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世界的物质性教案【教材分析】1.知道物质的含义,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懂得世界的本质。2.能够结合实际阐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能够用世界的物质性阐述有神论与无神论,摒除有神论的谬误思想。【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有学习思想政治学科的基础,具备一定的学科思维能力。从现有的知识水平看,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如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也对人体的大脑结构有了一定的认知,本框题的任务就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但由于本节课的容量偏大,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学习中难免会有学生在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上达不到课标的要求,因此教师要采用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面对一部分为等级考学生,教师要将知识讲深讲透,面对另一部分合格考学生,教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学科素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核心素养】1.自然界是物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2.能够有效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教学难点: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新课导入】观点辨析:辨析如下观点,复习旧知识,引出本讲内容。1.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汉)王充2.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英)培根3.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宋)陆九渊4.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宋)程颐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判读上述言论的派别和表达的意思。引导学生认识到,以上五种观点分别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之前的几节课已经讲解并分析过,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此基础上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今天的教学内容重点分析为什么说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新课讲解】自然界的物质性议题一: 如何用哲学的眼光,为“物质”下个科学的定义?教师活动:1.展示屈原长诗《天问》。2.展示古代中西方对世界本原的认识。3.展示视频中国现代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4.展示生活中看的见的和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事物。5.提问我们能不能把物质等同于一种具体的形态?比如汽车、房子、电脑。学生活动:1.从生活中看的见和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事物中寻找共性。2.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结合生活知识,说出创世说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局限性。3.从生活中物质具体形态中,用哲学的眼光,寻找其共性特征,客观实在性。4.同桌讨论,完善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区别和联系的表格。教学评价:1.学生能通过利用疫情和洪水等材料佐证世界不是上帝拯救和创造的。2.学生能说出创世说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进一步探究世界的本质。3.小组讨论后,能准确说出物质的概念, 描述出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区别和联系。设计思路:1.通过屈原长诗引出对世界本质的思考,探究世界的本质。另外,以疫情和洪水材料佐证世界不是上帝拯救和创造的,既贴近生活又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坚持无神论的立场,易被学生接受,再引出自然界是物质的结论。2.通过表格的形式,检验学生能够区分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教学环节二:议题二:人类社会为什么也是物质的?教师活动:比较两幅图的差异,我们和猿都是同一祖先,为什么我们经过几百万年进化成了人类,什么因素影响了我们和猿之间不同的发展道路?2.请运用物质的概念来分析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如何体现物质性的?学生活动:1.学生同桌讨论并整理信息,思考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答案。教学评价:1.学生能准确从素材中获取信息并描述影响人类发展的因素。2.同桌交流后,针对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学生能从产生、存在、发展以及构成要素等方面,印证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设计思路:1.通过观看图片信息和阅读材料,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归纳的能力。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议题三:为什么说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教师活动:1.图片展示人的意识产生过程,分析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生物的反应形式同人的意识是什么关系?引发学生思考纯粹的动物心理为何不等同于意识?2.展示近年来人工智能的突破,分析新环境下人工智能有没有可能产生意识,为什么呢?3.展示鲁迅先生的话,引发思考为什么“说大话”“描神画鬼”等都不是凭空创造的?有人说艺术作品表达的创作者的理想和情感,不具有客观内容,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引导学生思考产生意识的必要条件。4.人的意识是天生的吗?产生意识还需要哪些重要因素?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总结概括人的意识和自然界的关系。2. 观看近年来人工智能的突破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出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3. 引导学生思考产生意识的必要条件,客观存在,掌握意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总结概括意识的本质。教学评价:1.学生能熟练说出意识和自然界的关系。2.学生能够对比人工智能和人脑的区别,总结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学生能够结合鲁迅学生的话,描述出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4.能说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设计思路:1.让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境,生活中人工智能被赋予了更多期待和重任,思考人工智能能否产生意识,训练学生描述事物的能力。2.让学生思考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与客观存在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板书】1.1追求智慧的学问(一)、物质的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二)、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结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课后反思】政治源于生活。因为只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生活,反映生活,政治课才有活力,才有魅力,师生才有动力。所以,本课采用了一些生活中能够遇到看到的案例,上课很有说服力。问题设置要巧妙。从教学实践来看,一堂课的好与否,与问题的设置有很大的关系,问题设置不好,学生没话可说,或者不知老师想问什么,更不知该怎样回答,影响了课堂效果。所以课上的问题应当让学生想说、敢说、愿说。政治课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注重了从自然、社会、人的意识等这些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本节课的内容较多,知识结构比较清晰,但学生接触哲学知识较少,一时间可能对这些知识的把握不是很好,因此在课堂探究活动中部分学生表现不是很积极主动,所以在课后一定要检查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的理解识记背诵情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