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预防性侵害主题班会通用版看不见的性侵 隔空猥亵就在周围 课件(共2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生预防性侵害主题班会通用版看不见的性侵 隔空猥亵就在周围 课件(共22张PPT)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预防性侵害主题班会
——预防性侵害主题班会
看不见的性侵:
隔空猥亵就在周围
“隔空猥亵”
一只隐藏在幽暗处的黑手。
近年来,网上出现一种新型犯罪——“隔空猥亵”。
部分未成年人因为心智不成熟、好奇心强等原因,沦为不法分子的“网络猎物”,从而影响了正常生活。
  在“隔空猥亵”下,受害的未成年人轻则会害怕、做噩梦、学习困难,重则会自杀、自残、吸毒......危害巨大!
“隔空猥亵”是什么?
 “隔空猥亵”是指行为人为满足性刺激目的,以互联网为媒介,打着“个性交友”“招募童星”等幌子,诱骗、胁迫未成年人进行“裸聊”或发送“裸照”“裸体视频”等方式进行猥亵的违法犯罪行为。
“隔空猥亵”具有以下特点:
隐蔽欺骗性强
“隔空猥亵”儿童犯罪行为不与儿童直接发生肢体接触,不法分子往往事先通过某种理由“特别叮嘱”儿童在单独封闭的房间中进行,儿童短期内意识不到自己遭受侵害。
犯罪手段多样
不法分子往往通过高薪兼职、招募童星、冒充医生体检、交友等形式骗取被害儿童的信任,待形成对被侵害儿童的心理控制后,再实施具体猥亵行为。
持续时间较长
由于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犯罪行为往往不易被家长察觉,所以犯罪行为的持续时间往往较长。从最高人民法院报道的司法案例来看,“隔空猥亵”儿童案件持续时间最少几日,最长达5年之久。
危害性巨大
“隔空猥亵”犯罪依托互联网平台,不法分子在实施猥亵过程中大多会将相关图像、视频予以存储,甚至会进行二次加工并向外传播扩散,对被侵害儿童造成持久伤害。
典型案例一:王某某猥亵儿童、强制猥亵案——通过网络手段“隔空猥亵”实施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
被告人王某某于2021年8月至2022年1月,为满足个人性刺激,在某社交软件上冒充未成年女性,通过软件的自动推荐匹配功能结识低龄未成年人,然后从中寻找出女性网友进行关注或者打招呼,申请加入相关的学习群、作业群,骗取信任后以引诱、威胁等手段,要求被害人发送隐私部位照片供其观看,共涉及全国15个省市的未成年被害人25名,其中不满14周岁的儿童24名,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女性1名。经勘验检查,王某某手机中共保存涉案照片200余张、视频20余段。
典型案例二:隋某某利用网络猥亵儿童,强奸,敲诈勒索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
2022年1月,隋某某通过网络社交软件添加未成年被害人刘某某为好友,随后多次向刘某某发送淫秽视频,并威胁、诱导刘某某自拍裸照、裸体视频发送其观看。2022年2月8日、15日,隋某某以传播刘某某裸照、裸体视频相威胁,两次强迫刘某某与其发生性关系。隋某某还以传播照片、视频相威胁,先后三次向刘某某索要钱财,共计得款人民币840元。2022年3月5日,隋某某将编辑后的刘某某视频以5元一件的价格出售给王某某等多人,其中7人为未成年学生,获利人民币50元。
惯用手法
1.发送红包引诱
  骗子冒充温柔体贴的大姐姐(大哥哥),对未成年人关心关爱、嘘寒问暖。
  取得信任后,会试探性问未成年人“缺不缺钱”“有没有想买的物品”等,随后主动提出发红包给未成年人,但前提是要未成年人提供裸照/视频。
  如果被拒绝,他(她)们会用“裸照又不露脸,谁也不知道,还有钱赚”等话术,打消未成年人的顾虑。
案例
