碎食物)、臼齿(咀嚼食物)三类。不同形状的牙齿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9.舌头能够将口腔中的食物进行传送和搅拌,这样能够让食物被牙齿充分地磨碎,让睡液充分地和食物混合。
19.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食物在口腔先经历初步的消过程:接着由食道将食物送到胃,食物在胃里被磨碎和分解后,就进人了小肠;小肠很长,食物的营养物质主要是在人体的小肠里吸收的:而食物中剩余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又被大肠吸收。
二、我们的身体
1.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
2.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骨骼的主要功能是支撑和保护身体的内脏器官。关节是骨与骨之间的活动连接;肌肉附着在骨上,肌肉收缩带动骨骼运动。
3.心脏跳动使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维持人生命活动。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心脏和血管有机配合,使血液在身体内不停地流动,将人体需要的氧气、营养物质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同时将身体各部分工作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运输到肺部等器官排出体外。
4.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部分,分别控制着人体不同的生命活动。大脑具有记忆、思维等高级功能,脑需要适当的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轻松愉悦的心情等有益于脑的健康,使大脑保持活力。
6.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7.大脑管理人的情绪、意志、行为等,人的情绪、意志、行为是可以控制的。
专题五 水和空气
一、水
1.水蒸发与水沸腾的比较:
区别 蒸发 沸腾
特点 1.只在液面进行。 2.任何温度下都行。 3.蒸发时温度降低。 1.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2.在100 ℃温度进行。 3.沸腾时温度不变
影响因素 1.水的温度高低。 2.水的表面积大小。 3.空气流动快慢。 /
共同点 都是水从液态变成气态,都需要吸热。
2.测量水温的方法: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柱稳定后读数。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3.酒精灯的火焰从外向内依次为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要用外焰加热。
4.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1)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
(2)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盖两次),不能用嘴吹。
(3)加热后的烧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很烫的,不要用手触摸。
5.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袋子会鼓起来,原因是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增加。
6.水结冰和冰融化:
区别 结冰 融化
(1)当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 (2)水结冰后体积变大了。 (3)由液态变成了固态。 (4)放出热量。 (1)当冰的温度达到0℃时,冰开始融化成水。 (2)由固体变成液体。 (3)冰融化成水,体积会减小。 (4)吸收热量。 (5)温度越高融化得越快,温度越低融化得越慢。
相同 结冰和融化过程中水温度不变。影响因素都是温度
7.水、水蒸气和冰是同一种物质,都是水,只是状态不同。
物品 状态 形状 体积
水蒸气 气态 没有固定的形状 没有固定的体积
水 液态 没有固定的形状 有一定的体积
冰(雪、霜) 固态 有一定的形状 有一定的体积
8.固态的冰、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气,是水的三种存在形态,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在一定条件下,冰、水、水蒸气可以互相转化。
二、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但水溶解物质的本领是有一定限度的,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通过对比实验,我们知道在同样多的水中,食盐比小苏打溶解得要多。
2.常温下50毫开水大约能溶解18克食盐常温下5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5克小苏打。
3.通过搅拌、提高水的温度和研碎的方法,能加快食盐等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4.我们把食盐和沙的混合物放人水中搅拌,利用水来分离食盐和沙,主要利用了台和沙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5.沙子不能溶解在水中,我们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水中的沙子。
6.食盐能溶解在水中,我们不能用过滤的方法,但可以用蒸发的方法分离出水中的食盐。
7.木屑和铁屑混合在一起,我们可以用磁铁进行分离,也可以先倒人水中,把浮在水面的木屑分离出来,然后通过过滤的方法得到铁屑。红豆和沙子混在一起,可以用筛网筛的方法分离。
三、空气
1.空气是一种物质,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在空中、地和水中都存在空气的踪迹。
2.空气特征:无色、无味、容易泄潮、很轻(但有质量),占据空间。
3.空气占据的空间容易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被压缩得越厉害,弹性越强。被压缩之后的空气与原来状态的空气比较,质量不变,空气粒子的间隔变小。
4.压缩空气的应用:充气轮胎、充气城堡,充气坐垫等。
5.20筒空气与一定量的回形针、绿豆等轻小物体质量相当,说明空气有质量,但空气质量很轻。
