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第6讲 物质的量 气体摩尔体积1.了解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的含义并能进行简单计算。2.理解阿伏加德罗定律并能进行有关温度、压强与气体体积、物质的量等关系的判断。01考点梳理 高效演练考点一 物质的量 摩尔质量 1.物质的量含有一定数目粒子 6.02×1023 mol-1 n·NA 2.摩尔质量g·mol-1 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n·M[易错秒判](1)1 mol H2O含有2 mol氢和1 mol氧( )(2)1 mol O2的质量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3)氧化钙的摩尔质量为56 g( )(4)0.8 g氦气中所含的原子数目约为1.204×1023( )(5)2 mol水的摩尔质量是1 mol水的摩尔质量的2倍( )(6)1 mol NaCl和1 mol HCl中含有相同数目的离子( )(7)17 g —OH与17 g OH-中所含电子数均为10NA( )(8)相同质量的CO与N2中所含分子数、原子数均相同( )答案:(1)× (2)× (3)× (4)√ (5)× (6)× (7)× (8)√1.我国政府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我国科学家实现了CO2高选择性、高稳定性加氢合成甲醇(CH3OH)。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1)CH3OH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解析:CH3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4×1=32,其摩尔质量为32 g·mol-1。答案:32 g·mol-1 (2)0.2 mol H2O中所含原子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含质子数为________。解析:1个H2O分子中含有3个原子,0.2 mol H2O中所含原子的物质的量为3×0.2 mol=0.6 mol,数目为 0.6NA;1个H2O分子中含有10个质子,0.2 mol H2O分子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为10×0.2 mol=2 mol,数目为2NA。答案:0.6NA 2NA (3)________g 水中所含氢原子数与1 mol CH3OH中所含氢原子数相同。解析:1 mol CH3OH中所含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4×1 mol=4 mol,含4 mol氢原子的水的物质的量为2 mol,质量为2 mol×18 g·mol-1=36 g。答案:36(4)含0.1NA个O原子的CO2中所含电子数为________。解析:1个CO2分子中含有22个电子,含0.1NA个O原子的CO2的物质的量为0.05 mol,含有1.1 mol电子,故所含电子数为1.1NA。答案:1.1NA (5)16 g CH3OH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消耗O2的质量为________g。 答案:242.“可燃冰”是由水和甲烷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结晶化合物。1.6 g “可燃冰”(CH4·xH2O)的物质的量与6.02×1021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相等。该“可燃冰”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__,x的值为____________。答案:160 g·mol-1 8考点二 气体摩尔体积 阿伏加德罗定律 1.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大小 数目 距离 2.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L·mol-1 0 ℃或273 K 101 kPa 22.4 L·mol-1 n·Vm 3.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1)阿伏加德罗定律。 可简单总结为“四同”:同温、同压、同体积、同分子数,并且“三同定一同”。分子数 (2)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同温、同压下 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其分子数之比:V1∶V2=_________气体的摩尔质量之比等于其密度之比:M1∶M2=______________同温、同体积下 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p1∶p2=________________N1∶N2 ρ1∶ρ2 n1∶n2[易错秒判](1)28 g CO与N2的混合气体的体积约为22.4 L( )(2)标准状况下,11.2 L SO3中含有的原子数为2NA( )(3)若1 mol某气体的体积为22.4 L,则它所处的状况一定是标准状况( )(4)同温、同体积下,等质量的SO2和O2的压强之比为2∶1( )(5)标准状况下,11.2 L O2和H2的混合气体中所含分子数约为3.01×1023( )(6)标准状况下,11.2 L甲烷和乙烯的混合物中含有氢原子的数目为2NA( )答案:(1)× (2)× (3)× (4)× (5)√ (6)√1.