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课件(4份打包)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课件(4份打包)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共69张PPT)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课标要点
核心素养
1.认识物质的分类方法和依据,学会对常见物质分类。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物质的宏观和微观特征入
2.了解分散系和胶体的含义、分类以及胶体的本质性
手对物质及其反应进行分类和表征。
质及应用。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物质分类的基本模型,利
3.了解酸、碱、盐性质的相似性以及各类不同物质之
用同类物质的性质相似性来预测未知物质的性质。
间的相互转化。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1)从物质的组成分类:
①树状分类法:
混合物
分散系
同种元素
物质
单质
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
纯净物
无机化合物:酸、碱、盐、
不同种元素
化合物
氧化物等
有机化合物
②交叉分类法:
交叉分类法是对同一物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如:Na2CO3按其阴、阳离子的组成可以说属于碳酸盐、
钠盐。
(2)按物质性质分类:
像CO,、SO3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酸性氧化生
氧化物
像CaO、Fe2O3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碱性氧付
同一种元素可以构成多种不同的单质,
这些单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如碳元素有金刚石、石墨、C。三种同素
温馨提示
异形体;氧元素有O2和O3两种同素异
形体。
2.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
(或多种)物质中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分散系。
分散质:分散系中被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2)组成
分散剂:分散系中起分散作用的物质
溶液
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3)分类
浊液
胶体
溶液
胶体
浊液
0
1 nm
100nm
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4)胶体
液溶胶:分散剂是液体,
如Fe(OH)3胶体
按分散剂的不同
气溶胶:分散剂是气体,
①分类
如云、雾等
固溶胶:分散剂是固体,
如有色玻璃
②制备实验:
饱和FeCl3溶液

继续加热
至红褐色
沸水
停止加热
-Fe(OH3胶体
③丁达尔效应:用一束光通过Fe(OH)3胶体和CuSO
溶液,观察现象:在Fe(OH)3胶体中产生一条光亮的
“通路”,而CuSO4溶液没有这条“通路”,如下图所示。
我们把胶体的这种特性叫做丁达尔效应。
CuSO4溶液
Fe(OHD3胶体(共54张PPT)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节 离子反应
课标要点
核心素养
1.通过对电解质和电离概念的学习,重新认识酸、碱、1.变化观念:通过实验领会电离的概念,认识化学变化
盐的概念。
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
2.学会用电离方程式表示某些酸、碱、盐的电离。
2.证据推理: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
3.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学会用离子方程式
质特征。
表示离子反应。
3.科学探究: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一、电解质
1.概念:像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在水溶液里或熔
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
其水溶液能导电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电解
质,如NH3、SO,等。
温馨提示
2.电解质的电离
(1)概念:电獬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离解成自由
移动离子的过程。
(2)表示方法
电离方程式
①酸的电离(如H2SO4):H,SO4夕2H+十SO
②碱的电离(如NaOH):NaOH夕Na十OH
③盐的电离(如CuSO4):CuSO4夕Cu2++SO
3.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
溶于水电离
外接电源
(1)电解质
自由移动的离子

产生
向移动形成电流。
(2)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越大,离子所带电荷数越多,
溶液的导电性越强。
4.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1)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
合物。
(2)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OH)
的化合物。
(3)盐: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H)与酸根阴离子
组成的化合物。
能电离出H的物质不一定是酸,如
NaHSO,=Na十H+十SO,属于盐。
温馨提示
二、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
(1)概念:有离子参加或有离子生成的化学反应。
(2)实质:反应物的某些离子的浓度减小。
2.离子方程式
(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
式子。
(2)书写步骤

正确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把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的形式

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

是否相等
H+OH夕H2O,说明SO和Na+没有参加离子
反应
②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
例如H十OH夕H,O可以表示NaOH和HCl、KOH
和H2SO4等生成可溶性盐和水的反应。(共16张PPT)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本章整合提升
有机化合物
定义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无机化合物
化合物
纯净物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
金属
定义
来表示化学反应式的式子
氧化物
单质
非金属
溶液
混合物
丁达尔效应性质
浊液份散系刻
物质分类
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胶体
渗析提纯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
离的拆写成离子
有电子转移(或得失)实质
书写方法
删:删去两侧不参加反
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变化特征
还原性
化合价升高
物质及其变化
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
应的离子
查:检查两侧电荷数、

厂还原剂变化
原子个数是否守恒

被氧化
氧化反应+氧化产物
产相
离子方程
化学式拆分不正确
物氧化剂变化还原反应+还原产物

式书写常
电荷数、原子数不守恒
被还原
关系
见错误
化合价降低
离子反应书写不完全
氧化性
忽视反应物的个数
单线桥
氧化还原反应
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
既可以表示一个反应,也可
意义
以表示一类反应
守恒规律、价态规律
先后规律、强弱规律
基本规律
正面影响
发生复分解反应
对生产、生
应用
离子共存
负面影响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活的影响
一、物质常见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
1.交叉分类法涉及的不同类别之间是并列与交叉
关系。
:钠盐
钾盐一并列关系
NaS0 K2S0
硫酸盐一
交叉关系
2.树状分类法中的类别之间存在并列关系和包含
关系。
包含关系
金属单质
:一并列关系
纯净物
非金属单质:
化合物
二、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及离子共存
1.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要点
(1)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包括强酸、强碱、大多数可
溶性盐)以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非电解质、难
电离的物质(包括弱酸、弱碱、水等)、难溶物、单质、气体、
氧化物等用化学式表示
(2)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相等,电荷总数
相等。
(3)检查各项是否都有公约数,检查是否漏写必要的
反应条件。
2.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1)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如Fe跟稀
H2SO4反应,写成2Fe十6H夕2Fe3+十3H2个是错误的。
(2)看化学式拆写是否正确,如NaHCO3与稀盐酸反
应写成2H+十CO3夕CO2十H2O是错误的,因为
HCO3是弱酸的酸根,不能拆开。
(3)看离子方程式两边原子、电荷是否相等,如Zn十
Ag夕Zn+十Ag两边正电荷不相等。
(4)看是否漏掉部分离子反应,如H,SO,溶液与
Ba(OH),溶液的反应,写成Ba2+十SO夕BaSO4Y或
H十OH夕H2O都是错误的。(共66张PPT)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课标要点
核心素养
1.认识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
1.变化观念和模型认知: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
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认识元素在物质
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认识“双线
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
桥”“单线桥”分析模型
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
2.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
2.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
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
基本规律;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物质的化
变化。
学性质和变化,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
3.科学探究与证据推理:用氧化还原反应基本规律分析
解释有关实验现象。
解决问题。
一、从不同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1.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得氧,发生氧化反应
2CuO十C62Cu十CO2A

失氧,发生还原反应
结论:在化学反应中,一种物质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
必然有一种物质失去氧发生还原反应,即氧化反应和
还原反应在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这样的反应称为氧
化还原反应。
2.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失氧,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3
+2
十-4
Fe2O3十3CO62Fe+3CO,
得氧,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2
Fe+CuSO,夕FeSO4十Cu
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结论:只要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就叫做
氧化还原反应。其中物质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
是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
反应。
3.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
→化合价降低,氯原子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Cl,+2Na 2NaCl
化合价升高,钠原子失去电子,
发生氧化反应
化合价降低,共用电子对偏向氯原子,
发生还原反应。
(2)C12+H22HC1
化合价升高,共用电子对偏离氢原子,
发生氧化反应
结论:化学反应中凡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
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电子总数是得到电
子数或失去电子数,而不是二者的加和。
温馨提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