8.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浮在冷空气上方。把热气球里的空气加热了,质量就比原来的冷空气更轻一些,热气球就上升。如孔明灯。
9.空气流动形成了风。可以用扇扇子、开风扇、开门窗等方式让空气快速流动,来制造“风”。
10.大自然的风主要是由于空气温度不同,流动起来而形成的。大自然中空气温度的不同,主要是由于阳光辐射引起的。
11.我们认识的空气。
12.对比空气、水和石头:
物体 能否占据空间 能否被压缩 是否有质量 是否会流动
空气 能 能 是 是
水 能 否 是 是
石头 能 否 是 否
专题六 物质及变化
一、材料
1.我们周围的世界可以分为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
3.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我们身边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二、物质的变化
1.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2.厨房中有许多物质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水烧开、冰融化等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物流变化),而苹果氧化变色、铁锅生锈等产生了新的物质(化学变化)。
3.(实验)水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大都的气体,属于化学变化。
杯壁会变凉,产生的气体是无色透明的,它能使婚烧的木条立即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倒入烧杯中的蜡烛火焰上,会使蜡烛熄灭,说明它比空气重,但这两个实验的证据还都不足以那由这种气体的名称,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才能确定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
最后留在杯中中的液体也不再是白酷,而是一种新的液体。
蜡烛燃烧时不仅会发光发热,还会产生水、碳黑等薪物质,这个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同时看到有蜡烛油滴下来,这是一个熔化过程,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5.白糖加热过程中,先变成黄棕色的糖桨,这是熔化过程,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继续加热变成了黑色不溶于水的固体,这是一个碳化过程,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在注会伴随着一些现象:颜色改变,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但是这些现象不能作为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了新物质。
7.铁生锈发生了颜色变化,铁和铁锈不是同一种物质,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
8.铁生锈是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防生锈的原理就是隔绝水和空气,如涂油漆、放干燥处,电镀等,制成不锈钢也可以防生锈。
9.煤是亿万年前的植物被埋在地下,与空气隔绝,长期受高温高压的作用慢慢变化而成的。
10.植物和煤的组成成分不同,是不同的物质,因此植物变成煤产生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11.动植物包括人类体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化学变化。食物具有能量,食物进入人体后,会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转化为身体可以吸收利用的能量。
12.食物的霉变是一种化学变化,产生了霉菌等新物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真空包装故入冰箱、腌制、晒于等方法来破坏霉菌的生长环境,从而保存食物。
13.紫甘蓝浸人白醋中会发生颜色变化产生新物质,是一种化学变化、
14.塑料矿泉水瓶不容易发生化学变化,随意丢弃,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石油、煤、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造成气候变化和海水酸化,造成贝类死亡,破坏海洋中的生态平衡。
专题七 声 光热
一、声音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人的声音是声带的振动产生的,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2.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3.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铝箔尺>木尺>尼龙绳>棉线。
4.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下不能传播声音。
5.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6.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7.耳郭的作用:收集声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耳蜗:将振动转化为信号。
8.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9.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
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10.越短、越小、越少、越细、越紧的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
11.越长、越大、越多、越粗、越松的物体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二、光
1.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又如打开的手电筒、点燃的蜡烛、发光鱼、萤火虫等。
