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考历史简单起来--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辅导(共3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让高考历史简单起来--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辅导(共37张ppt)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让高考历史简单起来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
2024
目录
1.考前捋顺脉络
2.答题注意技巧
战略上蔑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一、我们今天生活在怎样的世界里?—现实
考前捋顺脉络
二、过去的世界是个啥样子?—历史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
三、人类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逻辑
我们今天生活在怎样的世界里?
一、我们今天生活在怎样的世界里?
1、这个世界,可以分成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中国,另一部分是外国(世界)。
2、“世界”又可以分成西方国家与东方国家,北方国家与南方国家。
3、我们的“历史”重点研究的是: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发展的历程。
4、今天,中国文明正在崛起,西方文明日益衰落。即“ ”!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考据,计量、口述、比较、跨学科、心理史学法等等
(每道练习题,实际上就是做在历史研究)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外国:美国衰落中疯狂,欧洲疯狂中选择,中东和解中的阵痛,非洲出现新觉醒,拉美“反美”情绪高涨,澳洲基本上亲美,东亚东南亚倒向中国,俄罗斯在流血。
西方文明:
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制,政客不是政治家
经济上——“先进”工业国,垄断资本控制国家命脉
思想文化上——基督教文化,个人主义,“自由”主义
社会生活上——观念上扭曲,生活上放任,种族歧视
工业空心化,大麻合法化?
政治经济文化“犹太化”
(贝莱德集团、先锋集团)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四个自信,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
政治上——社会主义制度,人民当家作主
经济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市化、工业化
思想文化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先进文化)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
社会生活上——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转型中”…安全!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工业科技军事呈全面碾压之势
华为—比亚迪—抖音
二、过去的世界是个啥样子?
西方文明史:古希腊古罗马
欧洲中世纪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革命—启蒙运动
工业革命
现代科学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殖民体系、一战、大萧条、二战、冷战、多极化
其他文明史:非洲,拉美,东欧、伊斯兰世界
古代—近代—现代
1500
一战
当代史?
二、过去的世界是个啥样子?
中国文明史:
百万年人类史—元谋人等
一万年文化史—河姆渡、大汶口、仰韶文化
五千年文明史—良渚,龙山,红山(三皇五帝)
夏商西周东周 秦汉帝国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帝国
辽宋夏金 元明清帝国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古代—近代—现代
1840
1949
当代史
类人猿—直立人—智人—晚期智人——全球迁徙
三、人类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
1、发明农业:驯养动物植物(定居生活)—现代农业
2、居所:洞穴—村落—中心聚落—早期城市——现代城市
3、社会分工:畜牧业与农业,手工业与农业,商业独立
4、社会组织:氏族—部落与部落联盟—国家—现代国家
5、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中央地方,基层,边疆,群众自治
6、法律与教化:中华法系与民法典,儒家伦理,乡约民俗
古罗马法系,英美法系,法国民法典 基督教
逐步形成多样文明
三、人类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
7、商业:货币,契约,近代金融,现代金融体系
8、工具:旧石器—新石器—青铜器—铁器—工业时代
武器:石头骨头木头—玉器—青铜—铁器—热兵器—核武
9、选官:西方—恩赐制-政党分肥制-文官制度(1870年英国,随后美国加拿大,二战后西方各国)
中国—世官制-举荐-军功爵-察举制-科举制-学堂留学生
—1913年文官制-1933年公务员考试制度-
(1993年实施公务员考试制度)
三、人类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
10、官员监察:御史大夫-门下省-台谏合一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督察院与六科给事中
11、官员考核:秦汉考课与上计—唐朝考课体系完善—宋代考课与磨勘法—明朝考满与考察—清朝京察与大计
12、中国传统文化:春秋儒道创立—战国百家争鸣—秦朝法家—汉初黄老之学—汉武帝尊崇新儒学—唐代三教并立—宋代理学—明代阳明心学—明清之际儒学更新—五四新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新文化
13、国际法与外交:1648年—1815年—1920年—1945年……
新中国外交: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90年代—新时代
一、人家怎么考我们?(出题)
答题注意技巧
二、他们怎么评价我们?(阅卷)
三、我们怎么应考?(技巧与套路)
秦汉帝国
中华文明起源-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前2070年
前770年
前221-公元220年


隋唐帝国
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220年
317-589年
581-907年
265-317年
明清帝国
辽北宋夏—金南宋夏—元朝
917—960—1038
1271-1279-1368
1368-1840年
1115-1127
近代前期
1840-1919年
近代后期
1919-1949年
改开之前
1949-1978年
改开至今
1978—今天
4
5
6
7
8
9

一、人家怎么考我们?(出题)
古希腊罗马
古希腊的民主,希腊化,古罗马的法律
中世纪欧洲
前8世纪—476年
大航海时代
大革命时代
大战争时代
大阵营时代
大颠覆时代
王权与教权,庄园,城市,大学,阿拉伯
大航海,文艺-宗教-科学-启蒙
法国大革命与工业革命,德国,俄国,日本
殖民体系,一战,十月革命,大萧条,二战
货币金融体系,冷战对峙,民族解放运动
全球化,多极化,逆全球化,战乱
476—1453年
1500—1789年
1789—1914年
1914—1945年
1945—1991年
最近30年
10
11
12
13
14
15
非选择题
16
17
18
19
题型也是变幻莫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史
多数考
英国史
谁阅卷? 怎么阅卷?
