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社会历史的发展 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社会历史的发展 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5.2社会历史的发展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为核心内容,探究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原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明确认识的本质,理解实践的特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人的价值,正确发挥主观能动,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个
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本课内容是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中的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二框的内容。本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第一目“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教材通过相关链接、阅读与思考等内容,介绍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第二目“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教材通过相关链接、阅读与思考等内容,介绍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实现方式,分析了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解决方式,阐明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学情分析】
第一,哲学理论比较抽象,但是议学材料却很丰富。将时政信息与思政教学结合,更好发挥议题式教学的优越性。第二,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情境材料感兴趣,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第三,小组讨论的习惯大致已经形成,为合作探究学习奠定的基础。第四,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西藏经济社会的变化是学习社会历史发展的典型素材。
【核心素养】
1.知道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含义,了解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的内容,懂得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能够结合现实分析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解决方式,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全面深化改革等相关措施。
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尊重社会发展规律。
【教学重难点】
1、社会生产方式;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3、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和两大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实现方式;
4、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共产主义的目标与实现方式
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新课导入】
“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邓小平
马克思发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什么规律?本节课我们学习社会历史的发展。
【新课讲解】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阅读与思考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许多注重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思想。如《管子》中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孔子主张先使民“富之”,然后才能“教之”。
请同学们想一想:物质生产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总结: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解决吃、穿、住、用、行等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作用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阅读与思考
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总结:推磨为标志的生产力产生的是封建制的社会(生产关系);蒸汽磨为标志的生产力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生产关系)。因此,这句话揭示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阅读与思考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生产力水平很低,主要表现是只能使用简陋的石器和木棒从事狩猎等活动。为了生存,人们只能以氏族公社为单位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成果。请结合材料,以原始社会为例,谈一谈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的要素。
2.生产方式的构成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含义及基本要素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2)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基本要素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阅读与思考
到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束缚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私有制。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人们逐渐分化成两大对立的阶级,奴隶社会取代了原始社会。结合材料,谈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如何?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前面我们学习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矛盾;此特征也适用于社会历史领域。通过人类社会经历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经历了漫长的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形态,所以我们说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
不同的社会使用了不同的生产工具,代表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了不同社会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所有制形式,这叫做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而再此基础上又形成了一整套社会和国家管理的制度这叫上层建筑,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那社会基本矛盾如何解决?
1)阶级社会
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主要矛盾:两大对立阶级的矛盾
解决方式: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
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主要矛盾: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解决方式: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
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
础的发展。
【板书】
【课后反思】
同学们在课前充分准备,学习积极性高,因而教学目标完成度高,更深刻的学习了党史知识,并从中探寻到为什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本节课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运用”导、思、议、展、评、用”的教学方法。“导”是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激情;“思”是结合问题与哲学原理进行思考;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偏,解疑;“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展”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步骤。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