2.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正在发光或正在反射其他光源的光到我们的眼睛里。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3.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光传播的速度每秒约 30 万千米。
4.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手影游戏、小孔成像、排队看齐等。
5.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者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光的传播会受到阻碍。
6.光从空气中斜射进入水中时,它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这个现象叫作光的折射。
生活中的光的折射现象:海市蜃楼、从水面看水池中的鱼比实际的位置要高。
7、彩虹是一种光学现象,当太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水滴,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由外圈至内圈呈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8.用相同比例的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的彩色轮快速旋转,观察到彩色轮变成了白色。
9.潜望镜是运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潜水艇在水下航行时,用潜望镜观察海面和空中的情况。
三、热
1.热,实际上是一种能量。容易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一部分移到另一部分。
2.水在100℃时会沸腾,变成水蒸气,水从液态变成气态,称为汽化。
3.水从常温持续下降到o℃以下时会结冰,水从液态变成固态,称为凝固。
4.水蒸发的快慢和温度有关。水的温度越高,水蒸发的速度越快。
5.云、雾、露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而凝结成的。霜、雪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
6.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7.热传递主要存在三种基本形式: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通过中介物(如水或空气)的流动而传热的过程叫热对流;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热能的过程叫热辐射。
8.热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递热。
9.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被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0.比较铜、铝、铁三种金属的导热性能,从强到弱排列顺序是铜、铝、铁。
11.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散热慢,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空气的传热速度较慢,属于热的不良导体。热的良导体,导热快,散热快。
12.我们一般选用热的不良导体作为保温的材料。
专题八 电 磁 能量
一、电
1.所有的电器工作都需要电,电与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将能产生电的装置称为电源生活中使用的电都是由电源提供的。电是一种能量,能产生光和热。
2.小灯泡结构:玻璃泡、灯丝、金属架、连接点(两个)。
3.电从电池的正极(+)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负极(一)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不仅小灯泡不能发亮,而且电池会发热并很快消耗和损坏,所以应该尽快切断电流。
5.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导体,一般情况下多数金属属于导体,还有人体和水也属于导体:有的物质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绝缘体,绝缘体包括塑料布、纸张等。
二、磁铁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作磁极,无论什么形状的磁铁都有2个磁极。即使是摔成两段或很多段的磁铁,每段也都会有2个磁极。
2.指南针发展历史:磁石---司南---水浮式指南针---指南鱼---罗盘---现代指南针---电子指南针。
3.当两个磁极相互靠近时,相同的磁极会互相排斥,不同的磁极会互相吸引(即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所有磁铁都具有这个规律。
三、能量
1.能量是对物体活验的一种描述。生活中能量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声光.电热、磁等,不同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2.我们组装的电路,电池提供的电能经过小灯泡,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在这个过程中,电能的总量与光能和热能的总量是相同的。
3.所有用电器都是一个电能的转化器,能够把输人的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4.家用的各种电器都会在说明书或铭牌上标有“功率”一项,它指的是耗电量的大小。功率为1000瓦的电器,1小时内的耗电量就是1度,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符号是W。
5.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偶然让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指南针发生了偏转。就是这个发现,为人类大规模利用电能打开了大门。
6.通电的导线会产生磁性。
7.做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的实验时,线圈立着放,指南针尽量靠近线圈的中心,此时指南针偏转的角度最大。
8.像这样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9.电磁铁有南北极。指北的一端叫北极。用字母N表示;指南的一端叫南极,用字母S表示。