(1)标准状况下,4.8 g甲烷所占的体积为________L,它与标准状况下________L硫化氢含有相同数目的氢原子。(2)标准状况下,16 g O2与14 g N2的混合气体所占的体积是________L。(3)9.03×1023个NH3中含有________mol氢原子,________mol质子,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________L。(4)标准状况下,若6.72 L O3中含有m个氧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可表示为________(用含m的式子表示)。2.三种气体X、Y、Z的相对分子质量关系为Mr(X)(1)当三种气体的分子数相同时,质量最大的是________。解析:当物质的量相同时,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质量越大。答案:Z (2)同温、同压下,相同质量的三种气体,气体密度最小的是________。 解析: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密度越小。答案:X (3)同温下,向容积相同的两个容器中分别充入2 g Y气体和1 g Z气体,压强p(Y)∶p(Z)=________。答案:4∶13.在一定条件下,m g NH4HCO3(s)完全分解生成NH3(g)、CO2(g)、H2O(g)。(1)若所得混合气体的密度折合成标准状况为ρ g·L-1,则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混)=ρVm=22.4ρ g·mol-1。答案:22.4ρ g·mol-1(2)若所得混合气体的密度是H2的d倍,则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用含m、d的代数式表示,下同),NH4HCO3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3)在该条件下,所得NH3(g)、CO2(g)、H2O(g)的体积分数分别为a%、b%、c%,则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7a%+44b%+18c%02真题研做 高考通关1.(2023·新高考上海卷)常温常压下,下列物质的物理量中前者是后者两倍的是( )A.28 g 28Si和28 g 14N中所含的中子数B.2.24 L SO2和2.24 L N2中的原子数C.1 mol SO2和2 mol O2的密度D.0.1 mol·L-1H2SO4溶液和0.1 mol·L-1 CH3COOH溶液中的c(H+)√√3.(2022·浙江1月选考)某同学设计实验确定 Al(NO3)3·xH2O的结晶水数目。称取样品7.50 g,经热分解测得气体产物中有NO2、O2、HNO3、H2O,其中H2O的质量为3.06 g;残留的固体产物是Al2O3,质量为1.02 g。计算:(1)x=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答案:9(计算过程见解析) (2)气体产物中n(O2)=________mol。解析:气体产物中n(H2O)=3.06 g÷18 g/mol=0.17 mol,根据氢原子守恒,n(HNO3)=0.02 mol×9×2-0.17 mol×2=0.02 mol,根据氮原子守恒,n(NO2)=样品中N的物质的量-HNO3中N的物质的量=0.02 mol×3-0.02 mol=0.04 mol,根据氧原子守恒,n(O2)=(0.02 mol×18-0.17 mol-0.02 mol×3-0.04 mol×2-0.03 mol)÷2=0.01 mol。答案:0.01(共44张PPT)第7讲 物质的量浓度1.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并能进行相关计算。2.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操作并能正确进行误差分析。01考点梳理 高效演练单位体积的溶液 物质的量浓度mol/L或mol·L-1 质量 物质的量[易错秒判](1)1 mol·L-1NaCl溶液是指此溶液中含有1 mol Na+( )(2)从100 mL 5 mol·L-1H2SO4溶液中取出10 mL,所取溶液中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5 mol·L-1( )(3)将80 g NaOH溶于1 L水中,所得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 mol·L-1( )(4)用100 mL水吸收0.1 mol HCl气体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恰好是1 mol·L-1( )答案:(1)× (2)× (3)× (4)×(5)0.5 mol·L-1稀硫酸中,c(H+)为1.0 mol·L-1( )(6)将25 g CuSO4·5H2O溶于75 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5%( )(7)常温下,pH=13的Ba(OH)2溶液中Ba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1( )答案:(5)√ (6)× (7)×一、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1.在标准状况下,1体积水约溶解700体积氨,所得溶液密度为0.9 g·cm-3,这种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8.4 mol·L-1 34.7%2.