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3张PPT)第4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课标要点核心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运用原子结构模型说明碱1.了解碱金属元素及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知道同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的性质,形成“结构决定性质”一主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的观念。2.了解碱金属元素及卤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律,知道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3.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关系,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递变规律。解释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一、碱金属元素(除H以外的第IA族元素)1.原子结构特点相同点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原子结构从Li→Cs,核电荷数逐渐增多,电子层递变规律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2.单质的化学性质(1)钾、钠与氧气或水的反应与氧气反应Na、K与水反应都熔成小球,浮于水面,四处钠剧烈燃烧,黄色火焰现象游动,钠发出嘶嘶声响,钾发钾燃烧更剧烈,紫色火焰生轻微爆炸钾比钠的活动性强结论钾比钠的活动性强(2)化学性质特点原子都易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性质活相似性泼,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单质及水反应从锂到铯,与氧气、水等的以应越来越剧差异性烈,金属性逐渐增强(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Li与O2(加热):4L+O2川2Li2O。②Na与O2(加热):2Na+O2I川Na2O2。③Na与H2O:2Na+2H2O夕2NaOH+H2M。④K与H2O:2K+2H,O夕2KOH+H2。钾在氧气中的燃烧比钠更剧烈,生成的氧化物更加复杂。温馨提示3.单质的物理性质从锂→铯除铯外,都是银白色固体,密度较小,硬度相同点小,熔点较低递变性密度有增大的趋势,熔、沸点逐渐降低特性密度:K二、卤族元素1.原子结构特点相同点最外层电子数都为7原子结构从F→I,核电荷数逐渐增多,电子层递变规律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共14张PPT)第4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本章整合提升决定元素种类—质子分子间的作用力中子原子核氢键原子离子键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化学性质粒间化学键核外电子离子构成物质的微粒共价键物质结构分子化合价最高价=主族序数互规律0、F例外一、二、三短周期角半径大最低价=主族序数-8四、五、六、七周期元素周期律小规律层多半径大,层同质子数大半径小长周期能量最低0族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核外电子每层最多2n2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排布规律第Ⅷ族位置七个副族族律金属性大小活动性、与酸反应的程序比较规律置换反应七个主族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位置周期数=电子层数规律非金属性与H2化合难易大小比较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规律氢化物的稳定性一、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1.金属性强弱的判断(1)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①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②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2)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Cu Hg Ag Pt Au金属单质的活动性减弱,元素的金属性也减弱(3)根据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判断①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剧烈,元素的金属性越强。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4)根据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判断若X”++Y乇X十Ym+,则Y比X金属性强。(5)根据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判断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元素的金属性越弱,如氧化性Cu+>Fe2+,则金属性Cu2.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1)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①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2)根据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判断①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或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3)根据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判断若A”十B乇A十Bm-,则B比A非金属性强(4)根据离子的还原性强弱判断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如还原性C1I。(1)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判断的根本依据是元素失去或得到电子的难易程度,与失去或得到电子的多少无关,如温馨提示Na在反应中失去1个电子,Mg在反应中失去2个电子,但金属性Na>Mg。(2)氟元素没有最高正价,不存在含氧酸;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最强的是高氯酸。(3)变价金属的离子的氧化性强弱与元素的金属性强弱不一定对应,如氧化性Cu+Cu第4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 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表 核素课标要点核心素养1.了解原子的构成及各部分的数量关系。能写出常见1.微观探析:能从元素和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的组成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结构。2.能认识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及其结构。2.证据推理: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3.了解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应用。证实或证伪。一、原子结构1.原子构成:质子:相对质量近似为1,带1个单原子核位正电荷(1)原子中子:相对质量近似为1,不带电核外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2)质量数(A)=质子数(Z)十中子数(V)。普通氢原子没有中子,只有质子和电子。温馨提示2.核外电子的排布(1)分层排布:各电子层离核由近到远,能量由低到高,符号依次为K、L、M、N、O、P、Q等。(2)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可能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②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③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能超过8(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3)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以钠为例)电子层MM层电子数粒子符号原子核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二、元素周期表:1.原子序数(1)含义:按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2)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编排原则电子层数目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横行周期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纵列→族层数递增的顺序自上而下排列周期序数=电子层数温馨提示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横行)①个数:有7个周期。②特点:每一周期中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③分类(3短4长)短周期:包括一、二、三周期(3短)。长周期:包括四、五、六、七周期(4长)。(2)族(纵列)①个数:有18个纵列,但只有16个族。它们分别是7个主族(A)、7个副族(B)、1个零族、1个Ⅷ族。②特点:主族元素的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共59张PPT)第4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三节 化学键课标要点核心素养1.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结合典型实1.宏观辨识:能运用模型、符号等多种方式对物质的例认识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结构及其变化进行综合表征。2.能判断简单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中的化学键类型。2.微观探析:能从物质结构角度认识化合物。3.认识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3.变化观念:能运用宏观、微观、符号等方式描述、说实质。明物质转化的本质和规律。一、离子键1.氯化钠的形成钠与氯气反应时,钠原子最外层的1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钠原子变成钠离子,钠离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氯原子变成氯离子,氯离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稳定的化合物—氯化钠。NaNaNaCI+18,88NaCl2.离子键(1)定义: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2)成键粒子:阴离子和阳离子。(3)成键元素:一般是活泼金属元素和活泼非金属元素。(4)表示方法电子式①概念: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X”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价电子)的式子。②电子式书写Na:Na×(或Na·)、Mg:×Mg(或'Mg')、Cl::Cl·、S:③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NaCl:Na×+.ci:モNa+[xC1:]。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A1C13;完全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也可能含离子温馨提示键,v1HCl。二、共价键1.共价键的形成(1)Cl2的形成氯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可以共用1个电子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所以氯原子间难发生电子得失,形成氯气分子时,两个氯原子各提供1个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该过程用电子式表示为::C1·十·C1:乇:C1:C1:。(2)HC1的形成形成HC1的过程中,氢原子与氯原子最外层电子中的未成对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从而使各原子最外层都达到稳定结构。像这样的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该过程用电子式表示为:·H+:C乇H:C1:。(共73张PPT)第4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课标要点核心素养1.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原子结构视角说明元素的性质律,建构元素周期律;并能利用元素在元素周和规律。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分析、预测、比较元2.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能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规律,能提出有意义的实验探究问题,根据已有经验和资2.以第三周期为例,了解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料做出预测和假设。规律。3.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能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3.体会元素周期律(表)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子结构、性质三者关系进行“位一构一性”的相互推理,建与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立“位一构一性”认知模型。一、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1.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的变化:(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由1到8的周期性变化(第一周期除外)。(2)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由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不芳虑稀有气体元素)。(3)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即最高正价:由十1到十7(O无最高正价、F无正价);最低负价:由一4到一1。2.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1)Na、Mg、Al金属性的比较①事实1:Na、Mg、A1与水反应剧烈程度依次减弱。事实2: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碱性依次减弱。②结论:Na、Mg、Al的金属性逐渐减弱。Al(OH)3既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也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两性氢氧化温馨提示物。(2)Si、P、S、C1的非金属性强弱①事实: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强弱HCIOH2 SO>H:PO>H2 SiO②结论:Si、P、S、C1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3)第三周期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递变规律:NaMgAlSiPSCI同一周期从左往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2)元素周期律①含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②元素的性质包括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③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本章整合提升.pptx 第一节 第1课时 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核素.pptx 第一节 第2课时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pptx 第三节 化学键.pptx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