10.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流的方向和线圈缠绕方向有关,当电池正负极接法改变时,它的磁极也会改变;当电磁铁的线圈缠绕方向改变时,它的磁极也会改变。
11.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有关系,线圈匝数多,磁性强;线圈匝数少,磁性弱。
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池节数有关系,电池节数多,电流强,磁性就强;电池节数少,电流弱,磁性就弱。
14.小电动机包括外壳、转子、后盖三部分。
15.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工作原理是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推动转子转动。
16.与转子转动快慢有关的因素:
(1)磁铁距线圈的远近:靠得近,转得快。
(2)磁铁的教量:数量多,转得快。
(3)电池数量:数量多,转得快。
17.改变子转动方向的方法:
(1)改变对着转子的磁铁的磁极。 (2)改变电池正负极的接法。
18.太阳是自然界最大的能量来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体内,再通过食物链将能量转移到高等动物体内。
19.用手转动小电动机,线圈中的指南针会发生偏转,说明导线中有电流,小电动机发出电来了。当电动机被用来发电时,就应该叫发电机。
20.我们今天大力开发的新能源有风能、水能、太阳能、沼气能、地热能、海洋潮汐能、核能等,除核能外都是可再生能源。
专题九 运动和力 物体的运动
一、力
1.重力能把地球表面的物体拉向地面。树上的苹果掉下来,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2.垫圈重力或拉力达到一定程度,才会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
垫圈少,重力小,拉力就小,小车运动慢;垫圈越多,重力越大,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3.对足球施加力改变足球的运动快慢。如用脚踢静止的足球,启动足球;用脚踩住运动的足球,可以使其变成静止;通过改变脚施加给足球的力的大小来控制足球运动的快慢,脚施加给足球的力越大,足球运动得越快;脚施加给足球的力越小,足球运动得越慢。
4.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喷气式飞机、火箭和烟花都是靠反冲力运动的。乌贼是靠喷水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5.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喷气时可以产生动力,反冲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6.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当它们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后,弹力就消失了。压扁后的健身球、跳板、蹦床、撑杆和海绵垫、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8.研究运动和力时,往往需要知道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的大小的一种工具。它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作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它是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的名字命名的。
9.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二、运动和摩擦力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因此运动物体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4..增大摩擦力:自行车手柄的花纹、运动员手上擦的“镁粉”、在大理石地面铺粗糙的地毯。
减小摩擦力:给机器上润滑油、将轴承抛光、轮滑鞋用轮子(变滑动为滚动)。
气垫船是以空气在船只底部承托,行驶时船身自水面抬升而起,大幅度减小船体与水面的摩擦力(利用反冲力);
磁悬浮列车,由于磁力使之悬浮在空中,行驶时无须接触轨道,大幅度减小了轨道对车身的摩擦力(利用磁力)。
三、物体的运动
1.坡度越大,释放小车时的位置就越高,小车滑到水平面时的速度就越大,撞击后木块滑行的距离就越远。这说明,小车速度越大,它的能量就越大。
2.调试小车中发现有问题,要思考可能造成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如果小车不能走直线,可能是车轴不正:也有可能是喷嘴不正等,再调正车轴或喷嘴。
3.物体的机械运动,通常按照物体运动轨迹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运动方式。
在这两种运动方式中有以下的运动形式:平动、转动、振动、滚动、摆动等。
掉落的苹果,垂直电梯和自动扶梯的运动路线是直线运动;
过山车、老鹰的运动路是曲线运动。
指尖陀螺是转动,弹拨后的钢尺是振动,玩具车前进过程中车身为平动、车轮是滚动,弹簧摇马的马身是摆动、弹簧上下的弹跳是振动,溜溜球甩出去后绕轴进行转动、顺着线往回收是滚动。
12.物体在斜面上会有静止(不动)、滑动、滚动三种情况。如果将斜面一端逐渐变高立方体块、小六棱柱和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逐渐加快。它们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还与物体摆放方式、物体的形状、斜面的坡度等有关。
13.物体运动的快慢是可以测量和比较的。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短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运动时间相同,可以比较运动距离长短;距离短、运动慢,距离长、运动快。
专题十 岩石与土壤天气
一、土壤
1.土壤是由沙砾、沙、黏土、腐殖质、水、空气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2.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3.根据颗粒的大小对土壤的颗粒进行分类,由大到小分别是沙砾、沙、粉沙、黏土。
4.土壤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比如沙质土适合种植西瓜、花生、土豆、萝卜等;
