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主题班会通用版二十四节气之夏至节气文化习俗 课件(共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生主题班会通用版二十四节气之夏至节气文化习俗 课件(共21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二十四节气之夏至节气文化习俗
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节气,是所有节气中,第一个确立的。
它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七世纪,当时的人们通过土圭测日影的方法,根据一年中影子变化的不同来观察出一些特殊的日子。
他们发现每年中有一天日影最短、白天时间最长,这一天就被确定为夏至。
导入
目录
1
2
3
4
夏至来历有渊源
夏至习俗差异大
夏至气象变化多
夏至诗词谚语丰
夏至来历有渊源

夏至来历有渊源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
节气时间是:每年公历的6月20日、21日或22日。

夏至来历有渊源
夏的意思是:夏天、夏季。
至的意思是:极(最大、鼎盛)。
夏、至两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夏极。也可以理解为:夏季的鼎盛时期,或称之为“盛夏”。
夏至习俗差异大

夏至习俗差异大
先秦时期,人们发现每年总有一天,是白昼最长、夜晚最短,再加上正好是夏季,他们就给这一天取名为:夏至。
当时,人们特别讲究阴阳说——白昼为阳,夜晚为阴。而夏至是白昼最长的一天,堪称阳顶天。
所以人们经常在夏至这天,进行各种祭祀活动,期望能逢凶化吉、获得丰收和幸福。
知识拓展:夏至习俗的起源

夏至习俗差异大
祭神祀祖习俗
夏至时正值麦子收割时期,自古就有夏至祭神祀祖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
从周代开始,夏至日是朝廷举行隆重祭神仪式的重要日子,民间也纷纷效仿。
有的地方会举行“过夏麦”的祭祀活动,这是古代“夏祭”的遗存。

夏至习俗差异大
吃夏至面习俗
夏至吃面是中国许多地区的重要食俗。
夏至时新麦子刚收割回来,因此吃面也带有“尝新”的意思。
夏至这天,北京的面馆人气旺盛,各种面条如四川凉面、担担面、炸酱面等都十分畅销。

夏至习俗差异大
消夏避伏习俗
夏至日,妇女之间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品。
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会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来消夏避伏。
我们在古装影视剧中也能看到:在炎热的夏季,朝廷会分发冰块给各个部门。这个制度是周代开始的,后面一直沿用。
“伏”是三伏天的意思,它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通常持续30天。

夏至习俗差异大
在中国不同地区,夏至有不同习俗:
在中国西北地区如陕西,夏至吃粽子,并把菊花研成粉末,洒在小麦苗上,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
而在南方,夏至这天有秤人的习俗,用来看这个人是胖是瘦。在农村还会擀面做成薄饼,并烤熟,饼中夹着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拿来祭祖后吃,或赠送给亲朋好友。
夏至气象变化多

夏至气象变化多
中国古代一些文学作品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 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一候鹿角解
二候蝉始鸣
三候半夏生
古人认为麋属阴,鹿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开始衰减(物极必反),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
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为感受到阴气,便鼓动翅膀并开始鸣叫。
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为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气象变化多
夏至后的天气特点:气温高、湿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著名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夏至气象变化多
夏至日的有趣现象:立竿无影
在夏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正午时分呈绝对(接近)直射状,在北回归线附近的地区会出现“立竿无影”奇景。
“立竿无影”现象只有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才有,一年中都有两次太阳垂直射向地面的时刻。位于广东省北回归线以南的湛江、茂名、阳江、云浮、肇庆、江门、佛山、中山、珠海、深圳、东莞、惠州和汕尾等城市,一年中都可看到两次立竿无影。
夏至诗词谚语丰

夏至诗词谚语丰
不到冬至不寒,不到夏至不热。
夏至大烂,梅雨当饭。
夏至无雨三伏热。
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
冬至一场风,夏至一场暴。
夏至闷热汛来早。
夏至东风摇,麦子水里捞。
夏至东南风,平地把船撑。
冬至始打霜,夏至干长江。
冬至江南风短,夏至天气旱。
夏至东风摇,麦子坐水牢。
夏至狗无处走。
谚语
谚语

夏至诗词谚语丰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译文: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赏析:最后两句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有情、无晴=无情,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
二十四节气之夏至节气文化习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