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课题 明确概念的方法教学目标阐述定义的含义和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掌握正确下定义的方法;阐述划分的含义及构成;掌握作出正确划分的方法;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正确运用概念,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培育科学精神。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1. 掌握正确下定义的方法。2. 掌握作出正确划分的方法。教学难点: 1. 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教学过程本节课核心议题: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哪些方法?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只松鼠趴在树枝上,两个猎人围绕它转了一圈。他们走动时,松鼠也跟着他们转。这时,一个猎人说:“我们已经围绕松鼠转了一圈,因为我们已经围绕松鼠画了一条封闭曲线。”另一个猎人却说:“我们没有围绕松鼠转一圈,因为我们始终只看到松鼠的正面,没有看到它的背面。”两人争得不可开交。 (1)两个猎人发生争执的焦点在哪里 (2)你能够帮助他们解开思想上的困惑吗 总结: (1)两人争执的焦点在他们对“围绕松鼠转一圈”的内涵的理解存在分歧。 (2)要解开两个猎人思想上的困惑,化解分歧,必须统一他们对“围绕松鼠转一圈”内涵的理解。这就要明确“围绕松鼠转一圈”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究竟是“围绕松鼠走了一条封闭曲线”还是“看到了松鼠的前后左右不同侧面”。如果概念的内涵不统一,两个猎人永远也达不成一致的结论。 [设计意图]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加深学生对明确概念的方法的兴趣,学会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准确地表达概念。 环节二:层层展开,突破议题 一、明确内涵的方法——定义 议题一:如何明确概念的内涵? 活动1:图示解读定义 “文学”这个概念的定义包括那几个部分? 教师解读: 这里属概念是指被定义项的属概念。 种差: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被定义项”与其他同属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 “种差”和“属概念”相加构成定义项,用定义联项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起来,就构成定义。 总结解读,生成知识: 1.概念的定义: 明确概念的内涵,需要运用定义的方法。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2.定义的构成: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 3.下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种差加属概念。 4.下一个正确定义的要求: (1)应该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不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概念,是错误的概念。 (2)应该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 活动2:明确定义要求 假设以下语句都是定义。 宪法是国家的法律。 语词是表达概念的语言单位。 形式主义者就是形式主义地观察和处理问题的人。 所谓原因就是引起结果出现的现象,而结果就是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 词不是句子。 文学是人们的精神食粮。 探究:这些定义能正确揭示概念的内涵吗?为什么? 总结: “宪法是国家的法律”,这句话作为定义,其定义项“国家的法律”的外延大于被定义项“宪法”的外延。国家的法律除了宪法外,还有民法典、刑法等。我们把这种“定义项的外延大于被定义项的外延”的逻辑错误称为“定义过宽”。 “语词是表达概念的语言单位”,这句话作为定义,其定义项“表达概念的语言单位”明显小于“语词”的外延。语词中,除了能表达概念的实词以外,大部分的虚词像“也”、“于”、“乎”等是不能表达概念的。我们把这种“定义项的外延小于被定义项的外延”的逻辑错误称为“定义过窄”。 由此得出,下一个正确定义的第一条逻辑规则,即定义项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 “形式主义者就是形式主义地观察和处理问题的人”。被定义项是“形式主义者”,定义项中也包括“形式主义”,这种一个定义的定义项直接包含被定义项的语词,就是“同语反复”。 “所谓原因就是引起结果出现的现象,而结果就是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用“结果”给“原因”下定义,而“结果”又必须用“原因”来说明,最后谁也说不清楚谁。这种“一个定义的定义项间接包含被定义项”就叫做“循环定义”。 由此得出,下一个正确定义的第二条逻辑规则是: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项。 “词不是句子”。这个语句仅指出“词”不具有句子的本质属性,却没有指出“词”本身的本质属性,因而起不到给“词”下定义的作用。因此,下一个正确定义的第三条逻辑规则是: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 “文学是人们的精神食粮”。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学感染人,教育人的作用,但并没有直接揭示文学的本质属性。因此,定义一定要用科学术语,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第四条逻辑规则是:定义不能用比喻。 [设计意图] 下一个正确定义的要求及逻辑规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自学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对一组错误定义逻辑分析,明确下一个正确定义的逻辑要求有哪些。 议题二:明确外延的方法是什么? 活动 3:学会划分的方法 一位老师带领学生参加志愿活动,去农村支援麦收。在安排任务时,他说:“男同学割麦子,女同学把割下来的麦子捆起来,体力强的同学把麦捆运到场院去,体力弱的同学在地里捡麦穗。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按照上面的分工排成四排。”学生们听后,不知道自己该站在哪一排。 (1)学生们为什么不知道自己该站在哪一排? (2)老师的分类错在哪里?怎样说才能让学生明白? 总结: (1)该老师在对本班的同学进行划分时,用了不同的标准,既用了性别,又用了体力,所以导致同学们无所适从。有的同学既是男同学又是体力强的,有的同学是男同学但体力弱。这样的划分是相容的,但安排的任务是不同的。这就使得一些同学不知道自己该站在哪一排了。 (2)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正确的划分应该是在同一次划分中只使用一个标准。可以进行二次划分,先按性别分成两排,然后按体力再分别对这两排进行划分。 知识讲授: 二、明确外延的方法——划分 1.划分的含义: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2.划分的构成:由母项和子项构成。 3.作出正确划分的要求: (1)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 (2)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 [设计意图] 由生活中事例引发学生的逻辑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生成知识,明确划分的方法及要求,促进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进行划分,从而明确概念的外延。 三、正确把握概念 1.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准确地把握概念,既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又要分清概念的外延。 2.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变。 3.同时,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和精确。 环节三:回忆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布置: 【课时作业】整理笔记,理清楚本课知识结构,并完成作业练习。 【预习作业】请结合下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单”,做好预习工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