黏质土适合种植水稻、芦苇、莲等;
而大多数植物都适合生长在壤土中,比如玉米、小麦、高粱、西红柿等。
二、岩石
1.化石通常存在于沉积岩中。
2.矿物和岩石的区别:矿物具有相对固定的组成成分,是组成岩石和矿物的基本单元;岩石为矿物的聚合体,是构成地壳的主要物质,岩石的矿物组成比例不是固定的。
3.组成花岗岩的三种矿物的特征:
软硬 透明 光泽 条痕
石英 硬 透明或半透明 玻璃或油脂光泽 白色
长石 硬 透明或半透明 玻璃光泽 乳白色
云母 半透明 珍珠光泽 无色透明 云母
4.矿物中硬度最大的是金刚石、硬度最小的是石墨。世界上已发现的矿物近4000种。
5.岩石和土壤都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地球的表面被坚硬的岩石包裹着,不仅包括陆地,还包括海洋的底部。
6.岩石碎裂后形成沙、黏土、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各不相同。
7.矿产是人类工农业的重要资源且不可再生。
三、天气
1.天气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风、降水和云量。
2.空气的温度称为气温。一天内的下午2至3时气温最高,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清晨日出前。
3.测量气温的工具是温度计,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
4.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叫气温计;测量体温的温度计叫体温计;测量水温的温度计叫水温计;它们的结构功能是有区别的,都是利用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气温计上有液泡、液柱、刻度、单位符号等信息。
5.降水的形式有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雨量器是测量降雨量多少的装置,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雨量。降雨量的单位是毫米(mm)。
6.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雨量确定下雨等级。
降雨量等级表(单位:mm)
等级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大暴雨 特大暴雨
24小时的降雨量 <10 10~24.9 25~49.9 50~99.9 100~249.9 ≥250
7.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专题十一 地球和宇宙
一、地球的表面
1.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地球是一颗有着丰富液态水的星球,其中陆地占29%,海洋占71%。
2.地球表面有陆地、海洋、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峡谷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山地 丘陵 平原 高原 盆地
峰峦高耸,地势陡峻 海拔不高、山顶浑圆 地貌宽广平坦、海拔较低 海拔较高、地面开阔 周围有山脉、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
3.地球表面的地形也是在不断改变着的。地震、火山、河流、风、雨水和海浪等因素都会使地形发生变化。
(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2)地壳是由数个板块构成的。板块之间会碰撞或摩擦。
(3)地核中岩浆的涌动造成了地震和火山喷发,地形瞬间发生猛烈的变化。
(4)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将细沙、土搬运到远方,形成戈壁滩或沙漠。
(5)植物的作用和动物的活动都会对改变地形产生缓慢的作用。
(6)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降落的雨水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发生变化。
4.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的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侵蚀。
5.当河流形成时,坡度大的地方流速大,河床和两岸容易被侵蚀;坡度小的地方流速小,河床和两岸容易有土沉积下来。在河流的下游,河水带来的肥沃土壤会逐渐增积成冲积平原。
7.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分析:
地形地貌 形成原因
弯曲的岩层 地震(岩层受到挤压)
长白山天池 火山喷发
黄土高原的切沟 水的作用
敦煌的雅丹地貌 风的作用
通天河蛇曲 河流的作用(河流下切)
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河流侵蚀(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沉积)
海岸边的悬崖、石柱、拱桥、礁石 海浪的侵蚀作用
喜马拉雅山 板块碰撞
二、地球的运动
1.太阳的位置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1)一天中的影子长度变化:长→短→长。
(2)影子方向变化:西一北一东。
(3)一天中,正午影子最短,早晚影子比较长。
(4)阳光下,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低,物体的影子长;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高,物体的影子短。
(5)同一时刻,我们周围物体的影子方向都是相同的。
2.一年中太阳位置及影子长短变化规律: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太阳高度 适中 最高 适中 最低
影子变化 适中 最短 适中 最长
日落时间 适中 晚 适中 早
3.日晷与圭表的异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日晷 利用日影变化 根据日影位置计时的仪器,由晷面与晷针两个部件组成
圭表 度量目影长度的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
4.地球上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白昼,没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黑夜。昼和夜不停地交替出现。
5.