(1)人员:专家、研究生们、部分高中教师
(2)特点:量大、要质量、要 速度
(3)抓得分点。
所以,我们的卷面书写是个大问题!
——规范化答题: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
二、他们怎么评价我们?(阅卷)
三、我们怎么应考?(技巧与套路)
1、选择题:先看问什么,再定时空—抓关键—比较法
特别注意:说得过分的选项不选,有“开始”的一般不选,
尽量选那个赋予正能量的选项……。
2、传统问答题——带着问题读材料,定时空—抓关键—分配要点
3、解释、论文——是什么?为什么?怎们样?
4、史料价值题——史料性质,对研究什么,有什么价值?
5、地图类型题——呈现了什么信息,那个时代的特征?
6、历史研究方法类——考据,计量、比较等
——评价原则:辩证的、历史的评价
——史料分类:文献与实物,一手与二手
依证据说话
照逻辑思维
凭常识判断
(2023年山东卷)2. 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A. 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 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C. 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 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典例1】
【典例2】(2023全国甲卷25)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
抓关键?
都是江南地区
【典例3】 (2024·河北高考真题·7)晚清时期,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业务范围变化示意图(图2)如下: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
A.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
B.列强资本输出缓慢增加
C.税收机构重叠影响行政效率
D.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据图2可知,19世纪50年代以后,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的业务范围出现了重叠,特别是在19世纪90年代,被列强控制的海关管理权也管理了一部分厘金局和常关的税收权力,这表明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故选A项

抓关键?
【典例4】(2023.辽宁卷.9)1952年12月以后,北京等一些城市陆续出现蔬菜供应困难。对此,陈云指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其意义绝不在建设工厂之下,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主要强调了(  )
A.调整城乡关系的艰巨性 B.优化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C.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D.缓解粮食短缺的紧迫性
抓关键?
【典例5】 (2024·重庆高考·9)图2是1978—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示意图,它突出反映了中国(  )
A.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有效实施
B.国内各区域协调发展得以实现
C.市场化改革和工业化持续推进
D.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得到落实
抓关键?

史实错误。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
定时空???
抓关键?
比较法?
【典例6】
【典例7】
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
定时空
抓关键(招收什么人才)
——服务于改开需要
示例: 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1978年12月,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进程。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深圳优越的地理位置,靠近港澳台,便于发挥对外窗口的功能。
为进一步推进开放,实现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目标,1981年9月,深圳蛇口工业区发布人才招聘启事,招收企业管理的技术人才,进行企业管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知识的培训。从招聘启事的信息中可以看到当时深圳发展的缩影,应聘人员需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德品质好,坚持“五讲四美”,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理工、财经专业毕业、有初等英语基础,这是对企业管理技术人才的初步要求,反映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目的;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中文水平是对应聘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以及在对外交流中的必备技能;年龄在45岁以下,身体健康,说明招聘条件比较广泛,也反映了中国当时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的稀缺性。所有招聘条件,其目的都是为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培养人才。
综上所述,深圳,做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其对人才的需求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缩影。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的关键一环。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2023年-山东卷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折页:1924年温布利博览会20世纪初,英国提出了与自治领和殖民地举办一次博览会的计划。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计划搁浅。一战后,计划重启。1924年,博览会在伦敦温布利举办。下图为本次博览会规划示意图和相关展览内容。
——据《谢菲尔德每日电讯》等
材料中哪些信息可以作为解释英国为什么举办这次博览会的证据?概括说明理由。
【典例8】
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
抓关键
(显示帝国势力)
定时空(一战后,自治领“分离”运动)
证据:英国政府馆中关于英国军事、经济以及文化的展示;工业馆和工程馆的修建;英国所属自领地和殖民地的场馆布局;世界地图浮雕;艺术馆的设置等。
理由:博览会展示了英帝国辽阔的疆域、丰富的资源以及文化的多样性,有助于重塑战后英国民众的自信心;
殖民地的异域风情,在东西方对比差异中印证西方文明的优越性,潜移默化的传播了帝国主义的价值观念;
一战后自领地和殖民地争取独立的背景下,通过博览会来加强团结与促进贸易交流,来缓解战后英国疲软的经济以及稳固帝国内部关系;
艺术展览在于展示一种更加真实的民族特性,预示帝国内部关系的调整。
注意:不是回答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做法
(“是什么?”)