已知某饱和NaCl溶液的体积为V mL,密度为ρ g·cm-3,溶质质量分数为w,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溶液中含有NaCl的质量为m g。(1)用m、V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w、ρ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c、ρ表示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溶液稀释或混合的计算3.取100 mL 0.3 mol·L-1和300 mL 0.25 mol·L-1的硫酸混合并稀释配成500 mL溶液,所得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答案:0.42 mol·L-1实验活动(一)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1.容量瓶的构造及使用(1)构造及用途。刻度线(2)查漏操作。在使用前首先要检查是否漏水,检查合格后,用蒸馏水洗涤干净。具体操作如下:2.溶液配制的过程及操作(以配制100 mL 1.00 mol·L-1 NaCl溶液为例)(1)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和试剂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试剂①练习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②练习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③加深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认识 烧杯、100 mL容量瓶、胶头滴管、量筒、玻璃棒、药匙、滤纸、天平 蒸馏水、NaCl固体(2)实验操作步骤 5.85 g 天平 烧杯100 2~3 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3.误差分析(1)理论依据。(2)图解容量瓶读数误差。 图1引起所配溶液体积偏大,浓度偏小;图2引起所配溶液体积偏小,浓度偏大。一、溶液配制过程中的仪器使用及操作1.配制100 mL 1.00 mol·L-1 NaOH溶液的操作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操作1前称取NaOH的质量为4.0 gB.操作2前NaOH溶液需恢复至室温C.若操作4俯视刻度线定容,则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D.操作5后液面下降,需补充少量水至刻度线√解析:A.操作1前称取NaOH的质量 m(NaOH)=100×10-3 L×1.00 mol·L-1×40 g·mol-1=4.0 g,故A正确;B.转移溶液之前应将溶液冷却至室温,即操作2前NaOH溶液需恢复至室温,故B正确;C.若操作4俯视刻度线定容,溶液体积偏小,导致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故C正确;D.操作5后液面下降,液体可能在容量瓶瓶颈和瓶塞之间,不能补充水,故D错误。2.实验室需要配制480 mL 0.50 mol·L-1 NaCl溶液。按下列操作步骤填上适当的文字,以使整个操作完整。(1)选择仪器。完成本实验所必需的仪器有托盘天平(带砝码,最小砝码为5 g)、药匙、烧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等质量的两片同种纸片。(2)计算。配制该溶液需取NaCl晶体的质量为______g。答案:(1)500 mL容量瓶 胶头滴管 玻璃棒(2)14.6 (3)称量。①天平调平之后,应将天平的游码调至某个位置,请在下图中用一根竖线标出游码左边缘所处的位置: ②称量过程中NaCl晶体应放于天平的_________________(填“左盘”或“右盘”)。③称量完毕,将药品倒入烧杯中。(4)溶解、冷却。该步实验中需要使用玻璃棒,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5)转移、洗涤。在转移时应使用玻璃棒引流,需要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2~3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6)定容。向容量瓶中加水至液面接近刻度线________处,改用________加水,使溶液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7)摇匀、装瓶。答案:(4)搅拌,加速NaCl溶解(5)保证溶质全部转移至容量瓶中(6)1~2 cm 胶头滴管解析:配制480 mL 0.50 mol·L-1的NaCl溶液,需用500 mL的容量瓶,m(NaCl)=0.50 mol·L-1×500×10-3 L×58.5 g·mol-1≈14.6 g(托盘天平精确到0.1 g)。用托盘天平称量时,物品应放在左盘。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一般步骤为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冷却→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签。二、溶液配制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分析3.