地心说(托勒密) 日心说(哥白尼)
(1)地球是球形的。 (2)地球处于宇宙中心。地球相对于宇宙而言,只是一个点,而日是静止不动的。 (3)日月星辰等所有天体随着地球运动,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因此人们看到的是这些天体都有规律地东升西落。 (1)宇宙是球形的,地球是球形的。 (2)天体的运动是圆周运动。 (3)地球是在运动的,绕轴自转,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4)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都围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
地球是球形的
6.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菜昂·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挂一枚摆锤,证实了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7.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地区早,西边地区晚。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所以北京先迎来黎明。
8..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证据 方向 周期 现象
自转 傅科摆 自西向东 一天 昼夜交替、日出早晚
公转 恒星周年视差 自西向东 一年 四季变化、昼夜长短
9.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地轴倾斜的方向、角度都不变。
地球公转示意图
10.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方向、角度不变有关。
11.赤道是环绕地球表面与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圆周线。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同一时间内,当北半球是夏季时,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是冬季时,南半球是夏季。
12.地球距离太阳近时,北半球是冬季,南半球是夏季;地球距离太阳远时,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
13.昼夜与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昼夜交替 四季交替
昼行性动物(鸡、鸭) 夜行性动物(猫头鹰、老鼠) 换羽毛(柳雷鸟)、冬眠(棕熊、青蛙)、 洄游(大马哈鱼)、迁徙(大雁)
白天开放,晚上收拢(郁金香) 晚上开放(昙花、夜来香) 一些植物到秋冬季节会落叶,如枫树、杨树等
14.白昼与黑夜对动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白昼光强,黑夜光弱。
三、宇宙
1.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恒星,自身发光发热,给地球带来光照和热量。处于太阳系的中心位置。
2.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太阳系。
3.八大行星按它们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排列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离太阳距离 体积大小 自转周期 公转周期
最近 最远 最小 最大 最短 最长 最短 最长
水星 海王星 水星 木星 木星 金星 水星 海王星
5.八大行星中,除了水星、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天然卫星,其中地球有一颗卫星----月球;火星有两颗卫星;木星有多颗卫星,其中有四颗主要卫星。
6.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7.月球地貌最大的特征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对于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有科学家认为是宇宙中的陨石撞击月球形成的。潮汐现象是月球影响地球的一种表现。
8.月相是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是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阳照亮的部分。月相是不断变化的,月相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月相在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是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由圆到缺。
(2)古代人们对月相有特别的称呼,“初一”称为新月,“十五”称为满月。
(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亮面在右侧(朝西);
下半月,人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亮面在左侧(朝东)。
11.日食、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1)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因为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完全看不到,这样就形成了日食。
(2)日食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三种类型。
(3)日食一般发生在农历初一前后,并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
12.金星轨道在地球轨道内侧,某些特殊时刻,地球、金星,太阳会在一条直线上,这时从地球上可以看到金星就像一个小黑点一样在太阳表面缓慢移动,天文学称之为“金星凌日”。八大行星中只有水星和金星有凌日现象。
13.人们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划分成不同区域,根据其形态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且给它们命名。天空中这些被人们分成的许多区域就称为星座。比如大熊星座、白羊星座。
