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学生心理健康主题班会 沐浴阳光 健康成长 班会目的: 通过这次主题班会,使学生能够体谅父母,能缩短与父母的心理距离,学会如何与父母沟通,真正走近父母。 班会程序 : 一. 课前填写调查问卷发一纸条,调查学生与自己父母的关系,不需写名字,请真实填写。a 亲密 b 比较紧张 c 疏远和一般填完马上收齐,统计。 二.根据课前统计情况,导入:是谁,把我们带到这美丽的世界 是谁,呵护我们、保护我们、照顾我们?是我们的父母!可是,现在你是否觉得父母和你们的距离已经慢慢地拉大。你和父母是否已经没有了亲密感?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如何走近父母。 三.出示一些图片,内容是:1. 不顾父母劝阻,长时间上网,荒废功课;2. 放学迟迟不愿回家,贪玩。3. 经常“煲电话粥” 除了以上情况?你是否还会不愿与父母外出,或长时间看电视,或与父母争吵等情况 请同学讲讲与父母还有哪些地方关系紧张?(引导班级学生畅所欲言) 你有以上情况,父母会如何惩罚自己?请同学们讲讲并说说被惩罚后的感受。 被父母惩罚,责骂,或者打,你会觉得父母很不近人情。那让我们站在父母的角度上看看 四.从父母角度看 投影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片段。(班主任可以包含情感的诵读) 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孩子,我多么不愿打你,可是我不得不打你!我多么不想打你,可是我一定要打你!这一切,只因为我是你的母亲!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得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儿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认为都不必打。只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毫不懂得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吗? 五.小组活动 写一写,算一算父母每一天要为家庭做多少事,付出多少时间 想一想,父母容不容易 你有没有分担父母的艰辛 议一议,对自己父母不满意的同学,说一说你认为谁的父母最理想 说一说,拥有“最理想父母”的同学说说自己父母的不是。 说说,可以调换父母吗 (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体会父母的不易) 六.怎么与父母交流 既然父母不能调换,我们就一定要包涵、接纳自己的父母,并尽量和父母多一点交流。那我们该怎么和父母交流呢 1.老师说说自己与父母或孩子交流的情况 2.学生说说自己与父母交流的情况。 3.选出一些写得比较好的“给父母的一封信”,请同学读出来,并把父母的回信也读出。 由此可见,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并非不能改变,父母也不是不近人情的,他们也在关心我们,也在想办法走近我们。那我们就该主动走近父母。 七.班主任帮助学生总结走近父母的方法: 1.多向父母表达你爱他们。主动承担家务;纪念日、节日送点小礼物;遇特别情况写一封信表达感激;适时为父母倒杯茶、削个水果。 2.和父母有分歧时学会换位思考,站在父母的角度上去想一想,不应该总是把最伤人的话说给最亲近的家人。 3.应让父母感觉你相信他们,多交流并经常给予赞美。多向父母说说自己的情况,自己的愿望;多倾听父母的话;遇上烦恼,告诉父母,寻求父母的帮助(父母很乐意倾听孩子的各种想法、烦恼)。 4.回家和外出主动给父母打招呼。 5.时时紧记,父母只会爱孩子,决不会害孩子。只要能理解、孝敬、尊重父母,你就和父母走近了。 八.布置作业 1.做一个表格,列举父母工作之余为家庭做了什么事,花多少时间 2.给父母送一张卡片,表达你对他们的爱: 3.平常多为父母倒杯水或分担一些家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