(1)从改变溶质物质的量的角度分析产生的误差(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①配制450 mL 0.1 mol·L-1的NaOH溶液,用托盘天平称取1.8 g NaOH固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配制500 mL 0.1 mol·L-1的硫酸铜溶液,用托盘天平称取8.0 g胆矾:________。答案:①偏小 ②偏小 ③配制NaOH溶液,用托盘天平称量NaOH时,托盘天平的两个托盘上放两张质量相等的纸片,其他操作均正确:________。④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需称量溶质4.4 g,称量时物码放置颠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仰视读数:________。⑥定容时,加水超过刻度线,用胶头滴管吸取多余的液体至刻度线:________。⑦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烧杯及玻璃棒未洗涤:________。答案:③偏小 ④偏小 ⑤偏大 ⑥偏小 ⑦偏小 解析:②所需胆矾的质量为500×10-3 L×0.1 mol·L-1×250 g·mol-1=12.5 g。③NaOH易吸水潮解。④实际称量的NaOH固体质量为4 g-0.4 g=3.6 g。(2)从改变溶液体积的角度分析产生的误差(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①配制NaOH溶液时,将称量好的NaOH固体放入小烧杯中溶解,未经冷却立即转移到容量瓶中并定容:________。②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下降,继续加水至刻度线:________。③定容时仰视刻度线:________。④定容摇匀后少量溶液外流:________。⑤容量瓶中原有少量蒸馏水:________。答案:①偏大 ②偏小 ③偏小 ④无影响 ⑤无影响02真题研做 高考通关√1.(2022·新高考海南卷)在2.8 g Fe中加入100 mL 3 mol/L HCl溶液,Fe完全溶解。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1 molB.HCl溶液中Cl-数为3NAC.2.8 g 56Fe含有的中子数为1.3NAD.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气体3.36 L解析:2.8 g Fe的物质的量为0.05 mol,100 mL 3 mol/L HCl溶液中H+和Cl-的物质的量均为0.3 mol,二者发生反应后,Fe完全溶解,而盐酸过量。A.Fe完全溶解生成Fe2+,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1 mol,A正确;B.HCl 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为0.3 mol,因此,Cl-数为0.3NA,B不正确;C.56Fe的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30,因此,2.8 g 56Fe含有的中子数为1.5NA,C不正确;D.反应生成H2的物质的量为0.05 mol,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1.12 L,D不正确。√2.(2023·高考全国甲卷)实验室将粗盐提纯并配制0.100 0 mol·L-1的NaCl溶液。下列仪器中,本实验必须用到的有( )①天平 ②温度计 ③坩埚 ④分液漏斗 ⑤容量瓶 ⑥烧杯 ⑦滴定管 ⑧酒精灯A.①②④⑥ B.①④⑤⑥C.②③⑦⑧ D.①⑤⑥⑧解析:粗盐提纯涉及的操作及使用的仪器有溶解(⑥烧杯、玻璃棒)、除杂、过滤(漏斗、玻璃棒、⑥烧杯)、蒸发结晶(蒸发皿、⑧酒精灯、玻璃棒)。配制0.100 0 mol·L-1的NaCl溶液的操作步骤及使用的仪器是称量(①天平)→溶解(⑥烧杯、玻璃棒)→移液(⑥烧杯、玻璃棒、⑤容量瓶)→定容(胶头滴管),故选D。3.(2022·新高考广东卷)食醋是烹饪美食的调味品,有效成分主要为醋酸(用HAc表示)。(1)配制250 mL 0.1 mol·L-1的HAc溶液,需 5 mol·L-1HAc溶液的体积为________mL。解析:根据配制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列式c1V1=c2V2,0.1 mol·L-1×0.250 L=5 mol·L-1×V2,解得V2=0.005 0 L=5.0 mL。答案:5.0 (2)下列关于250 mL容量瓶的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解析:移液后摇匀时应用瓶塞塞住容量瓶口,不可用手指压住容量瓶口,且应手持瓶颈轻轻晃动摇匀,不能上下颠倒,A项错误;定容时眼睛应该平视刻度线,且胶头滴管的尖嘴不能插入容量瓶内,B项错误;转移溶液时用玻璃棒引流,且玻璃棒下端紧靠在容量瓶刻度线以下的内壁上,C项正确;定容后摇匀时应用另一只手托住瓶底,D项错误。请计算:(1)0.480 g硫单质与 V mL 1.00 mol·L-1热K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只生成K2S和K2SO3,则V=________。答案:30.0 (2)2.560 g硫单质与60.0 mL 1.00 mol·L-1热K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只生成K2Sx和K2S2O3,则x=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共33张PPT)第8讲 阿伏加德罗常数应用突破1.