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请善待凡间天使 课件(共23张PPT) 小学班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请善待凡间天使 课件(共23张PPT) 小学班会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请善待凡间天使









人间有爱/奉献爱心/大爱无疆/慈善中国
爱心传递·健康成长
6月22日,是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为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促进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2002年6月22日,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创造性地推出了“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大型社会公益活动,旨在整合社会资源,凝聚爱心力量。
目录
CONTENTS
1
中国儿童慈善日介绍
2
关注留守儿童
3
关爱遭受家暴的儿童
ONE
人间有爱/奉献爱心/大爱无疆/慈善中国
1
中国儿童慈善日介绍




为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促进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2002年6月22日,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创造性地推出了“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大型社会公益活动;
旨在整合社会资源,凝聚爱心力量,进一步推动“春蕾计划”和“安康计划”的实施。




为了积极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动员全社会力量,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的指示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开展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的通知》。
自2002年以来,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已连续开展了“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大型公益活动,在每一届活动中,都提出了不同的主题和口号。
TWO
人间有爱/奉献爱心/大爱无疆/慈善中国
2
关注留守儿童








目前中国留守儿童的基数巨大, 初步估计量为:
5800万人
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6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超过半数,达到:
52%
57%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
4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同时外出。
留守儿童的80%是由他们的上一辈亲人抚养,13%的孩子是由他们父母的亲戚朋友代为抚养,而7%的孩子为无人监护。
因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打工或经商超过6个月,而无法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由父母单方或长辈及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年龄在18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留守
儿童
我们随时有父母呵护
他们没有——他们的父母,在远方
我们随时有父母教育
他们没有——他们的父母,在远方
他们孤独,他们无助







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生活
问题







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厌学逃学辍学。
有的家庭生活困难,使孩子掇学。
教育
问题
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心理问题







由于家庭教育缺失,缺乏道德约束,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道德行为问题







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安全事故经常发生。
安全问题








认真实施有利的教育计划。
01
总结推广 成功经验,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
02
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03
动员社会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
04
THREE
人间有爱/奉献爱心/大爱无疆/慈善中国
3
关注遭受家暴的儿童
儿童遭受的家暴往往以殴打、捆绑、体罚、针扎、摔打、禁闭、临时性遗弃或其他方式,对儿童的身体和精神进行伤害和摧残。
家暴中会在孩子身心留下极大的心理阴影,专家表示,孩子在家暴过程中所受的冲击和刺激,会延续数年,而且严重者还会影响今后对家庭的理解引起严重的性格扭曲。








懦 弱
由于经常挨打,孩子一看到家长,就会害怕,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会乖乖服从。
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往往惟命是从,精神压抑,学习被动。
固 执
家暴不但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还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
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无声的反抗,有的父母越打越不认错,越打犟劲越大,还有的孩子常常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家长对抗。







家庭暴力给儿童带来内化或外化的行为问题。
研究显示,家庭暴力会对儿童外化行为造成直接负面影响:生活在家暴环境下的儿童通常与虐待行为、品行障碍、攻击性和不适当的早期性行为等联系在一起。目睹家庭暴力的儿童都有高于平均水平的自我毁灭行为风险,如自杀、嗜酒和药物滥用和性滥交,也可能会自我构造一个社会现实,即被动攻击行为模式是规范的和可接受的。他们可能会把这种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比如把他们遭遇的虐待外部行为化,或者对同龄伙伴进行攻击性行为。
此外,家庭暴力对儿童内化行为也带来多方面的问题:最常见的后果是抑郁、焦虑和其他内在行为失调。家庭暴力对于大龄儿童而言,内心的伤害多于肉体的伤害。







遭受家庭暴力的儿童长大后暴力倾向性更高。
暴力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儿童,其潜在触犯法律、存在不良习气等风险更高,一份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研究报告显示,在家庭暴力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发生:
家庭暴力不仅仅在身体和心理上会给儿童带来直接伤害,很多研究也表明,儿童通过“观察”等非直接方式接触家庭暴力也会带来严重后果。
自杀现象的可能性要高出6倍
犯性袭击罪高出24倍
犯罪机会高出74倍
酗酒高出50倍








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家庭关系指导、家庭暴力预防知识教育服务;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等儿童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的普法教育;
倡导科学育子,消除“不打不成器、棍棒出孝子”的陈旧思想。
政府相关部门、社区、学校要经常性组织开展家庭美德和反家庭暴力的宣传教育活动:








建立专门儿童监督保护机构,加强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在儿童遭受家暴时做到及时的干预和管理:
以社区、学校、医院等与儿童密切相关单位为主体,明确单位和人员监控责任,建立强制报告制度。
建立“三位一体”的监控网络
强化家庭暴力受害儿童法律援助、权益保护和心理咨询干预,在热点社区建立反家庭暴力儿童紧急庇护所,为受暴儿童提供应急庇护和短期生活救助。
构建家庭暴力受害儿童
综合救助机制
利用“互联网+儿童维权”建立以社区、妇联、公安、法律援助机构以及社会志愿者组织为主体的综合救助平台,形成个人求助、社区监督、群团支持、法律保护、公权力介入的综合事中救治保护体系。
利用好综合救助平台








严格追究施暴者的法律责任,建立家暴举证责任制度,及时对家庭暴力施暴者进行教育惩戒,加强对受害儿童的法律救济,加强对撤销施暴者监护权、家暴告诫制度和法院的人身保护令等法律规定的运用,以此保护儿童免遭“二次伤害”。
强化司法对儿童遭受家暴的干预力度,确立司法机关对儿童遭受家暴的无条件干预原则,即便在受害者撤销民事指控,公安和公诉机关也可以向施暴者提起刑事诉讼。
适当放宽对家庭暴力的认定,法律上对于儿童家庭暴力的认定不能偏重于对儿童身体上的伤害,对于将儿童故意短暂或长期的脱离监管的行为,以及严重的心理精神方面的伤害也应当认定为家庭暴力的一种。
有人说孩子是地上稚嫩的树苗
绿化我们蓝色的星球
然而孩子是美好的也是脆弱的
他们稚嫩的希望
需要我们去滋润、灌溉
在中国,儿童福利制度尚未完善
有数以千万计的少年儿童在困境中挣扎着
每当面对这一双双清澈而满怀渴望的眼睛时
你是否思量过
也许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也许我们只需要轻轻的拉他们一把
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就是整个世界
请善待凡间天使









人间有爱/奉献爱心/大爱无疆/慈善中国
爱心传递·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