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通用版端午粽要 安全同行 课件(共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通用版端午粽要 安全同行 课件(共21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端午粽要 安全同行
——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十大端午习俗,你知道几个?
说起端午节,你能想到什么?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包……十大端午习俗,带你过个精致别样的端午节,一起来看看。
赛龙舟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帝皇,均有临水边观看龙舟的娱乐,也属于游戏之类。在划龙船时,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
挂艾草与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艾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一大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这里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苦草麦药或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栓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因而,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戴香包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荆楚岁时记》:“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跳钟馗
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据北宋沈括《梦溪补笔谈》记载: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梦二鬼。小鬼窃得皇上玉笛及杨贵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大鬼道:“臣为钟馗,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唐明皇醒后,即病愈,便召画工吴道子,嘱其按梦中情景画钟馗捉鬼图,道子挥笔即成,明皇见后,竟与所梦一模一样,惊叹不已。后来,钟馗画渐渐走入民间,绘制钟馗画大都作于五月端午节这一天,或者端午节的前后几天。到了清代,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佩长命缕
五色长命缕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
叮咚!端午小长假“粽”要安全提醒请查收~
严防溺水 务必警惕
1. 关注气象信息,提升孩子的防汛意识,严防汛期导致的溺水事故。
2. 牢记防溺水“六不”,远离野外水域。
3. 不私自或结伴去野外水域玩水或捉鱼虾等。
4 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游泳馆游泳。
5. 未成年人参与水上游乐项目,必须有成年人带领。
6. 乘坐观赏船、游船等,务必要穿好救生衣,遵守相关规定。
7. 教育孩子观看龙舟比赛时,要在安全区域看,严防溺水。
8. 告诉孩子如果遇到同伴溺水,要智慧救援,不要盲目下水救人及手拉手施救,要及时大声呼救并拨打110。
交通安全 牢记心中
1. 出行前应提前了解天气信息,留意交通广播、道路电子显示屏的提示信息,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出行。
2. 外出时要严格遵守交通法规,不闯红灯,不翻越隔离栏,在人行道上行走;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同时要特别注意过往车辆,做到“一慢二看三通过”。
3. 骑车或步行要靠右侧通行,不在公路上追逐打闹和玩耍,不得并排骑车、勾肩搭背或赛车。
4. 未满12周岁不能骑自行车上路,未满16周岁不能骑电动自行车上路;骑乘电动自行车,要戴好安全头盔。
饮食安全 必须重视
1. 粽子是不易消化的食物,请适量进食,以免出现不适症状。
2. 此外,由于天气炎热,不能暴饮暴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不吃路边不卫生的食品,少吃油炸食品,谨防病从口入。
3. 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做到饭前便后洗手。
居家安全 不可忽视
1 放假在家,家长要教育孩子防范陌生人,不给陌生人开门。
2 不要把打火机、火柴、剪刀等危险工具给孩子玩耍。
3 不在阳台、窗边堆放杂物或摆放椅子等,以免孩子攀爬,发生坠落事故。
4 不要将热水壶放在孩子够得着的地方,以免烫伤。
5 不要在飘窗或阳台玩耍,不要在窗台下和阳台上堆放可以攀爬的物品,叮嘱孩子不要把头和身体伸到窗户外或是栏杆外。
外出游玩 安全第一
1. 夏季气温渐高,外出时做好防晒准备,谨防中暑,备好常用药品,防止蚊虫叮咬等。
2. 不带火种进景区,尤其是在山区等植被茂盛场所游玩时,家长不要抽烟,也不要乱扔烟头,并教育孩子不玩火。
3. 家长带孩子玩游乐设施时,要先认真阅读游戏说明,根据孩子的年龄、身高等要求去选择适合的游乐设备。
4. 不得违规进入未开发、未对公众开放的保护区、水库、峡谷、无人岛、海滩、网红景点等不明区域开展游览、探险、戏水、露营等活动。
5. 在山区、河谷等区域要防范山体滑坡、落石、泥石流、山洪暴发等安全风险。
网络安全
1.约定好每天的上网时长,合理安排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及时掌握孩子注册游戏账号充值缴费等信息;
2.正确使用网络,严禁在网络上发布,转发虚假消息;
3.教育孩子不浏览不健康网页,不要随意注册不熟悉的网站账号,不痴迷游戏,文明上网、绿色上网;
4.牢记“三不一多”,即: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
5.特别注意网上刷单、游戏领福利、免费领手机、领红包、网购退货、邮件丢失等形式的诈骗。
极端天气安全
目前,暴雨、雷电等极端天气开始多发,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信息,不要在暴雨、打雷期间外出;
雷雨天气要远离高大建筑物和供电设施等,远离江河、水塘、水库等危险区域,防止遭遇洪水、雷击、泥石流或山体滑坡等危险;
如果在外出时遇到暴雨,请注意防汛安全警示标志,避开排水井、沟渠和积水处,就近寻找安全避险场所;遇有紧急情况,请及时拨打110、119、120等电话求助。
消防安全
不玩火,不在家中让孩子单独接触火柴、打火机等物品;
严防电动车火灾,家长要注意不在公共门厅、疏散通道、楼梯间、架空层、安全出口等公共区域充电,不能将电池带回家充电;
严禁采用私拉电线、乱装插座等不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的方式为电动自行车充电;
帮助孩子了解必要的消防安全知识,叮嘱孩子发现火情后,首先要确保自身安全,第一时间拨打119报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