明确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关系,并注意适用条件。2.熟记常见物质和特殊物质的结构、组成及主要性质。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平衡等相关的基本化学反应原理,熟记特殊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数目。01考点梳理 高效演练考点一 常见陷阱突破 1.重“两看”,排“干扰”(1)看“气体”是否处于“标准状况(0 ℃,101 kPa)”。常温常压(25 ℃,101 kPa)、室温(20 ℃)都不是标准状况。(2)看“标准状况”下物质是否为“气体”。如H2O、SO3、HF、NO2、苯、CCl4、乙醇、己烷等在标准状况下均为非气态。[注意] 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不受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的影响。2.细“审题”,明“原理”(1)是否指明了溶液的体积。(2)是否有弱电解质或可水解的盐,如1 L 0.1 mol·L-1的乙酸溶液和1 L 0.1 mol·L-1的乙酸钠溶液中含有CH3COO-的数目不相等,且都小于0.1NA。(3)所给条件是否与电解质的组成有关,如pH=1的H2SO4溶液中 c(H+)=0.1 mol·L-1,与电解质的组成无关;而0.05 mol·L-1的Ba(OH)2溶液中c(OH-)=0.1 mol·L-1,与电解质的组成有关。3.记“特殊”,析“变化”(1)常温下就能发生的反应。HCl+NH3===NH4Cl,2NO+O2===2NO2。[易错秒判](1)11.2 L乙烷和丙烯的混合气体中所含碳氢键数目为3NA( )(2)标准状况下,11.2 L 甲苯中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3)25 ℃、101 kPa下,28 L氢气中质子的数目为 2.5NA( )(4)1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乙酸溶液中含有的氧原子数目为7NA( )(5)25 ℃时,1.0 L pH=13的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0.2NA( )(6)2.0 L 1.0 mol·L-1 AlCl3溶液中,Al3+的数目为2.0NA( )答案:(1)× (2)× (3)× (4)√ (5)× (6)×(7)0.1 mol·L-1 HClO4溶液中含有的H+数目为 0.1NA( )(8)0.1 mol H2与足量I2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 )(9)50 mL 12 mol·L-1盐酸与足量MnO2共热,转移的电子数为0.3NA( )(10)27 g铝片投入足量冷的浓硝酸中生成3NA个NO2分子( )(11)2 mol NO与1 mol O2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的分子数为2NA( )答案:(7)× (8)× (9)× (10)× (11)×考点二 特殊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1.厘清整体与部分的数量关系,确定粒子个数。弄清楚微粒中相关粒子(质子、中子、电子)、离子、化学键之间的数量关系。如单原子分子有稀有气体He、Ne等;双原子分子有Cl2、N2、O2、H2等。2.熟记特殊物质中所含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的数目。常考查的特殊微粒有Ne、D2O、18O2、O3、—OH、OH-等。答案:(1)× (2)× (3)× (4)√ (5)√(6)92 g NO2与N2O4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6NA( )(7)1 mol CH4分子或P4分子中含有的共价键数均为4NA( )(8)4.5 g SiO2晶体中含有的硅氧键数目为0.3NA( )(9)34 g过氧化氢中含有的极性键总数为3NA( )(10)46 g乙醇中含有的共价键总数为8NA( )答案:(6)√ (7)× (8)√ (9)× (10)√考点三 特殊物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数目 1.判断电子转移总数做到“五注意”(1)注意是否发生歧化反应。如Na2O2与H2O、CO2的反应,Cl2、NO2与H2O或NaOH的反应。(2)注意变价元素。如Fe与足量硝酸反应生成Fe3+,与少量硝酸反应生成Fe2+。(3)注意氧化还原反应的竞争及用量问题。如向FeBr2溶液中通入Cl2,Cl2的量不同,转移的电子数不同;向FeI2溶液中通入Cl2,先氧化I-,再氧化Fe2+。(4)注意同一种物质在不同反应中是氧化剂还是还原剂的判断。如Cl2和Fe、Cu等反应,Cl2只是氧化剂;而Cl2和NaOH反应,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Na2O2与CO2或H2O反应,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而Na2O2与SO2反应,Na2O2只是氧化剂。(5)注意氧化剂或还原剂不同,所表现的化合价不同。如Cu和Cl2反应生成CuCl2,而Cu和S反应生成Cu2S。2.