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凤阳花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审美感知:了解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产生背景,能唱这首民间小调,并能根据歌曲的情绪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和节奏型为歌曲伴奏。2、艺术表现:通过新旧两首《凤阳花鼓》的对比,感受不同的情绪及风格,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3、创意实践:通过给以组为单位为《凤阳花鼓》旋律进行加花,发展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设计演唱形式。4、文化理解:通过学唱歌曲《凤阳花鼓》,让学生了解安徽民歌的风格,弘扬民族文化。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完整背唱歌曲《凤阳花鼓》教学难点:为旋律进行加花,设计演唱形式。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打击乐器等。学生提前收集有关凤阳花鼓的艺术文化知识。教学过程:情景导入1、播放旧版凤阳花鼓师:同学们,请你猜猜这首民歌它的名字是什么,是什么地方的民歌?生:《凤阳花鼓》——(安徽民歌)。师:接下来我们继续听听这首旧时的《凤阳花鼓》。听听它在诉说什么?感受音乐情绪音乐起: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师:你觉得这首歌的情绪是怎样的呢?用颜色来表示一下。学生讨论1分钟,请个别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灰色可以代表心情很悲伤,黑色可以代表当时社会很黑暗,棕黄、土黄表示环境很萧条等等……苦难的生活总会过去,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如今的凤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们看凤阳如今的美好景象。师:改革开放以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起了很大的变化。凤阳花鼓成了人们自娱自乐的工具,凡遇到喜事,接待宾客,凤阳人总要热情的表演一番。它的形式也更加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凤阳花鼓的名声也越来越大,近年还走出国门,到国外表演,获得外国友人的赞誉。新歌教学介绍凤阳花鼓的历史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安徽民歌《凤阳花鼓》。(板书)师:凤阳是安徽省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却有样东西很出名,那就是“凤阳花鼓”,凤阳花鼓又叫双条鼓,最初表现为两个人,一人击鼓,一人口唱小调。歌词都是较为悲切的内容,旧时凤阳旱涝灾荒不断,许多人唱着花鼓,乞讨为生,凤阳花鼓成了讨饭的象征。教师范唱师:接下来,老师给大家唱一首新版的《凤阳花鼓》,请你再来说一说歌曲的情绪及表现的情景?教师边唱边表演,学生感受歌曲。(1)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欢快、愉悦地(2)歌曲展现了怎样的情景?人们边歌边舞的热闹情景(3)这首歌的唱词中有没有与我们以前学习的歌曲有不同的地方?不同之处是什么?你能模仿一下吗?“得儿”、“得儿”(4)认识凤阳花鼓师:请学生来介绍凤阳花鼓花鼓又称“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是民间歌舞形式之一,凤阳花鼓起源于安徽凤阳府,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汉代民间表演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男一女,一人执锣,一人击鼓,口唱小调边歌边舞。学习音乐知识鱼咬尾: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师:看谱请学生说说切分音的作用。衬词:无实际意义,通常出现在民歌的歌词中,除直接表现歌曲思想内容的正词外,为完整表现歌曲而穿插的一些由语气词、形声词、谐音词或称谓构成的衬托性词语。学唱歌曲师:下面我们就怀着喜悦的心情唱唱这首新《凤阳花鼓》。(1)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的琴唱歌谱。(2)好,同学们听了也唱了,先想想看,我们用什么方式表现前奏和间奏锣鼓点的特征(学生说了以后)现在我们在前奏和过门的时候有手拍节奏,歌唱的旋律用“La”音哼唱全曲。三、拓展与实践1、下面我们认识几件打击乐器:(1)邀请几名学生到台上拿自己喜欢的乐器,每个人依次向大家简单介绍并演示自己手上乐器的演奏方法。(2)请这几位同学演奏自己介绍的打击乐器,下面的同学演唱旋律并且用拍手、跺脚等方式共同来伴奏。老师要求同学们打出来的节奏要适合的节奏进行就可以了。2、介绍旋律加花:旋律加花就是围绕主旋律加进其他的音是旋律更加丰富多彩,加花通常加在长音的位置上,加花部分一般使用可以快速演奏的乐器进行演奏。