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情浓,欢度端午》 教学设计 中职生劳动班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粽香情浓,欢度端午》 教学设计 中职生劳动班会

资源简介

《粽香情浓,欢度端午》中职生劳动教学设计
【选题背景及意义】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节日之一,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在这个节日里,包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习俗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在劳动课中开展“粽香情浓,欢度端午”的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亲手制作粽子,深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的年龄普遍在16-18岁之间,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由于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此外,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较大,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引导。
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本次教学设计将注重以下几点:
趣味性: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实践性: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互动性: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以及粽子的制作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实践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端午节的氛围,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端午节的起源与传统习俗: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历史背景,掌握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2.粽子的制作方法:让学生掌握制作粽子的基本方法,包括选材、配料、包裹、蒸煮等步骤。
教学难点
1.如何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教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要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和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和有效。
2.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粽子制作需要一定的动手能力和技巧,对于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如何帮助他们掌握制作粽子的方法是一个难点。
教学方法
1.讲解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以及粽子的种类和制作方法。通过讲解,让学生全面了解端午节的相关知识,为后续的实践操作奠定基础。
2.示范法:教师亲自演示包粽子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观看并学习。在演示过程中,教师可以详细解释每个步骤的要点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包粽子的技巧。
3.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亲手制作粽子。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成功制作出粽子。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尝试制作不同口味和形状的粽子。
4.交流法:在完成制作后,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和心得。通过交流,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进一步加深对端午节和粽子的了解和认识。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评比和展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5.反思法: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学生可以思考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得失和经验教训,以及如何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通过反思,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粽叶、糯米、红枣、豆沙等馅料、绳子、剪刀、盆子等。
2.教具准备:PPT课件(包含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包粽子步骤等)、粽子制作视频等。
3.环境准备:教室布置成端午节氛围,如悬挂艾叶、菖蒲等,播放端午节相关音乐。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播放端午节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营造节日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简要介绍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观看视频,学习包粽子(5分钟)
播放粽子制作视频,让学生观看并了解包粽子的基本步骤和技巧。教师根据视频内容,对包粽子的关键点进行补充和解释。
3. 小组合作,动手实践(20分钟)
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每组分配粽叶、糯米、馅料等材料。
学生根据学习到的包粽子步骤和技巧,小组合作完成粽子的制作。
教师在学生制作过程中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并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4. 展示成果,分享感受(7分钟)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展示自己小组制作的粽子,并简要介绍制作过程。
邀请学生分享在制作粽子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如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传统文化的魅力等。
5. 总结回顾,布置作业(3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包粽子的技巧。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制作粽子,体验传统文化的家庭氛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