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8.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成果”承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课由引言和三框组成,三框的内容形成递进关系,首先我们要承认文化具有民族性;其次,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大花园,这样就导入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最最后论述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学情分析】
本框教学内容是高二教材,高二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已经具有基本科学理论知识和道德素养,自我意识和独立性日益增强,具有基本的价值观念,开始理性地思考社会和人生的重大问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社会阅历浅,生活经验少。
【核心素养】
结合近代以来我们对待外来文化的两种错误观点,理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要求
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理解实现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原因及要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教学难点:对待外来文化的要求。
【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思考:我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是什么?
【新课讲解】
总议题: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议题一: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议学情境(展示材料):
材料一:“全盘西化”一词,是陈序经在讨论中首先概括出来的。他写有《中国文化的出路》、《中国西化观》等多种著作,认为中国“样样都不如人”;西方文化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中国已经走上了西化道路,不能不朝西化的方向继续迈进;西洋近代文化的主力──个人主义能够救中国。他的结论是“彻底的全盘西洋化”的办法,是挽救中国民族危亡的唯一出路。
胡适的观点与陈序经有所不同,其全盘西化观有着牢固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根据。他的思想基础是崇洋亲美思想和民族自卑论,认为“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胡适论学近著·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他甚至认为中华民族是“一分像人九分像鬼的不长进民族”(同前)。他的理论根据是实用主义和世界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反对“狭义的国家主义”(即民族主义),提倡“世界的国家主义”(即世界主义)。他认为中国不能革命,也没有资格革命,只能进行一点一滴的改良,实行全盘西化。胡适的全盘西化实际上是要全盘美国化,其实质是要在中国建立共和国,走民主道路。
以胡适、陈序经为代表的全盘西化论,批评了中国文化本位的立场,冲击了国粹主义思潮,介绍了西方文明和科学、民主、自由思想,具有反对愚昧、反对独裁专制的进步作用。但是,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方法论上来说,全盘西化论都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外国再好的东西也必须与本民族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经过消化吸收,有所创新,才能实现,才有生命力。胡适等人不考虑中国的国情和近代社会的性质,以高谈阔论来对待近代中国的出路问题,必然误入歧途。
材料二:复古主义思潮通常指文化复古主义,这是自近代以来就出现的一股思潮。早期主要是以康有为、严复等为代表。虽然二人曾提倡过维新变法,并将西方学说和思想介绍到中国,但自辛亥革命后,他们的思想立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维新变法的鼓吹者转而又去捍卫旧秩序、旧传统。在文化上,他们主张用“传统”对抗“现代化”。在政治思想上,他们意识到单纯主张固守儒家的政教传统难以说服人,如果能将儒家传统的政教体系宗教化,利用宗教信仰的力量,将更有利于维护儒家传统,因而严复和康有为先后撰文推崇“以儒教为中国国教”。康有为认为“非崇道德不足以立国”,而拯救之道“有待于教化”。他大声疾呼:“今欲救人心,美风俗,惟有亟定国教而已;欲定国教,惟有尊孔而已。”②近几年,新一代的执政领导多次在一些重要会议和公开场合,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2014年5月4日,习近平还专程看望了北大哲学系老教授、中华孔子学会会长汤一介。习近平这一系列“尊孔行为”被文化复古主义者加以捕捉利用,他们将其解释成为中国共产党儒家化的一次大事件,在学界也引发了多方的关注,从而掀起了新一轮复古主义的高潮。
简而言之,复古主义的特点就是在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帜谋求更深的政治利益。防止复古主义者利用此类宣传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颠覆,是马克思主义者在当前形势下的重要思想政治任务。为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文化复古主义思潮的实质。
议学任务: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认为上述观点存在哪些不足和局限?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1、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观点:
(1)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
(2)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
2、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
①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
②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
③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议题二: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
议学情境: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既立足国情又拥抱世界,既独立自主又开放发展,不管是从刚刚结束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来说,还是从以“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为主题,以“世界园艺新境界生态文明新典范”为目标的2019年北京世园会来讲,这都是中国正在拉近世界各国的距离,是文明沟通与对话的桥梁,也是一个文明交流互鉴的窗口。诚如“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致力于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发展计划或战略主动对接,而不是对冲,追求的不仅是双赢,更是多赢。也正是提倡文明交流互鉴,中国才敞开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大门,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毋庸置疑,人类今天享有的文明果实,是各种文明相互取长补短、交流借鉴的结晶。客观说,在历史长河中,人类的重大发明和发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历史昭示我们,人类的不同文明形态是相互影响、相通相融、尊重互补的。而“中国方案”充分展示出了开放包容的胸襟和气度,以尊重赢得尊敬,促进文明成果共享。
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虽各国文化差异一直是世界各国交流中的问题,不同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可能不同,但并不是相互矛盾的,世界上不会只有一种花朵一种色彩,一种声调一种歌谣,参差多态、丰富多样才契合人类文明图谱的演进规律,形成一个多彩的世界。坚持相向而行、包容互鉴、兼收并蓄,拥抱多样、交融互鉴,才能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强大动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习近平主席倡导的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交流互鉴理念,既要有外国模式的“输入”,也要有中国模式的“输出”,同时警惕“死板”式“复制”做法,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各国在充分把握自己文明特点的基础上,从而达到增强对其他文明的理解和包容。
议学任务:结合上述材料,思考如何进行交流互鉴?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1、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的原因:
①古代的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
②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③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2、对待外来文化的要求: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板书】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近代以来,对待外来文化的两种错误观点,知道了对待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知道了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