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教案【教材分析】《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是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八课的第二课时,是第八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续学习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奠定基础。课文包括两目,第一目是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包括文化交流的原则、作用以及正确对待文化交流的态度;第二目是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包括文化交融的原因、作用以及正确对待文化交融的态度。本章节内容较为简单,教学过程中选取典型并贴近生活实际的时政素材,引导学生发现文字之美,感受汉字的生命力,坚定文化自信。《哲学与文化》不能将哲学教学与文化熏陶分割开来。教学要联系学生实际,兼顾家国情怀与理论学习,将哲学与文化相结合,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情分析】本框教学内容是高二教材,高二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已经具有基本科学理论知识和道德素养,自我意识和独立性日益增强,具有基本的价值观念,开始理性地思考社会和人生的重大问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社会阅历浅,生活经验少。【核心素养】通过民族间、国家间文化交流、交融的具体事例,理解文化交流、交融的意义及其要求2、进一步理解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作用;正确对待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态度教学难点: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必要性【新课导入】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正式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倡议。习近平主席深情地提出:“我的家乡,中国陕西省,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顾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的亲切。”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这段历史表明,无论相隔多远,只要我们勇敢迈出第一步,坚持相向而行,就能走出一条相遇相知、共同发展之路。人类生活在共同的家园,拥有共同的命运,人类历史始终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发展。今天,我们传承古丝路精神,一起行走“一带一路”,共同学习“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感受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在激发情感共鸣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打下良好的认识基础。【新课讲解】1.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1)关系: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对策:文化交流的要求(文化交流应注意的问题)(1)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2)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意义: 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不仅不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正是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全面理解文化交流:(1)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包括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也包括外域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能够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贡献;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就是在文化交流上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2)文化交流的作用是双重的。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既要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和借鉴各国的优秀文化,为发展中华文化服务;又要坚决抵制国外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和渗透,确保中华文化健康发展。 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唐宋元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步发展、中国、意大利、摩洛哥的旅行家杜环、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都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了历史印记。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一代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为什么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点评: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来交流文化。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中外商人的贸易活动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外域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2.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对本国而言:①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对世界而言:②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情景: 沈绣是苏州刺绣流派中的一支,它的独特之处是常以西洋油画的人物肖像、风景等为绣稿,吸收其用光、用色和明暗关系等技法用于刺绣技法中,使得绣品立体感强、生动逼真,典型地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结合。结合典型事例,阐明文化交融如何促进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发展。点评: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要善于学习、借鉴其他民族地区优秀文化成果,使其为我所用,与自己的文化交融整合,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贡献。如沈绣吸收了西洋艺术的用光用色。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区别与联系区别:(1)二者的界定和表现不同 文化交流是彼此间文化的相互沟通,互通文化的有无,促进文化丰富与发展。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语言、报刊、网络等)使得文化得以传播。文化交融强调的是不同文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渗透,难分你我。文化交融更多的是指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2)二者侧重的结果不同 文化交流侧重的是把一种文化发扬光大,传播开来,让更多的受众知道、理解的过程。文化交融侧重的是文化在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甚至是冲突碰撞之后的发展升华,产生新文化的过程。文化交流发生的是量变,文化交融发生的是质变。(3)二者的意义不同二者意义上的区别在于:文化交流间接促进文化发展,文化交融本身就是文化发展与创新。联系: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础,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华、发展。所有的文化交融都是建立在文化交流基础上的。【板书】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一、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1.文化交流的含义2.文化交流的途径3.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发展的原因4.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的措施二、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1.原因2.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课后反思】本节课采取了活动型新课设计,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创设情境并深入每个小组引导提示,注重学生知识的生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相结合。将知识的传授过程转变为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生成和构建过程中,积极思考,增强辩证思维能力。课堂教学紧扣时代特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知识探究、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有机统一,使学生在活动中自然地提高学科素养和能力。本节课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来进行情境创设,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有所领悟,核心素养能够提高。本课教学中设置情境“回望历史——探访丝路”、“感悟现实——交流互鉴”、“展望未来——筑梦丝路”,通过学生小组活动的形式介绍古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如何加强文化交流,展现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培育政治认同素养。本节课通过给出既定的问题来让学生解决,然后观察学生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关注的不仅是结果,更关心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看看他们是如何思考解决问题的。本课教学中请学生思考讨论如何借助“一带一路”这个国际化平台,助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以小组探讨的形式展示成果,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整合材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科学精神。本课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内容比较宏大抽象,“一带一路”、文化交融等对于学生而言还是较多的停留在新闻资料中,欠缺生活性。对此,建议选取更多贴近学生和社会生活的生动事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透过直观生动的现象提升本质,形成理性认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