14.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小熊星座的主要标志是北极星。“夏季大三角”---天津四、织女星和牛郎星,它们分别属于天鹅座、天琴座、天鹰座。
15.在观星过程中,我们看到天空中有一条闪亮的光带,就是人们常说的“银河”。银河系是由大约2000亿~4000亿颗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它的直径约10万光年。
16.银河系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目前已经发现了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称为河外星系。科学家认为,宇宙诞生于上百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17.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恒星在诞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在消亡。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运动,有些恒星自身还有节奏地膨胀和收缩,有些恒星还不断地向外抛射物质……宇宙充满了活力。
18.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是中国的天眼射电望远镜。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天宫”空间站、“嫦娥”系列探月卫星、“玉兔”号月球车、“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等都顺利实施。根据规划,我国还将建设新的空间站,深入探测月球和火星。
专题十二 技术与工程
一、计量时间
1.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2.古代计时器有日晷、圭表、水钟、沙漏、燃香。
3.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根据圭表上的日影长度(每天最短),人们就可以确定节气的日期和一年的长度。
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晷针的日影角度可确定时刻。
4.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人们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和滴漏。古代水钟有两种类型,它们分别是泄水型水钟和受水型水钟。受水型水钟:让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人圆筒,使得浮标会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
5.做滴漏实验时,水的流速是不匀速的,容器中的水位越高,流速越快。
滴漏的快慢受滴水孔的大小和水位高低的影响。滴漏实验时,刚开始水滴得快,越到后面滴得越慢。当容器中水位不变时,水以均匀的速度流出。
6.水流速度不固定会影响计时的准确性,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影响水钟计时准确度的因素有滴漏速度的控制、刻度划分的准确度、水位的高低等。
7.沙漏是利用能流动的沙来制作的计时工具。
8.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第一个发现并解释了摆的等时性,即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相同。根据这种性质,人们制成了摆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钟表的精确度。
9.用摆计时的钟我们称为“机械摆钟”,机械摆钟由钟面和钟摆两部分组成。
钟摆又可分成摆锤和摆绳。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计量时间的精确度。
自制摆的特点。同一个摆的摆动次数相同;不同的摆的摆动次数各不相同;
摆幅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慢等情况。
11.(实验)探究摆的快慢与损绳长短的关系:
(1)不变条件:摆锤的质量、损动的幅度。
(2)改变条件摆绳的长短。
(3)结论:改变摆绳的长度,会改变摆的摆动次数。据的初动次数与摆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的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的摆动次数越快。
12.(实验)探究摆的摆动次数与摆锺质量的关系:
(1)不变条件:摆绳的长处,据动的幅度。
(2)改变条件:摆锤的质量。
(3)同一个摆,摆的摆动次数与摆锤质量无关。
13、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摆的摆动次数与摆锤挂重物的位置有关,调整摆锤重物的位置可以改变摆速。重物上移,摆速由慢变快:重物下移,摆速就由快变慢。
14.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15.石英钟表的计时原理:石英晶体受到电池电力影响时,和音叉一样会产生有规律的振动。石英钟表可以非常精确地计时,一天之内的误差不会超过1秒。
16.当今计时最精确的是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2000万年才误差1秒。
二、船的研究
1.船的发展史:
独木舟----摇橹木船----帆船----蒸汽船----轮船----潜艇
2.人类使用船舶作为运输工具从远古的独木舟发展到现代的运输船舶,大体经历了四个时代:舟筏时代、帆船时代、蒸汽机船时代和柴油机船时代。
3.独木舟的装载量小、稳定性差且稳定性与其结构有关。载重一个物体的时候,需要放在合适的位置,受力匀称,不易侧翻。为了保持独木舟稳定而不侧翻,可以将物体固定在独木舟的重心位置。
4.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竹筏通过加大船体,增加底面积比独木舟更稳定,装载的货物也更多。
5.设计制作竹筏,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明确目标→画出设计图→制作→测试→修改设计图→调试→展示。
6.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当物体浮在水面时,浮力等于重力。当物体沉在水中,浮力小于重力。
7.橡皮泥和铝箭缴成船型后,浸人水中的体程增大,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增大,因而更容易漂浮在水面上。