熟记特殊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或数目特殊反应 物质变化量 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或数目Na2O2+CO2(或H2O) 1 mol Na2O2 1 mol或NA1 mol O2 2 mol或2NACl2+NaOH 1 mol Cl2 1 mol或NACl2+Fe 1 mol Cl2 2 mol或2NA1 mol Fe 3 mol或3NACu+S 1 mol Cu 1 mol或NA1 mol S 2 mol或2NA[易错秒判](1)NO2与H2O反应生成1 mol HNO3时,转移NA个电子( )(2)1 mol Cl2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一定为2NA( )(3)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0.1 mol氧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 )(4)标准状况下,5.6 L CO2与足量Na2O2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5NA( )(5)3 mol单质Fe完全转变为Fe3O4,失去8NA个电子( )(6)23 g Na与足量H2O反应生成的H2分子数目为NA( )答案:(1)√ (2)× (3)√ (4)× (5)√ (6)×(7)5.6 g Fe和6.4 g Cu分别与0.1 mol Cl2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均为0.2NA( )(8)电解熔融CuCl2,阴极增重6.4 g,外电路中通过电子的数目为0.1NA( )(9)6.4 g Cu与S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 )(10)向FeBr2溶液中通入适量Cl2,有1 mol Fe2+被氧化时,转移的电子总数一定等于3NA( )答案:(7)√ (8)× (9)× (10)×02真题研做 高考通关√解析:A.铵根离子中存在4个N—H共价键,故1 mol NH4Cl 含有的共价键数目为4NA,A错误;D.1个 NaCl和1个NH4Cl中均含有28个质子、1个Cl-,若NaCl 和NH4Cl的混合物中含1 mol Cl-,则该混合物的物质的量为1 mol,质子数为28NA,D正确。√B.在标准状况下,SO3为固态,不能使用气体摩尔体积进行计算,故无法求出其电子数目,B错误;C.pH=2的H2SO4溶液中氢离子浓度c(H+)=0.01 mol·L-1,故1.0 L pH=2的H2SO4溶液中氢离子数目为0.01NA,C错误;√3.(2023·新高考辽宁卷)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的爆炸反应为S+2KNO3+3C===K2S+N2↑+3CO2↑。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1.2 L CO2含π键数目为NAB.每生成2.8 g N2转移电子数目为NAC.0.1 mol KNO3晶体中含离子数目为0.2NAD.1 L 0.1 mol·L-1 K2S溶液中含S2-数目为0.1NA解析:CO2的结构式为O===C===O,1个CO2分子中含有2个π键,但没有指明CO2所处状况,其物质的量无法计算,所含π键数目也无法计算,A项错误;每生成1 mol N2转移电子数目为12NA,因此每生成2.8 g(0.1 mol)N2,转移电子数目为1.2NA,B项错误;S2-会发生水解,故1 L 0.1 mol·L-1 K2S溶液中S2-数目小于0.1NA,D项错误。√4.(2023·新高考海南卷)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4 g镁条在空气中充分燃烧,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2NAB.5.6 g铁粉与0.1 L 1 mol·L-1的HCl溶液充分反应,产生的气体分子数目为0.1NAC.标准状况下,2.24L SO2与1.12L O2充分反应,生成的SO3分子数目为0.1NAD.1.7 g NH3完全溶于1L H2O所得溶液中NH3·H2O的数目为0.1NA解析:A.2.4 g镁条的物质的量为0.1 mol,0.1 mol镁条在空气中充分燃烧,镁元素化合价由0价升高为+2价,故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2NA,故A正确;B.5.6 g铁粉的物质的量为0.1 mol,0.1 mol铁粉与0.1 L 1 mol·L-1的HCl溶液充分反应,Fe过量,产生的氢气分子数目为0.05NA,故B错误;C.标准状况下,2.24 L SO2与1.12 L O2 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故生成的SO3分子数目小于0.1NA,故C错误;√5.(2023·浙江6月选考)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4.4 g C2H4O中含有σ键数目最多为0.7NAB.1.7 g H2O2中含有氧原子数为0.2NAC.向1 L 0.1 mol/L CH3COOH溶液通氨至中性,铵根离子数为0.1NAD.标准状况下,11.2 L Cl2通入水中,溶液中氯离子数为0.5NA解析:A.1个C2H4O中含有6个σ键和1个π键(乙醛)或7个σ键(环氧乙烷),4.4 g C2H4O的物质的量为0.1 mol,含有σ键数目最多为0.7NA,A正确;D.标准状况下,11.2 L Cl2的物质的量为0.5 mol,通入水中后只有一部分Cl2与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所以溶液中氯离子数小于0.5NA,D不正确。