11岁女孩在短视频平台上遇到了一个收图的“姐姐”。2022年3月底,“姐姐”发送的一条信息“收图+v……5元一张”出现在女孩的私信里。“姐姐”说,“羞羞的图”一张5元,“洗澡的视频”20元一个,视频模糊的话价格会低一些。最终,女孩用6张照片和4段视频换来了91元。
2.冒充星探
 骗子冒充影视公司星探,通过聊天软件添加10岁至14岁的未成年人为好友,随后以招募童星需要面试、检查身体灵敏度和模仿能力等为由,诱骗未成年人裸露身体和引导拍摄并发送淫秽视频、裸照等。
案例
两名男子冒用影视公司从业人员的身份,在网上发布童星招募帖,有针对性地添加幼女为QQ好友,以“身体审核、敏感度测试”为名,诱骗幼女拍摄不雅视频及图片,17名受害人遍布多个省份。嫌犯供述称,被害女童大都很单纯,如果有人犹豫,只要采用“为了梦想,要勇敢”等话术便可劝说成功。
 3.个性交友
  骗子打着个性交友的名义,通过微信、QQ、陌陌等网络社交平台,以建立恋爱关系为名,诱骗未成年人裸聊、传播隐私部位照片等。
案例
张某某曾因犯猥亵儿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8个月。但这段铁窗岁月,并未让他洗心革面。2022年5月,重获自由的张某某,注册了钉钉账号,混入一些小学、初中聊天群,假冒女生身份添加女童为好友。进群后,他先后诱骗多名9至11岁的女生,拍摄隐私部位的照片或视频,并通过钉钉发送给他观看。后张某因犯猥亵儿童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2年。
  4.在游戏里处CP
  骗子通常会找到未成年人喜欢的游戏,在游戏里面认识未成年群体并与未成年群体交往,发展成游戏里的情侣关系。
  随后,他们诱骗未成年人模拟游戏里面的暴露行为或进行大尺度的聊天,最终以威胁将上述内容告诉家长、老师、同学等手段,胁迫未成年人拍摄裸照和视频。
案例
2004年出生的孙某某通过网络游戏平台联系到被害人小红(化名,女,14岁),以带被害人打游戏升级为由让被害人与其交往,经被害人同意恋爱关系后添加被害人QQ、微信联系方式,多次让被害人拍摄自身隐私部位照片及视频供自己观看,并让被害人与其裸聊。后因被害人不愿再发送隐私照片、视频并拒绝与其裸聊等,孙某某便以要公开小红裸照、视频等作为威胁,强迫小红继续拍摄发送隐私照片、视频并与其裸聊。其间,小红不堪重负产生自杀行为,老师将她救下后向警方报案。这名“00后”男子终于案发,因犯强制猥亵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应当如何避免被网络上
看不见的“黑手”侵害呢
1 防青春期知识“盲区”。
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普法宣传融入到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家长要对青春期孩子的社会交往情况进行引导干预,不断提高未成年人心理调节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2 防上网时信任“误区”。
学校和家长要提醒未成年人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交流时,不要轻易透露自己和家人朋友的个人信息及隐私图像,在使用社交软件时要注意关闭定位功能。
3 防交流时跨越“禁区”。
未成年人线上交友时,在不完全清楚对方底细时,绝不能轻信对方花言巧语和利益引诱的信息,要主动提高自己辨别是非和防范侵害的综合能力。
4 防熟悉时奔赴“雷区”。
未成年人不应随意约见陌生网友,如果确有必要,应当要求家长或成年亲友陪同。网上交流时,必须坚决拒绝发送任何关于个人隐私视频、照片的要求。
如何防患于未然
不轻信
不轻信网友的花言巧语和网络诈骗信息,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和网络素养。
不透露
不透露自己和家人、朋友的个人信息、隐私图像,关闭定位标识。
不约见
不约见陌生网友,拒绝发送任何有关于个人隐私和汇款的要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