8.相同质量的橡皮泥、相同大小的铝箔,做成船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上。
9.随着技术的进步,钢铁也能造船。钢铁制造的船不但坚固,而且载重量也更大。制作船需要考虑船的大小、形状、船体材料、载重量、稳定性、动力系统等因素。
10.船在行驶中,稳定性十分重要,不然船就会侧翻,造成事故。渡船的底部特别宽间,稳定性大大提高。双体帆船的稳定性也大大提高。
11.船的载重量不仅与材料、结构、货物的放置位置等多种因素相关,还和船的体积大小相关;相同重量和相同大小的材料,制作的船型体积越大,船的载重量越大。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和结构,可以提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12.船的动力经历了人力一自然一机械。船的动力有很多种,包括人力,风力驱动,电力驱动,汽轮机驱动等。
13.船舵可以控制船的行驶方向。船在行驶过程中会受到重力、水的阻力和浮力等。
三、工具与技术
1.工具是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使用工具做事情变得省力方便。
技术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方法原理,可以根据技术来发明工具。
技术和工具都是可以改进的。
2.工具根据途不同,可以分为通信工交通工、测量工具、交通工具、机械工具。
3.机械是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4.测试的方法可以是模拟测试和实际测试,在测试时,需要建立评价指标。
5.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利用斜面比直接提升物体省力,斜面能省力。
6.生活中应用斜面的地方很多,如刀、斧等工具上;如“S”形的盘山公路、高架桥引桥、楼梯等建筑及交通道路上;如水渠、水沟等农业生产设施上等。
7.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螺丝钉的不同螺纹正是斜面的变形;同样粗细的螺丝钉,螺纹越密,旋进木头时越省力。
8.杠杆也是一种简单机械,利用杠杆可以帮助我们撬起一些重物。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支点的位置、支点的高度会影响杠杆的作用效果。
10.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同一个杠杆,支点位置不变,杠杆省力情况不变,支点越高重物被撬动后移动的距离越远。
生活中应用杠杆的地方很多,如:吊塔、打捞网、挖掘机的机械臂。杠杆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有增大力的作用效果、扩展力的作用范围、改变力的作用方向等作用。
12.车轮运输省力、灵活、速度快;平板运送比较费力、速度慢。车轮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是滚动摩擦;平板运送过程中产生的则是滑动摩擦。
13.像车轮这样,由半径大的轮和半径较小的轴共同组成的装置,叫轮轴。同一个轮轴中,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运动时省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运动时费力。
14.轮轴可以省力,轮越大,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省力。所以用扳手拧螺母时,手放在扳手柄越外面越省力。
15.生活中的轮轴:水龙头、门锁把手、汽车方向盘、扳手、辘轳等。扳手套在螺帽上组成了轮轴,这时整个扳手是轮,螺帽部分是轴。
16.剪刀是一种组合工具,它具有斜面和杠杆的结构特点。
剪刀上锋利的刀刃和锥形的刀尖都是斜面的应用,刀刃和把手绕着中间的转轴转动则是杠杆的应用,一把剪刀上有两个杠杆。通过控制刀刃移动的方向和开合角度,刀刃的方向和角度变化可以灵活地对材料进行加工和剪切。
17.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毕昇。活字印刷包含以下步骤:检字、刷墨、拓印、晾制。印刷术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工具和技术不断发展,从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18.住房的基本结构包括:房屋的框架、承重、户型和采光等。住房的基本系统的有水力系统、电力系统、新风系统等。房屋在整个建造过程中需要经历选址、设计、建造、评估验收等,每个过程都非常重要,但设计是核心。
19.港珠澳大桥是是连通香港、珠海、澳门的大桥,大桥全长约55千米,是集桥、岛、隧为一体的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20.工程在实施前需要征集不同的方案,最终通过竞标的方式来获得资格。项目竞标的要点是项目安全性和项目成本,因此,工程设计的关健是如何实现项目安全和项目成本的和谐统一。
21.建造工程各个环节都很复杂,设计环节尤其关键。塔台的设计必须保证站立,且他承受一定的重量和风力,并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还要尽量节省材料,能达到稳固、美观、价磨的平衡。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且承重能力好。我们可以在塔台模型中之使用一些三角型来增加稳定性和承重能力。
23.工程建设的相似步骤:
24.制作塔台模型要与设计方案相一致。在一项工程中,测试是重要环节。我们需要测试塔高、顶端承重、抗风能力、抗震能力。工程要反复评估改进,不断完善,才能达成最终的工程要求。
25.(1)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且承重能力好,我们可以在塔台模型中多使用一些三角形来增加稳定性和承重能力。
(2)塔台立柱高度不相同、底座所在地面不平整、立柱材料软硬不同等因素都会造成塔台的倾斜。
(3)可以用以下三种方法增加塔台的抗震能力:
①要使塔台更耐震,可以在塔台模型中加入大量三角形结构。
②要使塔台能制震,可以在塔台模型底部加大底面积或加大重量。
③要使塔台免震,可以在塔台模型底部加滚珠。
26.制作塔台模型:
(1)制作塔台模型要与设计方案相一致。
(2)塔台的接口处要固定牢固,同时也要考虑节省胶带。
(3)控制好立柱的高度,尽量等高,可以防止塔台的倾斜。
(4)使用三角形结构可以使塔台稳固。
(5)搭建完成后要及时检查接口处是否牢固,是否还有地方需要修补。
(6)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要发现新问题,引发新思考。
(7)为自己的塔台模型取一个名称,如围栏防护型、脚手架型、底托抗震型、金字塔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