(共30张PPT)第9讲 化学计算中常用的思想和方法1.理解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桥梁”作用。2.了解化学计算的常用方法,初步建立化学计算的思维模型。01考点梳理 高效演练考点一 守恒法及其应用方法解读 所谓“守恒”就是物质在发生“变化”或两物质在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某些物理量的总量保持“不变”。在化学变化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守恒,如元素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等解题步骤 1.现有14 g Na2O2、Na2O、NaOH的混合物与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恰好反应,蒸干溶液,最终得固体质量为______g(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答案:242.把500 mL含有BaCl2和KCl的混合溶液分成5等份,取一份加入含a mol硫酸钠的溶液,恰好使Ba2+完全沉淀;另取一份加入含b mol 硝酸银的溶液,恰好使Cl-完全沉淀。该混合溶液中K+浓度为__________。答案:10(b-2a) mol·L-13.某强氧化剂XO(OH)可被Na2SO3还原。若还原1.2×10-3 mol XO(OH)需用30 mL 0.1 mol·L-1的Na2SO3溶液,则X元素被还原后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解析:由题意知,S元素化合价由+4升高到+6,假设反应后X的化合价为x,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守恒可得,1.2×10-3 mol×(5-x)=0.03 L×0.1 mol·L-1×(6-4),解得x=0。答案:0考点二 关系式法及其应用方法解读 关系式法是表示两种或多种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的一种简化式子。在多步反应中,它可以把始态的反应物与终态的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表示出来,把多步计算简化成一步计算。正确书写关系式是用关系式法求解化学计算题的前提解题步骤 1.在氧气中燃烧0.22 g硫和铁组成的混合物,使其中的硫全部转化为二氧化硫,把这些二氧化硫全部氧化成三氧化硫并转变为硫酸,这些硫酸可用10 mL 0.5 mol·L-1氢氧化钠溶液完全中和。原混合物中硫的百分含量为________(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答案:36%答案:99.00%3.金属锡的纯度可以通过下述方法分析:将试样溶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n+2HCl===SnCl2+H2↑,再加入过量的FeCl3溶液,发生如下反应:SnCl2+2FeCl3===SnCl4+2FeCl2,最后用已知浓度的K2Cr2O7溶液滴定生成的Fe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FeCl2+K2Cr2O7+14HCl===6FeCl3+2KCl+2CrCl3+7H2O。现有金属锡试样0.613 g,经上述反应后,共用去16.00 mL 0.100 mol·L-1 K2Cr2O7溶液。试样中锡的百分含量为____________(假定杂质不参加反应,锡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9)。答案:93.2%考点三 差量法及其应用方法解读 差量法是指根据化学反应前后有关物理量发生的变化,找出“理论差量”。这种物理量可以是质量、物质的量、气态物质的体积和压强、反应过程中的热量等。用差量法解题时先把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跟实际差量列成比例,然后求解解题步骤 1.为了检验某含有NaHCO3杂质的Na2CO3样品的纯度,现将w1 g样品加热,其质量变为w2 g。该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6 mL NO与NH3组成的混合气体在催化剂作用下于400 ℃ 左右可发生反应:6NO+4NH3 5N2+6H2O(g),达到平衡时在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变为17.5 mL。原混合气体中NO与NH3的物质的量之比有四种情况:①5∶3、②3∶2、③4∶3、④9∶7,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解析:根据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的变化,可用差量法直接求解。6NO+4NH3 5N2+6H2O(g) ΔV(气体的体积差)6 mL 4 mL 5 mL 6 mL 1 mL(理论差量)9 mL 6 mL 1.5 mL(实际差量)由此可知,共消耗15 mL NO与NH3的混合气体,还剩余1 mL 气体。假设剩余的气体全部是NO,则V(NO)∶V(NH3)=(9 mL+1 mL)∶6 mL=5∶3;假设剩余的气体全部是NH3,则V(NO)∶V(NH3)=9 mL∶(6 mL+1 mL)=9∶7,但因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剩余气体实际上是NO、NH3的混合气体,故V(NO)∶V(NH3)介于9∶7与5∶3 之间,对照所给的数据知3∶2与4∶3在此区间内。