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课题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教学目标1. 课程标准:1.1 描述常见的思维活动,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 2. 目标具体化: (1)结合近期台海局势,剖析“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理论内涵和历史背景,理解思维的含义和特征。 (2)分享“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实践探索,体会思维和实践之间的关系,树立坚持真理、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充分了解党和国家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出的不懈努力,坚定“四个自信”。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1. 思维的本质。 2. 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和能动性。 教学难点: 1. 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和能动性。教学过程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山西大学附属中学的杨柳絮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选择性必修三的第一课第一框——《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先向大家介绍全书结构: 本书由四个单元组成,主线是思维——科学思维——具体科学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第一单元《科学思维》作为思维总论部分,为后三个单元具体科学思维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议学情境】:今年8、9月份由美国会议长佩洛西窜访台湾引发的台海紧张局势。 在完成学习任务单的基础上,通过以下两个子议题,一起再读“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揭开思维的神秘面纱。 第一个子议题:为什么说“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一种思维? 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佩洛西窜台、美对台军售等台海紧张事件、“一国两制”构想的历史背景、理论内涵和实践探索等相关资料。 第一个探究环节: 在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历史背景了解中,同学们查阅到了以下资料: 1955年5月,周恩来提出: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1956年4月,毛泽东又提出:“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等政策主张。但由于某些外国势力的干预等原因,这些主张未能付诸实践。 自七十年代末开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与此同时,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港澳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华人,都殷切期望两岸携手合作,共同振兴中华。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政府出于对整个国家民族利益与前途的考虑,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结合“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内涵相关资料,请大家探究:“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与“思维”有什么关系?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同学们做的【知识回顾】:必修四第四课第一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和课前【知识梳理】中关于思维的含义: 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指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既包括感性认识也包括理性认识。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本书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学生讨论。 第1小组分享:台湾自古属于中国的历史经纬清晰、法理事实清楚,中国政府理所当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对台湾的主权。由于当时中国内战延续和外部势力干涉,海峡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的特殊状态,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从未分割也决不允许分割。 “一国两制”构想符合历史事实,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对台湾问题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是理性认识,体现了思维的本质。 教师评价:这一理解是正确的。 当然,论证“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一种思维除了看它是否符合思维的含义,还需要看它是否具有思维的特征。 第二个探究活动:结合相关资料,分析“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反映了思维具有什么共同特征? 课前【知识梳理】思维两大方面特征: 一是思维的差异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不同风格的思维在速度、方式、质量乃至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 二是思维的共性: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请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 第2小组分享:周恩来在坚持武力解放台湾这“一手”的同时,又提出了另一手——和平解放台湾。当时,周恩来考虑到了“西藏经验”。所谓“西藏经验”,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央和平解放西藏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总的思路是,在中国统一的前提下,对包括台湾在内的一些特殊地区采取特殊政策。 这一过程说明思维能够凭借已有的经验认识未知的事物,反映了思维具有间接性。 【议学提示】 ①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 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 ③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侧重由此及彼到由表及里,强调的是对事物的“推断”) 第3小组分享:从上世纪周恩来的“两手”、毛泽东的“和为贵”一直到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党和人民以最小代价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从来没有变过。 “一国两制”构想是从民族整体利益出发,自觉站在了中华民族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握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本质和规律,反映了思维具有概括性。 【议学提示】 ①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②凭借思维的概括性,人们能够以简驭繁地认识世界,从千差万别、纷繁复杂的事物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与“间接性”比较,思维这一特点,侧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强调的是对事物的“总结”) 第4小组分享:首先,“一国两制”构想超越了传统国家学说的束缚,在国家结构问题上进行了崭新的设计,丰富和发展了国家学说和政治学基本理论。其次,“一国两制”突破了“一国一制”的传统框架,解决了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部如何实现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和平共处的难题。再次,“一国两制”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依归,以和平统一、和平发展和以人为本等现代观念取代了旧式的革命观念和“解放方式”,不仅有利于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且有利于这些地区继续保持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这一构想对已经认识到的台湾问题的本质进行了再加工和再创造,反映了思维具有能动性。 【议学提示】 ①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 ②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无论是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是思维对认识对象反映和加工的成果。这里的反映和加工便是思维能动性的体现。 (这一点侧重思维有计划、有目的,和对已有材料的提炼、加工) 【议学小结】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思维,“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饱含着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等特征,反映了台湾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结晶,充分体现了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也正因为有思维参与实践,人才是万物之灵。 第二个子议题:“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对祖国统一实践发挥了什么作用? 我们来分享同学们关于“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实践探索的资料卡 第5小组分享:香港、澳门的回归。 港澳的回归证明,“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小组6分享:针对一个时期香港出现的危害国家安全的乱象和局势,党中央统筹全局、审时度势,就在香港维护国家安全问题方面作出重大决策部署。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2020年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上述“决定+立法”是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的重大举措,一举扭转了香港乱局,推动香港实现“由乱及治”的重大转折。 这一举措说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有利于“一国两制”行稳致远。这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对“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请大家探究:为什么“一国两制”构想已经付诸实践,还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种发展的预期是什么? 第7小组分享:思维依赖于实践并经受实践的反复检验。“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一,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科学构想。因此,只要时代发生变化,情况有变化,“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就需要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丰富发展。我们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能解决港澳问题,也一定能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议学小结】所以,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回顾:十年来,我们全面准确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推动香港进入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香港、澳门保持长期稳定发展良好态势。我们提出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我们有理由相信,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能早日实现。 最后补充:作为科学思维的具体运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等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和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呈现本框知识体系。 【结课】 同学们,习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说: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我们坚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这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广大台湾同胞。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让我们满怀信心,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