现在我们也来看看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凤阳花鼓》可以在哪里加花,怎么加花?(1)我们以组为单位给大家5分钟讨论,组长负责安排自己的组员具体设计哪个乐器的节奏,设计好了以后组长还要组织全组一齐练习演奏。(2)好了,现在同学们展示自己风采的时候到了,哪一个组先来展示(各组分别展示)同学们给自己评价一下吧!四、小结与作业。(1)尝试用其他艺术形式来演绎歌曲师:同学们给《凤阳花鼓》设计的节奏和加花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流行的,我们都充分体验了作为乐手的感觉。我们身边的音乐是多种多样的,以后大家可以让这首《凤阳花鼓》用其他的音乐形式或者是其他的音乐风格来演绎。相信大家一定会演绎得更好。设计演唱形式师:请你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如:对唱、领唱、合唱、轮唱、重唱等。(共17张PPT)凤阳『左手锣,右手鼓手拿着锣鼓来唱歌』花鼓汤原县第二中学孙玉玲教学目标:1、审美感知:通过新旧两首《凤阳花鼓》的对比,感受不同的情绪及风格,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2、艺术表现:了解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产生背景,能唱这首民间小调,并能根据歌曲的情绪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和节奏型为歌曲伴奏。3、创意实践:通过给以组为单位为《凤阳花鼓》旋律进行加花,发展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设计演唱形式。4、文化理解:通过学唱歌曲《凤阳花鼓》,让学生了解安徽民歌的风格,弘扬民族文化。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完整背唱歌曲《凤阳花鼓》教学难点:为旋律进行加花,设计演唱形式。凤阳鼓楼你听过这首歌吗?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苦难的生活总会过去,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如今的凤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们看凤阳如今的美好景象:凤阳花鼓改革开放以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起了很大的变化。凤阳花鼓成了人们自娱自乐的工具,凡遇到喜事,接待宾客,凤阳人总要热情的表演一番。凤阳花鼓凤阳是安徽省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却有样东西很出名,那就是“凤阳花鼓”。凤阳花鼓凤阳花鼓又叫双条鼓,最初表现为两个人,一人击鼓,一人口唱小调,乞讨为生。凤阳花鼓成了讨饭的象征。C思考问题人们边歌边舞的热闹情景欢快、愉悦地“得儿”、“得儿”1、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3、这首歌的唱词中有没有与我们以前学习的歌曲有不同的地方?不同之处是什么?你能模仿一下吗?2、歌曲展现了怎样的情景?鼓条:一般为竹条结构,双条槌交替捶打鼓面。鼓面:通常采用动物皮制作也有采用橡胶制作。缀丝穗:鼓上的装饰品,寓意吉祥如意。认识凤阳花鼓花鼓又称“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是民间歌舞形式之一,凤阳花鼓起源于安徽凤阳府,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汉代民间表演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男一女,一人执锣,一人击鼓,口唱小调边歌边舞。花鼓介绍C鱼咬尾: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仔细观察旋律,有什么特点?1 2 3 5 6中国五声调式C大切分\ /\ /唱一唱B段衬词:无实际意义,通常出现在民歌的歌词中,除直接表现歌曲思想内容的正词外,为完整表现歌曲而穿插的一些由语气词、形声词、谐音词或称谓构成的衬托性词语。C音乐活动旋律加花就是围绕主旋律加进其他的音是旋律更加丰富多彩,加花通常加在长音的位置上,加花部分一般使用可以快速演奏的乐器进行演奏。现在我们也来看看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凤阳花鼓》可以在哪里加花,怎么加花?(1)我们以组为单位给大家5分钟讨论,组长负责安排自己的组员具体设计哪个乐器的节奏,设计好了以后组长还要组织全组一齐练习演奏。(2)好了,现在同学们展示自己风采的时候到了,哪一个组先来展示(各组分别展示)同学们给自己评价一下吧!设计演唱形式:请你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如:对唱、领唱、合唱、轮唱、重唱等谢谢汤原县第二中学孙玉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凤阳花鼓》教案赛课.doc 凤阳花鼓 课件 .pptx 凤阳花鼓(老版).mp3 未知歌手 - 凤阳花鼓.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