答案:②③3.白色固体PCl5受热即挥发并发生分解:PCl5(g) PCl3(g)+Cl2(g)。现将5.84 g PCl5装入2.05 L真空密闭容器中,在277 ℃达到平衡,容器内压强为1.01×105 Pa,经计算可知平衡时容器内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05 mol。平衡时PCl5的分解率为________。答案:78.6%02真题研做 高考通关答案:CuO2 答案:96.0%2.(2022·新高考湖南卷)某实验小组以BaS溶液为原料制备BaCl2·2H2O,并用重量法测定产品中BaCl2·2H2O的含量。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①称取产品0.500 0 g,用100 mL水溶解,酸化,加热至近沸;②在不断搅拌下,向①所得溶液逐滴加入热的0.100 mol·L-1 H2SO4溶液;③沉淀完全后,60 ℃水浴40分钟,经过滤、洗涤、烘干等步骤,称量白色固体,质量为0.466 0 g。产品中BaCl2·2H2O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保留三位有效数字)。答案:97.6%3.(2022·浙江6月选考)联合生产是化学综合利用资源的有效方法。煅烧石灰石反应:CaCO3(s)===CaO(s)+CO2(g) ΔH=+1.8×102 kJ·mol-1,石灰石分解需要的能量由焦炭燃烧提供。将石灰石与焦炭按一定比例混合于石灰窑中,连续鼓入空气,使焦炭完全燃烧生成CO2,其热量有效利用率为50%。石灰窑中产生的富含CO2的窑气通入氨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40%的CO2最终转化为纯碱。已知:焦炭的热值为30 kJ·g-1(假设焦炭不含杂质)。请回答:(1)每完全分解100 kg石灰石(含 CaCO3 90%,杂质不参与反应),需要投料________kg焦炭。答案:10.8(2)每生产106 kg纯碱,同时可获得________________kg CaO(列式计算)。(共13张PPT)微专题4 热重曲线分析及其应用(4)晶体中金属元素质量不会减少,仍在m余中。(5)失重最后一般为金属氧化物,由质量守恒可得m氧,由n金属∶n氧,即可求出失重后物质的化学式。2.实例分析CaC2O4·H2O在氮气氛围中的热重曲线示意图:【练真题】1.(2023·新高考全国乙卷)在N2气氛中,FeSO4·7H2O的脱水热分解过程如下图所示: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知x=________,y=________。答案:4 12.(2023·新高考辽宁卷)我国古籍记载了硫酸的制备方法——“炼石胆(CuSO4·5H2O)取精华法”。借助现代仪器分析,该制备过程中CuSO4·5H2O分解的TG曲线(热重)及DSC曲线(反映体系热量变化情况,数值已省略)如下图所示。700 ℃左右有两个吸热峰,此时分解生成的氧化物有SO2、________和________(填化学式)。解析:由题图可知,起始时有2.5 mg CuSO4·5H2O,其物质的量是0.01 mmol,所含结晶水的质量为0.9 mg,因此固体质量剩余1.6 mg时所得固体为CuSO4;加热过程中Cu元素的质量不变,因此固体质量剩余0.8 mg时所得固体是CuO;结合题图DSC曲线有两个吸热峰可知,700 ℃发生的反应为CuSO4―→CuO+SO3、SO3―→SO2+O2,即生成的氧化物除SO2外,还有CuO、SO3。答案:SO3 CuO【练模拟】3.(2024·广州高三阶段训练)过硼酸钠晶体(NaBO3·4H2O)也可用作无毒漂白剂,加热至70 ℃以上会逐步失去结晶水。实验测得过硼酸钠晶体的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则T2~T3 ℃所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实验测得25.0 g CuSO4·5H2O受热分解过程中的热重曲线如下图所示。 (1)172 ℃时,剩余固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CuSO4·H2O (2)由胆矾分解制备CuO时,控制的合适温度范围为__________。解析:由Cu元素守恒可知,25.0 g CuSO4·5H2O能制得8.0 g CuO,由题图可知,控制的合适温度范围为700~810 ℃。答案:700~810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届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2章物质的量微专题4热重曲线分析及其应用课件.pptx 2025届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2章物质的量第6讲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课件.pptx 2025届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2章物质的量第7讲物质的量浓度课件.pptx 2025届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2章物质的量第8讲阿伏加德罗常数应用突破课件.pptx 2025届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2章物质的量第9讲化学计算中常用的思想和方法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