“为什么?”这么做?
(2023·广东高考·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 内涵
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多民族的交融 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多民族不断交融、共同创造的历史。
外来文明的吸收 中华文明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雅与俗的互动 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
以复古为革新 中华文明实现变革的一种常见方式是以复古为革新,即借复古之名行革新之实。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典例9】
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
定时空
抓关键?
角度:中华文化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
分期:从两汉到明中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文化碰撞交融的时期,从明末到清中期是中华文明与异质的西方文明之间交流学习的时期。
阐述: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所宣传的教义适应了统治者及中下层百姓的需要,因而日趋繁荣。在之后的两千年中,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既有彼此冲突对立的一面,又有交流融合的一面。中国人的语言、习俗、文学以及建筑艺术等方面均渗透了佛教因素。隋唐时期佛教实现了本土化。宋明时期,一些士大夫有感于振兴儒学的需要,兼容佛教思想,形成了宋明理学。
明朝末年,中西方文明就已经有了直接接触。“西学东渐”使得传统的士大夫接触到了来自世界另一端的异质文明,他们其中的一些开明人士对西方的科学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姿态会通中西文化。随着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中国,西方文明在农学、数学、医学以及天文学等领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此时中西方文明的交流相当有限,异质的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也相当有限。
示例:
一、别让“高考”吓着,适度紧张才能超常发挥!
战略上蔑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二、战术上要重视每一科、每一道题,语数英把你会的都做对就是应考“秘诀”,真不会的坚决不做!
政史地考试不存在这种情况。
三、战略上蔑视历史考卷上的每一个题,但是战术上一定重视“它”!(1)卷面整洁。(2)规范化书写。(3)用历史语言作答,用历史“史实”表达。
材料一 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材料二
1903年 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
1910年 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
1923年 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
1937年 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1938年 《民族诗坛》发表诗歌《黄河》,诗中写道:“黄河!你这中华国族的母亲,现在你再也不能安睡,东方吹动了号角,杀声震变了天地。”
1939年 《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激起热烈反响,迅速传唱到各根据地和抗日前线。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重视祭祀黄河的原因。
(2)20世纪上半叶,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其时代内涵不断丰富。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典例10】
(2023年北京卷)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答案】
(1)黄河孕育了古代农业,是古代农业的重要水源;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为适应诸侯国之间征伐战争的需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2)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独立、自由、民主等思想,黄河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的象征;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无产阶级肩负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20世纪30年代,随着民族矛盾成为我国主要矛盾,我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黄河成为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纽带。
总体上,还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古人祭祀黄河的原因“是什么”?
近代先进人士“为什么”祭祀黄河?
多谢大家的配合,再见!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
2024
先秦 礼乐制 分封制(封建制)贵族政治 家国同构 华夷之辨 华夏认同
早期郡县制—官僚政治 君主专制(君权皇权加强) 大一统
社会阶层流动性 先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秦汉 算缗告缗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自耕农经济 庄园经济 租佃
魏晋 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 玄学 三教合流 翻车 耧车 筒车
隋唐 农业商品化 鬼市 草市 吐蕃 西域
辽宋夏金元 文化世俗化市民化 世俗化改革 四民社会 羁縻政策 榷场 行会
明清 皇权异化 人身依附关系 纳银代役 赋役征银 白银货币化 银丝对流
区域长途贩运 商帮
(一)古代史
【历史基本概念】
(二)近代史
晚清 治外法权 领事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自然经济 晚清 银贵钱贱
天朝上国 华夷之辨 近代外交
近代化 民族企业 官督商办 近代企业 民族资本主义
商品输出 资本输出 出超入超 逆差顺差 经济结构 贸易结构
民国 实业救国 政治舞台 历史舞台 市场交易成本
左倾右倾的辨析 阶级基础 群众基础 统治基础
建国前期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重工业 轻工业 积累 消费
新时期 社会治理
(二)世界史
古西方 古希腊城邦 直接民主 共和制 君主制 僭主政治 寡头政治;
习惯法 成文法 自然法 公民法 万民法 程序
希腊化 古印度种姓制度
封君、封臣 庄园 阿维农之囚 农奴制
转型期 人文主义 商业革命 价格革命 民族国家 理性主义
社会契约论 分权与三权分立 开明君主制 共和 君主专制与立宪
单一制(中央集权) 联邦 邦联 军国主义 容克地主
私有化 国有化 重商主义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20世纪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民主化改革
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区域一体化 全球化 多极化趋势 国有化 私有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